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既然已经赠诗朱熹为什么还要的信息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既然已经赠诗朱熹为什么还要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朱熹疗足》文言文问题

文言文

朱文公有足疾,尝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旋觉轻安。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籍瘦筇,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从前勃窣翁。”道人得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误他人尔。

3翻译

朱熹有足疾,曾经有一个江湖郎中来为他治疗。针灸以后,老夫子感到腿脚轻便了不少。朱熹十分高兴,重金酬谢的同时,还送给这个道人一首诗:“好多年走路靠一根瘦竹撑动,想不到针灸还真有神奇之功。扔开拐杖出门儿童看了发笑,这难道就是从前匍匐而行的老翁?”道人拿了朱熹手书的诗章,就离去了。没几天,朱熹足疾重新发作,且比没针灸前更厉害了。急忙派人去追寻道人,已不知道逃到那里去了。朱熹叹息道:“我不是想惩罚他,只是想追回赠的那首诗,唯恐他拿去招摇撞骗,误了别人的治疗。”

朱熹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位朱老先生实在迂腐得可爱,因为道人暂时减轻了自己的“足疾”痛苦,他除了给人家钞票外,还写了首赞扬的诗相赠;等发觉受骗上当后,他又多次派人去寻找那个半吊子江湖郎中,不是为了追回医疗款,而是要索回自己的赠诗。大概他也明白,以自己的社会地位,那首赠诗无疑是一面锦旗,是给道人的蹩脚医术做的广告宣传。

朱老先生不愧是一个纯粹的名副其实的大理学家,因为“诚信”是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点出发,也就不难理解以上记载当中他的所作所为了。当时的宋代社会风气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不过,设若朱先生生活在当今这个商品时代,经历了那么多的名人明星所做的虚假广告后,“受伤”之余,会不会牢骚满腹日爹骂娘的大叹世风不古?因为现在的广告,夸张得太离谱了,一杯水也敢吹成太平洋!

包括朱老先生在内的众多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许多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渐渐被我们淡忘或遗弃,比如为人处事的最基本的原则——诚信!跟八百多年前的朱先生相比,不知道如今那些为了七位数或八位数的报酬,虽然不了解广告对象的真实效果如何,却搔首弄姿地在荧屏上一本正经地宣传这种商品好那种商品妙的名人明星们,长没长良心?

朱熹为什么会为后世所以敬仰

朱熹是自南宋长达800余年来,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也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思想家。我们敬仰朱熹,是因为他的思想既是集大成的,又是创新的;他的学说既影响了10多亿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影向了东亚乃至西方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也代表着东方文化。他的思想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份。

(一)

我们崇拜朱熹,首先是因为他是中国近古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学问广博,思想深刻,体系庞大。他在哲学、经学、政治、史学、小学、教育、文学上都卓有建树,在书法、音律、经济思想甚至自然科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就探索世界的广度而言,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放之于整个历史,也不多见。仅以朱子著述而言,恐怕也无人能比。《朱熹全书》收朱子各类著作28种,总计2000万字。他是中国历史上著述最多的思想家,后世读者面对这汗牛充栋的著作,真有望洋兴叹之感。这里仅举其学说中牟牟大者略作阐述:

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总结了北宋以来道学家的思想,并且有推进、有发展、有创新,在他手上完成了儒学的哲理化、系统化。他融合了儒、释、道3家,构建了融自然、社会、伦理于一体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被公认为规模最庞大、论证最细密、条理最清晰的理论。理学的支流,甚而中国学术思想的支流,在朱熹这里汇成了汹涌澎湃、汩汩滔滔的长江大河。

2、朱熹对《易》、《书》、《诗》、《礼》等儒家传统经典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不仅表现出了极高的校雠学、辨伪学造诣,而且还作了深入的研究。他指出《易》最初不过是卜筮占卦之书。他怀疑《尚书》的序及传是伪作,开《尚书》辨伪的先河。他摒弃《诗》的小序,认为郑、卫之风本是民间爱情诗,开《诗经》文学研究的先声。他认为《仪礼》是经,《礼记》是传。这些见解都是独到的,在当时可谓弁天惊。更重要的是,朱熹倾注毕生心血,撰成《四书集注》,确立并巩固了《四书》,并驾于六经的地位。《四书集注》成为对历代影响深远的必读教科书。

3、朱熹“登第50年,仕于外者仅9考,立朝才40日”。但在这短暂几任地方官上,颇有政绩。除了创立社仓外,南康救旱、浙东荒政、漳州经界等,充份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孝宗也称赞他说:“朱熹政事却有可观。”[1]他开出的正君心、立纪纲、明人伦的救世药方,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朱熹在教育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讲学,即使是从政期间也不间断。他每到一地,都要整顿县学、州学,大力倡导教育。根据方彦寿先生《朱熹书院与门人考》,朱子创办了寒泉精舍、晦庵草堂、武夷精舍、考亭书院等4所书院,恢复了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湘西精舍等3所书院。此外,朱子读书讲学的书院有47所,题诗题词的书院有13所。根据陈荣捷先生《朱子门人》一书考证,朱门弟子多达476人,未及门而私淑者21人,总计488人。

仅此而论,朱子堪称为中国教育史上仅次于孔子的教育家。也正因此,朱子和孔子被后世尊称为“夫子”。我们不要忘记,他提出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天下书院的圭皋,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影响深远。他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读书法,也为历来学者所传诵。教育正是他一生事业之所在。对朱熹来说,他的教育实践不仅促成了他自身思想体系的完善,而且在中国学术思想上也有独特的意义。从北宋胡瑷、范仲淹等人开始,兴起了一种讲学之风。他们热心教育,创办书院或从事私人讲学。朱熹的教育活动正是承接他们而来,愈加发扬光大这是又一次自由讲学之风的兴起(前一次是先秦诸子的民间讲学),知识份子开始全面登上政治舞台(相对于唐以前的贵族)。随着这一变化,整个社会走向平民化、合理化、社会化。钱穆称之为“宋明讲学精神”,朱熹无疑是这一精神最杰出的代表。他是在这一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

朱熹最后急忙派人去寻找那江湖郎中是为了做什么呢

 朱熹久患足疾,这天他请了一个道人为他扎针,一针下去,不一会儿他就感觉到好了许多,以为已治愈。朱熹十分高兴,给了那个道人很多钱物以表谢意,道人临走时他还在一张大宣纸上挥毫赠诗一首,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和称赞道人的医术高明。诗是这样写的:

几载相扶藉瘦筇,一针还觉有奇功。

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从前勃窣翁。

临了,题款,盖上自己的大印,亲手递给道人。道人自是欢欢喜喜而去。

可是过了没几天,朱熹的足又是疼痛如故,甚至比没扎针时疼得还要厉害。于是他立即派人寻找那位道人,可道人已不知去向

朱熹叹息地说:“我并非想怪罪他。只是我的诗对他的称赞太过了火,我想把它要回来,免得他以此做宣传去贻误他人。”

扩展资料:

朱文公有足疾,尝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旋觉轻安。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籍瘦筇,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从前勃窣翁。”道人得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误他人尔。

朱熹因为道人暂时减轻了自己的“足疾”痛苦,他除了给人家钱外,还写了首赞扬的诗相赠;等发觉受骗上当后,他又多次派人去寻找那个半吊子江湖郎中,不是为了追回医疗款,而是要索回自己的赠诗。大概他也明白,以自己的社会地位,那首赠诗无疑是一面锦旗,是给道人的蹩脚医术做的广告宣传。

朱熹为什么写“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

朱熹为什么要写《观书有感》这首古诗20字

朱熹在读书时产生了感慨:要使头脑更加聪慧,就得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知。作为一个理学家,特别又是一个教育家,这样地劝告别人,未免太直露了,所以他想倒了打比方(譬喻)来加以说明,这样就有了这首写清渠喻读书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他写的是看书有所感悟,而不是写看到清渠(方塘)有所感悟。用譬喻的方法说理既形象又直观,所以文题就是《观书有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