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春江花月夜为什么是力压唐诗之作,以及春江花月夜对唐诗的影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紧扣春、江、花、月、夜五景结构全篇,描绘了一幅淡雅而空朦的春江月夜图,并融入了诗人对人生及宇宙的叩问,从而构建了一个晶莹澄澈的审美意境。作为全诗灵魂和纽带的“月”,又寄托着包括张若虚在内的中国文人天问与孤独、孤独与超越的生命和情感意味。夜色春花,花下流水,水映月光,轻轻摇晃的小舟上,望月问天的张若虚,怀着一种孤独的超脱及超脱了的孤独,吟出了“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
人们说他 是 “一生一绝唱,一夜一哀愁”可见这是他一生的感悟啊。
据说《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始创于那个“全无心肝”的陈后主陈叔宝。然而陈叔宝究竟在这个美丽的题目下写了些什么,却因诗已失传,无从知晓。荒淫无道的隋炀帝杨广倒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两首《春江花月夜》,不过只五言四句,短浅空洞。陈叔宝还写过一首《玉树后庭花》,常被后人在文论中与《春江花月夜》并提,诗也还留存于世,虽是七言,却仅六句,况且肉麻得紧,与隋炀帝如出一辙,都是臭名昭著的宫体诗。
宫体诗以宫廷为中心,以艳情为内容,描红点翠,堆香砌玉,浮华荒谬,空虚无聊;从梁陈到隋唐,百余年间,主宰文坛,造成诗国的黑暗,遗下无数罪孽。南朝士族生活优裕,偷安成习,以能作五言诗作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如果不会作诗就会被人鄙视、不能参加社会活动,诗歌完全成了荒淫腐朽生活的点缀,建安气质、魏晋风骨早已荡然无存。唐前期的诗歌创作沿袭了南朝文风,诗人们“竞一韵之奇,争一家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就是大唐开国创业英主李世民也不能免俗,表现不出象宋太祖赵匡胤《日出》诗那种“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的气魄。李世民对诗人张昌龄的文藻很赏识,但张昌龄等应进士科不第,李世民问原因,考官说他们文风浮靡,不是好材料,李世民也就默认了。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同时入霸诗坛,称为初唐四杰。四杰在古诗向律诗的过渡中起到了开拓作用。文武双全的裴行俭对四人却十分轻视,说士人要有远大前程,首先靠器识,其次才是文艺。王勃虽有文才,但浮躁浅露,不象享受爵禄的材料。杨炯大概可以做个知县,其余人能得好死就算不错了。这些评说足见新诗的发展道路艰难。对打破宫体诗的束缚、铺平新诗发展之路,初唐四杰是有贡献的,杜甫评四杰诗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个评价既是对当时诗坛基本态度的客观反映,也是对四杰诗的确评。
在六朝浮华文风笼罩下,宋之问、阎朝隐等宫廷幸臣成了诗坛上一伙把头式人物。卢照邻和骆宾王始终在齐梁余风里打转,王勃和杨炯又一个早死、一个远宦,因此初唐四杰的成就并不大。成就最高的王勃也不过给我们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类的好诗句,而几乎没有令人振奋的好的诗篇,更不要说为盛唐诗人提供典范。把大唐引进诗歌朝代的,也许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
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说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
的确如此!《春江花月夜》既富于南方民歌的色彩与风调,又较成功地运用了经过齐梁到唐初百年酝酿接近完成的新诗格律,还首次探索了七言诗中以小组转韵结合长篇的技巧,三者的糅合是那样完美,给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这理所当然是个顶峰。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象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诗中春、江、花、月、夜、人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伸缩变化,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境界。
《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是否过誉?
怎么说呢,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每个人心中对“最好的诗”的标准都不一样,在我看来《春江花月夜》固然是一首好诗,但放眼全唐,绝对算不上是最好的诗。
孤篇压全唐
这一评价的来源,最初应该是晚清王闿运评价: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近代文学家闻一多先生又评价说:
“更敻绝的宇宙意识……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因为这两句评价,就被一些人断章取义,总结出“孤篇压全唐”五个字的赞誉,这真的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说法,你知道,闻一多先生的评价,出自于《宫体诗的自赎》一文,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闻一多先生的评价,是仅限于“宫体诗”这一体裁的,也就是说,《春江花月夜》在宫体诗中,是独一份儿的存在,但诗的体裁有很多,而宫体诗显然在格调上是要比其他诗体稍低一级的。
宫体诗
我说宫体诗的格调要比其他诗体稍低,并不是我对宫体诗有偏见,可以抹黑这个体裁,而是因为宫体诗的形成,本来就很畸形。
南朝齐梁之间,那些皇帝有多奇葩属于历史范畴,就不在这里追溯了。那些奇葩皇帝,各个都认为自己充满了文学天赋,都是诗歌爱好者,但一首好诗,一个好的诗人,最重要的是在作品中,要有自己的感发。
而南朝齐梁的宫体诗,恰好缺乏的就是“感发”,你想啊,他们被困于宫闱深墙之中,看不到更大的世界,宫廷里的文学风气,无非就是今天跳舞、明天唱歌、后天喝酒、每天都有漂亮姐姐,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必然缺乏真情实感,只剩浮靡轻艳,又必然追求辞藻华丽,否则怎么配得上宫廷生活的奢靡呢?
你看最出名的宫体诗,陈后主作《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都是亡国之音,因此,宫体诗的格调,已经被限定死了。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诗词发展到唐朝,杜审言、王勃、陈子昂等人的努力,已经逐渐摆脱了宫体诗的影响,格律诗逐渐成型,他们的诗依然很美,但已经具有了更深的思想内涵,张若虚也是这个时代的人,自然会顺应时代。
清朝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评价说:“此篇是逐解转韵法”,在这首诗中,张若虚把文字和技法玩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确实在当时来说,称得上是独一份儿。
举个简单的例子——
《春江花月夜》一共18联,36句,诗题5个字:春、江、花、月、夜,你仔细读每一句、每一联,你会发现,这5个字在每一联中交错出现,“春”出现4次、“江”出现12次、“花”和“夜”各出现2次、“月”出现15次,而这5个字每一次出现,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又都是不一样的。
对于这首诗的本身,就不多做分析了,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里面称赞,《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因为张若虚这首诗,虽然还有宫体诗的形,但内涵已经改变,这是《春江花月夜》胜过前朝宫体诗的地方。
总之,《春江花月夜》确实是一首伟大的诗,但要说“孤篇压全唐”,我想还应该加上个后缀:孤篇压全唐(宫体诗)。
谢邀:
开篇明义,唐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被誉为“一代文学”。唐诗以其特有的划时代的艺术魅力和思想高度,铸就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在唐诗的百花园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确实是一朵琪花瑶草。
有人认为张若虚的这首诗是唐诗中的巅峰之作,其实这是闻一多先生对这首诗的赞誉和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的原话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张若虚,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而得到“孤篇横绝全唐”的美誉,并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诗歌史上的杰出地位。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沿用南朝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明月为抒情主体,以春江为场景,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诗意境界,描绘了一幅诗情画意、流光溢彩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该诗洗净了六朝宫体诗的铅华,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开篇对江景和明月的描写。在一个月光皎洁的春天的晚上,月光如水般洒在江面上,江面摇曳着粼粼的波光,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开篇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造势恢弘,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营造出了潮水与海水相连,水天相接的地方,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两句意境深远,不同凡响,壮丽非凡,有引领全文的气势,确实是描写夜晚、明月、江水的不同寻常的佳句。
只有有过切身的体会,身临其境的感受才会有如此真实的情景再现。可以设想,诗人站在春江边,看着波光粼粼的、无边无际的江潮,很自然地勾起了张若虚的情思。有学者认为,诗人张若虚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
良辰美景自古就是诗人赞美的主题,张若虚又在诗中以自己的视角写出了一位思妇的心理,反问句的出现,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在融情于景中将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高度赞美。
诗人由江潮联系到情思和心潮,层层递进,将眼前的明月夜的江潮和纯洁的爱情揉捏交织起来,把诗情画意和人生感悟融于一体,情景交融,景情并茂。
诗人明线里是在写月亮的起落升降,暗线里写诗人完整的心路历程,一明一暗两条线交织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将语言的表达和使用发挥到了极致,出神入化般的表现手法将全诗推向了至高的境界。
全篇以春江潮水明月夜为起点,以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终结,让全诗又多了一份意境悠远,也增添了无限美好的遐思。以月开始,以月终结,从月亮在江面上升起到月光洒满树林,带着离情落下。
纵观《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情感纽带,纵贯首尾,诗情随着明月的升降而起伏曲折。
明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光的照耀下,诗人以立足点为C位,将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鸿雁、游鱼,思妇及游子这些视觉体验统统摄纳进画面,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点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的韵律节奏的谐美也是该诗的一大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艺术震撼力,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
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读这首诗,能给人带来了极致的视听体验。可以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像一把打开盛唐诗歌的大门金钥匙。
本诗中也出现了许多传诵至今的优美诗句,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如“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如“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等,仅从这一点来说,这首诗的高度就已经非比寻常了。
此外,诗中还用明喻、借喻、拟人、对比、映衬、对仗、叠字、设问、象征等手法,使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比起前人来,是更为丰富了。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也超越了那些抒写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张若虚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
张若虚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唯美动人的诗歌意境。
“春江花月夜”是一个画面,也是一个故事,更是“春、江、花、月、夜”这五个独立存在而又有机统一的整体。张若虚超凡绝伦的艺术表现手法让这首《春江花月夜》成为永恒,成为经典。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也是唐诗中的恢弘之作,高峰之作。而“孤篇横绝全唐”这一美誉,与《春江花月夜》来说,是中肯而贴切的,也是实至名归的。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