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紫台连朔漠怎么样(一去紫台连朔漠的去什么意思)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一去紫台连朔漠怎么样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一去紫台连朔漠的去什么意思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一去紫台连朔漠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一去紫台连朔漠指的是昭君出塞,公元前54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北匈奴郅支单于打败,向汉朝称臣归附,曾三次进长安朝觐天子,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元帝遂选宫女赐予他。昭君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

昭君出塞的故事,从西汉到元初,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它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和《匈奴传》。大致情节是: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嫱赐呼韩耶单于为阏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韩耶死,从成帝敕令,复为后单于阏氏。元帝时,汉强匈奴弱,昭君出塞,是元帝实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体表现。

一去紫台连朔漠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是什么?

昭君出塞。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其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只看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原文:

咏怀古迹

【作者】杜甫 【朝代】唐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注释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什么意思

意思: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清冢向黄昏”,这个典故出自于什么历史事件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清冢向黄昏”,这个典故出自于昭君出塞。

一个深陷后宫,无缘得到皇帝宠幸的小女子,不甘心寂寞地老死冷宫,就毛遂自荐到塞外和亲,“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老死他乡了。这就是昭君出塞的本来面貌。

但历史总被后人拿出来翻晒、折腾、研究、演绎、戏说。最后就流传下许许多多昭君出塞的传说,当然,还有脍炙人口的诗歌、戏剧、电影和音乐。

昭君骑着马,弹着琵琶,远嫁塞外,当了老单于的夫人,那也是娘娘待遇,吃香的、喝辣的。老单于宠爱有加,昭君也承露接种,生下两个王子。相夫教子之余,她也传播中原文化,融合民族团结,提升匈奴人民的文化素质。

命苦,不能怨政府。没有过上几年舒心日子,老单于就呜呼哀哉了。胡人的风俗,儿子继位后,老单于的权利、财富、除了亲生母亲外的所有女人,都被新单于照单全收。父亲的妻妾一下子就都转岗成了儿子的妻妾。

王昭君思想转不过这个弯儿,觉得这不合儒家道德规范。就写信给皇上,请求下旨接她这个寡妇回娘家。

汉元帝虽然喜欢王昭君,但现在执政的是汉成帝,和亲事关民族团结、政治稳定,更不敢造次。就回信,仨字:从胡俗。

无奈的王昭君又下嫁了小单于。和小单于又生了两个女儿。自然也没有像过去老单于那样得宠,儿子也在政治斗争中被哥哥灭了,据说女儿因病死去。孤单的王昭君在回望中原中慢慢老去。

说也奇怪,埋葬王昭君的大黑河南岸,每年入秋后草色枯黄,一片苍茫,唯有昭君的陵墓,绿草依依,比起周边的草场格外葱茏。是故,昭君墓人称“青冢”。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