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迁居任城为什么(李白杜甫相会任城)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李白迁居任城为什么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李白杜甫相会任城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李白诗句"兰陵美酒夜光杯"中所指兰陵为何地?

兰陵,点出诗人作客之地,并没有详细记载何处。

全诗如下:

《客中作》

唐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赏析如下: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人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了。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郁金香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香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诗人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两句诗,可以说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说在人意中,因为它符合前面描写和感情发展的自然趋向;说出人意外,是因为“客中作”这样一个似乎是暗示要写客愁的题目,在李白笔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这样诗就显得特别耐人寻味。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

 

李白天宝初年长安之行以后,移家东鲁。这首诗作于东鲁的兰陵,而以兰陵为“客中”,显然应为开元年间亦即入京前的作品。这时社会呈现着财阜物美的繁荣景象,人们的精神状态一般也比较昂扬振奋,而李白更是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祖国山川风物,在他的心目中是无处不美的。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李白为什么自称“山东任城人”

山东任城,即今济宁。

李白向朝廷申报称自己是山东任城(今济宁)人。历史背景是这样:

其时,正处在全国“括户”之举的后期。所谓“括户”,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重新清查登记户囗。当时实行的租庸调税赋制度,是以国家控制的户籍人丁多少为基础的。到了唐玄宗的开元年间,脱籍现象十分严重了。从《旧唐书宇文融传》中透露,脱籍现象,高达约占全国总户数的百分之十。脱籍现象,不但严重影响了国家税收,而且也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开元8年,监察御史宇文融,深知皇上为逃户问题所困惑。于是他上疏玄宗:“天下户囗逃移,巧伪甚多,请加检括”。当然皇帝对宇文融的奏疏甚为重视。并为括户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如开元9年2月制曰:“诸州流亡人员,限制到百日之内,各容自首,准令式合所在编户,情愿住者,即附入簿籍。差科赋敛于附入令式与本贯计会停征”。过期不首者“递边远,附为百姓,家囗随逃者同送”。当时朝廷即任命宇文融为括户大使,并从基层抽调20余名官吏为勾检使,由宇文融统一指挥,分赴全国各地,按朝廷“勿欺隐”及“勿两处差科” 的要求, 敦促 州、县, 重新清查登记户口。既然朝廷的这些政策,都附入“令”“式”, 自然就成了日后户籍管理的法规。

开元24年(713年), 李白带着一家来到了任城定居。他既然在任城定居,就 必须依法在任城登记入籍。既然入了任城的户籍,丁各一份的人丁(庸) 税是免不掉的。他一经入籍任城,且又在任城纳税,根据当时不准“两地差科”的规定, 他巳脱离了原籍,也不在原籍交税了,自然他也就不是原籍的人了。 他的原籍(籍贯) 也就自行清除了。

李白移家任城的时间是开元24年(713年),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由任城入京0时. 不按户籍所在地如实向朝廷报告他是山东任城人,如报告是蜀(四川)人,便有欺君之罪。

李白为什么会认为长安是故乡

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也就是公元701年,字太白,关于李白的贯望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蜀人;一种说法是山东人,还有一种说法是陇西人,这是李白的族叔李阳冰的说法,还有一种说法说李白出身于中亚碎叶,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这是范传正的说法。现在学界一般都认为李白应该生于中亚碎叶。关于他的家世,现在难以详考,据唐代李阳冰《草堂集序》等记载,李白是凉武昭王九世孙,他的祖先因在朝廷犯了事儿,被流芳到碎叶,到唐代中宗神龙元年,大概是705年,李白随着父亲迁居内地,回到了唐代的剑南道绵州昌明县青莲乡。李父入蜀之后,一直过着“高卧云林,不求禄仕”的隐逸生活。据现代考证,有人说李白的父亲可能是一个富商,还有人说李白的父亲可能是一个胡商,因为西域人善于经商。

不过,从现有史料来看,不管李白是不是胡人,他的家庭显然具有浓重的西域文化背景,他的幼年和青少年是在蜀中度过的,他同时受到了汉地和西域两种文化的熏陶,这就不仅给他一幅西域人的长相,史料记载,李白是“眸子迥然,哆如饿虎”,李白的眼睛很大,炯炯有神,和当时的内地人不一样,带有西域人的比较深的眼窝,比较大的眼睛。哆如饿虎”,哆就是张大口,李白张大口之后,就像下山的饿虎一样,显得嘴很大,这和当时内地人的相貌明显不同。西域人的相貌不仅给他带来了一幅带有西域特征的外在相貌,更赋予了他追求自由和豪放不羁的性格。他曾经在《与韩荆州书》中说,自己是“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这个七尺是唐代的“尺”,和现在不能相比。如果按现在的说法,长不满七尺,不说七尺,就是六尺,一米三尺,李白如果按照现在的度量衡算法,那他应该是两米高,其实唐代的六尺,我估计现在顶多也就是一米七几,不会超过一米八。

李白少年时就“雄心万夫”

虽然李白并不是身材魁梧,但他却有一颗雄心,他说自己“心雄万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蜀中出豪杰,巴蜀在汉代曾经孕育了司马相如、杨雄这样伟大的文士,王褒这样的大作家,在初唐的时候也孕育出了陈子昂的革新诗人。巴蜀秀美的山川培养了李白磊落的胸襟,慷慨的激情,更激发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李白少年时期,正当开元之治的前期,这时候唐玄宗励精图治,使整个社会欣欣向荣,特别是朝廷广开才路,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希望。李白生活在这样富庶、开明的社会环境之中,又加上他父亲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因而从小就受到了较好的文化教育。他读书是泛览百家,不事章句,读书很杂,但他又不像当时的儒生一样雕章琢句,研究诗词的训诂,而是有点像陶渊明,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他敬慕战国时期的鲁仲连那样扶危济困、功成身退的英雄,鄙视皓首穷经的儒生。同时他又羡慕神仙的长生之术,他喜欢炼丹,求长生,喜游侠击剑,他曾经跟随当时最有名的一个剑术家赵蕤学习纵横术,修炼剑道。李白在多年之后还在诗中描写自己“抽剑步霜月,夜行空庭遍”。在有皎洁月光的夜晚,他在庭院之中一个人舞剑,剑上的霜花和月光的皎洁浑成一片。很潇洒。

到开元八年,礼部尚书苏廷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二十岁的李白带着诗文前去拜访,深得素廷赞赏:“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与相如比肩也。”就是说这个青年具有文学创作的天才,而且下笔秀丽,一旦开始创作,文思如泉涌,难以遏止。虽然风格还没有完全成熟,但已经能够看出他将要称霸文坛的势头,“若广之以学,可与相如比肩也”。如果再多读些书,再多一些创作的实践,李白的文学创作成就,将会和汉代的大文豪司马相如相提并论了。这是他在二十岁时得到当时朝廷忠臣,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苏廷的这么高的赞美和称誉。

李白前期漫游与干谒

下面我们就谈一谈李白前期漫游与干谒。

在开元十三年时,李白二十五岁了,他认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认为一个男子汉,一个大丈夫,应该有为国家、为四海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所以他携带着自己的宝剑,离开了自己的故乡,辞亲远游去了,从此开始了他漫游、干谒的生涯。

李白自蜀中而出,沿途作有《登峨嵋山》、《峨嵋山月歌》等诗,出蜀至将领,他遇到了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一看到他就赞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因而写了《大鹏赋》,可以振翅高飞,一展宏图。不久,李白沿江东下,东至金陵和扬州,这时候的金陵和扬州是唐代最繁华的都市,李白风华正茂,家里又有钱,所以广事交游,轻财好施。他后来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曾说“昔东游维扬,不过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救之”。不到一年,就用了三十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且自己有一身很高的剑术,武艺高强,拿着自己的宝剑能够一下子砍倒好几个敌人。

他自己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说“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这时候的“豪雄”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讲的“黑社会”。“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自己把自己放在“豪雄”的争斗之中,不顾一切地和对方厮杀。也有一些学者说,李白曾经路见不平,救过一个被流氓欺负的江边洗衣姑娘。到开元十五年时,李白西游安州,从扬州一带,金陵一带,往西上,到长江中游,现在湖北的安陆,到这个地方漫游,在这个地方,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家人看上了李白,就把许圉师的孙女嫁给了李白。从此之后,李白便以安陆为家,一边读书写作,一边从事干谒活动。他在这个时候写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中说,“申管晏之谈,谋霸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表达了他的政治抱负与人生愿望。到了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岁了,这时候他已经出蜀五年,漫游了长江中下游,遍干诸侯,向各地的达官贵人,投递自己的文学作品,申诉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却未遇知己,一直没有获得他人的引见,因此到这个时候,他就有了“南徙莫从,北游失路”的慨叹,还是无所依靠,不能找到政治上的出路。

李白第一次入长安“历抵卿相”却有志难伸

于是在这一年的夏天,他决定不再在地方上找出路了,而是直奔当时的京都,长安而来。这是李白第一次入长安,到了长安之后,他“历抵卿相”,到各个王公贵族府上投递自己的作品,却有志难伸,徘徊魏阙之下,望其门而不得入,心中苦闷。在苦闷之中,他又和长安的市井少年厮混到一起了,他说自己是“误与五陵豪”交往,险些遭人毒手,因此大失所望败兴而归。他出京时在齐鲁一带,做了《长相思》、《蜀道难》、《行路难》,因他无颜再回安陆,乃泛黄河而下,到汴州、宋州、洛阳等地。汴州就是现在的开封,宋州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还有洛阳。他在这些地方漫游,创造了《长相思》、《蜀道难》、《行路难》这样的作品。到开元二十二年的时候他又出游襄阳,拜访了当时享有盛名的荆州大都督府长史韩朝宗,在书中说自己“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希望韩朝宗举荐自己,但也没有结果。到开元二十三年时他又应自己的朋友元演的邀请,北游太原及雁门,第二年又返回河南,与他的朋友元丹丘、岑勋等人在嵩山南麓颖阳山置酒高会,其名作《将进酒》即此时所作。

到了开元末年,大概由于许氏夫人去世,李白便移居山东任城,此时已四十一岁。至此,李白虽已壮年,但他出蜀以来的漫游与历次的政治干谒活动都没有任何效果。

李白二次入长安的风光与失落

下面我们看看李白二次入长安的风光与失落。在天宝元年,李白42岁了,可能是由于他的好朋友元丹丘的推荐,元丹丘在此前已经以道士的身份受到玉真公主的召见,因为元丹丘的推荐,所以唐玄宗皇帝下诏,命李白入京,李白这时候正在山东任城,他初闻征召更是喜出望外,以为他多年的政治理想终于有了实现的机会,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他觉得自己这几年所受到的压抑终于可以排遣掉了。但李白不知道,这时候的玄宗已经不再励精图治,因为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之后,朝廷的权力便由当时的奸相李林甫掌握了。所以唐玄宗召李白进京,并不是真正的要任用贤才治理国家,他主要的目的是需要一个出色的文人来点缀太平。是唐玄宗附庸风雅的一个表现。

初入长安,李白的确受到了唐玄宗的眷顾。玄宗降辇步迎,从步辇上亲自下来迎接他,而且对李白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焉能致此。”就是说,你虽然是一个平民百姓,一介布衣,但你的大名我早有耳闻,如果不是你长时期地积蓄了这么高的道义,你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名声和成就呢?唐玄宗赐予他七宝床,御手调羹,亲自为李白调制羹汤给他喝,这在当时是一种特别高的荣耀。接着唐玄宗就命李白待诏翰林。当时朝廷有一个制度,皇帝所在的办公之处,处理朝政之处,必有文辞精学之士,有哪些人在这儿为他做顾问呢?下至医卜技术之流,医学家,相命的,还有各种方术,杂技的,随时待诏命,备顾问,皇帝有疑问随时可以请教。唐玄宗把这个地方叫做“翰林院”,开元二十六年时又另外建了一个学士院,但这些学士院里的人基本都在朝廷有正式官职,兼容学士,专长起草诏令。

诗仙李白生平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李白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

李白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大才子,游历全国各地,思想相对乐观,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的诗词歌赋,并且对于中国诗歌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李白生活的那个时代也并不是一直是美好的,李白和杜甫一样经历了唐朝有声转衰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在这场动乱中,作为有抱负一直不得志的李白看到了转折点,在安史之乱时并没有避世,而是选择了入世,在当时的安史之乱中追随永王,并且作为永王的幕僚受到很大的重视。

扩展资料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参考资料:李白-百度百科

李白原籍哪里?

李白(公元701—公元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 “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邱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而当大梦初醒来,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这种想落天外的特点,大大发展了庄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现手法,也融汇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诗(《古风》59首); 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幼年时期,李白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其后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供奉翰林[/ur]。是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能够为权贵所容,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

中年

后来他在洛阳和中国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相识,并且成为了好友。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的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

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当县令的李阳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2岁。

作品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他的诗歌创作涉及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在不少题材上都有名作出现。他所钟好的体裁主要是古体诗,包括古风和乐府诗,但他在近体诗体裁如律诗、绝句中往往也有绝唱留存。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词,有两首被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黄升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与《忆秦娥》。也有少数人怀疑它们不是李白所作。

考据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其父为任城尉。青年时期的李白显示了超凡的才能,并且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其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又《旧唐书》记载,李白流放虽然遇赦,却由于途中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李白在山东娶妻生子,寓居长达23载

我的家乡在山东兰陵县,兰陵因李白的诗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名誉四海。年少时也曾疑过李白是蜀地人,距离兰陵何止千里迢迢,怎么能喝上兰陵酒?却原来李白在山东居住长达23年,度过了生命中的一段黄金岁月,山东可谓李白的第二故乡。

01 举家迁鲁

公元736年,唐玄宗李隆基在位24年,时值开元盛世,36岁的李白与夫人许氏和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迁居山东任城,次年儿子伯禽在此出生,再次年,许氏夫人卒。公元742年,李白再婚,与一“鲁地妇人合”,后生子颇黎;公元759年,年近60岁的李白才将儿女迁往楚地。

李白在山东的寓居地多有争议,在《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一诗中李白写到:“高堂倚门望伯鱼,鲁中正是趋庭处。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归空断肠。君行既识伯禽子,应驾小车骑白羊。”然而这鲁中沙丘城在济宁、兖州、新泰、泗水?似乎都有据可考。

02 鲁地生活

位于古运河济宁段北岸的太白楼,是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李白常在贺兰氏酒楼把盏畅饮、填词赋诗,酒楼因此生意兴隆。公元861年,吴兴人沈光敬慕李白,登贺兰氏酒楼观光,篆书"太白酒楼"匾额,并作《李翰林酒楼记》,从此贺兰氏酒楼便改为"太白酒楼"而闻名于世。

如今太白楼一楼正厅中间还有一尊李白半身雕像,上方横匾“诗仙醉圣”,两边对联是“豪饮吐万丈长虹,醉吻涸三江之水”。仿佛看见诗仙李白在此纵情诗酒,正如台湾诗人余光中《寻李白》诗中所言“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客居济宁期间,李白结识了唐朝的另一位伟大诗人杜甫。杜甫小李白11岁,两人把酒言欢、相见恨晚,同游齐鲁古国,共研诗歌精妙,唐诗的双子星座在这里珠联璧合,留下了诸多见证二人友谊的诗作。这是唐代诗歌的盛世,也是中国文化的幸事。

李白信奉道教,自幼受老庄文化熏陶,山东虽然是儒家文化发源地,而在山东大地上儒释道兼容并蓄,在山清水秀的济南李白接受了入道仪式。公元744年,齐州(济南)道观的紫极宫里,钟声阵阵,著名的道教天师高如贵在这里为李白传授道箓,李白正式加入道籍。然齐州紫极宫却消失在岁月的沧桑里,没有了踪影,实为济南一大憾事。

03 李白诗中的鲁地风物

齐鲁大地的风景文化深深吸引了李白,在鲁20多年间,李白访友揽胜,走遍了山东的名山大川、古祠胜迹,足迹所至山东现在的四十余县。齐鲁文化的熏染,使李白的性格中融进了济苍生,安社稷,尊贤智,尚信义,侠肝义胆,旷达包容,勇毅进取的齐鲁风范。

在李白传世的980余首诗文中,作于齐鲁或涉及齐鲁自然人文的诗文近180篇,这位熠熠闪光的诗坛巨匠,与博大深邃的齐鲁文化交映成辉。泰山是齐鲁地标,李白创作六连章古诗《泰山吟》,每一首都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审美境界,气势雄浑,无与伦比

其一

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颻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其二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其三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其四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其五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

其六

朝饮王母池,瞑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辉,玉真连翠微。想象鸾凤舞,飘颻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