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为什么能配享太庙(张廷玉凭什么配享太庙)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张廷玉为什么能配享太庙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张廷玉凭什么配享太庙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张廷玉为何历经三朝不倒,并成为最终配享太庙之汉臣?

我认为张廷玉之所以能够历经三朝不倒并成为最终配享太庙之汉臣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张廷玉是一位忠心不二的大臣;第二、张廷玉非常有才能;第三、张廷玉是一个正直的人

一、张廷玉是一位忠心不二的大臣

首先,张廷玉能够在清朝屹立三朝不倒,其根本原因就是他足够忠心,而且他忠心的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在朝为官的官员中,很多人都知道要“忠心”,可是很多人的忠心都是参杂了欲望和谎言的,而张廷玉不一样,他的忠心是真实的,而且他总是能够站在皇帝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所以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能够感受到他这份忠心,因此张廷玉才能够得到三位皇帝的重用。

二、张廷玉非常有才能

其次,张廷玉能够成为配享太庙的大臣,其中很大程度是因为他能力足够强,这里指的能力不仅仅是办事的能力,还是顾全大局的能力和替皇帝办事的能力。很多大臣都有能力,但是他们忘了自己是在给皇帝办事情,所以有时候难免会“自作聪明”或者没考虑到皇帝,而张廷玉不仅仅办事能力强,而且办事总是很符合皇帝的心意,让皇帝觉得他不仅能办事而且会办事。

三、张廷玉是一个正直的人

最后,张廷玉在清朝经历了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三朝,难免也会经历一些为难的事情,但是张廷玉总是能够直言不讳又不失礼数。就拿康熙皇帝时期的“九子夺嫡”来说,康熙皇帝自然是问过张廷玉的意见的,但是张廷玉是唯一敢于直言不讳的人,他不会因为哪位皇子势力大或夸哪位皇子恩惠多而说瞎话,所以康熙皇帝十分看重他。

为何张廷玉能成为大清,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清朝的太庙分为东、西两殿,东配殿供奉的是宗室王公,比如开国功臣代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恭亲王奕奕欣等十四人;西配殿供奉的是非宗室功臣,比如扬古利、额亦都、复康安等十二人。

太庙

平均下来,一个皇帝才有一个非宗室功臣配享,张廷玉是其中唯一的汉人。可以说这是一项极高的殊荣,也能看出雍正对其重视。张廷玉又有何过人之处,能得到雍正的青睐?

对“人臣之道”研究得足够透彻

人臣之道就是如何做臣子,怎么伺候君主。《易经》中就有关于臣道的记载,主张大臣要阴柔,自己默默无闻,将所有的功劳都让给君王。

儒家对臣道的研究非常重视,早已经将为官之术总结成文。早在春秋,荀子就专门写过一篇——《臣道》。荀子说,伺候君王,就要首先分析君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昏君还是明君,然后对症下药

雍正

在以儒学为做官准则的大清,这些书上的“人臣之道”,对于进士出身的张廷玉而言,只不过是入门级的教科书而已。

张廷玉是桐城的官宦世家,父亲又是大学士张英。张英为官相当成功,几十年没出现失误。因此,张廷玉为官,是有家传的,这就已经赢在起跑线上。父亲张英对张廷玉不仅言传,而且身教。

张廷玉

张廷玉与年羹尧是同榜进士,又同时授职翰林院检讨,所以刚开始走得比较近。张英毕竟为官多年,慧眼识人,一眼就看出年羹尧的“毛病”,断言将来会出问题,于是就让张廷玉离年羹尧远点。果然,后来雍正打击年羹尧,“相关人员”一并出事。

在家庭“为官氛围”的熏陶下,张廷玉显得特别成熟,言谈举止也很得体。

天生就是当秘书的材料,专业过硬

张廷玉的第一项才能是极强的文案功底。张廷玉从入职南书房起,就已经展现出过人的文案才干。他记录皇帝的话,特别准确,速度也足够快。雍正看重他,也是因为这一点。

雍正继位之初 ,每天要发布十几道圣旨。雍正只需口述,张廷玉就有本事在几分钟之内将口语变成一篇文言文,而且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张廷玉

张廷玉的第二项才干是超强的记忆力。张廷玉的大脑就是一个数据库,全国几百号高级大臣的简历,他都一清二楚;全国一千多县令名字,张廷玉能马上脱口而出。所以,只要有张廷玉在身边,皇帝根本不需要查阅资料,对他的依赖性只会越来越强。

张廷玉的第三项才能是精通满语。清朝中前期,皇帝办公时,最机密的文件都是用满文记录。要是不会满语,很难进顶端决策层。就好比在外企工作,不会英语,就无望进管理层。张廷玉很有先见之明,考中进士后,花了两年时间学习满语。

张廷玉

要想得到老板重视,先要在专业上出类拔萃。张廷玉成功的基础是过人的才干,让皇帝用起来特别顺手,很快就成了雍正离不开的贴身秘书。

为官谨慎,不贪图名利,没有私心

皇帝最防备的是什么?大臣得寸进尺的私心。你必须表现得没有私心,才能最终满足自己的私心。

张廷玉处处都能站在皇帝的角度考虑问题,从不植入个人私心。他年轻时当过科举主考,有人想买通他,让他透漏试题。张廷玉写了一首诗,“帘前月色明如昼,休作人间幕夜看”,很文雅地拒绝对方的要求。

张廷玉

功名利禄方面,张廷玉也表现十分谦让。张廷玉的儿子张若霭曾经考中探花,这事放在别人家,肯定欢天喜地。但是张廷玉知道后,第一反应是“惊惧失措”。

他立刻跑到宫中,向雍正请求,把自己儿子降为二甲。雍正一听,大为感动,于是将张若霭降为二甲头名。然后,雍正又特地发布谕旨,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目的就是表彰张廷玉公忠体国大公无私

雍正和张廷玉

张廷玉在政治上有句名言,“万言不当,不如一默”。再有才华,说的再多,不如一句不说,说得越多,犯错的概率越大。

张廷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谨言慎行,谨慎到每天回家,他会把带回家的草稿烧掉。留下文字,就是留下把柄。张廷玉当了几十年的官,没有留下一封与官员的信件,这就避免了皇帝的猜疑。

廷玉有才干还谦虚谨慎,自然容易赢得皇帝的赏识。雍正视张廷玉为肱骨之臣,雍正朝每一项重大措施背后,都有张廷玉的影子。张廷玉一路高升,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负责户部和吏部,还兼任军机大臣。

雍正

身处高位,张廷玉不做决策者,只做执行者;不做能臣,只做秘书,将功劳都让给了雍正。雍正生前离不开张廷玉,让其入太庙,以便去世后还能继续辅佐自己。

张廷玉做什么了,为何可以配享太庙?

由于张廷玉居官能始终坚持慎密、廉洁、勤勉,历事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赞襄机务,慎重周详,深得三帝信赖。张廷玉去世后,朝廷赠给谥号“文和”,并配享太庙,成为清代唯一享此殊荣的汉人大臣。

1、事贵慎密。张廷玉强调当官要少说多做,“凡事贵慎密”,尤其是国家大事更不能轻易向他人说起。他能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政坛而不倒,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言多必失”的道理看得透彻。

2、 为官要廉。张廷玉在年轻的时候,就对官员队伍中鱼肉百姓的行为深恶痛绝。张廷玉认为,官员要做到廉洁,关键在于能“忍”。所谓能忍就是要能自觉地抵挡住欲望。也正是由于他始终恪守廉洁自律,使得他能在历次政治危机中化险为夷

3、康熙和雍正皇帝均以勤政著称。张廷玉能在二帝当政时始终受到重用,与他勤勉为政是分不开的。因为张廷玉的勤勉,雍正皇帝对他颇为依赖,有的时候甚至一天内多次召见。

扩展资料

张廷玉性情宽厚,而驾驭官员特别严厉。他主管吏部时,知道有一个老奸巨猾的官吏张某,人称张老虎。此人一贯舞文弄法,中央和地方的官员经常受到他的伤害。张廷玉命令有关部门重惩张老虎,朝中权贵中有许多人出面营救,张廷玉不为所动。一时人们称张廷玉为伏虎侍郎。

除了编史,张廷玉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缮写上谕。军机处后来成为国家军政大事的决策机构,而张廷玉就是其中的办事大臣。军机大臣虽不参与决策,平日缮写上谕、处理文书既是一项体力劳动、也是脑力劳动,而张廷玉都能办得井井有条,未曾出过岔子。其文思敏捷实难一般人所能企及。

在清廷对准噶尔用兵吃紧之际,每日属吏请求张廷玉指示和批阅的文件常达数百件,但即便如此,张廷玉也没有耽搁或是做错过一件事。史载他时常坐在轿中还在办公,甚至傍晚回到家中还要熬夜加班,以使第二天能及时拿出处理意见。

参考资料:人民网-张廷玉:事贵慎密 为官要廉 为政要勤(家风家训)

被乾隆厌弃的张廷玉,为何还能配享太庙?

因为让张廷玉配享太庙是乾隆的父亲雍正给张廷玉的承诺,而且他为人谨慎,哪怕乾隆厌弃他到一度想要把他搞倒的地步,但是乾隆却一直没有抓到张廷玉的小把柄。在乾隆初期,张廷玉作为雍正亲自任命的辅臣,对乾隆完全是尽心尽力辅导的,乾隆对他一度非常满意,俩人还是有一点君臣情谊的。只是张廷玉到了晚年,人就难免有点糊涂,这才惹恼了后来的乾隆。

一、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是雍正给的

雍正这个人绝对是一个性情中人,爱之欲生恨之欲死,对于自己信任的人他是很放心的。张廷玉虽然是一个汉人,但是他得到了雍正的信任,在雍正临死前他下令让张廷玉成为了辅佐大臣之一,并给了他这个汉人在清朝不可能享受到的“配享太庙”的资格,希望能在阴间继续他们的君臣之谊。

二、张廷玉晚年老糊涂,惹恼了乾隆

作为大清大权在握的君王,乾隆受够了张廷玉的老糊涂和不合时宜的固执,他下令废除了张廷玉伯爵的爵位和配享太庙的资格,并把张廷玉赶回了老家。这还没算,回过头来乾隆一想“张廷玉这个老东西作为机要秘书一直跟了我这么久,知道我这么多秘密事情,我这把他赶回去,指不定怎么写书编排我呢,不行,我要好好查查他。”

三、乾隆翻后账,张廷玉依靠谨慎躲过危机

于是乾隆就派人去把张廷玉老家,把张廷玉所有的书信全都检查了一遍,要知道在清朝乾隆时期可是文字狱最盛行的时期,张廷玉的书信上要是记录了一丁点他的怨言,那他就彻底完蛋了。幸好他虽然晚年有点固执,但是谨慎这两个字依旧牢牢的刻在他骨子里,一番彻查,乾隆的人什么也没有找到。

但是这样一来,已经八十多数的张廷玉彻底没有了精气神,没过多久就在家中病死了。估计后来乾隆也觉得自己做的过分了,于是到底没有违背自己父亲雍正的遗愿,让张廷玉配享太庙。不过我觉得乾隆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他估计也是担心自己儿子有样看样,违背自己以后的遗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