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诗人要春恨(古人为何惜春)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为什么古代诗人要春恨和古人为何惜春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春恨秋悲皆自苦,花容月貌为谁妍. 怎么解释?

春恨就是恨春,秋悲即悲秋。古代文人见春伤春,不为别的,只为春短易逝,花开鲜妍,转瞬即逝,能不愁吗?遇秋,秋风秋雨愁煞人,能不苦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小资情调太浓,喜欢无病呻吟。春恨绵绵,秋悲寂寂,一个花容月貌的大姑娘大门不迈,二门不出,前天刚见表哥一面又不知何日能再见,芳心可可,寂寞难耐,花开有蜂来采,叶落有风来拥,我呢?我的少女情怀谁能解,我的羞花之容、闭月之貌为谁开?

晏殊《玉楼春.春恨》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怀?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玉楼春·春恨》的释义和理解

在长满碧绿杨树、翠嫩芳草的长亭路边,年轻的情人啊随随便便便把我抛弃。楼头五更的钟声惊醒我的残破的梦境,花底离别的情思就像三月的雨滴绵绵不绝。无情的人不像多情的人一样有那么多苦恨,一寸离恨可以像雨丝一样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还有穷尽的时候,只有我的相思绵绵无尽头。作者晏殊以一名女子的口吻写下这首词,来传达一种相思之苦,以及对人生苦短、时光易逝、聚散有时的感慨之意。

《玉楼春·春恨》主要表达的感情

古代的男性词人常常喜欢使用女性的口吻来表达较为隐晦的相思离恨,好像女子常常是一段有始无终感情的受害者,这样更容易传达出离愁别恨。这首词也是这样,用女子的口吻,写自己被情人抛弃的经历,无论是激荡的楼头的钟声,还是细微的花底的雨珠,都可以激起自己对那段情感的追忆。虽是以“春恨”为名,却是在写离恨。即写了被抛弃的愁苦,也写了对情感的坚贞。即写了对已逝情感的追忆,也写了对时光易逝、聚散无终的感慨。

这首词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含蓄隐忍的情感,自述者的多情与“抛人去”的无情形成对比,说明女子对这段情感的坚贞和深沉。最后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自己的相思无穷无尽,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这段已逝情感的追忆,可见女子对待情感的态度,无论此人是谁,无论结局如何,她还是愿意记住这段经历中美好的片段,而不是陷入悲苦和埋怨之中。

古人作诗喜爱伤春悲秋,春秋两季为何让人觉得伤悲?

我觉得要说为啥古人都喜欢伤春悲秋,《红楼梦》中说的最好:“春恨秋悲皆自惹。”真的是很有道理的。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还是和诗人本身有很大的关系的。而且春秋的景色都有点悲凉,容易使诗人感同身受,处于悲伤的情况之下就自然会伤春悲秋了。

而且伤春悲秋本就是古代文学作品的常见主题,在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见秋景而伤怀的常见模式。与此同时那些描写秋的诗句,往往同游子思乡、离别怀远等等悲伤情绪挂钩。那些多愁善感的诗人看到这些见花飞的场景不免会感伤,也会见叶落而添愁。他们联想到自身的境遇再看着着悲凉的秋景,不免会写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样的感伤诗句了。

而且有可能每次秋风一至,万物凋零,那些枯黄的树叶被风从枝头吹落,慢慢的旋转着落到了地上,然后腐朽归为尘土。这种“落叶归根”的现象不免会让古人触景生情,发出了思乡的感慨。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都是会伤春悲秋的,被我们称为“诗豪”的大诗人刘禹锡就不是这样,他就喜欢:“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所以是否是伤春悲秋还是要看人的,心境不同,感受自然也就不同了。

而且事实上,我们大家也都知道四季轮回本来就是不可抗拒的规律。如果我们能以乐观通达的态度去对待,那么那些失落之情也都将不复存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对于那些像刘禹锡那样俊气英爽的人来说,即使在寥落的秋日,也会看到生机的。所以说伤春悲秋还是和诗人所处的环境和心境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这也算是我们中国的独有的一种文人情结吧。

为什么古代诗人要春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古人为何惜春、为什么古代诗人要春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