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谱为什么失传(宋词的曲子为何没有流传)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给各位分享宋词的谱为什么失传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宋词的曲子为何没有流传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唐诗宋词流传下来,而与之相配的曲谱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

一般来说,音乐的丧失就是这样,没有录音设备,人们无法完全保存声音,因此音乐极易丢失。当然,要想在音乐中跨时代生存下去,需要依靠一整套符号系统,以乐谱的形式使音乐长生不老

例如,据说最早中国音乐家演奏的音乐,叫做“书面音乐”。书面音乐的录制效率很低。他们通过详细的文字音乐演奏技巧,如左右指法、弦乐顺序、徽章位置等录制音乐,现存唯一的剧本是唐代手稿《介石调幽兰》,最早藏在日本京都西河茂神社。19世纪末,杨守敬先生到日本寻找古籍时,发现了钢琴音乐。经过多年的发展,要掌握一套完整的音乐语言并使之复兴是非常困难的。在过去的一百年里,许多音乐大师试图恢复这种古老的音乐。如果你感兴趣,你可以在网上搜索。记录文本光谱是非常困难和低效的,因此保留的概率自然较低。

当然,在中国也有类似于西方音乐的“气质谱”,比如工尺谱最受欢迎。事实上,所谓的节奏谱需要发明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来记录音乐的节奏和调性。一是中国人善于“道”,而轻“术”。他们喜欢谈论理论,但往往看不到技术等实际的东西音乐是古代六经之一,周文化的核心是礼乐并举。所以在音乐方面,中国人总是谈论音乐的启蒙,更多的是关于音乐哲学,而不是关于录制音乐的技巧。

其次,中国人对艺术传播有严格的门槛规则。读武侠小说,江湖上常有一条规矩:“男人不传给女人,里面不传给外面”。这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乐于做的事。教师和大师都有高超的技能,但这些技能往往只能在家庭中传承。就连门徒也要保守自己的手。如果家庭很小,可能会失去一项独特的技能。

比如,我们都知道魏晋名士阮籍会演《广灵散》。袁准让他教他,阮籍拒绝了。当他死后,他叹了口气说:“如果袁小妮想学这三个字,我就不会和金谷在一起,广灵三也永远不会!这是丢失的第一张音乐唱片。

宋词都是可以唱的,为什么只流传了文字却丢失了曲子?

宋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歌词,相当于格律,另一部分是乐谱,用来记录旋律。到目前为止,以平仄两种方式记录。在隋唐时期,记录音乐的方式主要是字谱。通俗地说,它是详细记录哪根弦和在哪个位置弹奏。唐代演变为减字谱和燕乐半字记谱法两种形式,采用符号代替文字记录,便于记录音乐,也为音乐识别设定了一定的阈值。

晚唐时期,古琴音乐开始以“减字谱”的方式记录,产生了大量的古琴音乐记录,并一直沿用至今。宋朝开始流行,隋唐时期以严乐板子谱为先导。不同时期词作家的记录略有差异。明清时期采用了工尺谱,至今仍在民间使用。公元近代开始,逐渐取代了流行的简谱。

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从古到今,乐谱的发展方向是便利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当朝不承认以前的乐谱的现象。例如,在清代,姜夔用通俗文字的乐谱来记录《白石道人歌曲》,由于记谱方式的不同,无法翻译。时至今日,俗字谱仍是作曲家们研究的课题。因此,我们知道宋词缺失的原因主要是乐谱的缺失。

诗人应该知道新旧韵脚的区别不在于语言,而在于声音的存在。中原入声的缺失主要原因是战争。元宋明清打破了原有语言流通的地域限制,中原语系在南北融合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一开始,声音渐渐消失了。事实上,有些人不应该责怪宋词的消失。由于明清时期,词有了复兴。以纳兰性德为例,有句谚语说:“家家争唱饮水词”。可以看出,此时,词语仍然是可唱的。对于目前歌词的流失,我认为除了无法翻译歌词之外,也缺乏诗歌文化。在古代,词作家不仅要有词的基础,还要掌握词的节奏。

怎么词曲没在一起,有词,没曲?

曲失传了,很久以前就失传了。

古人的记谱方法比较原始,也比较落后,而且只有当时的技术人员会,战争过后,乐谱的演奏方法很容易遗失。

宋朝灭亡后,元朝统治时期,人口损失很大,几乎一大半的人都死于战争,而统治者也很看不起汉人,南宋的遗民是最下等的人,所以,文化损失很大,很多技艺就从此失传,宋词的配曲就是如此。

所以,传统的词谱,比如康熙的《钦定词谱》收录宋词词牌,只到元朝,元后的诗人创作的词牌不收录,因为元朝以后传统的宋词配乐音律知识已经失传了,后来的人配曲或者根据音律创造的词牌,和宋朝的原版已经从根本上不同了。

到了今天,关于宋词配乐曲谱的资料,只有姜夔词集后面十几首乐谱,但是只有音符没有节奏,没办法演奏~~~除此之外,就是敦煌藏经洞发现的部分遗稿有涉及到,但是也很少。

所以,宋词的配曲,已经永远的失传了,没办法恢复,就算是琢磨着恢复乐谱,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是现代方式而不是古曲的思维模式。

宋词的唱法为什么失传了?

简单地说,是蒙古人和满人的入侵。

中华文化遭到了难以想象地破坏。;

为什麼那麼多宋词元曲能被流传下来?但是当时相应的歌谱至今却没有留下一首?

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宋词唱法虽早已失传,但读者当时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宛转,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令人回肠荡气,别有一种感染力量。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词虽分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异,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我们看到宋代许多词人于此惨淡经营,创造出离合回旋、若往若还、前后映照的艺术妙境,在一首词中增添了层次、深度和荡漾波澜。大部分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押韵也变化多端。例如为唐宋词人所常用的词调《菩萨蛮》,系唐代时据从东南亚传入的乐曲所制。北宋魏夫人依此调所填的词云: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本词调全首八句,句句押韵。上片前两句七言押仄韵,本词用仄声中上声“纸”韵;后两句五言押平韵,本词押平声中“麻”韵。下片四句均是五言,前两句押仄韵,本词用仄声中的去声“遇”和“御”韵;后两句押平韵,本词押平声中“微”韵。通常近体诗八句的,全篇都是七言句,或都是五言句,隔句押同一个韵,首句也有押韵的。两者比较,词调显然别呈错综参差之美。本词上片写景色,下片写女主人公的行动与心理活动,环境与人物、人物的动作与内心,通过五、七言长短参差的句式、“麻”“微”平韵和“上”“去”仄韵的交替迭代,臻于多角度、多层次地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唐诗宋词元曲本来都是用来唱的,为什么词流传下来而曲却失传了?

因为词只要有记录就能流传,而曲想要流传下来的困难度就高多了。

词和曲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词可以朗诵,而曲却必须要传唱才能体现其韵味,所以词在人群中的流传度本来就是比曲广的。曲的传唱对乐器和人都有一定要求,就拿现代社会来讲吧,我们拿手机听了几十遍的歌曲自己开口唱却还是可能会跑调,何况古代社会的曲子都是现场演奏没有回放的。所以即使很多人想要回味一个曲子也只能靠想象,那时候演奏曲子的技艺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一旦他们不想传授,曲子就很可能失传。

古代精通曲艺的人多为高门大户的女子,她们身份的特殊性使她们无法抛开脸面去给别人传授曲艺,这在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曲的流传,曲只能是富人们宴会时消遣的玩意,平民无法接触到这些东西。而只要认识字,就可以背诵朗读一首词,所以词是平民和富人都能接触和传阅的东西,这也就注定了词汇流传的比曲久远。

另外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古代的音律和现代并不一样,有些乐器也跟以前是不一样的,古代的有些东西都丢失了,所以即使现在我们有曲谱也无法演奏古人的曲子了,根本无法体会到他们演奏时的风采了。其实曲的丢失还是很可惜的,因为我们从词就能看出来古人的文采是十分优秀的,那些失传的曲想必也是十分美妙的,可惜我们这些后世人是无法欣赏到了,只能在午夜梦回时幻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