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为什么要分平仄(古诗词为什么要分平仄格式)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给各位分享古诗词为什么要分平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古诗词为什么要分平仄格式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诗词格律平仄是什么意思?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古诗词平仄声

新韵,就是按普通话的北方韵为基础,由中华诗词协会整理的,一二为平,三四为仄。

古韵,一般又叫平水韵,是过往进来比较公认的格律书参考。连诗词学会也说,新韵提出来只是并行,不敢取消平水韵。

而平水韵是宋朝的官话,大致是洛阳语(中国古代官话统称)偏汴京腔。他的韵律要比普通话多具体分:上平、下平、上声、下声、去声和入声六种。

古诗中的“平仄”是什么意思?

平仄的意思: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扩展资料:

古诗词平仄声

新韵,就是按普通话的北方韵为基础,由中华诗词协会整理的,一二为平,三四为仄。

古韵,一般又叫平水韵,是过往进来比较公认的格律书参考。连诗词学会也说,新韵提出来只是并行,不敢取消平水韵。

而平水韵是宋朝的官话,大致是洛阳语(中国古代官话统称)偏汴京腔。他的韵律要比普通话多具体分:上平、下平、上声、下声、去声和入声六种。

平声也就是上平和下平,这是毋庸质疑的。

但是新韵中的所谓“阳平”二声,你写的时候看情况把它归入仄声也不错。

总结就是,你想附庸风雅,没事写两句,就按普通话的新韵就行,就是一平三仄。想玩深一点,就看平水韵的韵书。(除了这些,还要考虑意境、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平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平仄声

写古体诗为什么必须遵循平仄之说

这话不太准确,应该说,是律诗和词必须遵循平仄,大约律诗在初唐形成并成为最高峰,而词则为宋代形成高峰。而在此之前的诗,则对平仄并不讲究。

至于为什么讲平仄?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讲平仄的诗,念起来有韵律感,显然要比不讲平仄的要好听得多,当然难度也大。二是有些诗,还有词,有固定的曲调演唱的,如果平仄不对,就无法唱出来。相当于为固定的曲子填写歌词,因此平仄是必须要讲究的。

而当代,歌唱早已曲调日新月异,诗词也就式微了,当然平仄也没有古代那么重视了。

古诗里讲求的“平仄“是什么意思?

平仄是汉语发音中“平直”、“曲折”的概括,是诗词声韵美的规则。

汉语有声调,抑扬顿挫的声调协调搭配,可以使诗词读起来具有音乐的美感。古诗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积极探索平仄搭配方法,到唐代时,形成了严谨完善的格律。

古人将汉字读音的“调”分成四大类,各自用一个字本身的声调作为代表:1、“平”本身为平直调,同调的汉字称为“平声”;2、“上(读shǎng)”本身为“高-低-中”调,同调的汉字称为“上声”;3、“去”本身为“高-低”调,同调的汉字称为“去声”;4、“入”在古代发音短促急收,与它发音相同的汉字称为“入声”。古代四声中,只有平声是平直的,归为“平”;上、去、入三声要么拐弯,要么短促,归为“仄”。——这就是旧韵的“平仄”。

现代普通话以北京音为标准音,北京话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语音,没有了“入声”;平声出现了变化,一类完全平直,以“阴”字的发音为代表,称为“阴平”,一类略微上扬,以“阳”字发音为代表,称为“阳平”。原来的入声分别变成了不同声调。所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这就是新韵的“平仄”。

近体诗格律都规定了一首诗中每个字的平仄,写诗需要按照格律来选择声调合格的字。

简单举例:

一种五绝格律规定前两句平仄为(对比例句):

平平平仄仄,(鸣筝金粟柱)

仄仄仄平平。(素手玉房前)

在古诗词中,平仄有多重要?

有朋友问: 在古诗词中,平仄有多重要?

什么是平仄,平仄的起源,平仄的划分规则,平仄在近体诗中的应用,都在无数个回答中反复讲过,这里就没必要复述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看本人专栏前三章,免费的,有全面通俗的平仄知识讲解——不能保证你成为高手,但是入门是没问题的。

这里只说说在古诗词中,平仄到底有多重要?

只怕要让很多朋友失望,作为一个平仄知识传播者,我在这里告诉你:

在古诗词这个大概念中,平仄远没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就好像相声中长期挂在口中的“说学逗唱四门基本功”,你说重要吗?谁都知道,但又有谁真正在乎?对观众来说,这些东西一点都不重要,你只要让我笑就得了。

古诗词的平仄知识就相当于相声中的“说学逗唱”,是古诗词门类中近体诗的入门功夫,要想写好格律诗词,就必须先打好基础。但是对于不写格律体的人来说,这个东西知不知道、了不了解完全没有关系。

不就是听相声吗,好笑就完了;不就是鉴赏诗歌嘛,词美、句美、意境美不就完了?

这是事实。

平仄是创作工具,是保证诗词作品音律清朗最低水平线的一套规则的制定基础(有平仄,才有平仄关系,才构成格律),与不参与诗词创作的人毫无关系。因为平仄只是近体诗、词牌等格律体的创作工具,所以与古体诗、近代诗、现代诗也关系不大(有发音规范作用,但只要是个人就知道流利吟诵,只是缺乏理论),所以也不重要。

也就是说,不论现代诗词,还是古诗词,只要你不写近体诗、词牌这两种格律体,什么是平仄,对你来说都不重要。

诗为心声,就是将心理情感变成韵文表达出来。

平仄知识只是高级韵文的入门功夫,普通韵文表达虽然会暗合规则,但是不讲究按照规则创作,所以也就无所谓规则学习。

只要能贴切、唯美地传达自己的心声,使读者获得情感共鸣,讲不讲平仄有什么关系呢?那么多优秀的古体诗、现代诗,不也打动了一代代读者?

为什么唐宋之时,平仄格律那么重要?那是因为科举开通了近体诗的考试。就好像英文今天为什么重要——是我们日常需要吗?十四亿人有多少人在生活中使用英文?

还不是因为这是高考必考科目,而且还是主科,才尤其重要——这个重要,是未来命运给这门科目带上的附加值,是高考这个独木桥所赋予的。

同样的,近体诗的兴旺也是因为科举能带给天下文人改变命运的机会。格律诗的重要,不是这种文体本身有多重要,而是通过学习这种文体,发挥得好就能当官改变命运——是似锦前程给这门知识附加上了功利性,才让它变得如此重要。

我们经常喟叹,为什么传统诗词文化如今缺乏大诗人,传世绝品,是不是天下人都变蠢了?

如果我们让高考增加近体诗选拔科目,不吹牛皮,全中国立刻人人都会格律,个个能分平仄,伟大的近体诗人马上会层出不穷,佳作必然也如过江之鲫——这和文化爱好无关,是资源倾斜、未来期许决定了人们的学习向往和潜能激发。

我从来不认为今不如古,不论从大脑开发、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游历见识哪个方面来说,现在的中学生甚至都超过古代的大学士,文化方面更是如此。

为什么传统文化逐渐下行?

被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文化淘汰了而已。

就拿平仄知识来说,即便在古代也只是因为唐宋科举取士才流行一时。普通老百姓从来都是可有可无的状态,更不要说文言文都已经生涩的今天了。

相声萧条的那几年,有谁记得“说学逗唱”?因为相声又起来了,能创作快乐和经济效益了,它的这些名词、规则、基本功就又重回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就好像有人在说,你老是说什么平仄、格律、意境之类的,有什么意义?

对普通人生活来说,诗词本身确实是无用之学。但是相声工作者们在绝境中依然坚守着传统,直到迎来了春天。

怎么,古诗词、近体诗词就不配坚持吗?

虽然不一定会再见春天,但是能够聚集一些喜欢的人,互相取暖,不也是好事嘛。

传统诗词最近几年也渐有起色,其实和相声一样,这些东西都属于精神文化,是需要物质丰盈之后,大众才会考虑。同时因为极具民族文化特色(语言文化),不仅物质要充裕,还需要确立起足够的民族自信心,崇洋而不媚外,体面地按自己的精神文化发展生活,才会真正重视传统文化,去糟粕,延精华。

平仄知识对于格律体来说是重要的,但只不过是一种文字音调工具,谈不上重要,也并非遗老遗少捧到天上的圭臬。

一套工具,爱用者用,不爱用者完全不必理会。

即使唐宋诗人,也是这么处理的。

为什么我们今天却还要争论?

再说一遍,古诗词中,平仄有用但不重要。

而在近体诗、词牌这些格律体中,平仄非常基础,不遵守就不是格律体。

诗词更重要的是格式之上的内容意境,平仄格律只是区分近体诗和古体诗、词牌与古体诗的区分标准。

平仄对于诗词的格式来说,是重要的,但是对于诗词整体质量来说,没有直接关系,也就谈不上重要与否的问题。

关于古诗词为什么要分平仄和古诗词为什么要分平仄格式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