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杜甫为什么喜欢桃树,以及杜甫为什么喜欢桃树呢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人称“诗圣”的杜甫似乎总是“忧心忡忡”,但其“忧”的却是忧国忧民,与我等所“忧”的柴米油盐是截然不同的。
心境差异,情怀天壤;虽无是非,却有高低。人之为人的最大区别,就在此处。
没有谁强迫谁如何去度过短暂的一生,却因为各自人生理想树立的不同,最终的道路走向也是千差万别。在没有对他人伤害的根本上,任何人都有愉快生存着的理由。所谓“善恶”,不是立场,而是人性。
杜甫之所以被后人称“圣”,大抵与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是分不开的,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精神,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
《漫兴》一组七言绝句,共有九首,是杜甫大约写于建成草堂后的第二年,即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漫兴,据《冷斋诗话》:“漫兴当作漫与,言即景率意之作也。苏轼、黄庭坚、杨廷秀袭用之,俱押入语韵,姜尧章《蟋蟀词》与段复之词亦然。元以前未有读作兴字者,迨杨廉夫始作《漫兴》七言,妄云学杜,其徒吴复从而傅会之,于是世人尽改杜集之与为兴吴。”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 ,手种,自家亲自栽种,与后面的“非无主”相应和。野老,自然是诗人自称,诗人曾写:“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哀江头》),可以佐证一二。桃树和李树,并非没有主人;院墙无论低矮与否,也是自己的家园。
这两句看似无意之极,其实却包含着无限深情,里面埋藏着诗人的家国情怀。这一切没有明晰说出来的话语,全部都掩饰在“还是家”这三个字中,读来轻松至极,情致却分外沉郁。那些没有说出口的,都是曾经用过心的。
诗人一生漂泊,居无定所,好不容易在朋友赞助之下,暂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屋;固然只是几间十分简陋的茅草屋,却终于能够庇护一家人,不用再去饮风餐雨,四处流浪。一颗饱经沧桑的心,似乎找到了栖息地。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恰似,恰如。春风做贼,夜晚时分悄悄来临,把开得正妍的花枝给吹断了几枝。“相欺得”三字简洁而普通,却把那些像春风一般的小人的嘴脸,刻画得栩栩如生。生活乱如麻,谁的身边不会遇上几个笑面虎。
诗人终究是居安思危的。即便现实能够得到片刻的安宁生活,即使是在享受清平乐的寻常日子里,目光也依旧在关注着周围,内心也始终没有逃避现实,仍然坚持心怀天下,深陷于忧国忧民的情绪之中无法自拔。
此处的“春风”可以理解成自然界的天然一段风情,更可另外作出一番阐释,是人世间外界对诗人生活的诸多影响力。它是有巨大的危害性的,诗人没有细说,或者明说,而是含蓄地指出“吹折数枝花”,以此来表露着自己的担心和忧虑。
对于杜甫的诗,解教者,往往喜欢向“家国情怀”方面靠拢,笔者当然也不能例外。然而,事实上,对于诗歌作品而言,有时候,美好的作品最爱讲究的恰恰是一个“情”字。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情景交融,是诗家追求的方向。
可是过犹不及也。比如对于本诗,我宁愿大家把诗人当作“普通人”来对待,可以去更好地体会诗歌背后的自然情怀,不与人文生拉硬扯上关系。一字一句皆关情,妙意就在自然处。毕竟,生活不会总是“刀光剑影”,也不仅仅是“剑拔弩张”,更多的还是“寻常巷陌”和“烟雨人家”的平淡时光。
以农历二月算起,应该是公历三月份了。桃花因为先开花,后发叶,是春天里比较早开的。其他的就不多说了,把一首好诗说白了,那就不是好诗了,同时也失去了他的韵味。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中,诗人遇到了一树花开灿烂的桃树,发出了爱深红还是爱浅红的疑问。
原诗是: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我来到黄师塔前江水的东岸,又困又懒沐浴着和煦春风。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我是该爱那深红的花还是爱那浅红的花呢?
作者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答案是:正确的。
“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是杜甫《题桃树》一诗中的两句。此二句紧接上文,申明“亦从遮”之故。见得桃树不仅有经济价值,可以疗饥;而且有审美价值,可以悦目。馈,是以食物赠人。用一馈字,写得桃树有情,新颖生动。总馈,是说靠得住,年年如此。杜甫经常挨饿,所以能体会到桃树这种好处。来岁,犹明年。写此诗时,桃花已过。
整句确实充溢着对自然界的感恩,所以说是正确的。
对桃树及其它动物的爱护(仁爱);对曾经连年动乱、群盗杀人的社会现实的痛恨;对战乱平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平的欣喜。
《题桃树》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一首咏物诗,为公元764年(唐代广德二载)杜甫再回成都草堂时作。此诗前六句赋写草堂景物,后两句慨叹世事。此诗作于杜甫自阆州归成都草堂时。安史之乱中,诗人流落四川,作此诗时,安史之乱初平,蜀乱已平。
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⑵。
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⑶。
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⑷。
寡妻群盗非今日,天下车书正一家⑸。
⑴题桃树:并不是把诗写在桃树上,与"芭蕉叶上自题诗"以及一般"题壁"不同。这个"题"字兼有品题的意思。
⑵小径升堂:即升堂小径,倒文以协平仄。旧不斜,原不斜,指一年多以前离开草堂时说的。不料这次回来,桃树已大,遮断了路,但不忍剪伐,所以说"亦从遮"。从,听任。
⑶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此二句紧接上文,申明"亦从遮"之故。见得桃树不仅有经济价值,可以疗饥;而且有审美价值,可以悦目。馈,是以食物赠人。用一馈字,写得桃树有情,新颖生动。总馈,是说靠得住,年年如此。杜甫经常挨饿,所以能体会到桃树这种好处。来岁,犹明年。写此诗时,桃花已过。
⑷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此二句又由爱护桃树进一步说到还应爱护他物。妙在结合眼前实景和日常生活,故不流于说教。物始生曰乳。乳燕,雏燕,这里兼指将雏之母燕。通,是说卷起门帘让燕子自由出入。杜牧诗:"燕子嗔垂一桁帘。"传说乌鸦能反哺其母,故曰慈鸦。仇兆鳌注:"莫信,莫任其伤残。"
⑸寡妻:犹言"寡人之妻"。群盗杀人,使得许多人的妻都成了寡妇。非今日,是说已成过去,不再是今天的事情了。车书正一家,是说国家正在混一车书,走向统一。《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同一的轨辙),书同文(同一的文字)。"这时安史之乱初定,严武再来镇蜀,太平可望,故杜甫有此想法。但说"正一家",而不说"已一家",下语还是很有分寸的。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