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杜甫为什么被黑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杜甫被评价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今天我们就去掉神化光环,重新认识一下杜甫的凡人属性,拉近距离,进而更加理解杜甫的魅力。
在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我们的印象中,李白是典型的高富帅,但一提到杜甫,总觉得他是个忧愤的草根。
实际上,李白只是个出生在商人家庭的孩子,而杜甫则是官二代和富二代。
杜甫的出生日期是712年2月12日。他爷爷——杜审言是武则天身边的红人,父亲是高居要职的公务员,母亲崔氏出身于唐朝北方第一大名门。
拥有如此优渥的出身背景,6岁的杜甫便开始跟着亲戚到外面见识世面了。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开始了自由旅行,因为家里房地产遍布许多地方,所以他压根就没有考虑过经济问题。
在自由行中,杜甫结交了许多好友,比如大诗人李白、高适、舞蹈家公孙大娘、音乐家李龟年等。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想当年,杜甫、李白和高适三人一同来到山东孟诸一路狂嗨,扬鞭策马,纵酒打猎。
前段时间,网络上突然掀起了一个关于李白的钱从哪里来的话题,引起了全网讨论。那么杜甫年少轻狂的钱从哪来呢?
是的,家族支撑!说通俗点就是啃老!
就这样自由任性多年,眼看着就要三十而立,杜甫终于有意识要为自己的人生奋斗拼搏一下了。
去考个试,当个官吧!
学渣代表
其实在24岁那年,河南籍考生杜甫就去过长安参加科举。然而,作为一个专业驴友,日日月月在游山玩水的人,能考上才怪呢?
果然名落孙山了。
当考试试卷下发时,杜甫状态还是很稳的,做着做着,他的笑容就凝固了。
我滴个爷,这些题咋楞个难!
考完,杜甫的心凉了半截,估计是要复读了。
成绩出来后,杜甫的心只能一横了,复读就复读,又不止我一个复读生,其好友高适就是标准学渣。
为了抚慰考试疲惫的心灵,杜甫继续全国游,为国家旅游业发光发热。

杜甫
就这样来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杜甫虽然爱玩,但生养在官宦人家的他,始终有着一份责任在内心深处。
八年后,杜甫偶遇被玄宗皇帝取消关注,又被礼貌地请出京城的李白。
杜甫是李白的铁粉,偶遇偶像,杜甫跟着李大佬又是游玩了数月。
直到考试前夕才回到京城。
这一次,又落榜了。
这次倒也不怪杜甫,全怪宰相李林甫搞了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导致本届全体考生“被落榜”,一个都没录取。
人生能有几个八年啊!
唐朝人不喜欢杜甫的诗词。
是的,在今天大名鼎鼎的“诗圣”杜甫,在唐代,他的作品很不受人欢迎。
杜甫一生有许多朋友,但是他朋友里在“唐诗”这个领域名气最大的是李白、高适和岑参。
杜甫都曾写诗盛赞过他这三位诗人朋友作品水平高。
杜甫认为李白“诗无敌”,称赞岑参的边塞诗“结尾浑厚,气象阔大,把高适的作品评价为“清诗”(唐代以来,诗词最高评价就是“清”)。
然而他这三位大诗人“兄弟”,虽然都对杜甫很好,比如高适曾经在自己都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资助杜甫粮食和钱财;但是他们对“杜诗”却未置一词。
甚至李白还写诗取笑过杜甫“作诗苦”。
杜甫自己写诗也承认在当时大唐文坛,自己 “百年歌自苦,不见有知音。”
西安风景
为什么唐朝人这么不喜欢杜甫的诗呢?
当然不是因为“杜诗”水平差。
一个诗人如果他没有真正的才华,没有真正站得住脚的作品,是不可能上千年一直被后世文人墨客追捧和摩拜的。
唐朝人不喜欢杜甫和他作品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不喜欢“杜诗”批评现实黑暗的特点。
换言之,不喜欢杜甫作品的那些“负能量”。
唐朝人喜欢磅礴大气,喜欢气象恢宏,即使到了晚唐,诗人们还在作品里普遍怀念“开元盛世”。
西安仿唐景点夜景
可是杜甫在天宝末年,就在《兵车行》里批判唐玄宗为了满足自己“开疆拓土”的虚名,让唐朝普通老百姓生活在痛苦和贫困之中: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
可以说,杜甫是唐代诗人里第一个醒悟到唐玄宗“穷兵黩武”,带给唐朝老百姓的并不是荣誉和财富,而是无尽的痛苦和贫困,所以他在这段时间写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要知道这可是后世历史学家统计,人口超过5000万的唐玄宗天宝末年,正是“盛世”的尾巴。可杜甫的作品却无情的揭露了所谓“盛世”,不过是贵族们骄奢淫逸,下层民众却在啼饥号寒。
这样的杜甫,怎么能受唐代主流社会的喜欢呢?
唐人选唐诗,根据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记载,唐人选唐诗共有50多种,可惜现在保留下来的只剩十种。而经过学者努力搜集,又增加了三种,分别是初唐许敬宗等撰的《翰林学士集》、崔融编的《珠英集》中唐李康成的《玉台后集》。
在这十三种唐代学者、诗人自己编纂的《唐诗选集》里,李白的诗收录的是最多的,一共88首。
而后世与李白齐名的杜甫有多少首入选呢?只有可怜的七首。
晚唐诗人韦庄像
而且13部唐人选编的唐诗集里,只有唐末韦庄编纂的《又玄集》承认了杜甫“唐朝知名诗人”地位。
即使韦庄收录了杜甫七首诗,也只是收录了《西郊》、《春望》等七首应酬唱和的作品,相比《兵车行》、《三吏》《三别》,这七首诗显然不能代表杜甫最高水平。
韦庄编纂《又玄集》时,大唐荣光早已经散去,唐朝已日薄西山,只要不瞎不聋不傻的人都知道唐朝灭亡就在眼前,一百多年前杜甫诗词里的景象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可即便如此,韦庄依然不愿意收录杜甫《兵车行》、《三吏》《三别》这样具有深刻批判现实黑暗的作品。
其实韦庄这种行为并不是个例,在唐代文坛,无视“杜诗”批评现实黑暗的特点,甚至无视杜甫这个传播“负能量”的士人,是常态。
人们不愿意去正视杜甫作品里强烈控诉的社会不公和黑暗,甚至不愿意去知道大唐居然还有这些“黑暗”。
唐代宗大历五年,也就是杜甫去世那一年,杜甫的“粉丝”樊晃当时正担任润州刺史,听到杜甫去世的消息,很悲痛,为了纪念杜甫,他自掏腰包给去世的杜甫出了一部文集,这也是第一部杜甫文集。
在这部文集序言里,樊晃提到当时的唐代文坛只知道杜甫写的风花雪月的作品,对于杜甫批判现实的,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根本没多少人知道。
时方用武,斯文将坠,故不为东人所知。江左词人所传诵者,皆公之戏题剧论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唐·樊晃·《杜工部小集序》
樊晃这番话当然不是个别现象,差不多同时期的唐代文坛著名诗人和诗评家高仲武正雄心勃勃准备编纂一部诗集,这部诗集主要收录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时期到唐代宗时期这25年来唐代文坛著名诗人们的作品。
事实上,这也是杜甫“杜诗”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从760—770年,十年时间,杜甫创作了接近1000首诗歌作品。
可以说,高仲武没有任何理由忽略杜甫。
然而,高仲武编纂的这部收录了130首诗词作品的《中兴间气集》居然没有收录杜甫一首作品,完全“无视”了杜甫。
高仲武为什么“无视”杜甫,高仲武自己在《中兴间气集》序言里说的很清楚,他编的这部诗集主要是要歌颂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唐代宗父子励精图治,终于使得大唐“中兴”的这个“事实”。
唐兴一百七十载,属方隅叛援,戎事纷纭,业文之人,述作中废。粤若肃宗先帝以殷忧启圣,反正中兴,伏惟皇帝以出震继明,保安区宇,《国风》《雅》《颂》,蔚然复兴。所谓文明御时,上以化下者也。某不揆菲陋,辄罄謏闻,博访词林,采察谣俗——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序
所以,高仲武不但“无视”杜甫,还把专门写“粉饰太平,与社会现实相距较远”的赠别酬和、流连光景作品的钱起排在了诗集的第一位。
华山韩愈投书处
事实上唐人对杜甫这种“无视”乃至“不屑”的证据很多,如果当时唐代文坛不是有普遍轻视、鄙视杜甫的风气,韩愈如何为写诗怒斥“群儿愚”?
毕竟从北宋开始,杜甫备受推崇,后世即使有人心里对杜甫不以为然,也不会傻到公开说出来,所以也肯定不存在社会舆论意义上对杜甫的“谤伤”。自然也不会有人跳出来骂诋毁杜甫的人是“群儿愚”。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唐·韩愈·《调张籍》
事实上,杜甫作品另一个推崇者白居易在杜甫去世若干年后也痛苦的对友人表示,社会舆论只对他描写风花雪月和男欢女爱作品感兴趣,对他批判社会不公的作品没有任何兴趣。
凡闻仆贺雨诗,而众口籍籍,已谓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以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唐人对杜甫这样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偏见乃至诽谤,甚至影响到了五代对他的评价。
安史之乱,玄宗西奔入蜀,李享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用房官为相,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杜甫奔投肃宗,授左拾遗之职,相当于副相,杜甫与房官友善。时房官自告奋勇领兵与叛军作战,不过因其决策失误,大败于咸阳陈陶斜,失唐军失去四万生力军,肃宗大怒降罪于房官,其实肃宗的愤怒可以理解,在这种情势下,失去四、五万人的军队,对于唐王朝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可惜我们杜诗人却在此时,不合时宜地为友人上疏求情,进一步触怒了肃宗,因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入蜀,从此颠沛流离,直至穷困潦倒,疾病缠身。
可以说杜甫被贬,完全是他缺乏起码的从政智慧倒致,或者说他政治智商相当幼稚所致。历史给了他一次难得的机会,他没有把握住。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江南逢李龟年》是上中学时学过的诗句,如今依然能背出它的人想必很多。粗读上去,这首诗描写了在异地他乡碰到老朋友的喜悦。其实,这首诗里包含的东西,远比这么一句话要多多了,它的背后,是一场巨大的离乱,和一个终生无机会得志的人的虚荣。
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皇家教坊的首席男高音,非常受玄宗赏识,也因此与达官贵人们交往密切,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在岐王——玄宗的哥哥,曾协助玄宗夺权,位置尊贵——宅里见到他时,正是大唐最盛的盛世,开元天宝年间。杜甫后来在一首《忆昔》中这样回忆那个时代: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可惜盛世戛然而止,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发起叛乱,玄宗、太子临阵出逃,天下大乱,人民离散,大唐王朝瞬间从盛世跌入地狱,并从此进入了长时间的衰退期,史称安史之乱。李龟年、杜甫等许多名人、文人都流落天涯,李龟年在江南卖唱为生,而教坊的其他名乐师、歌女,则有的死去,有的堕入风尘。
岐王宅、崔九堂,都是当年全盛时尊贵的文人墨客被邀请聚会的顶级场所,杜甫的这番回忆不仅在怀念那个逝去的盛世,也是在怀念自己曾经的荣耀。
诗已经很让人感慨了,更让人感慨的是,杜甫在这首诗里吹了牛。李龟年在岐王宅里寻常见确实不错,但杜甫恐怕没有多少机会见到他,因为,最盛时的大唐,其实跟杜甫也没什么关系,他拼尽心力,也没能挤进那些荣耀的人群中。
就蒜挤进去了也是橘外人
杜甫生于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年),20多岁时,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落第。那时候文人提升自己地位只有两个方式:科举,或者干谒,安史之乱前后才又有了第三个途径:入幕府。
杜甫落第之后,在洛阳和长安辗转多年,一直考试,一直游走在权贵之门求人引荐,写过多首求赏识、赞美对方的诗,一直晃荡了十几年,都一无所获。没有收入来源又没有进身之阶的杜甫穷困潦倒,靠着认识他祖父的一些人的接济,才得以有口饭吃。天宝七载,不甘心的杜甫给新上任的尚书左丞韦济寄了一首诗,诉说了自己的困境: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诗中他写出了对自己才华的自负,也写出了自己终日跟在达官贵人后面讨生活的悲愤,写出了在与名人唱和背后他真实的生活状态,读之令人心酸。然而韦济读后,对他还是无能为力。
天宝九载,年近40岁而依然不名一文的杜甫决定铤而走险。这年,玄宗下诏称将赴太清宫祭祀老子和天地。对这样求仙、求长生的行为,以杜甫一贯忧国忧民的态度,是不会赞同的,然而此时,他却献上了《三大礼赋》,为玄宗歌功颂德。三篇赋文辞优美,才气超卓,因着题材而被玄宗看到,因着才华而得到了赏识,在集贤院等待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一个官职——右卫帅府胄曹参军,负责太子府器械保管,约等于孙悟空的弼马温。即便是这样的官位,他也没机会坐稳,很快,安史之乱就来了,他再次颠沛流离。
杜甫的才华已得到历史的认证,那么他为什么在活着时得不到他期待的承认呢?他活得如此失魂落魄,如此尊严扫地,是他不够努力吗?是他情商太低吗?是他没本事证明自己吗?
杜甫有幸,曾生活在开天盛世,杜甫也不幸,活在这个时代。经历了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的创业阶段后,玄宗在他的晚年,也就是从杜甫进京赶考这年(开元二十三年)开始,已经倦于政事,他觉得自己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配得上更为所欲为的生活。他一边放手让对他言听计从能替他想到心坎里的宰相李林甫掌握大权帮他安排一切事,一边抓住权柄不让太子和任何他认为不够听话的人染指;他消灭了一切不好听的声音,杜绝了喜欢批评劝谏的大臣上升的机会,他的面前只剩了歌舞升平。就是在这个时代,张九龄被罢相,太子因为被人说聚众妄议而被废又被赐死;就是在这个时代,文人的进阶之路被中断,李林甫科举不取一士并称"有才华的人都已经被陛下扫荡完了"(野无遗贤)。杜甫的命运,已经被注定,他干谒也好,不干谒也好;他有情商也好无情商也好,都不可能得到重用了。
然而杜甫并不知道——以他的身份,他都没资格知道这盘大棋的存在。他只能在颠沛流离之中不断消磨,不断在要脸还是不要脸之间自我折磨,在自信和怀疑之间堕入疯狂。
你好。以下内容摘自 中国青年报
最近,诗圣杜甫突然爆红网络,因为有人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引发了主题为“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经网友再创作后,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俨然无所不能。杜甫是河南巩县籍名人,网友的涂鸦之举遭到了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痛批:“恶搞杜甫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
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以恶搞组图的方式成为舆论热点,恐怕是那些推崇和营销杜甫文化的人始料未及的。从目前报道来看,对微博中风头正劲的恶搞行为,无论是成都杜甫草堂,还是巩义杜甫故里,都持一种不欢迎甚至批评的态度。但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大可不必对恶搞杜甫的风潮反应“过敏”,它只是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而已。
恶搞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是年轻网友以讽刺、幽默、游戏的视角,来解构传统、颠覆经典、娱乐大众的一种网络风尚。在知悉恶搞文化的网友眼中,凡是能够通过再编码、再创作而流行于网络的东西,无论是电影、革命歌曲、新闻人物还是普通的照片,都能成为恶搞的对象。几年前红遍网络的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堪称网络恶搞的经典案例。
一些研究者认为,网络恶搞是年轻人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新形式,是他们建构网络身份认同的一种特殊话语,也是他们因为叛逆心理而反抗经典的一种文化仪式。这些基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的分析,为解析网络恶搞现象提供了多元的学术路径。然而,单就最近这波“杜甫很忙”的恶搞热潮来说,我们或许无需做太多高深分析。它只是偶然出现的、以模拟和戏仿为手段的、寻求快感和参与感的一场网络狂欢。简言之,它只是网友最近的一种娱乐。
与那些曾经流行过的网络恶搞相比,“杜甫很忙”并没有太多特色,最突出的区别,可能是它充分利用了微博这个新型平台。一方面,如今的微博俨然就是一个集聚了数亿围观者的广场,分享资讯、寻找娱乐是这个广场的主流话语之一,这为令人捧腹的恶搞杜甫系列图片创造了迅速流行的可能。另一方面,微博时代的高互动性和高参与性,吸引了众多网友加入到狂欢队伍当中。在微博场域的表演欲与分享欲的双重裹挟之下,恶搞参与者实质上推动了一场关于智力、技艺、幽默感的文化比拼。
不过应该看到,这波恶搞风潮的核心要素只是一张普通的杜甫插图,其多样性和再创作潜力其实并不高。这意味着,即便网友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嫁接到恶搞当中(比如将杜甫恶搞为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这张照片仍不具备长期流行的可能。更何况,在“各领风骚三五天”的网络文化大观园中,似乎从来没有哪一次网络狂欢能够一直引领风尚。综合各种要素加以研判,这场恶搞杜甫的网络快闪行动,过不了多少时间就会烟消云散。
网络文化的兴起与衰落,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无章可循和超越常规逻辑的,即便是再普通的文化载体,也能突然之间成为某一时段的流行。然而,鉴于今年恰好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纪念,我们也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杜甫很忙”以及杜甫文化突然升温,这种恶搞背后可能有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魅影。无论如何,恶搞也是一种个性解读、另类表达,不妨对这种网络文化宽容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