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声声慢中诗人为什么那么愁,以及声声慢中愁的含义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为抒发家国身世之愁而作。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叠字。开篇三句十四个叠字,表达出三种境界。“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冷冷清清”,写环境的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同时,这几对叠字还造成音律的回环往复,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第二个特点是借物抒情。上阕用“淡酒”、“晚风”、“过雁”,下阕用“黄花”、“梧桐”、“细雨”,都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内心的愁情,最后逼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强烈感情,突然作结,沉痛无限。全词语言朴实,感受细腻,巧用叠字,满纸呜咽,动人心弦。
《声声慢》
李清照 宋代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上阕用“淡酒”、“晚风”、“过雁”,下阕用“黄花”、“梧桐”、“细雨”,都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内心的愁情,最后逼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强烈感情,突然作结,沉痛无限。全词语言朴实,感受细腻,巧用叠字,满纸呜咽,动人心弦。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在《声声慢》一开头,作者连用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骤至的风雨,一下子给整首词笼罩上一层浓重的愁云惨雾,既规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显示了作者的情感意向,又强制性地将读者的审美心境,拉向作者的创作心境。据《金石录后序》和赵彦卫的《云麓漫抄》载,赵明诚不幸英年早逝后,李清照既因再嫁张汝舟之流言而倍受毁谤,又突罹“通敌叛国”的罪名而横遭侵凌。国破、家亡、夫死、被诬,一连串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巨大打击和磨难,导致李清照整日陷入极度的苦闷、忧伤、矛盾、彷徨中而不能自拔。她感到,在心心相印的丈夫死后,在残山剩水中,在严酷而又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前,未来的人生已经不值得留恋。自己只有依靠回忆过去,依靠重温过去那段甜蜜、温馨的美好时光,才能鼓气继续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于是,她才“寻寻觅觅。”在作者的枯坐和瞑想中,绿肥红瘦的帘外海棠,藕花深处的唱晚归舟,车马熙攘的中州盛日,夫妻欢会的春宵良辰……一句话,过去那一幕幕甜蜜、温馨的美好时光,又在作者的眼前历历闪现。不过,世事如流水。过去的一切,哪怕再值得留恋,再值得回味,也只能在梦境或记忆中搜寻了。而且越是追怀过去,沉湎以往,就越会激起作者对残酷现世的排拒和厌弃。过去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在作者的心灵上冲掘出一条幽深的壕沟,致使词人深陷其中,无法也不愿自拔。心灵的麻醉与自我的迷失,终究会被现实的风刀霜剑唤醒和激活。作者要生存下去,就必须
正视现实,承认自己目前的生存状态。所以,在作品中,作者虽“上穷碧落下黄泉”地求索寻觅,但最后的结局还是免不了空虚和失望。求索的失意与茫然,更加重了作者的怅恨和孤苦。“冷冷清清”,是作者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的真切描绘,也是对她求索过程、求索结果的客观反映,同时还是作者心路里程的生动写照。“凄凄”与“冷冷”近意,但“凄凄”偏于对客观环境的摹写,而“凄凄”则重在表现词人对“冷冷”环境的主观感受;“戚戚”又与“惨惨”近意,但“惨惨”又是承“凄凄”而来,它既是“凄凄”的必然结果,也是“戚戚”的内在诱因。“凄凄惨惨戚戚”,把作者求索过程中的孤苦,求索后的绝望,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出来。
孤苦无依的处境,抑郁寡欢的心境,碰上“乍暖还寒”的时节,阴晴不定的天气,社会与自然,国家与家庭,八方风雨交相侵扰,使作者内外交困,形神俱疲。几无生趣的作者,不禁慨然长叹:“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当然,难以将息的不仅是作者多病的身体,还包括其萎顿的精神和心灵。有一点需特别指出的是:此处的“乍”,应作“刚刚”解,而不应该作“忽然”解。下片既言“满地黄花堆积,”那么本词作于秋季当无异议。秋天的天气变化,自是“乍寒还暖”,“乍暖还寒”。也就是说,秋天天朗气清,一天三时,早、中、晚温度变化极大。此乃生活常识,无需赘言。所谓“乍暖还寒”,是指经过一上午太阳的照射,中午刚刚有了丝丝暖意,随着太阳西斜,马上又变得凉意浸人。吴小如等先生虽也认为“乍”应作“刚刚”解,可他们接着又说什么“乍暖还寒”“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尤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⑤,即言此词是从早晨写起,本人却不敢苟同。此词写的是黄花漫卷、雨敲梧叶的晚秋黄昏。“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作者已在词中多次言明,又何必深文周纳,故作惊人之论?而且秋雨黄昏的凄凉景色,也与词人彼时独特的处境、心境相映照、相吻合。全词若从早晨写起,不仅笔法芜蔓、支离,且在整体气氛酝酿、意境塑造上,也显得破碎、生涩。
作者纵然想忘掉过去,忘掉甜蜜与损伤,一心一意将养心身,可是在低迷阴晦的情感与气候下,又怎能有这份闲情逸致呢?就连喝酒御寒驱愁都成了奢望:“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晚来风急”,既是写自然气候的恶劣,也是写社会气候的严酷。吴小如、俞平伯等改“晚来”为“晓来”,目的还是为了印证其“全词是从早晨写起”的观点。虽言之凿凿,仍不免蛇足之讥。
作者极力想通过喝酒等举措来缓释满腔的愁郁孤苦,不料外在的物象却时时刺激她敏感的神经:“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在古人的眼里,鸿雁是传情的信使。李清照目送飞过的鸿雁,联想到丈夫在世时二人之间的书信往还,触景生情,不禁悲从中来。过去夫妇暂别,自己也曾埋怨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⑥也曾感叹过“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⑦但不管责怪鸿雁传信的迟缓,还是遗憾鸿雁不能尽达情意,毕竟鸿雁是他们心灵沟通的桥梁,是他们心灵相守的见证。所以,那时的鸿雁,在作者的心目中,是期盼的象征,甜蜜的象征。如今,鸿雁依旧,而斯人已逝。忠诚、殷勤的鸿雁,再也不可能带来丈夫的体贴和关爱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怎不令她肝肠寸断!“旧时相识”似有两层含意:一是往日因企盼丈夫的书信而频繁翘首望雁,雁去雁来,作者对其身姿鸣声,早已耳熟能详。今日一见,立即产生似曾相识之感慨;二是此时正值深秋,大雁为避寒觅食而南飞,恰如自己为避乱远害而南来。将雁比人,作者的心中不由潜滋暗长出“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哀伤。
上阙,作者通过广阔时间、空间中寻常而又富有象征性和代表性的景色、事物的堆砌、变换,点染、抒发了作者种种复杂、微妙而又难言的情感意绪。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损”,《说文解字》释为“减也”。此处既指菊花枯萎欲坠时暗淡干瘪的形态,同时也暗寓了作者失于调养、羸弱将病的身神。深秋的菊花,承受不住凄风冷雨的反复吹打,一支支一朵朵失去了原有的丰姿秀彩,和泥带水,委绝于地;遭受了数不清深哀巨痛的晚年的李清照,心泉干涸,花容已谢。万念俱灰的作者,再也不会有从前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的雅兴了。于是,原本酷爱种菊、赏菊、咏菊、赞菊的作者,面对在凄风冷雨中挣扎、哀泣的满园盛开的菊花,竟变得无心护持、无动于衷了。由酷爱菊花,到听凭菊花随风逐水,“零落成泥碾作尘”,作者若不是经历了重大的人生变故,希望和理想破灭,又怎会冷漠、麻木至此!
第一句“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寻、觅都是“找”的意思,而一重叠,含义就不同于“寻觅”了。寻觅似乎是有目的地去找寻,而“寻寻觅觅”就使我们想到作者似乎心神不定,恍恍惚惚,好像是丢失了东西,在东找找,西寻寻,也好像是她要找到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要寻找到一种摆脱愁苦的妙计良方。这种动作描写就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内心空虚、六神无主的精神状态。事实上,这个时候,她丢失的东西太多了,家里的华美陈设不见了,芬芳幽静的小花园不见了,多年珍藏的文物典籍、用心血撰写的诗词文稿不见了,更为不幸的是,相濡与共的伴侣与世长辞了,在空荡荡的陋室里,她里走外转,寻来觅去,一无所获。她能拿什么来安慰自己的精神呢?又有什么能解脱她此时此刻的深重痛苦呢?所以,这“寻寻觅觅”四个字,虽然仅仅是一种动作情态的描写,但是它把外寇的侵扰与丈夫的亡故所带来的不幸,都笼罩其中了。
第二句“冷冷清清”侧重写感觉。这冷冷清清,一方面是冷落、凄清的残秋和周围的气氛给予作者的感受,同时又是作者一个人离群索居、郁郁不乐的生活让她产生了寂寞、凄寒之感。具体说来,冷冷清清也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一番寻觅之后,词人不是找到了寄托、安慰,而是更加感到冷落、凄清。
第三句“凄凄惨惨戚戚”则纯粹是心理描写。李清照的晚年,国家江河日下,家庭破败不堪,丈夫离她而去,自己沦落天涯,人生中遭遇的这一切不幸又怎能不使她的心境悲凉呢?词人的少女时代、少妇时期也曾有过愁苦,但那个时候是感伤闲愁,相思情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愁里面还掺和着甜蜜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向往。而如今呢?面对的是死别之愁,思乡浓愁,而且个人的遭遇之愁与国家的败亡之愁交织缠绕在一起。这愁苦的心情向谁去说,这悲惨的心境向谁去诉呢?
这三句在感情的表述上,先写动作,然后写感受,最后剖白心理,由外而内,层层深入,步步加浓。这的确是血和泪的吞吐,是向苍天悲愤的呼号,也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三句创造出了一种惨痛深重的氛围,为整首词定下了一个凄凉、愁苦的基调。而且,从音韵上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平起仄落,节奏由疏而密,正好体现词人内心里凄苦之情逐步加深。可见,这七对叠词不仅内容上层层深入,而且还讲求声韵。
接下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本来凄然寡欢,惨然抑郁的心境让人黯然伤神,偏偏又遇上忽暖忽凉的天气。乍暖还寒,即忽暖忽凉,指深秋天气变化无常,在这种阴晴不定,冷暖无常的日子里,就更加感到难以调养身体了。这里表面上是写天气冷暖无常对身体的影响,而实质上都是写愁。作者的哀愁就包含在对气候的敏感反应中。这里气候反常、烦闷难熬,总写气候多变对词人的影响,这是第一层铺叙。?
既然“乍暖还寒”的天气“最难将息”,怎么办呢?如何来解脱这种感受呢?接下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作者在最难将息的时候很自然地想到了要借酒消愁。她喝了几杯淡酒,本来是想排遣一下寒意,驱除一些烦恼。无奈这淡酒敌不过傍晚时分那急峭秋风。这里词人将淡酒与急风关联起来。通过酒淡风急的对比说明酒力敌不过风力,本来想借酒消愁,而结果呢?酒不敌风。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几句写举杯消愁,愁情难遣,因为酒淡风急。这是第二层铺叙。?
举杯消愁,愁情难遣,而且愁上添愁,于是词人推开窗户,放眼望去。“雁过也,正伤心”,一群大雁,横空而来,这似乎给死寂般的沉闷环境带来了一点生气,可是一看到这秋天南来,春天北归的候鸟,自然引起作者对故国、故乡、亲人,过去的一切赏心乐事的追怀想往,这回忆使她伤心。大雁也是古人心目中传情达意的信使。大雁南来,自然引发作者鸿雁捎书的念头。可是,家乡沦陷了,亲友离散了,丈夫病逝了,谁会给她捎信呢?她捎信给谁呢?想到这些,不禁又要伤心。并且,大雁横空,南来北往,而分别的亲人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睹物思人真是人不如雁。这种对比,也让人伤心。再一看,这大雁却是旧时相识,就是曾经替自己捎过信的老相识了。这当然是错觉,也可能是偶然的一个闪念,但是这样一个闪念都似乎让她更具体更清晰地回想过去与丈夫两地寄书,情意缠绵的情景。过去大雁给她带来的不是接到信的快乐,就是寄走信的欣慰,而如今呢?只能带给她极度的绝望和悲哀。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这里,大雁南归引发的就是这种愁上添愁的心绪。?仰头归雁,伤心绝望,这是第三层铺叙。?
抬头仰望,让词人伤心,于是她低首俯视,看到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菊花是李清照喜欢用的一个意象,她多次在菊上寄托自己的情态,并且以菊花的俊秀端庄来作为自己的写照。而这里的菊,已经不是迎着西风灿然开放,摇曳飘香的菊,而是零落不堪的菊。这一句既是指菊花零落凋残,也是暗示词人自己身心疲乏,憔悴衰老。 “如今有谁堪摘”,这是一个感慨深重的反诘句、零乱,凋残的菊花有谁堪摘?词人昔日风姿一去不返憔悴衰老,有谁堪睹?这反诘的肯定语气里,满含的是词人绝望的凄楚,过去是人面菊花相映衬,而今则是残菊衰颜不忍卒睹。这里俯视残菊,憔悴凄楚是第四层铺叙。?
不管是“旧时相识”的大雁也好,凋零残败的菊花也好,视野所及,无不触景伤情,让她悲愁、哀伤,因此,她更感到时光难熬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孤单单地一个人坐在窗子前面守着,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呢? “独自怎生得黑”,又是一个反诘,怎么才能熬天黑呢?她希望天早点黑,可以早点睡,可以忘却烦恼忧愁。所以这一句呼告就是词人内心凄苦无以排遣的自然流露,也是她度日如年心理状态的深刻揭示。?
接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黄昏时分,雨打梧桐,点点滴滴。秋雨梧桐,它引起的是人们一种黯然伤神的共同情感体验,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型意象。李清照这里也是利用秋雨梧桐的意象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愁苦伤感。这一句的重点在“点点滴滴”,它强调的是秋雨打到梧桐叶上那一下一下的声音。这点点滴滴的秋雨,不单是打在梧桐叶上,似乎也滴进了作者的心坎,敲动了她凄清的心弦,让她不得安宁,无法消受又解脱不得。这里听雨打梧桐,悲从心来,这是第五层铺叙。?
词写到这里,通过前面五层铺叙,已逐步地把感情引向高潮。诗人千方百计地寻找解脱愁思的办法。然而,处处触景伤情,非但没有消愁,反而愁上加愁。至此,她再也不能忍受那满腔愁苦了,不由得悲愤地喊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种心与物处处撞击、感染、交融的内心矛盾活动,又哪里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容得了的呢??这又是一个反诘句,它是作者思绪发展自然产生的一个感情高潮,它是词人愁云弥漫天地、苦情到了极限,人生到了绝境所发出的一声撕肝裂胆的哀叹,这哀叹让我们久久地沉浸在词人的深愁惨痛之中。
关于声声慢中诗人为什么那么愁和声声慢中愁的含义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