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杜甫为什么没考取过功名和杜甫考上进士了吗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因为杜甫参加的一场零录取率又称为通场下第的黑暗制举考试。
杜甫有一首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此为完整版本,大意是:自以为自己是一个特别优秀的人,一定能够很快身居要职,到时候要辅佐君王成为像尧舜一样英明的君主,要让这个社会风气变的高尚起来,但是现在平生的报负全部落空了,决定退隐。
而杜甫参加的是一场制举考试,制举是科举的一种,它不是固定时间举行的考试,一般是君王为了选拨人才设置的特别考试,考试科目也和我们传统意义的科举不同,而杜甫参加的就这样一场考试。
而这场制举就是从皇帝陛下的一道诏书开始的,唐玄宗诏告天下:“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意思也很确,四书五经,你通一经就可以来参加考试,诏书上的艺就是指的儒家五经,但是我们那位贡献了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即真是又奸又狠,他害怕朝外的读书人在文章中斥责他的所言所行。
第一步,先是便命令各郡县精细挑选,并严加训练,只有所谓的成绩卓绝之人,才可以把姓名报至尚书省。
第二步,再委托尚书省对这些人员进行复试,负责监察考试的则是御史中丞。
第三步,对来应试的人进行诗、赋、论各方面的考试,这么一刷二刷三刷下去,最后竟然无一人考中。
面对这样的窘迫境况,大唐帝国的皇帝终于生气了,他大声质问李林甫道:“我大唐难道就没有一位贤才了吗?”,做为一个口中含蜜的奸相,李林甫早就准备好了一套完美的说辞,不但不谢罪,反而上前表示庆贺,李林便说:“圣上,此事恰恰说明朝中已是人才济济,天下的人才也已经尽列朝位,这就是我大唐盛世,已经野无遗贤了。“
那一年不光才华横溢的杜甫落了榜,所有参考的都落榜了,都是被奸相所误!
后来,杜甫来到长安,碰上皇上想选拔人才,征召有一技之长的读书人到长安考试。杜甫满怀希望地去参加,谁知应考的举人竟然一个也没有被录取。原来这是宰相李林甫搞的鬼。皇帝下令选拔人才,他不敢不遵照命令行事,但是他怕这些读书人进了宫去揭发他的罪行,就故意一个也不录取,想蒙蔽皇上的视听。发榜的那一天,他反而向唐玄宗道贺,说“参加考试的举人,没有一个是有才能的,可见天下的人才已被陛下招揽到朝廷,为你服务了。”唐玄宗这时候已经很昏庸,听了这话,不但没有怪罪李林甫,反而十分得意,还认为李林甫很能干。杜甫没有考取功名,心情很愤懑。这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他的生活也过得越来越艰难。为了求得官职,维持生活,杜甫开始给那些当官的权贵们写信,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但是没有人看重他的才能,得到的是冷淡和白眼。
杜甫颠沛流离,他并不是不考取功名,而是曾经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是落榜了。由于当时朝廷的黑暗以及各种暗箱操作,导致他落榜,没能走上仕途。他的一生是非常悲惨的。
杜甫的前半生:杜甫早先家里条件还是很不错的,并不缺钱,他长大之后,家里的钱也被挥霍的差不多了,所以杜甫只能够到长安去谋生。因为他从小就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所以想要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当时唐玄宗在后期开始走向昏庸,任用李林甫等奸臣。这些人嫉妒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把他们取之门外,朝廷变得越来越黑暗和腐朽。杜甫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也因为李林甫的暗箱操作,导致落榜。对于像杜甫这样无权无势但是却充满才华的人,是没有办法崭露头角的,因为很多达官贵人都通过自己的权势对科举名次进行内定。之后,杜甫在权贵之间游走,也花了不少钱,直到积蓄也花光了,慢慢地他开始灰心丧气。后来为了生计,他不得不接受做一个看守兵器库钥匙的个吏。
杜甫的后半生:安史之乱让杜甫的人生再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安史之乱爆发了之后,民不聊生,杜甫也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连饭都吃不饱了。在逃亡的路上,还被叛军俘虏了,也吃了不少苦头。后来他投奔唐肃宗,做了左拾遗,可是造化弄人,他被房琯案牵连,然后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实在无法忍受,于是辞去了官职,过起了漂泊无依的生活。之后杜甫在回乡的路上,遇到了江水暴涨,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在途中病逝。这就是杜甫凄惨的后半生,可以说他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
综上所述,杜甫生不逢时,所以才这么倒霉。
作为如此一个才气逼人的伟大诗人,杜甫为何不去考取功名搏得富贵而过着颠沛流离、困苦潦倒的生活呢?下面笔者就两方面对这个原因进行剖析。
研墨奋笔,用诗词为民呼唤,更用诗词舒发心中压迫的感情,也揭发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最终他颠沛流离,倒在了旅途中的小船上。但他写下了不朽的诗篇,为中华文化留下了巨献。不亏为一代诗圣。
得到玄宗赏识,也被李林甫从中破坏而未得势。安史乱后,杜甫追随朝廷,历经多次叛军追杀,穆宗见其忠心,给了一个从左拾遗八品小官,又因经常上奏揭露朝廷时弊而被贬到四川,形迹江湖,抑郁成疾而死。
等于流浪乞儿了,他五十八岁就穷途潦倒而死,除了时势,同个人性格导致贫困有极大关系,不然他也不会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么多反映唐朝社会腐败社会现象的诗篇描写了,伟大豪放浪漫的诗圣李白差不多是从不写这些现实社会衰嘢的,人性本质上都是喜欢好嘢!报喜不报忧!
落榜是必然的。后来杜甫虽然做了一些小官,但因为他的诗歌是那样直白,常揭露社会的弊病,所以也得不到皇帝的重视。后来杜甫也渐渐看穿了王朝的没落,不在追求仕途,慢慢也适应了自己的生活。
公元744年,杜甫这年32岁了(放在古代,已是中年)。在此时,他与李白在洛阳相遇,结下深厚友谊,并相约同游梁、宋。有诗言其友谊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随后,又遇到高适。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杜甫,还是比较幸福的,游山历水,有知己谈文论诗。这个时期的杜甫也像许多文人一样,对考取功名抱有希望。
诗圣杜甫,提起他,总有太多的惋惜难以言说。出生放到现在就是“富二代”的他晚年过得凄凉无比,缺衣少食、饥寒交迫都是常态,尽管如此,他的家国情怀从未改变过。
杜甫科举屡考不中,非要说一个原因的话大概只能解释为造化弄人,多次栽在当朝宰相李林甫手上。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被誉为“诗圣”,其诗被成为“诗史”。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京兆杜氏乃北方大族。由于出身环境较好,杜甫年少时“不知愁为何物”。自幼聪慧,但生性顽皮,不喜在学堂读书识字。杜甫十八岁时,其父写信要求杜甫参加科举,入朝为官。杜甫认真思索后,竟留书一封便离家出走了。
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决定回家。开元二十四年,杜甫返乡路过长安,参加了进士考试,但由于未经过系统练习,落榜。但杜甫由于志不在为官,并不在乎此次落榜。
公元741年,杜甫父亲杜闲去世,由于杜甫没有稳定收入,无法支撑家族,杜氏迅速衰弱,杜甫昔日“至交好友”也都与其断了联系。在体会到人走茶凉之后,杜甫决心入朝为官,在官场为国效力。
天宝六载,杜甫三十三岁,因其年龄过大,身后又无家族支持,杜甫选择参加制举。制举不同于科举,其由当朝皇上参与,“不看年龄背景,只看品行文采”。
以杜甫的文采,入朝为官绰绰有余。但不巧的是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保住自己在朝中的势力,硬生生让所有参加制举的考生落榜,用“野无遗珠”来搪塞皇帝。杜甫无奈只能另寻他法。
天宝十年,唐玄宗举行祭祀,杜甫于天宝九年进献的《大礼赋》得到唐玄宗赏识,唐玄宗命他待制集贤院,等候选拔。但不巧的是,主试官又是李林甫,杜甫再次失败。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本来杜甫不喜认为官职太小,但因生机问题只能无奈接受。好不容易入朝为官,没当多久,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离京避难,失去官职。
关于杜甫为什么没考取过功名和杜甫考上进士了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