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陆游为什么不写岳飞的诗,以及岳飞与陆游相识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公元1128年7月29日,弥留之际的宗泽未谈一句家事,念念不忘北伐!
在连呼三生“渡河!渡河!渡河!”后溘然长辞时年70岁。
公元1142年1月27日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的呐喊响彻风波亭,岳飞含恨去了,那年岳飞38岁。
耳畔的呐喊犹在,年近17岁的少年,面对英雄的宿命,立下了自己的志向!
(岳飞)
却在数十年后,留下绝笔《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那年陆游时年85岁,溘然长辞背后是三代人的接力,和未竟的雄心。
人因信念而活,家因亲人而存,国因志士而生。
接力的三人,就如时代精神一样,奋发而又激励,却从未得偿所愿!
空留遗恨的同时,也挽回不了宋朝的命运。
呜呼哀哉,今日之人谁解其中意?
写陆游的一生就如写一首时代悲歌,刻板印象中的一代爱国诗人,除了是满腹经纶的文人之外,还是一个幻想仗剑持节,愈挫愈勇的猛士!
如果一生如梦,谁又忍叫醒陆游?
(陆游一生一梦85年)
生而危难
陆游的一生,从起点开始算起,就和宋金战争相关,1125年那个冬天,刺骨的冰冷除了天气,还有来自北方狼群带来的寒霜,金兵南下攻宋。
陆游降生的时间点可谓非常之不幸!
面对金人的威胁,面对靖康之耻的灾难性后果,无奈的父亲带着年幼的陆游,迁居浙江老家山阴(绍兴),位的是躲避战火,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安稳的成长空间。
这是父亲的无奈也是时代的无奈,可是战火从未远走,反而亦步亦趋,在金人不断追击之下,就连宋高宗都吓的躲到海上不敢回!
平民百姓又能如何!
无怪乎陆游回看同年时会发出““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儿时万死避胡兵,敢料时清毕此生”的感叹!
(靖康之耻)
深受童年逃难阴影影响的陆游,成长与国仇家恨的时代!
父辈们忠勇刚直的身影也不断对他言传身教,从此一个梦想扎根于少年陆游的心中!
这梦想和宗泽的呐喊呼应”渡河,渡河,渡河,北伐,北伐,北伐。“
为了梦想,青年陆游开始了韬光时代,一面学文,拜主战派诗人曾几为师,一面亦学武,苦练剑术仗剑天涯!
小小少年郎,就此成了文武双全的全才。
可是,在暗云遮天的时代,从不是慷慨激昂之士发挥的时代。
宋代是个异类的时代,虽然风雨飘摇,却依然坚守者文第一武第二的建国之策!
要想有发挥的空间,必须走科举之路!
为此,梦想战斗的陆游,第一个战场不是刀剑而是笔墨,连续参与科举的陆游,虽然文采出众却连连失利,直到第三次,时年31岁的他终于成功了,获得殿试的机会。
(权奸秦桧)
之后,暗云来了!
秦桧来了,这个杀死岳飞的侩子手,莫须有的发明者,对着主战派的陆游,对着自己孙子科举的对手,暗下阴招!
原本可以顺利的仕途,就此被暗云遮盖,直到这暗云消散!
三年后的1155年,权奸秦桧终于死了!
陆游终于在34岁的年纪熬出头,那时的他意气风发,摩拳擦掌的想要坚持儿时的梦想!
不断上奏,直言敢谏,希望北伐北伐北伐!
可是,秦桧虽死,主政的宋高宗却是一个胆小怕事的阉人(高宗无生育能力),面对年轻气盛的陆游一次又一次的谏言,烦闷不已!
即便宋金战争又起,允文允武的陆游依然不受重用,反而备受打压!
(宋高宗)
也许在宋高宗看来,陆游就是不识时务。
你一个管文书的小官,哪来这天大的胆子,跟我不停提意见?
还要我御驾亲征?
我要吓的尿裤子你负责?
本着眼不见心不烦的态度,陆游被罢官!
这官一罢就是数年,直到宋高宗退位,养子宋孝宗即位为止!
宋孝宗和自己养父不是一个类型的皇帝,而是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皇帝,知道陆游的主张和能力的他,对陆游非常欣赏!
特赐陆游进士出身,并招入朝中为官!
可是经历过仕途坎坷的陆游,并不懂帝王心术,也不懂为官之道,在执着倔强的他看来,自己为官唯一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北伐北伐!
为此,他不断上书说,陛下您要整军备战,你要徐图中原,你要严惩贪官。
一般而言,说话太直接的人,在官场都混不好!
陆游也是如此,不断进言并没有让宋孝宗欣赏自己,反而使得君臣离心!
不过离心又如何?
我当官从不是为了权位大小,只求北伐!
宋孝宗虽然不喜陆游,却也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主,主政时期,也进行过北伐战争!
公元1162年,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开始北伐准本,时隔一年后的公元1163年,五月,曾经的中兴四名将之一,张俊被指令为北伐主帅,轰轰烈烈开始,草草率率结束的隆兴北伐开始!
(隆兴北伐)
宋军开始势如破竹,一月间恢复灵壁、虹县和宿州等地,一时间中原震动!
陆游也为之关心鼓舞,可是好景不长,缓过劲来的金军集合优势兵力开始反击,而宋军却将官不和,军心涣散!
在撤兵到符离时候,被金军击败,最后无奈只能再次达成“隆兴和议”。
接受又一次的屈辱!
宋朝皇帝面对金人的称呼从臣变成了侄。
地位降低不说,还割地赔钱,唐(河南唐河)、邓(河南邓州)、海(江苏连云港)、泗(江苏盱眙北)、商(陕西商县)、秦(甘肃天水)六州成了金国的战利品!
面对失败,宋朝从皇帝到将军各个垂头丧气!
只有陆游和少数人依然在坚持,他们坚定主战要求不接受和议,二次北伐!
国策当前,惨败背后,初时尚有恢复河山振奋精神的宋孝宗,早已意志消沉执意求和!
而主战的陆游,再一次面对人生的第三次起落!
40岁的他,因为自己的主战主张,又一次被罢官。
梦想再一次破灭的陆游,无奈归乡!
面对家乡的大好河山,一身本事无处用的陆游只能寄情山水。
这段时间,也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
可是心中的梦想却从未因时运不济而消散反而越来越盛。
“慷慨心犹壮,蹉跎鬓已秋。百年殊鼎鼎,万事祗悠悠。”“不悟鱼千里,终归貉一丘。夜阑闻急雨,起坐涕交流。”陆游-《闻雨》
少年时候读此诗,不明其意,今日重读,深感诗人之意。
(时光无多,蹉跎岁月)
这一刻,执着的陆游,和蜀汉的姜维何其相似,可惜他们一个有心有力却无时,另一个无心无力也无时!
命运的天时从不在弱小的北宋这一边!
即便之后的陆游在年近半百时候,再次复起也改变不了命运的轨迹。
公元1169年,赋闲多年的陆游,再次为官,被任命为四川夔(kuí)州通判,官职不大不过从六品!
可是再次有用武之地,依然让陆游兴奋异常!
谁知,这兴奋不过维持数月,任职之后的陆游发现,这不过是个闲职之后,再次陷入了人生的迷惘。
我往复一生,年近半百难道再此闲职之上虚度一生?
无奈的陆游留下
“残年走巴蜀,辛苦为斗米。远冲三伏热,前指九月水。回首长安城,不忍便万里”。的悲鸣!
这不是我要的人生,这不是我的命运!
从不信命的倔强者,声声呐喊,随着他的名气,传扬了出去!
被四川宣抚使王炎得知!
这王炎是当时少有的和陆游有着一样梦想之人,他们的梦想,贯穿南宋三代人。
面对同志一样的陆游,王炎修书相邀,一起共商抗金伐金大业!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召唤,陆游开心的长啸起来!
是啊,从十余岁的幼儿,知道半百的年纪,终于有人理解自己了!
这样的理解,有何人能懂?
在王炎阵中,练剑四十余年的陆游,终于有了仗剑持节的机会。
他不辞辛苦谋划策略,不辞辛苦亲临要塞,起草了一生中,最难忘又最遗憾的《平戎策》。
可是经年的准备抵不过一份否决书!
公元1171年十月,《平戎策》被否决,收复中原必先取长安;取长安必先取陇右。一切的战略规划都成了泡影!
就连志同道合的四川宣抚使王炎也被调回京城!
陆游再一次没有了人生目标,只留下八个月军旅生涯的回忆,慰籍余生。
随后的岁月,陆游历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蜀州通判、嘉州通判、蜀州通判。
来来回回间,都在蜀地转悠,也让陆游爱上了蜀地这天府之国!
对蜀地的寄托,并没有消解他北伐的幻想!
随后的岁月中,只要一有机会,陆游都会大胆上书要求北伐!
(北伐如梦)
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
以常人难以企及的执着,坚持着自己的梦想。
最后,因为这坚持,而得到了一个不很友好的形容“颓放”与“狂放”。
面对主和派对他行为的攻击,陆游坦然接受,并自号“放翁”。
“放翁、放翁”生平不放死后何言?
是啊,平生梦醒北伐,却从未放一箭,为出一刀!
即便这刀已经磨砺了四十多年。
梦想从未停止,却从未有实现的那一天。
命运就是这样让人伤怀,知道最后那一天。
陆游为岳飞写的这首诗名为《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全诗如下: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
朝廷大臣结党排挤宗泽这位国家栋梁,军政大臣无心重用岳飞这员抗金名将。沦陷区的父老们理应不知这些令人愤恨的内情,却在碰到南宋使节时,也会伤心地掉泪打湿了衣裳!
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诗人退居山阴,仍念念不忘国事,夜读范成大的《揽辔录》,浮想联翩,发而为诗。
《揽辔录》,是南宋大臣范成大于乾道六年(1170)出使金国的日记,记述了过程中的一些事迹。
诗人在读《揽辔录》时,情绪是郁结愤懑的。当这一心绪和诗人自己的经历、对历史的理性思考结合在一起,诗情就像火山喷发一样,在论说史事的过程中尽吐其胸臆怀抱:公卿大臣们结成朋党,排挤主战的宗泽;那些掌握军权的官僚,竟不肯重用智勇双全的岳飞。
诗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有婉转曲折之妙,其中“应”、“亦”的运用尤见笔力。那些沦陷区的父老乡亲应该并不知道投降派误国的恨事,但他们碰到宋朝的使节时也会流下伤心不已的眼泪。汉代苏武持节出使匈奴,回来时已经是“节旄尽落”。
这首诗篇幅虽小,容量却不小,四句之中有大议论、大感慨。既有正面的揭露,语直气壮,痛心疾首;又有曲折的怨恨,委婉迂回,寄意深远。
诗人选取典型事例,前两句写名将宗泽、岳飞遭排挤迫害的事实。后两句则委婉道出沦陷区的广大人民尚不知这些令人愤恨之事,言外之意,他们若知道的话,该更加失望、痛心,直意曲说,更显感慨之深沉。诗人赞扬宗泽、岳飞,对南宋政权内部的投降派给予严厉谴责。
抗金词人、用典狂魔辛弃疾,词里上下五千年——却似乎,从没写过岳飞!
也是抗金志士、矢志北伐的俊杰,辛弃疾怎么对岳飞吝惜笔墨呢?
细想想,却也好理解。
辛弃疾跟岳飞的时代,离得太近了:岳飞逝世那年,辛弃疾两岁。
岳飞比辛弃疾大三十七岁,在古代,这都差了两辈人了!
辛弃疾念叨诸葛亮、刘裕、廉颇、孙权、刘备、陈登、桓温、张翰等等,但是,就是没有岳飞。
不是辛弃疾特别崇古,是因为:如此才安全。
宋朝词人写古,像刘克庄写曹刘,李清照写项羽,苏轼写周瑜,其实都如此。
臧否本朝,难免得谨慎些。
再看看当时的大环境就明白了。
就在秦桧死那年,朝廷还将岳州改成了纯州,改岳阳军为华容军——秦桧与赵构,是连个岳字都忌讳的。那时候,天下噤若寒蝉,写个岳字,都可能招祸。
秦桧算个大流氓。他杀岳飞、成和议后,将赵鼎贬去潮州,将王庶贬于道州,将胡铨贬于新州。即便遇赦,也永不再用,那意思:“你们永远没机会再来对付我了!”
赵鼎在流放地,每天都被人监视,奏报秦桧“赵鼎怎样了”。赵鼎于是绝食而死。
大权独揽后,秦桧开始盘查言论。
浙江与福建发大水,右武大夫白锷说“燮理乖谬”,被秦桧刺配到万安军。
太学生张伯麟题壁讽刺:“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的父亲吗?” 被秦桧杖脊刺配到吉阳军。
控制了言论后,秦桧又禁止民间自撰野史,令自己儿子秦熺监修宋朝史书。有做野史者告发。
这种环境下,没人敢写岳飞。辛弃疾也应如此。
实际上,岳飞实际平反那年,辛弃疾已经二十岁开外了。
哪位会说:岳飞平反了,辛弃疾总能夸岳飞了吧?
又未必尽然。
当年王安石和司马光以及元祐党人,那评价也是起起落落。
一会儿司马光是圣人,一会儿司马光是奸党;再圣人,再奸党;再圣人,再奸党……如此三起四落,谁还敢臧否本朝的人呢?
更要紧的是,岳飞虽然平反,但杀岳飞的赵构却千年王八万年龟,一直活到1187年:辛弃疾那年47岁了。
之后辛弃疾又多活了二十年。
哪怕在孝宗朝,夸岳飞也有点不对劲:大肆歌颂皇帝他爸爸杀掉的将军,感觉总不大对吧?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
有些前辈,四十多年前死于动乱,如今也平反三十多年了。按说官方平反,该能说了;但谁公开大肆为他们喊冤,是不是也得掂量掂量呢?
辛弃疾写唐朝前那些故事多好啊,非得跟自己过不去呢?再豪放的词人,也得图个安全啊——谁知道明天朝廷会不会忽然又翻脸,说岳飞是叛贼,夸他的都是奸党呢?
写东西的人,就这点可怜啊。
陆游到老来,写了“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但写这个时,他已经告老林下,写诗抒愤,已是13世纪初了。
下面是本人开脑洞想出的一段对白。
岳飞:
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辛弃疾:
谩写入、瑶琴幽愤。弦断招魂无人赋。
岳飞:
爱此倚栏干,谁同寓目闲。
辛弃疾:
将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待上层楼无气力,尘满栏干谁倚。
岳飞:
白首为功名。
辛弃疾: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没错,有不少所谓的文人考证说,《满江红》不是岳飞写的。在此,我想他们是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虽然岳飞没有留下诸如陆游那么多的诗词。可是,这首千百年读之,仍凛凛有豪气的词的确是岳飞所作。我们可以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加于考证。可以从其他的文章和正史,抑或野史都可以看到。在此,我想向你推荐《壮怀激励》这本书看一下,上面就从不同的角度和历史记载对其全面的加于评述。
有些打着文人旗号的,不懂历史,就不能妄谈历史,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侮辱,更是对这位抗金名将的侮辱!
《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影响十分深远。它以慷慨激昂、粗犷悲壮的艺术感染力,数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在民族存亡时刻抛头颅洒热血,在祖国危急时刻甘愿以身许国,杀身成仁。
从这个意义上说,《满江红》无疑是我国爱国诗篇中的最强音。
(岳飞画像)
一直以来,这首词的作者,都公认为是岳飞。不过,从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关于这首词的作者,就出现了一些争议,认为《满江后》的作者另有其人的观点甚嚣尘上。
那么,《满江红》的作者究竟是不是岳飞呢?
认为这首词的作者不是岳飞的人,主要持以下观点。
其一
,岳珂编撰的《金佗粹编》中并没有收录这首《满江红》。
而《满江红》最早始见于1536年徐阶所编的《岳武穆遗文》,他是根据1502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入的。在此之前的宋、元两朝中,根本不见对这首词的记载,它只是出现在明中叶以后。
其二,诗词中出现的地名和岳飞抗金路线不符。
《满江红》中有一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其中的“贺兰山”在南宋时期属于西夏的领土,在现今的内蒙古河套之西,根本不是当时岳飞抗击金人时的战斗地点。而西夏在当时也并未与宋朝发生战争。
岳飞伐金的最终目的是“直捣黄龙”。而“黄龙”则属于现在的吉林省境内,两地相隔数千里之遥,并且方向和“贺兰山”完全相反。
作为一代名将,在写诗作词时,不会犯此常识性的错误,“不应方向乖背如此”。
(岳飞伐金)
其三,《满江红》的风格和岳飞诗词的一贯风格不符。
岳飞曾作过一首《小重山》,其风格婉转低沉,舒缓惆怅,娓娓道来。但《满江红》却激越慷慨,雄浑豪放,一泻千里。两首诗词的风格相差太远,不符合岳飞一贯的风格。因此不可能是岳飞所作,很可能是后人假借岳飞之名写成的。
其四,《满江红》有可能出自王越及其同僚之手。
王越是明朝中期的名将和诗人,曾三次出塞,收复河套地区。他不但能“身率三军,决胜千里”,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长于诗赋,有很多首传世之作。更为巧合的是,王越确实曾在贺兰山抗击鞑靼,取得过重大胜利。
不过对于这些说法,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反对意见。
首先,岳飞的后人为什么没有收录《满江红》?
众所周知,岳飞在1142年遇害时,不但家破人亡,父子被杀,而且还被抄家查封。在这种情况下,岳飞的诗作是很难被其后人保存的。更何况,岳飞冤死后,秦桧还把持朝政多年,他怎么会让岳飞如此充满正能量的诗词传世呢?
直到20年之后,岳飞才被平反昭雪,又过了若干年后,岳霖父子才开始收集岳飞的存世诗词。在平反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岳飞一直是秦桧等权臣眼中的“谋逆”之人,他的诗作定会被封禁。与其相关的诗词就此散失,是很有可能的。岳珂的《金佗粹编》没有出现这首《满江红》,也是有可能的。
(秦桧画像)
其次,为何《满江红》的风格和岳飞迥异。
岳飞是一位喋血沙场的将军,并非是专门写诗作词的文人,其风格并未形成。况且诗人写诗时,和当时当地的境况有很大的关系。即便青史留名的诗词大家,其风格也并非一成不变。就像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他的笔端,依然可以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两种风格迥异的佳句。
而这首《满江红》正是岳飞决心抵御外辱,收复大宋山河的内心真实写照,也正好符合他热血满腔,铁骨铮铮戎马一生的形象。
其三,关于“贺兰山”的地名问题。
虽然金人的老巢在东北,而贺兰山则地处西北,但并不妨碍岳飞用“踏破贺兰山缺”的壮志豪情,来抒发自己内心痛歼胡虏的雄心壮志。
由此可知,贺兰山在词中并非地名的实指,而是一种泛说。就像词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样,都是泛指外族入侵,而不是专门针对金人。比如陆游曾经写过“尚思为国戍轮台”一样,“轮台”泛指国家的边境,并非实指新疆的轮台县。总之,这些都是文学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比喻手法。
其四,这首词是王越所写吗?
有些学者认为,王越其人确实有一些军功,其文采也不错,但史书对其的评价并不高。“越在时,人多咎其贪功。及死,而将馁卒惰,冒功糜饷滋甚,边臣竟未有如越者”,而且他“既躁于进取,依附攀援”,这样的胸襟和为人,怎会写出如此大气磅礴,壮怀激越的诗作呢?
所以,这些学者普遍认为,《满江红》确为岳飞所作,不管是词中所体现的身份、志向和胸襟,都和岳飞完全一致。
当然了,关于《满江红》是不是岳飞所做的争论还在继续。希望将来能够找到更有说服力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