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什么在海南开凿泉眼(苏轼为什么在海南开凿泉眼的原因)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苏轼为什么在海南开凿泉眼,以及苏轼为什么在海南开凿泉眼的原因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历史上的苏轼是怎样的?

苏东坡闻名的不是因为颜值,而是因为才华。世间才华横溢者多矣,但苏东坡是独一无二的。此话怎讲?北宋有个学者叫章元弼,娶了美女为妻,婚后,妻子发现丈夫整夜读苏东坡的诗,对自己不理不睬,美女总是脾气大,对丈夫说:既然你爱苏东坡胜过了我,那么,把我休了。这本是威胁,没想到章元弼真的把她给休了。苏东坡有无数狂热的粉丝,包括皇帝在内,宋史《苏轼传》上写道:“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良,称为天下奇才。”都说文人相轻,但苏东坡折服了一堆才子。秦观秦少游,名气大吧,“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写得多好,秦观不是一般的人文采风流,人也风流,有许多女友,他死的时候,甚至还有一个歌伎为他殉情。但秦观这样的人,满心佩服苏东坡,他的名言是:“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苏徐州”——苏东坡当过徐州太守,人称“苏徐州”。

单凭他那首妇孺皆知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就足以印证东坡居士的豪放吃喝之风。大家都知道荔枝虽好,品相晶莹剔透、口感水润丝滑,尤其是冷藏之后的糯弹口感,真是浓浓的诱惑啊。但是荔枝特别容易上火,一天吃上一斤半斤普通人都很容易着不住了,一天吃上三百颗荔枝是个什么概念?东坡居士半夜会起来偷偷流鼻血吗?不说别的,单凭这气势,咱们也得给东坡居士这硬朗豪迈的吃货风格点个赞。

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被任命为凤翔府签书判官,他从蜀江碧透,山清水秀的四川来到凤翔,看到这里“有山禿如赭,有水浊如泔”,天旱少雨,黄土滚滚,加上兵患之灾,赋役很重,老百姓的生活艰难困顿,就立志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他遍访当地名流,寻求治理之法,偶然的机会,他在凤翔县城东南发现了饮凤池,当即就沿溪水上行,找到了水源。经过与凤翔太守商议后,即组织人力,凿开泉眼“凤凰泉”,引出一渠清水,又在古饮凤池的旧址上掘池筑堤,修了一座水库,就是东湖,既浇灌了周围的良田,又可以供人们游玩。

等到变法的新党垮台,王安石的对头司马光得势,苏东坡也迎来了一段短暂的政坛黄金时代,回到京都后,短短八个月,连升三级,成为翰林学士,三品大员,替皇帝草拟诏书,靠近了权力的核心。但他很失望地发现,旧党取代新党后,不过一丘之貉党同伐异,腐败堕落,视百姓命若草芥。他奔走呼吁,频频上奏,却无济于事,反遭诬告陷害。他陷入了一种困境: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无奈之下,他再度自求外调,去杭州,万民拥戴,修了惠及杭州千年的“苏堤”。但他口碑越好,朝廷的小人们越妒恨,他离开了杭州,又先后到扬州定州为官。噩运很快又来了:太后病逝,小皇帝执政,新党又再度掌权,苏东坡先被贬到宁远,接着贬到惠州,离中枢越来越远,到他62岁的时候,居然被贬到了海南岛儋州——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苏东坡以朋友多著称,他这一生遭遇了很多小人,但结识了更多的朋友。他对小人发过脾气,表达过愤怒,但他一生不恨人。他年轻的时候有个朋友叫章惇,后来成了他的仇人,下手甚狠,恨不得整死苏东坡。苏东坡晚年还被流放到海南,就是拜他所赐。垂垂老矣,他终于得以渡海回来,而章惇却失势被贬到海南,章家唯恐苏东坡“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在皇上面前落井下石。但苏东坡回信给章惇长子章援,仍称章惇为丞相,信写得很动情:“轼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

苏轼生平以及被贬到海南的原因

苏轼的生平

坎坷的仕途

苏轼的一生,虽然也曾短暂当过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显赫官职,但总的来说,他的仕途仍是坎坷多于通泰。他一度入狱,几乎丧命;多次贬官,两度流放,其中一次更流放到海南岛,在岭南住了7年。

进取与超脱之间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的仁政思想和进取精神,道家的超脱世俗和佛教的圆通自在,在他身上获得了融和。大抵在仕途腾达时,儒家思想为主导;贬官流放时,佛、道思想占上风。他在《超然亭记》中说:「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译文:不论到哪里,没有不快乐的,因为他遨游于世事之外。)正是这种源于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使他得以超然物外随遇而安。历经磨难而不颓唐丧气,身处逆境而洒脱自若,即使在最倒楣的境遇中,他也能找到乐趣。例如他在岭南所作的《食荔支》诗中写道:「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形成自然豪放的文风

多次的贬官流放,使他增长了阅历,开阔了眼界,从而丰富了文学作品的题材内容;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通,也有利于他形成自然豪放的文学风格。

苏轼虽然也认同道对文的决定作用,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但他对道和文的阐释,却别开生面,自成体系。

融通三家之道

苏轼的道并非纯粹的儒家之道,而是融通儒、道、佛三家之道。同时,他认为「圣人之道」,「皆出于人情」(《中庸论》)。这就为文学从传道转向抒写人性和情感,敞开了方便之门

海南曾被称为最惨的流放地,苏东坡被贬海南后干了什么?

苏轼到了晚年的时候,因为朝廷动荡又被贬至海南岛。

如果说苏轼当初被贬黄州是属于人生低谷,那被贬海南,则要算是人生低谷的低谷。因为被贬黄州的时候自己身体还不错,可以自己种地,而被贬海南的时候,这一切都不一样了。

朋友很少,而且饮食习惯完全和这里不符合,生活习惯截然不同,这对于一个迟暮老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

在宋朝的时候,海南比不上中原,地处偏远,气候有问题不说,就单说饮食习惯,对于苏轼这一个外乡人就是极大的一个问题。

海南当地人从来不种地,自然无法生产大米小麦之类的东西,而且他们的伙食都以薯芋为粮,煮粥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并且常年不变,对于食物没什么追求。

苏轼刚到那里的时候十分吃惊,并且对于当地的饮食也非常不习惯,他为了劝当地人种地,写下了一首诗,叫做《和陶劝农六首》。

天下假易,亦不汝匮。

春无遗勤,秋有厚冀。

云举雨决,妇姑毕至。

我良孝爱,袒跣何媿。

苏轼想劝当地人过上种地吃粮的生活,但是长久以来的习惯,怎么会凭着他的几首诗就改变了呢?

除此之外,海南不吃肉食,这对于喜欢吃肉的苏轼来说又是一个折磨。

当地人吃的肉食,对于苏轼来说都觉得恶心,老鼠,蝙蝠,蜈蚣等等,每一个东西都让苏轼无法下咽。

苏轼唯一敢吃的就只有鱼肉,但是那里的鱼都是海鲜,苏轼又吃不习惯,没过一段时间,原来红润的脸色逐渐的也变得苍白。

即便如此,苏轼一生乐观的精神,以苦为乐的心性,都成了他每逢绝处尚可逢生的技巧。

实在没有东西吃,他就想出来一个对策,利用道家功夫“龟息法”来解决饥饿的问题,就是模仿龟的呼吸,每天凌晨东向朝阳,吞吸初日的阳光与口水一起咽下。据说这个方法很好,不但可以减轻饥饿感,还可以强身健体,于是他和儿子一同练习这个方法。

苏轼一生喜欢朋友,不管他被贬到任何地方,都能在短时间之内结交很多聊得来的朋友,但是到了海南之后,这一切就显得有一些被动。

或许是因为语言不通,或许是因为真的是人生地不熟,在很长一段时间,苏轼一直陷入孤单寂寞之中。

来到昌化两个月之后,才通过新任的军使张中,介绍了当地的一些土著人,后来认识几个熟人之后,有事没事,苏轼就去串串门,唠唠家常,这对于苏轼来说也是一个非常解闷的事情。

苏轼这一个好热闹的人,一日无友真的是煎熬,能有几家熟人串串门,对于他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奢侈的事情了。

而且苏轼养成了一个习惯,喜欢梳头和沐浴,据说这也是苏轼的养生之法,保持旺盛精力的秘密方法,每天早上之后他梳头,顺便梳完头之后精神大振,并且看起来神采奕奕

梳头简单,但是在海南的时候没有洗澡盆之类的东西,连洗澡都没有办法,最后他想出来一个方法:干洗。

所谓的“干洗”也是从道家思想中学习的,就是睡在床上,不停地抚摸自己的身体,这被苏轼戏称为“干洗”,虽然说没有实际洗澡那么大的好处,但是对于身体保健而言,还是有一些作用的,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看了苏轼对于饮食,对于洗澡和交友方面的态度之后,真的不得不佩服他的绝处逢生的乐观精神。

日子过成这样,对于别人来说都是难以坚持的折磨,但是苏轼都能逐渐地面对和化解,这一种对待生活的精神和态度,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感受的智慧。

神奇的古塔凌烟,传说这座塔的底部通着大海,里面有一个泉眼

还没走进河南省唐河县文峰区宝塔宾馆,就远远看见一座八棱圆锥形塔,高高矗立在一片民居中间,好似一条船的桅杆。这就是唐河泗洲塔。

很多年来,关于“古塔凌烟”的传说,一直神奇地存在着。据说唐河泗州塔塔底是通着大海的,塔的底部里面有一个泉眼,每隔几年,塔顶就会有似烟似雾的蒸气袅袅而起,场面壮观,充满着一种神秘色彩,没人解释得了。

解放后放1953、1975、1990、1999年,“古塔凌烟”现象分别出现过4次,前两次都是在下午5、6点钟左右,1990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前,间断出现7天,每次半小时左右。1999年农历正月初二,凌烟现象则出现在上午9点多钟。凌烟时,塔顶出现烟雾,有时呈蘑菇状团聚,有时像轻纱般随风飘荡,缕缕丝丝,持续不断。

在我国,现存有两座泗洲塔,一座位于广东惠州西湖西山,被北宋文学家苏轼称为大圣塔。另一座就位于河南唐河,素来有着“古塔凌烟”的传奇,也是著名的唐河八大景之一。

该塔始建于公元1095年,宋绍圣二年。塔体呈八棱锥形,11级,高51米,下层直径7·6米。内有砖砌塔心柱,柱周围筑有盘旋台阶踏道,可登至第9级。第一级南北各有一拱门,除第6级外,第2至9级各开1至3个塔门,登塔可举目远眺。每级塔内,有数量不等的碑刻和壁龛,外壁亦有壁龛多处。层层外壁转角上都饰有石质龙首,昂首塔外,各层高度与直径自下而上按比例递减,最高处顶端为八角钻尖塔顶。

关于“古塔凌烟,”当地人民认为这是“神佛显灵”,关于科学的原因,据相关专家分析,说是蠓虫群聚在塔顶所致,但是为什么蠓虫这么长期的大范围聚集该塔,无从得知。该塔雄伟庄严,保存完好,九百多年来宝塔虽历经风雨,至今依然巍然挺立

苏东坡在海南的故事?

苏轼在海南吃了当地的生蚝后,特地写书信叮嘱他儿子苏叔党:“海南的生蚝太好吃了!千万不要告诉那些朝廷里那帮人跑海南来跟我抢,他们要过来那我就没得吃了。”东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苏东坡与海南的文化

苏东坡被贬的三年,在儋州所居的“载酒堂”给海南学子讲学,使得这块“蛮慌之地”开始“书声琅琅,弦声四起”。

不久,海南人读书求学蔚然成风,苏东坡离开海南后,为了纪念这位传播中原文化的先驱,海南人民在载酒堂的原址修建了东坡书院。

苏东坡的到来掀起了汉族文化向海南传播的一个高潮,苏东坡带来的汉族文化对海南文化发展的影响十分巨大, 在海南岛,还有两处纪念苏东坡的建筑,一是五公祠,另一处位于儋州大城中和镇的东坡书院,院里有当年苏东坡与黎民讲学的载酒堂。

扩展资料:

宋朝海南整体是半开化的蛮荒之地,当地人非常迷信,患病时没有医生,靠术士看病。唯一的治病方式就是杀牛祭神,每年从大陆运进来的牛都用于祭神,富有者多的杀牛数十头。

苏东坡是虔诚的佛教徒,设法改变这种不良风俗。他亲自到乡野采药,并考订药的种类,撰写医学笔记,为当地人探索出了治疗疾病的药物,如荨麻、苍耳等。

苏东坡到海南时,发现当地人不重视农业生产,都以贸香为业,多荒田,以打猎为生。李景新说,那时当地人还曾拿未长大的小老鼠蘸糖生吃。

为此,苏东坡向他们进行“劝农”的宣传教育,说重视种麦种稷,才能满足生活需要;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才会带来长远的福利。他还热情洋溢地写下了《劝农诗》。

苏东坡对海南文化的影响巨大,开了海南文化教育的先河。苏东坡还没来海南之前,海南没有出过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他来海南后培养了海南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第一位进士符确。

此后,海南人在科举考试中屡有斩获。据统计,经宋、元、明、清几代,海南共出举人767人,进士97人。这不能不归咎于苏东坡对海南教育的巨大贡献。

参考资料:人民网-海南儋州寻迹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