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秋娘渡泰娘桥(秋娘渡与泰娘桥歌词叫什么歌名)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为什么叫秋娘渡泰娘桥,以及秋娘渡与泰娘桥歌词叫什么歌名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出自宋末词人蒋捷所作《一剪梅·舟过吴江》,原文为: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一剪梅》这首词是作者于南宋消亡之初。元十三年(1276年)春元军破临安,在此之后词人开始流浪,在流浪途中舟行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情以及伤国的无奈而写下的。

作者简介: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大族,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剪梅·舟过吴江

寻找秋娘渡和泰娘桥

据传唐代金陵的确有歌伎叫秋娘,后来“秋娘”成了歌伎女伶的通称,白居易《琵琶行》中“妆成每被秋娘妒”一句中的“秋娘”即是此意。唐代苏州着实还有一位歌伎名泰娘,后也以“泰娘”称吴地歌伎,刘禹锡《泰娘歌》,开篇第一句“泰娘家本阊门西”,苏轼《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诗之二中也有“驻马桥边问泰娘”的诗句。

因此,秋娘、泰娘和蒋捷同乡这一说,似乎查无此证,尚待考据吧?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认为在蒋捷的舟行经的吴江的吴淞江边,确实有名为秋娘的津渡和名为泰娘的桥梁呢?

那么,秋娘渡和泰娘桥到底在哪里?也许它们已湮没在时空的尘埃里,但四十年来,每每读蒋捷的这首词的时候,我就会牵念起它们具体的地理方位,在我心里它们就像古滇国一样,是一个不解的谜。

流光里的秋娘渡与泰娘桥

第一次接触蒋捷的这首词时,我读高二。我的语文老师王宗拭先生当时正在编纂《太湖诗词选》。原本他的课堂常行云流水在教材之外,当学到翦伯赞的《内蒙访古》时,更时常带着我们流连在吴江的名胜和诗词之间,他印给我们不少资料,其中有陆龟蒙、王安石、姜蘷、蒋捷、朱彝尊等人的作品。

我印象较深的还有姜蘷的《过垂虹》:

此外朱彝尊《庆春泽·纪恨》一词中所写的流虹桥畔那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也烙进了我的记忆:

这三首作品中提到的秋娘渡、泰娘桥、垂虹桥和流虹桥,一直和青春一起鲜亮在我的脑海里。

供职的学校曾经就在垂虹桥畔,“原长五百余米,由七十二个拱券形桥孔组成,三起三伏,蜿蜒如龙”的古垂虹桥全貌已不复见,然上下班路上,转首依然可见两岸的残桥遗孔。流虹古桥,虽已不存,但其址一定在流虹路上。唯独秋娘渡与泰娘桥的所在地,扑朔迷离

近日,和风微拂,春意骀荡,独自去走了走“九里石塘”。

九里石塘,又称吴江运河古纤道,它和三里飞桥、垂虹秋色、四河汇集、慈云夕照等一起被称作吴江“运河八景”。

据载,它始建于唐元和五年(810年),由苏州刺史王仲舒主持修筑,当时为土堤,以通驿道,利纤挽。宋治平三年始垒石岸,又于元至正六年,用统一尺寸的大青石重筑,建桥九座,被称为“至正石塘”,因总长九里,又得名“九里石塘”。同治十三年(1874),周恩来外祖父吴江知县万青选捐出俸禄,予以重修。上世纪三十年代苏嘉公路筑成后,石塘唯剩纤道功能。机动船推广使用后,纤道也终成历史遗存。

从1984年起,吴江航道部门把散落在各地的古纤道巨石收集起来,重修运河古纤道,历经多年,终于又让曾被喻为“水上长城”的工程赫然再现。近年来,相关部门对运河古纤道周边景观作了精心设计,打造出氤氲着浓郁的运河文化气息的古纤道公园。

公园位于吴江汽车站东北数十米处。进入公园,首先跃入眼帘的是河边泊着的一艘桅杆高耸的大木船,其北侧的岸上有一组名为“运河人家”的人物铜像,维妙维肖地展示了运河人家的生活场景。站在“运河人家”旁边放眼东望,古纤道卧在运河西侧,向南北两端蜿蜒成一条青白色长龙。

往北走几步,看到一船形石碑上镌着介绍古纤道地理位置、始建年代、价值等的文字。右拐前行,又见一帆状告示牌上标着附近景点名。此时眼睛突然一亮,我竟看到了“秋娘渡”“泰娘桥”!

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欣然走上古纤道,径向北踏步而去,内心的那份激动恰似一张风正悬的帆!

杨柳风柔柔地吹着,几只白鹭在河面上忽高忽低地悠悠翔舞。河上不时有大型货船南来北往,泛起的阵阵波浪激打着石塘,鼓荡出千年不变的涵淡之音。货船“突突”地马达声仿佛是一种宣告:千年运河依然青春不老!不远处,全长500多米的云龙桥飞架东西,耸入天际的红色桥塔在蔚蓝的天空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古韵和新风在这里融汇成周杰伦的《东风破》!

古纤道从云龙桥下向北延伸而去。穿过云龙桥,抬眼北望,不远处有一座连通河岸和纤道的石桥,急趋于前,差点失声惊呼:“泰娘桥!”

这是一座单孔拱桥,规模形制在江南万千石拱桥中当属一介平民。桥孔南北两侧有联语,分别为“千艘鹢舸过虹去,九里石塘迎客来”和“近观塘路十三䗖,遥望洞庭七二峰”。

泰娘桥西的岸上,有一四角飞檐凉亭,亭东北有一津渡旧址,亭西立着一尊怀抱雨伞的古装女子铜像,下面的青石上写着“秋娘”两字,其旁的一块卧石上刻着蒋捷的《一剪梅·舟行吴江》。

原来当年是这里的飘摇风雨惹出了蒋捷的羁旅春愁,从而吟出那千古绝唱的啊!

踟蹰在古纤道上,眺望河面,恍若蒋捷的行舟正欸乃而去⋯⋯

正想收尾本文时,偶然读到阿华老师的《到八坼寻找秋娘渡与泰娘桥》,文中说秋娘渡和泰娘桥在八坼,这论断建立在相关资料和实地考察基础上,有它的可信度,但我也相信,它们出现在古纤道公园里,一定也有某种理由吧!

其实秋娘渡和泰娘桥究竟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已成为令我们后人崇仰的文化符号,恰如九里石塘!

秋娘渡的来历

出自宋末词人蒋捷的一首词。

词原文: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7,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白话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出处:出自宋末词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一剪梅》这首词是作者于南宋消亡之初,元十三年(1276年)春元军破临安,在此之后词人开始流浪,在流浪途中舟行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情以及伤国的无奈而写下的。

词语注释:

浇:浸灌,消除。

帘招:指酒旗。

秋娘渡:指吴江渡。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渡:一本作“度”。

桥:一本作“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一剪梅》一句“秋娘渡与泰娘桥”我看到两中说法一种“秋娘渡与泰娘桥”还有一种“秋娘度与泰娘娇”

《一剪梅》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秋娘渡与泰娘桥的桥念娇还是桥?

正确的答案是:秋娘容与泰娘娇。一直非常喜欢这首词,但是一直觉得“秋娘渡与泰娘桥”这一句与全词格格不入,现代的词书一般也就告诉你:渡有的版本做度,桥有的版本做娇。却没有说明前因后果,说了等于没说。最恼火的是,居然没有一本书注明渡有的版本做“容”,具体就不多说了,感兴趣的自己百度一下“秋娘容与泰娘娇”一句应该很清楚了。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