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以天下混浊不可与庄语(以天下为沉浊 不可与庄语)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为什么说以天下混浊不可与庄语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以天下为沉浊 不可与庄语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以天下为沉沦,不可与庄语。

《庄子 天下》篇中说:"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很好地说明了庄子的处世之道.

庄子对于自身生存于其间的社会现实和历史时代境况深有体察.他并不想对世界作无边的求索,相反,他坚信生命是一种重在过程而无结果的诗化过程.他上下求索的是生命觉醒的契机,并以虚灵的胸襟体会自然,希冀超然于死生祸福之外.

是沉浊不是沉沦吧,庄就是庄子,具体你可以找一本通译来,那一段是这样的: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是庄子在解释他为什么在他的论述里大量使用寓言来作比喻,而不是举人世间的例子。

以为天下浊,不可与庄语

《庄子》原文应该是“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

认为天下人沉湎于物欲而不知觉醒,不能够跟他们端庄不苟地讨论问题

求《庄子》中这段最著名的话的翻译,谢谢!

庄子对这种道术很喜欢,以虚远不可捉模的理论,广大不可测度的言论,不着边际的言辞,放纵而不拘执,不持一端之见。认为天下沉浊,不能讲庄重的话,以危言肆意推衍,以重言体现真实,以寓言阐发道理。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拘泥于是非,与世俗相处。他的书虽然奇伟却宛转随和,言辞虽然变化多端却奇异可观。

以天下为沉沦,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什么意思

语出《庄子》

它的意思为:庄子》“三言”,“寓言”为“寄寓之言”已如前述。重言者,借重先哲时贤之言也,属于庄周寓言中的对话性叙事。卮言者,自然无心之言也,属于庄周寓言中的曼衍式叙事。

庄子为文擅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庄子自己也曾说他的文章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庄子•寓言》)。何为“寓言”?凡是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无论是禽言兽语,无论是离奇故事,无论是素不相及的历史人物海阔天空的对话,都属于“寓言”之列;何谓“重言”?凡是重复——也就是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都属于“重言”之列,至于这些前贤古人是否讲过这些话,无从考证,通常都是庄子为了增加自己言语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而假借这些古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何谓“卮言”?“卮言”就是那些写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认为天下人沉湎于物欲而不知觉醒,不能讲庄重的与之讲话,以自然随意的话来推衍,借重先哲时贤之言来使人相信,以寄寓之言拓展胸臆与思想。

出自: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庄子·杂篇·天下》,原文如下:

寂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奇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译文:

寂寞无形,变化无常,死死生生,与天地并存,与神明同往!茫然何往,忽然何去,包罗万物,不知归属,这是古代道术的内涵之一。

庄子对这种道术很喜欢,以虚远不可捉模的理论,广大不可测度的言论,不着边际的言辞,放纵而不拘执,不持一端之见。认为天下人沉湎于物欲而不知觉醒,不能讲庄重的与之讲话,以自然随意的话来推衍,借重先哲时贤之言来使人相信,以寄寓之言拓展胸臆与思想。

扩展资料:

庄子的散文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散文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心思想是什么

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作《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庄子·秋水》中的一篇语录体议论文,创作于战国年代,讲述了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

全文如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如下: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上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的桥上知道的。”

扩展资料:

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其题虽小,其旨甚大。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做故事背景交代,通篇采用对话形式。

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了庄周的说法。且不说这场辩论谁是谁非,光是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就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一种怡情益智的享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