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为什么白居易是酒仙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为什么白居易是酒仙之首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唐朝在古代历史上算是很繁华也很有成就的一个时期了。一方面,经济出现了非常良好的局面,曾有过开元盛世,贞观之治这样的辉煌时期。另一方面,文学方面的成绩也让世人瞩目万分。其中,唐诗给我们留下了及其宝贵的精神遗产。正是因为唐诗的发展,中国古代一度被人们称誉为诗的国度。那时候,上到皇帝士大夫,下到平民老百姓,生活中都有诗的痕迹。
唐朝著名的诗人也很多,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诗仙李白。然而很多人不甚了解的是,原来被称为诗仙的可不仅仅只有青莲居士,白居易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称号。
既然是发生在唐朝的事情,那当然要翻阅专门记录唐朝之事的史书才比较权威。根据《新唐书》和《旧唐书》的记载,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真正的诗仙应该是白居易而非大诗人李白。史书里面提到白居易的两句话: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所以,按照对这句话的解读,白居易其人才是名副其实的诗仙。至于诗魔的称号是对他本人的误读,只有不了解他性情的人才会这样误以为。
同时,史书对李白的记载涉及的都是对他谪仙人的称号,而没有直接提到诗仙这两个字。试想,白居易出生得比李白要晚。如果历史上早已经承认了李白的诗仙称号,白居易又怎么再敢冒认他人的名讳呢。加上以他的才学和人格,也不可能做出这么不入流的事情来。他本来有很崇拜,很欣赏李白,所以更加不可能把诗仙的称号挪为己用。这样一分析,似乎就说得通了。
原来真正的诗仙应该是白居易而非李白。这真是历史的一大纰漏。不过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称号是什么倒不是最重要的。他们各自都有不同的风格,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对于文学的贡献来说他们都是一样的,并没有高低之分。
嗜酒的仙人。多用于对酷爱饮酒,崇尚老庄者的美称,还有李白哦
挺好的。
酒仙一般指的是白居易,在史籍《宣和书籍》中介绍道:“如今行书写得好的人也只有58人,而白居易就是其中的一位”,可见当时白居易在书法方面的造诣也是非常的高。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是山西太原,出生在今河南新郑市。白居易是唐朝时期的三大诗人之一,同时他还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他与同时期的元稹,并称为“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在教科书上白居易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但历史记载上他才是正真的“诗仙”,这“诗仙”的称谓不是李白的吗?这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白居易“诗仙”的称谓是如何来的?
我们在教科书中看到的是这样的: “诗仙”是李白,“诗圣”是杜甫,“诗魔”是白居易,“诗佛”是王维……都给他们规定好了一个响亮的外号,但是在当时唐朝的时候,白居易还有另外一个外号“诗仙”。
《旧唐书》卷166列传116的《白居易传》记载: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
根据《旧唐书》和《新唐书》这两部历史书的记载,白居易在一封写给元稹的书信中陈述:“了解我的人称呼我为诗仙,不了解我的人则叫我诗魔。”
我们先去看一下他这封自述信有没有权威性,这封信后来被称作为《与元九书》,3600多字被《旧唐书》原文不动的全文抄录入其中,可见白居易的这封信中,当时人称他为“诗仙”和“诗魔”的称谓是没有争议的。
用白居易的原话来说,今天我们称呼他为“诗魔”,难道是我们不了解他的原因吗?其实当时他对自己两个的称谓都是承认的,只不过是更喜欢“诗仙”这个称号多一些,谁不想自己是“仙”而是“魔”呢?
既然白居易称谓是诗仙,那么李白的称谓又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李白要比白居易出生前七十多年,如果李白当时也被称呼为“诗仙”,白居易打死他也不敢再去叫做“诗仙”了,这明显就是侵犯知识产权啊!
《旧唐书》卷190列传140《李白传》: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
《新唐书》记载: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
我们从这两份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到,贺知章在评论李白时是“天上贬谪到人间的仙人”。《旧唐书》中记载的主要是贺知章针对李白的形象;而《新唐书》记载的则是贺知章针对李白的文章。这两份史料记载都没有把李白跟“诗仙”联系在一起。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并没有把李白称作为“诗仙”,否则后面出生的白居易也是不敢再去冒用“诗仙”之名的。在大文学家欧阳修等人编撰《新唐书》没把李白是诗仙的称谓加入其中来推断,即使是在宋代时,李白也都还没有“诗仙”的称谓。
结语
“诗仙”之名到底是何时从白居易身上移居至李白身上的?这也算是一段公案吧,其中的秘密有待权威人士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导语:据说诗圣李白,每逢作诗作词必定要酒相伴,不喝少喝,就写不出来,越喝越醉,诗词越美,若是醉得一塌糊涂,那诗那词就美得一塌糊涂。以下我为大家介绍唐代诗人酒仙是谁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唐代诗人酒仙是谁
酒仙源自唐朝白居易《对酒》中的诗句“赖有酒仙相煖热, 松 乔 醉即到前头。”,形容嗜酒的人,也可作对酷爱饮酒者的美称。史上刘伶、李白都被称为酒仙。
酒仙
jiǔ xiān ㄐㄧㄨˇ ㄒㄧㄢ
天上人间 惟有酒仙
解释
嗜酒的仙人。多用于对酷爱饮酒,崇尚老庄者的美称
出处
唐白居易《对酒》诗之三:“赖有酒仙相煖热, 松 乔 醉即到前头。”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石曼卿﹞饮酒过人,有 刘潜 者,亦志义之士也,常与 曼卿 为酒敌。闻京师 沙行 王氏 新开酒楼,遂往造焉,对饮终日……至夕殊无酒色,相揖而去。明日都下喧传 王氏 酒楼有二酒仙来饮。” 清丘逢甲《游罗浮》诗之八:“住世为酒人,出世为酒仙。”
刘伶
酒仙是提起“酒仙”,有的文化知识和饮酒常识的人都会想到那个醉卧在晋代竹林里的刘伶。
刘伶饮酒的传说大概应首推“杜康造酒醉刘伶”,杜康是酒的创始人,是酒圣,而刘伶专喝他的酒,必是酒仙无疑。可是,杜康即是少康,少康则是传说中夏国的国王,而刘伶却生活在西晋的沛国,这“杜康造酒醉刘伶”便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其实这也不难解释,既可以理解为杜康造的酒保存到晋代,也可以理解为酒最初是由杜康造的,我们还可以想象,在仙界那个灵魂的自由王国里,刘伶慕名寻到造酒者杜康,杜康则让他的琼液将刘伶醉到了三年。这三年也是凡界的说法,在仙界只不过是三天罢了。
我国从古至今没有一部专写饮酒者的史书,而且历代以来,人们对饮酒总是褒贬不一,很少有为饮酒者立传的,因此,现在想要查找一下刘伶每日里饮酒的次数和每次的量数,实在是困难之至。
不过,有一点到可以稍加证实,即是刘伶在青少年时代是不太饮酒的,否则,他就当不上建安参军。可是他这个参军不是当腻了,便是有点看不出火候,竟对朝廷发出了策问。大嚷大叫要推行老庄思想,推行“无为而治”的观点,其结果是不但没有能够使皇帝老子“无为”,倒是自己被一“无能”之名而罢免。
刘伶的酒缘应该是在他被罢免之后才结的。 他的骨子里已浸透了“无为”的思想,现在又真的无处可为,便开始放荡竹林,饮酒做诗,自傲清高,留下了千古的酒名。
刘伶对于“酒坛”的一大贡献当推他作过《酒德颂》,极力宣传他的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荡生活,无奈是文中对礼法的藐视太过了头,以致今天要寻到此文已经是一件不大不小的困难。
刘伶的一则饮酒的故事和庄周先生的人生观到也极为相似,据说刘伶出游在外的时候,曾让仆人扛把镢头随在其后,并叮嘱道:“我在什么地方醉死了,就地把我埋了。”表现出一种极度的'超脱。
可是,刘伶的酒真的喝过了头,不但使他失去了政治上的地位,也使他空挂了“竹林七贤”之名,没有留下一篇让后人叫绝的佳作,只留下一个流传千古的酒名,或褒或贬,评说不一。
李白
被封为诗仙的李白也属于酒仙之列,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酒,便没有辉煌了中国文学史的诗圣李太白,“李白斗酒诗百篇”便是佐证。
李白在哪里,李白在丛山峻岭之间。那位头带峨冠,腰佩长剑的游侠就是李白。李白不同于其他游侠道士的地方,是他的腰间没有那只酒葫芦。他是富家子弟,有很多金银供他花销,走到哪里,就喝到哪里,用那只酒葫芦干嘛?李白在青年时代是不太喜欢独饮的,每到一处,他都散金结友,饮酒做诗,喝了无数美酒,写下了无数优美壮丽的诗篇。
李白确实是有才气的,就在游山玩水间,就在饮酒做诗时,大名已经传到了京都,使得皇帝老子也感到他是天下奇才,下了三道诏书,征他入京。
这位诗人虽然向来傲视权贵,但他也是人,也想有一展自己才华的机会,还是高高兴兴地走向了京都。临行前,仍不忘置一席酒,以示庆贺,并且高吟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长歌而去。一种苦尽甜来,一展鹏程的心态溢于言表。
可是李白想错了。皇帝老子并没有给他什么实权,只不过是让他在歌舞厅中填几首如“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歌词来以供消遣。虽然只是一种消遣的艺术,但也表现出李白超众的才华,常常带醉上殿,一诗惊倒四座,连贵妃也不得不侧目相看。
皇帝是不能终日消遣的,这便给李白留下了饮酒交友、举杯吟诗的机会。这个狂傲的才子经常出现在长安街头,出现在文人墨客的酒桌旁,与“四明狂客”贺知章等人结成了“酒中八仙”,得意的生活令他自己也常常回忆:“昔日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便是当时的写照。
其实,这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罢了。正在走下坡路的唐朝统治和宫廷中尔虞我诈、腐朽荒淫的生活,使这位伟大的诗人实在难以忍受,终于在一次酒后做出了让皇帝无法容忍的事情。他虽然把脚伸出去,让那位权宦高力士脱下了靴子,侮辱了那位不可一世的人物。但高力士也不是吃醋的,那朝靴自从高力士的手中脱下来,也就很难再穿上去了。没有办法,李白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向皇帝打了辞职报告,离京而去。
李白喜诗、喜酒、爱月,一组《月下独酌》,道出了人生的另一种意境。
谁是相知相爱的亲人,唯有举杯邀月,醉卧花间。政治上的抱负终成泡影,日过中天,谁也无可奈何。
如果说《月下独酌》还带有表层次无聊醉酒的意味的话,那么,《将进酒》则表现内心的一种与世沧茫同愁苦的巨大悲哀,一句“与尔同消万古愁”,已经不仅仅是悲叹人生的“奔流到海不复回”和“朝如青丝暮如雪”了。
即使是在“万古愁”难消的时候,诗人也仍然表现出宏大的气势,同时蕴涵着一种极为矛盾、复杂的心理,一面是“我辈岂是蓬蒿人”一样壮志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另一方面又是“但愿长醉不愿醒”,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又表现出对功名富贵的极度蔑视。
李白的故事应该有一个浪漫的结尾:一叶小舟飘荡在采石江中,一代诗圣且歌且饮,傲笑天下,终于,那个最辉煌的时刻到来了,诗仙投入到了江中,向那深藏在江中的明月游去,渐渐地同明月溶为一体,在灵魂的天国里,他终于得到了他歌咏了一生的明月,成为千古绝唱。
武松
这位酒仙还躺在景阳岗前的大青石上,鼾声如雷,那意思,是要把大青石睡得风化了之后,再醒来赶路。
各位大概知道了,我要说的这位,就是《水浒传》中的武二郎。我之所以说他是《水浒传》中的武二郎而不说他是北宋末年的武松,是因为武松的名气是通过施耐庵才得以流传百世的。
这武松本来是清河县小有名气的人物,可他却非常贪恋杯中之物,每每喝醉之后,便要与人打官司。这次,他摊上了一桩大官司,把人给打死了,无可奈何之际,只得远去他乡。
没想到竟在半路上遇到了这个“三碗不过岗”的酒店,年轻气盛、酒量如海的武二郎只把那招牌看成是狡猾的酒家做的一条吓人的广告,根本没放在心上,一口气喝了十八碗。这酒本是叫“出门倒”的,可武松喝了十八碗出门之后竟没有倒下,却回过头来嘲笑酒家:“却不说三碗不过岗!”然后大步向前走去。
如果没有这十八碗酒,武松能否打死那只吊睛白额大虎,可就不好说了。那只大虎出现的时候,武松的酒虽然吓醒了一半,但那剩下的一半正好是酒的威力所在,结果是三拳两脚,就把那大虫给打死了。那些被害已久的阳谷县民众好不高兴,把绸缎和鲜花都披挂在武松的身上。
武松因打虎而扬名于世,而打虎的力量又恰恰是那十八碗老酒的威力。这样,武松的英名和武松的酒名便如日月一样,同贯长虹。
没有酒,武松是不可能成为英雄的,武松自己也说:“我却是没酒没本事,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这力气不知从何而来。若不是酒醉后了胆大,景阳岗上如何打得了这只大虫?”
正如俗话所说:“酒壮英雄胆”,为此,武松在施恩要教训蒋门神时,才提出了“三碗不过望”的要求。望便是酒幌,一路之上,凡遇酒店,必喝三碗,否则便不能前行,十四五里路,十二三个酒家,武松竟喝了三十五六碗,本事也不知道增到多少分了,那小小的蒋门神,只不过是他掌中的一只臭虫。
话又说回来,酒壮英雄胆,提前得是英雄。假如你根本就没有什么本事,却硬充好汉,拿酒来灌,想借此扬名,到后来只能成为滩到在地上的一堆乱泥,成为狗熊。
刘伶喝酒而有酒名,李白喝酒而有诗名,武松喝酒而增英名,同是饮酒,各有千秋。
因为大脑在酒精的作用下,会一直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从而摆脱束缚丢掉面具尽情的畅所欲言。在高兴的时候,酒是诗人的兴奋剂,而在痛苦的时候,救又可以解忧愁。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诗也因为有酒从而多了一丝神韵。
李白被后人一直尊为诗仙,但是因为极其好酒,所以还有一个酒仙的名号。作为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一生都喜欢喝酒,和酒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怀念和纪念李白,在古代的酒楼中都会挂着“太白遗风“或者是”太白世家“的招牌,一直流传到近代。
杜甫对于酒的喜欢丝毫不亚于李白,在杜甫的许多诗中,关于酒的诗就多达几百首。而且因为杜甫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一直都是动荡不安的,因此杜甫在当时长期会借酒浇愁。在晚年的时候,因为生病的缘故,杜甫只好戒了饮酒的习惯,这对于杜甫来说,算是非常忧愁的一件事了。
而白居易虽然在当时非常喜欢喝酒,但是他却对于酿酒很感兴趣。在当官的时候,白居易会拿出一部分时间来研究酿酒的技艺,即便在任职期间没有什么建树,但是却会为了酿酒而沾沾自喜,虽说晚年的生活放荡,但是白居易对于酒也算是非常热爱了。
陶渊明虽然在仕途上并不怎么顺利,但是即便家徒四壁,但是对于陶渊明来说,也是有酒就会很欢喜了。而苏轼和欧阳修作为大诗人,这两人同样也是非常喜欢喝酒的。毕竟借酒可以抒情,而对于诗人来说,在酒的刺激下可以作出很多名句,也可以让自己在酒的刺激下,从而灵感大发,进而作出很多的名作。
而且对于古代而言,因为条件有限,再加上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当时并没有什么可以喝的饮料,不像现在有各种各样的饮料。而在古代百姓喝的最多的便是酒了,再加上没有什么娱乐场所,所以对于古人来说,最大的乐趣便是饮酒作乐了,而对于诗人而言,最大的乐趣便是饮酒作诗了。
关于为什么白居易是酒仙和为什么白居易是酒仙之首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