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贾岛为什么贡献而闻于世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贾岛以什么著称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在中国历史上要是讨论哪个朝代的文化发展最为蓬勃兴盛,那么大家可能根据角度的不同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但要说哪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在中国传播最广的话,那么唐朝的唐诗绝对独占鳌头。
在唐朝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诗人,他们虽然文学风格与个人境界有着极大的差异,但是都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生动剪影。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更是中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高峰。但是在唐朝末年的时候,最受文人推崇的诗人却另有其人,那就是中唐时期的诗人贾岛。
唐代大诗人贾岛
贾岛与李白等人不同,其早年曾经做过和尚,之后在官场上也没有太大的建树,因此其在世的时候名气与前辈不可相提并论。虽然其诗歌在当时也有着不俗的影响力,但是终究没有达到盛唐诗人的高度。但是他的诗与前人不同,他更加关注身边那些萧索,清冷的意象。
而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与他的成长经历有着一定的关系,而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对于时代的妥协。由于贾岛的诗歌中具有浓烈的佛教色彩,因此在乱世中给学子们很深的慰藉,这恐怕才是在唐朝末年贾岛备受推崇的原因。
年轻的僧人贾岛
贾岛之前唐诗的发展情况
诗歌可能是在中国出现最早的文学体裁了,我们的第一部文学经典《诗经》就是通过采集民间的诗歌编纂而成的。诗歌由于其琅琅上口的特点让其相较于其他的文学形式更加具有亲和力,因此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民间文学作品多是以诗歌的形式存在的,而这也为之后诗歌的大发展做下了铺垫。
而在唐朝刚刚建立的时候,诗歌的发展却好似陷入了瓶颈之中,在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方进入了分裂状态,因此南北方文化的发展方向也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在当时的南朝,门阀政治导致文化传承中的家文化特点十分明显,而这些掌握有社会财富的贵族们却早已失去了进取的动力,因此那时南朝的文学尤其是诗歌呈现出一种十分颓靡的状态,那时南朝的诗歌主流是宫廷中的宫词,这让整个南方的文坛缺乏鲜活的生命力。
南陈后主陈叔宝
而当时的北方则是另一种景象,虽然在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长期被少数民族所统治,但是他们对于汉族的文化大多抱有肯定的态度,因此文学在这里还在艰难的生长着。而汉民族的大融合也让北朝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剽悍色彩。虽然当时北方的文人们被自视为中华正统的南方文人所轻视,但是他们的作品中却有南方文坛所缺少的生活气息。
一、因为贾岛在炼意炼句炼字等方面都用了一番苦功夫;而这些又都是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性分不开的。
二、苦吟诗人:
原指中唐和晚唐诗坛中以徘徊吟哦的心境和殚精竭虑的态度进行创作,对每个字词进行仔细推敲锤炼的诗人。现在,人们也经常把勤于创作潜心创作的诗人称为苦吟诗人。
代表人物:是以“苦吟”著名的孟郊(751?——814?)、贾岛(779~843)和姚合(775?~855?)。
他们在创作态度上的共同表现是苦吟,即着意于音律、对偶、字句的推敲锤炼。其诗多写琐细的日常生活情景,内容比较狭窄,有佳句少佳篇。
三、贾岛·《题诗后》: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这首五绝,是贾岛吟成“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后加的注诗。意思是,这两句诗苦思了三年才得以吟出,吟成不禁双泪长流。知音者应知我吟诗之苦,佳句之难得。懂得我的诗的人如不赏识,我将隐迹故山,以度残年,再不作诗了。表现了诗人艺术劳动的艰辛、刻苦,也说明好诗佳句得来不易。贾岛这种苦吟精神,对后世颇有影响,如方干:“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卢延让:“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均从贾岛诗化出。
四、人物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先(亦作阆先),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的主要原因是推敲的故事。
相传贾岛曾作诗:“僧推月下门”,后觉不妥,想改为“敲”。但发现两个词各有千秋,在马上捉摸不定,不慎撞入了做大官同时也是诗人的韩愈的车队里,大失礼节。最后在韩愈的点拨下,确定改为“僧敲月下门”。他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典故,指的是吟成“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的经历。
他较为擅长五言律诗,意境多孤苦荒凉,司空图说贾岛:“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大抵附于蹇涩,方可致才,亦为体之不备也。”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提到:“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评价他和同时代的诗人孟郊,遂成千古定评。
代表作品《寻隐者不遇》。
贾岛诗歌的特点:语言清淡朴素,以铸字炼句取胜,刻意求工。题材窄狭,缺少社会内容,多为写景、送别、怀旧之作,情调偏于荒凉凄苦。
贾岛的每句诗和每个字都经过反复的锤炼,用心推敲修改。但是到了他写成之后,却又使读者一点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迹,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气呵成的样子。由此可见,所谓苦吟只能是从作者用功的方面说的,至于从读者欣赏的方面说,却不应该看出作者的苦来。
贾岛这种苦吟精神,对后世颇有影响。
今天我们出了这个诗人,被叫做诗奴,说到诗奴这个字,大家应该都比较陌生,因为诗奴是奴隶的奴,那么为什么它被称为奴隶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个被称为诗奴的男人,贾岛。
这一个诗人,其实在早年的时候,家庭是十分的贫穷的。因为家里特别的贫穷,所以说他也知道努力的重要性,他从小就特别努力,他的天分真的不算高,他有天分很一般,他能够被别人记住,只是因为他自己十分的有本事,十分的努力,所以说他才会别人记住的。
作为一个诗人,其实非常有名的一个故事,就是他推敲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所以说,他也被别人称为诗奴,原因就是在当时他写诗中间有一个字,他把握不准到底是推比较好还是敲比较好,所以说他一直在模仿推和敲这个动作。因为这个动作是来开门的动作,所以说他想了很久也犹豫不决了很久,当时人们知道这件事之后就特别的搞笑,特别的笑他,所以他才被别人称为诗奴,但是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他真的是对自己相当的细心,相当的负责,哪怕一个字他都要反复研究半天。其实如果这件事情搁到李白或者搁到一些非常狂傲的诗人当中,他们根本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存在,因为他们写诗,基本上都是靠天分,直接张口就来,而贾岛不同,他的天分不高,所以说他只能靠自己,后天的努力来把自己的诗写到极致,写到最好。
其实贾岛的在后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当时的时期已经是唐代比较晚的时期了,它形成的流派属于自己的一种特殊的门派,别人都没有开创而他开创了,所以在当时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而且在当时他的诗也是十分的易懂的。所以说,贾岛的诗,其实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理解的了。
再之后的事情,其实他是出过一段时间的家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当时文坛上最混乱的一段时间,因为这段时间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暴乱,那就是安史之乱。但贾岛却真正看清了政治的黑暗,所以说他决定放弃自己的仕途,而他最终也是选择了出家当和尚。
并且在当时贾岛也是考了很多次的科举状元才考上的,所以说他当官儿也是非常的不容易的,但是他也是毅然的放弃了官场的这些东西,因为官场实在是太黑暗了,他看透了这些黑暗,所以他决定真正的靠自己的文学来影响后人,所以他创建的那个文体也让很多人都佩服,作为一个并没有特别大天分的诗人,仅仅靠着自己的努力终于在中国诗坛上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自己是十分佩服这个诗人的,他对诗的那些准确性的研究真的是让我佩服,很少有人会为了一个字能研究好几天,而他却可以,所以说我感觉他这种认真的态度十分的能打动我,虽然他被人称为诗奴,但是他确实是十分厉害的一个人。
在我看来,贾岛之所以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称赞,是因为他对诗歌的态度。贾岛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他之所以有两句千古绝唱是因为他对自己的作品的态度。世界上,天才总是少数,对于普通人大家更容易引起共鸣,这也是贾岛被大家称赞的原因。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贾岛对诗歌的态度。
1、贾岛对诗歌特别的认真。
古代有很多出名的诗人,其中以李杜最为出名。李白和杜甫的传世作品相当多,由此可见这两个人的天赋非同一般。但是贾岛不一样,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却很少,他的天赋就稍稍逊色一些。但是贾岛却愿意花心思在自己的诗歌上面,只要是自己不满意的词汇,他就会一直思考直到自己想出一个更好的词汇。
而贾岛那两句千古绝唱也是这样产生的。相信大家对于贾岛推敲的故事都有所了解吧,这个故事就把贾岛对于诗歌的认真程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推敲两个字怎么用,贾岛忘记了时间,这种认真程度,我认为在古代很少有人比贾岛强。
2、贾岛被称为诗奴。
贾岛对于自己的作品要求极高,现在有一些人,遇到一件困难的事情就草草了事。在我看来,没有一件事是人做不好的,只要你肯花功夫,那么你就能够取得自己满意的作品。贾岛就是一个肯花功夫的人,因此,即便他天赋不高,他也能够作出精益求精的作品,并且在不断完善诗歌的过程中,他也能够得到不错的提高。
其实在大唐,真正有钱有地位的大诗人没有几位,大部分诗人都在诗海里经营着自己惨淡的人生。真正的草根诗人也没有几位,大部分诗人都有些或大或小的背景。但也不是说就没有纯粹的草根诗人,也有,贾岛就是其中之一。
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与他的写诗作风和人生都很贴切,从他的身上,又一次证明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贾岛一生贫寒,但对做诗的热情却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因为做诗有他的风骨所在。说白了,什么东西的流行都少不了几分通俗,而贾岛却选择了拒绝流行。《唐才子传》中有载“元和中,元白尚轻浅,岛独按格入僻,以矫浮艳”,他避开了元稹、白居易倡扬的轻浅,独辟蹊径,自觉地走上了一条孤独的诗歌之路。
“苦吟”的孤独,知音难求
《题诗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这首《题诗后》是贾岛在自己一首诗后写的自我注解,三年只写出两句诗,不仅生产过程漫长,而且生产效率极低,完全赶不上流行的速度。但也正是这种几近走火入魔的精神,使他能够在浩瀚的诗海中脱颖而出,成为闪耀千年的诗歌之星,青史留名。
古代的学子对科举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为国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一直是学子们执着追求的崇高理想。贾岛也一样,也如许多学子一样落榜了,才高不一定好命,真正的学子从落榜开始。家里穷,上京赶考的钱都是东拼西凑来的,到京城一晃就没了,囊中羞涩的苦压倒了不少读书人,穷到极限,为了存活,无奈之下出家为僧,法名无本,从此,贾岛成了一名和尚。
但即使当了和尚,依旧没能减低他对写诗的热情。出家后的贾岛并没有四大皆空,更无法忘记“老本行”,除了日常的念经活动,他在做诗上更加用心了,没过几年,便成了远近闻名的最会做诗的和尚,而且对诗的痴迷程度更进了一层,为此,还闹了两起“交通事故”。
俗语说“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放在贾岛身上变成了“骑驴不看唱本走着思”。秋风瑟瑟,落叶潇潇,他骑着驴上街了,诗人对环境异常的敏感,感悟于秋的悲凉,贾岛的诗瘾又犯了。随口一句“落叶满长安”,但下半句被卡在了喉咙里。
骑在驴背上的贾岛苦思冥想,转了几条街也没得出让他满意的句子,所谓“苦吟”,都缘于太认真。忽然一阵秋风起,他灵光一闪,脱口而出下半句“秋风吹渭水”,正好与上半句“落叶满长安”对上了此句一出,他喜不自胜,不想无形当中冲撞了京兆尹刘栖楚的车驾。
京兆尹相当于北京市市长的职位,''刘市长''对诗没有兴趣,结果贾岛被抓起来关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才被释放。但是一首《忆江上吴处士》倒是全了。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这第二次“交通事故”,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推敲”的故事,贾岛与一代文坛领袖韩愈不期而遇了。那日,贾岛拜访友人李凝,去到朋友处时发现大门紧锁,于是贾岛便在人家的墙壁上写了一首律诗《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首诗即使不用改,已然也是一首好诗,但对于“苦吟”诗人贾岛来说,做诗那得“精益求精”。在回家的路上,贾岛与自己所题之诗的第二句较上了劲,究竟是“僧敲月下门”好还是“僧推月下门”合适,于是他的思想陷入了“敲”与“推”的激烈斗争中,一边思考,一边还不断重得做着手势,不觉又撞进了中央官员的仪仗队里。
这位官员恰好是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贾岛在韩愈面前说出了原委之后,大才子韩愈思考了一会儿,给出了答案,他说还是用“敲”字比较好,两人从此开始了亦师亦友的交往,总算在茫茫诗海中,找到了一位知音,还为他写了一首七言绝句的广告词:
韩愈《赠贾岛》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著人间。
韩愈爱才,得知贾岛的惨淡际遇后,便几次三番劝他还俗,还力挺他继续参加科举考试,并愿承担一切费用。于是贾岛的“俗念”萌生了,留长了头发,真的再一次走进了考场。
如果他没有选择还俗,或许他的人生不会那么痛苦,至少可以安心的做一名纯粹的诗人,远离政治的纷扰,诗中或许能多几分悠然自得的乐趣。然而一入科举深似海,不得志的悲剧害苦了多少文人志士,贾岛终究不能免俗。
落弟才子无处安放的人生理想
贾岛本人确 实有才学,但他身上也有着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狂妄。再加上再次参加科举也未能高中的苦闷与悲愤,难免有些怨天尤人。于是,便会写一些讥刺诗。
当时的主考官是当朝的宰相裴度,与韩愈关系很好,但个人生活糜烂,为了建豪华别墅,不惜强拆民宅,涉及百户人家,一时间民怨沸腾。
贾岛见此情景,再加上多年未中,对主考官尤其不满,便在人家兴化园的亭子上题了一首《题兴化园亭》,专门讽刺裴度。
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
贾岛居然公开诅咒人家庭院将来长满荆棘,说他耿直也好,忌妒也罢,关键没有给韩愈留面子。这件事很快就被裴度查出来了,但裴宰相忍了,但这对于贾岛还不算完,他不仅没有收敛的意思,反而更加疯狂了,在考场上也肆无忌惮起来。
某次考试,作文题为咏物诗,要求描写的对象是“蝉”,结果他写了一首《病蝉》:
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
这首诗的意思很明显又是一首讥刺诗,其中的“病蝉”指的是像贾岛这样的弱势群体,是受害者。而“鸢鸟”则是暗指考官,把其他考生比作“黄雀”,他怀疑“鸢鸟”和“黄雀”合起伙来害他。
先不说文采,就说这内容,足以让长安的教育部震怒了,但不可想象的是,当时同考场的还有九名恃才傲物的主儿,和贾岛一样不安分。这样的集体事件把教育部领导气得够呛,但与此同时这些考生的命运也即将被改写。
教育部将这十名考生定为“举场十恶”,以破坏国家考场纪律的罪名,被逐出了考场,随后又被贬出了京城。这下,贾岛的进士梦彻底泡汤了。
被逐出长安城的贾岛,悲愤之余又写了一首诗《下第》,抒发自己的郁闷之情,大概也已知道此生自己与进士算是缘份尽了。
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傍。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
落榜后的贾岛,一无所有,袋中空空如也,绝境中还大病了一场,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失望至极的贾岛,朝着家乡的方向失声痛哭,从此,贾岛与科场一别两宽。
一代苦吟派大师的命运结局
贾岛因讥刺诗被逐出京城,是带着官职离开的,其职位是蜀地长江县主簿,从九品下。唐代本是个言论相对较为开放的社会,一般很少人以言罪人,贾岛的”举场十恶“事件,反映出中晚唐之交政治环境的恶化。
对于贾岛未第而授长江主簿,有三大不利。其一,从此断绝了贾岛的成名之望;其二,虽说受进士后也是从此品级官职做起,但对于忆是五十九岁的老龄考生,已然没有什么上升空间,毕竟时间不等人。其三,但凡进士及第后授官分级,只有最末等的才授予远县簿尉,且多量授在好地,即经济发达的地方,而贾岛是”责授“,即指定授在边远之处,名声也不好听。让一个五十九岁的老举子远赴四川,这明显就是心存不良,不想让其活着回长安,居心叵测。
贾岛心里苦啊,一生追求报效君主,不想君王最终竟将他置于死地,可谓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不赴任还不行。到任三年后,他又被迁转至普州司仓参军,也只是个管仓库的,不久便死在了任上。
一代苦吟派大师就这样悄然落幕了,经历了痛彻心扉的科举之痛,也尝到了人生之路的痛苦滋味,唯一值得安慰的,大概是后世人对他的崇拜。
作为苦吟派大师,贾岛后世的弟子倒是不少,甚至被当作偶像来膜拜,足可见其在诗坛的地位。
晚唐有个叫李洞的诗人,平生仰慕贾岛,对他的才华推崇备至,还为贾岛铸了一尊铜像,并当佛像一样尊敬,更为执迷的是,如果遇到哪个人说喜欢贾岛,李洞就会激动不已,并亲自抄写贾岛的诗送给对方,还叮嘱人家一定要把诗当佛来敬拜,这位岛迷堪比现代粉丝。
但祭诗这样的事情,其实贾岛也的确做过。据《唐才子传》中记载,每年的除夕之夜,都是贾岛最特殊的日子,因为这天他要”祭诗“。摆一文案,然后将自己这一年来的诗作统统拿出来,恭恭敬敬的放在案上,接着焚香祭酒。
贾岛虽然也当过和尚,但他或许没有想到过,自己有一天会被后世之人当佛一样来拜。而在贾岛的心中亦有一尊佛,那便是他永生割舍不下的唐诗。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