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妇吟(秦妇吟是谁的)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为什么秦妇吟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秦妇吟是谁的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秦妇吟译文

译文:

中和癸卯年春三月,在洛阳城外,虽然花依然盛开,但四方路上都没有行人,故此也没有尘土扬起。忽然看见杨树下有一个女人在歇脚。她头发蓬松,鬓脚不整,皱紧眉头,好像很悲哀的样子。我问姑娘从何处来。女郎在未回答之前,声音先就抽咽了。

后来回头对我说:“我是因为兵乱流落到这里来的。在长安城里沦陷了三年,至今还记得那边的情况。如果你愿意为我解鞍下马,在这里休息一会儿,我也可以为你停留一会儿讲讲我的经历。

前年腊月初五早上,我打开了镜盒,还懒得梳头,独自靠着栏干,正关起笼子教鹦鹉说话。忽然看见门外尘土飞扬,接着又看见街上有人在打鼓。居民们都慌慌张张地走出门来,上朝办公的官员都赶回家来,还怀疑他们所听到的消息不确。

这时西边有官军开拔进城,打算调到潼关去担任警备。同时有消息传来:京都禁卫部队博野军已顶住了敌人,敌人一时不会打进城。谁知道我家主人骑马赶回来,人都如痴如醉了。他说:看见皇帝已逃难出城,敌人的白旗已经遍地都是,冲进城来了。

人们都扶老携幼互相呼唤着,上屋爬墙,手足无措东躲西藏,屋子里是一片混乱。门外是兵马驰突,仓皇乱窜像奔走的野兽。车轮滚滚像嘈杂的雷声从地下涌上来一样。皇城里起火了,长安城中十二条大街,烟火升腾。

太阳西下无光,上帝无言默默凝视。阴云晕气重重包围,宦者星宿呈灾难之象。皇帝改换居住的地方,紫气也跟着迁移,台星也被敌人的妖光所拆散了。

家家流血如泉水涌出,处处冤声震天动地。舞伎歌女,甚至小孩,都被抛弃。东邻美女眉妆刚刚画好,容貌倾国倾城。被军人拥上戎车掳掠去了,回首香闺泪流满面。转身就得抽拉金线学习缝制军旗,又得跨上雕鞍被人教学骑马。

有时在马上看到丈夫,也不敢回头看,只有泪空留。西邻少女就像仙子一样,眼波如秋水,妆成后只对镜欣赏,年纪很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个军人突然跳上她家台阶,动手动脚要污辱她。她因不肯受辱不肯出门,可怜红粉佳人死在贼人刀下。

南邻女人不知她姓什么,是刚刚娶过来的新妇。在琉璃阶上行走脚步轻细无声,在翡翠帘间只见到隐约的影子。忽然看到庭院中刀剑之声,顷刻之间已经身首分离。她的姐妹仰天掩面大哭,一齐跳入井里。北邻少妇匆忙准备逃走,立即卸掉首饰与妆容。

但是军人已经来敲击房门了,情急之中爬上重屋。一会儿只见四面火光冲来,想要下来但楼梯已被烧毁。烟火之中大喊求救,可是已经晚了,悬在梁上被烧成灰。我幸而没有被杀,但被军人胁迫,不敢不答应,只好梳理头发勉强展眉,装出笑容,跟着他走。

从此之后,归不得家门,四亲六眷也都断绝来往。自从落在黄巢军人手中,已有三年,整天都是又惊又忧,夜晚睡在戒备森严的武器包围里,每天吃的只有一味被杀的人的心肝。虽然与那军人同睡,那里有什么欢爱。金银宝物虽然抢来了不少,可不是我所爱的。

因为那个军人蓬头垢面,一副“赤眉贼”的样子,几次三番地看,总是看他不顺眼。这批人衣裳都穿不整齐,说话多是外地口音,立过功勋的人,脸上都刺字雕花。柏台、兰省里的官员,尽是一些狐精、鬼魅。

头发没有留长,已戴上了簪子,晚上睡觉,连朝衣都不脱下,就裹在绣花被子里了。作三公的人,连朝笏都不会捧,常常是翻转捧的;作两史的人,连金鱼都颠倒挂的。这些人,早晨去上朝奏事,下午傍晚都哄到酒店里去酗酒。

有一天,黎明时,城里人民都惊醒起身,大家在叫喊,或窃窃私议。据说昨夜有骑马的探子进入皇城,报告官军已收复了赤水镇。赤水镇在长安城西渭南县东,离长安止有一百多里。官军如果早晨出发,晚上应当可以到达长安。

听了这个消息,骑马的凶徒们都丧气吞声,被他们霸占的女伴们都在屋子里偷偷地高兴。大家以为这些妖徒今天必死无疑,各人的冤愤可以销气了。过了一会儿,又有人骑马奔来传报消息,说大队官军已经进城。

这时,黄巢部下的将军大彭小彭都在担忧,黄巢和他的兄弟也上马哭泣了。可是,转眼过了几天,毫无消息。大家以为黄巢已向官军投降。谁知道他们又挥旗舞剑,高兴地回来,还说官军已吃了个大败仗。

官军虽然退出长安,但仍把长安四面包围着,阻止了黄巢的粮食运输。城中米价飞涨,食物供应困难。尚让家的厨房里止有树皮可吃,黄巢的餐桌上供应的惟有割下来的人肉。人民一批一批地饿死,埋葬在沟壑里,所以坟多而人少了。

禁卫军的营门外靠着饿死僵尸,营里也满是死人。整个长安都城,冷冷清清一无所有,八街九市,过去的繁华的地方,现在已长出了麦苗。杏园中的花木,已被人砍伐去做柴火;御沟两旁的杨柳,也因为军人修寨子而被砍伐光了。

一切华美的屋宇、锦绣、丝縠,都已销散;朱门甲第的富贵大家已破败了一大半。皇宫里的含元殿、花萼楼,已是荆棘丛生,让狐狸野兔去游行了。总而言之,往昔的繁盛都已消失;满眼所见,已不见旧有的人物。

皇宫贮藏珍宝锦绣的内库,已烧成一大堆灰烬;在天街上行走,脚下踏到的都是公卿贵族的骸骨。那天早晨走出东门,城外的风景宛如边塞上一般。一路上常常看见有军人在巡逻,山坡下也不像太平时候那样有接送客人的热闹。

东望霸陵,不见人烟。骊山上虽然还有茂盛的树木,但金碧辉煌的台殿楼阁,已经不见了。过去的车马大道,已成为荆棘丛林;路上没有宿店,旅行人到了夜晚,只好露天睡在断墙脚下。

第二天清晨到达三峰路,只见村镇人烟寥落,田园破败,竹树失去主人,都被摧残得不成样子。走过华山神庙,就进去问问山神。山神说:‘我比你还忧愁得凶,简直无话可说。庙前古柏树都被砍光,仅馀残蘖;殿上的铜香炉也已黯然失色,积满灰尘。

自从黄巢起兵造反以来,天昏地暗,风雨乌黑。香案上的神水也失去法力,咒语不灵了;壁画上的阴兵阴将,也不会显神通了。平时受人民的祭祀供奉,现在危难的时候,却没有神通的能力帮助人民。我做神实在不行,心里非常惭愧;只好躲避在深山里。

现在我的庙里已没有箫管之声,也没有人来献三牲给我吃。我没有办法,只好派魔鬼到村子里去,害死几个男女过日子。’我听了山神的话,愈加忧愁,原来这是天降灾难,神与人都无办法。神还要到深山中去避难,那就不必责怪东方的许多掌兵的将军了。

走出了潼关后,抬头一望就看到了荆山。进入虢州地界,如同从地狱里来到人间,顿时觉天地清闲,一片太平景象。陕州主帅忠贞不二,不动干戈一心守城。蒲津主帅能约束士兵,千里太平连犬吠声也没有。清早,身上带着珍宝;夜晚,头上插着金钗,孤身行走,都没有强徒来抢劫。

第二天早晨在新安东郊,因为找茶水喝,遇到一个老人家,脸色青苍,躲藏在芦花堆里。我问老人家是哪里人,为什么在这么大冷天露宿在芦花堆里?老人想回话,又坐下来两手扶头,仰天大哭。后来他说:‘我是本地人,家有良田二百麈,每年要缴税三千万。

家里小姑娘会织绸子做袍褂,中年妇女能做红黍饭。家中有粮仓千间,储粮万箱。黄巢军队过后,还剩一半。自从官军开到洛阳,日日夜夜有巡逻兵到村坞里来骚扰。他们拔出了剑,挥舞着白虎旗,像一阵旋风似地下马冲进门来,把我家里抢得一扫精光。

家里既已一无所有,只好骨肉分散,各自去谋生路。我现在是一个孤苦老头。我一个人受苦受难不值一提,可是山里还有几千万家难民,白天饿了就吃草根蓬子,晚上露天睡在芦花堆里。’

听了老人的伤心话,整天哭泣,泪落如雨。出门惟见枭鸣,不见人迹。想再往东走,不知到何处是好。听说去开封的路断了,又听说彭城在内乱。郊野、河边,全是士兵相杀的死尸。恰好有人从金陵来,说江南的景况大不相同。自从黄巢军队进犯中原以后,江南倒很太平,四郊没有战事。

那边的主帅像有神力似的镇压盗贼,惠爱百姓如同子女一样。那边城池坚固,攻打不下。各处缴纳到军营中来的赋税多得很。当四海八方都乱得如洪水滔滔的时候,独有江南一块土地却平坦如砥。

我是个京城里的人,现在却逃难在异乡;因为渴望安全,反而羡慕做江南的鬼。我希望你赶快乘船向东去,把这首长诗献给江南的相公。”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冬到中和三年(883)春,即黄巢起义军进驻长安的两年多时间里,唐末农民起义发展到高潮,同时达到了转捩点。由于农民领袖战略失策和李唐王朝官军的疯狂镇压,斗争空前残酷,人民蒙受着巨大的苦难和惨重的牺牲。

韦庄即因应举羁留长安,兵中弟妹一度相失,又多日卧病。他便成为这场震撼神州大地的社会巨变的目击者。经过一段时间酝酿,在他离开长安的第二年,即中和三年,在东都洛阳创作了这篇堪称他平生之力作的史诗。

2、赏析

长诗《秦妇吟》全诗可分四个大的段落。第一大段由开始的“中和癸卯春三月”到“妾亦与君停玉趾”共八联十六句,是全诗的引子,叙述作者与一位长安城奔东都洛阳的女子(即秦妇)途中相遇的情形。

第二大段从“前年庚子腊月五”到“天街踏尽公卿骨”,共六十五联一百三十句。这一大段又可分六个层次,层层深入地叙写农民军入城后的情形。“前年庚子腊月五”到“已见白旗来匝地”十六句为第一层,描写广明元年十二月五日农民攻入京城的情况。

从“扶羸携幼竞相呼”到“妖光暗射台星拆”十六句为第二个层次,描写起义军入城后兵荒马乱的情形。百姓东躲西藏,朝廷官员四处逃散。从“家家流血如泉涌”到“六亲自此无寻处”,写妇女所受的兵灾战祸,这是第三个层次。

前四句概叙:家家流血,处处冤声,小孩子都被抛弃。次写四邻妇女受难情况:东邻美女被掳掠,西邻、南邻女子死于刀下,北邻少妇被火烧死。最后是女郎自己被军人胁迫,做了从妇。通过女子的种种遭际,画出了战乱风云以及战乱中长安女子的群象,具有相当的认识价值。

从“一从陷贼经三载”到“暮见喧呼来酒市”,是第四个层次,描写女郎被迫嫁给黄巢部下的军人之后的生活,以及她看到的新贵们的种种情况。其中“还将短发戴花簪”等句,运用漫画笔墨,把农民将领迷恋富贵安乐,得意忘形,刻画得十分生动,入木三分,闹剧有足悲者。

第五个层次从“一朝五鼓人惊起”到“又道官军悉败绩”,写长安城中人民所知的唐军与农民军争战的情况,既见出农民军斗争之艰难顽强,又见其士气与实力之日渐衰竭,描绘得情态毕现,刻画得力透纸背

从“四面从兹多庖束”到“天街踏尽公卿骨”为这一大段的最后一个层次,写唐军败退,农民军收复长安后的情况。兵燹后的京都“长安凄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从坊市到宫室,从树木到建筑,“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曲曲遭来,纤毫毕见。

尤其“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堪称警策之句,广为流传。第三大段从“来时晓出城东陌”到“夜宿霜中卧荻花”。这首长诗是一个动乱时代的面面观,其笔锋所及远不止农民军的一面,在第三大段作者将批判的锋芒指晦李唐王朝的官军和割据的军阀。

这一大段可分四个层次,从“来时晓出城东陌”到“行人夜宿墙匡月”,是第一个层次,是这一大段落的序引,写女郎走出长安后一路所见彦闻。到处有军人巡逻;无有人烟;当年的台殿楼阁已劈没;路上没有宿店,风光宛如荒凉的塞上一般。

从“明朝晓至三峰路”至“何须责望东诸侯”,为第二个层次,写女郎第二天继续东行华阴县的情况。借金天神讽刺潼关易东那些节度使拥兵自保,对农民军无法,却纵容部下虐蔷百姓。第三个层次由“前年又出杨震关”到“暮插金钗唯独行”。

一个女子在茫茫宇宙中踽踽独行“朝携宝货无人问,暮插金钗唯独行”,到处是死一般沉寂,甚至比战争爆发还可怕。这些描写较之汉魏古丧“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一类诗句表现力更强,细至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恐怖的气氛。

从“明朝又过新安东’到“夜宿霜中卧荻花”为第四个层次。诗中借新安老翁之口对唐军的罪恶进行痛心疾首的控诉:他们的罪恶更重于黄巢军。“千间仓兮万斯箱,黄巢过后犹残半”,而售军来到“入门下马若旋风,磬室倾囊如卷土”。

抢劫民库财物不遗余力,胜过“贼寇”黄巢,这是其一。其二诗中隐约地透示出官军杀人甚至卖人肉的勾当。诗中写道:“黄巢机上割人肉。”“朝夕一味入肝脍。”据《旧唐书·黄巢传》载:“官军皆执山寨万姓鬻于贼人获数十万。”

再联系前面所写的“筵上牺牲无处觅”“诛剥生灵过朝夕”和这一层写的“山中更有千万家”,都可以看出官军以杀人、贩卖人肉大得暴利的罪恶行径。

最后一大段从“妾闻此老伤心语”到“咏此长歌献相公”。秦妇通过道听途说,对相对平静的江南寄予一线希望,为全诗的结尾。

总体上说,《秦妇吟》这首长诗是一部具有强烈现实主义倾向的巨作,思想内容丰富而复杂,时间跨度达三年之久,空间范圈兼及两京,所写又是历史的淹桑巨变,作者采用人物回忆的倒叙手法,将不同时间、蹦点、人物、景物集中于一个场面上,收到情节紧凑,题旨集中的效果。

艺术上则有所开创,其笔力当在写安史之乱的《长恨歌》《连昌宫词》之上,不仅是韦庄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叙事诗方面也堪称丰碑式的杰作。

韦庄能写出如此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巨作,诚非偶然。他早岁即与老诗人白居易同寓下邽,可能受到白居易濡染,又心仪杜甫,寓蜀时重建草堂,且以“浣花”命集。《秦妇吟》一诗正体现了杜甫、白居易两大现实主义诗人对作者的影响,在艺术上且有青出于蓝之处。

第一,结构模式。《秦妇吟》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把汉代确立的横剖面的串联式与白居易奠定的纵向发展的并联式两种结构完美地结合起来。全诗采用的是白居易纵向发展的并联式结构——诗人遇见秦妇,秦妇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简单,人物极少。

而在全诗整体的纵向并联中又突出地穿插了若干个横剖面的戏剧性生活场面。如妇女们惨遭强暴凶杀的悲剧性场面、带有污蔑性的黄巢起义军的喜剧性场面(从“衣裳颠倒言语异”至“呼啸喧争如窃议”)、神自述的悲喜剧等等,它们相互串联,集中生动地展示了历史风云突变时的社会景况。

这种并联、串联并用的叙事结构方式较之单用一种结构,无疑使作品含量更大、包孕更广,也更生动、更复杂,更具艺术魅力。

综上所,《秦妇吟》既借鉴了唐以前的叙事艺术,又学习唐代诗人的艺术开拓,并大胆地进行了独特的艺术创新,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

此诗本身的艺术成就昭示了对此前叙事诗的创造性继承,并在不少方面预示了清代吴伟业叙事诗的发展趋势,这充分说明它是中国古典叙事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首杰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妇吟

热爱边塞风的唐朝诗人,为何越写越变味了呢?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奇怪”的朝代,无论是盛世还是末世,它都处于战争中。

从618年唐朝建立,到907年王朝覆灭,这近三百的时间里,几乎年年都在打仗,要么是内部叛乱,要么是和周边邦国作战。

唐朝人的“尚武”精神非常浓厚,性格也不像后来的文人那般扭捏,所以以“边塞”为题材作诗也就是这些不能上阵杀敌的文人们尤为钟爱的事情。

但是,这些边塞诗的特征有一些明显的区别,初盛中晚各有不同。

初唐到盛唐:由对靖平天下的自豪到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唐朝的江山是建立在一系列战争之中的,唐军的威名也是通过一场又一场的血战打出来的。所以在建国之初,唐人的心胸异常开阔,面对那些对自己有威胁的势力,不但没有朝代建立初始时期的蛰伏,反而主动出击。

这一点在面对突厥等游牧民族的时候尤为明显。

唐朝因为和六朝之间隔着一个短命的隋朝,战乱频仍,所以给人感觉距离魏晋南北朝很遥远,其实不然,两者相差不足40年,所以初唐时期的文风对于南北朝有所继承。

南北朝的文风是出了名的孱弱,尤其是南朝,无论是民歌还是宫廷诗歌,都在讲一些风花雪月的情事,即使隋文帝曾经推崇过北地刚健的文风,但隋炀帝又回归到了宫廷诗里,吟咏着“春江花月夜”般的情调。

所以就导致唐朝建立之后,大部分文人还是喜欢嘲风弄月,对景抒情,这与朝代初立时的气象极不吻合。

然而,贞观年间,一位不是以诗著称的朝臣写了一首让人振奋的诗歌,那就是魏征的《述怀·出关》。

这首诗属于“乐府诗”中的“横吹曲辞”,本来就是用鼓角在马上吹奏的军乐,还不是后来在格律诗中出现的“边塞诗”。

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起始四句就有金戈铁马般的波澜壮阔,有志青年投笔从戎,勒马边疆,在乱世之中博取功名,这是当时初唐时期的边塞风格。

而之后更是写了南征北战的酣畅:

策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羁南越,凭轼下东藩。

这几句写得相当豪迈,其实继承的是魏晋风骨,可以和曹植《白马篇》相对比来看。

曹植在《白马篇》里写幽并游侠的时候有这样几句: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魏征的这几句诗在气势和格调上都不输曹植,从中可以看到的不是对于边患的哀叹,而是要靖平宇内的壮怀。

这样的行为是为了什么?这就是初唐和盛唐的差别。

魏征讲得很明白: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这其实就像曹植《白马篇》中的: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样的诗歌作品无疑十分契合当时的唐朝,所以在文风上就出现了一股新气象,这也就是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的评价:

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

于是,边塞诗歌流传开来,唐朝也随之进入到了盛唐阶段。

边塞诗在盛唐时期非常流行,成为了不输于田园、山水等的一大流派,并且这一时期的诗人多多少少都会写一写这样题材的作品。

在盛唐时期里,边塞诗就没有了之前“无功利”的意气,而是转为对“建功立业”的渴求。

比如以俊逸著称的李白,以山水著称的王维。

王维被苏东坡评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般都认为是一个山水田园派的作家,诗中蕴有禅趣,被称为“诗佛”。

但有菩萨低眉,自然也有金刚怒目,“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就是出自王维的《老将行》。

如果说王维还有一点“家国意气”心怀的话,那么李白的作品中功利心就更重了。

李白的边塞诗歌数量相对来说不是特别多,但基本上都充斥着“建功立业”的渴望,比如: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这些作品写得豪迈,但其中所蕴含的更多的是渴望报国建功的心肠。

这和当时盛唐时期的国情有关,科举刚刚兴起,氏族逐渐衰落,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通过科举来致仕还是非常艰难的,尤其是“进士科”更难考中。

尚武精神影响下,以军功晋升就成为了一个梦想,虽然不是谁都能进入军旅,但并不妨碍文人用诗歌的形式“喊喊口号”。

所以这一时期的边塞作品都比较乐观,似乎进入沙场就能所向无敌一般。

比如:

高适:绝域眇难跻,悠然信马蹄。

岑参: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王昌龄: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这时期的唐朝强盛到可以无视任何的对手,甚至对有威胁的势力敢于主动出击,将其掐灭在源头之上,连带着国内的文人都有一种豪气。

他们将奔赴沙场作为一种志向来看待,即使其中的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见过战场的惨烈。

然而,等到有了安史之乱的切身体会之后,唐人对于战争的看法被扭转了。

中唐到晚唐:由对战争的反思到对战争的绝望

不同于唐朝和外地势力的作战,其本土一直比较祥和,安史之乱直接让大唐盛世沦陷了半壁江山,整个国家乱成一团,满朝朱紫贵人降得降,死得死,更别说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了。

就是这样的一场战乱让生活在盛唐气象下的唐人瞬间清醒了,原来这才是战争的原貌。

所以,我们看到即使是安史之乱过后,中唐时期的边塞诗风格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诗人们不再追求建功立业,而是描写边关将士的心理以及社会底层的牵挂为主。

这一时间涌现出了很多情感细腻的名句,比如:

李益: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张籍: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

令狐楚: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这样的诗句里,情感明显从盛唐时期的发扬转为内敛,个人的功成名被戍卒、闺妇们的哀怨所取代,甚至用以批评“穷兵黩武”,将笔锋直指朝政。

情感的变化使得边塞诗的体裁出现了明显的转变,相对来说,盛唐时期的歌行体更适合个人情感的发泄,而格律诗的精工锤炼更容易触动读者的心怀。

所以这一时期有更多的边塞诗人不再前往边疆了,他们只需要将心比心,不写天子将帅,只写底层的戍卒和留守的闺妇;不写战争的残酷和壮烈,只写人心情感的流露。

但是,这些作品当中虽然有对百姓生活的同情,但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盛唐时期的壮志,像贾岛等人的作品中骨鲠犹存,希图收回失地,重振山河。

中唐的边塞诗其实是对战争的一种反思,人们褪去了之前的狂热,开始对于上层统治者的用兵表达不满。

战争是为了什么?成千上万的戍边将士又是为了什么?自然是为了让身后的家园有和平的气象。

那么,为什么战争不止,但家园也没有得来所谓的平和呢?中唐边塞诗人的这种疑问注定是没有回答的。

于是,时间进入晚唐之后,这些创作边塞题材的诗人就像中唐厌倦了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情一般,对于战争的理解再上升了一个层次。

晚唐边塞诗人们对于战争有一种绝望的情绪,而这也最后成为了后世王朝末年屡屡出现的现象。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样的诗句已经不仅仅是对于战争的反思了,而是对于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嘲弄,和对底层戍卒、百姓的哀思。

而说起唐末的战争,可以说是安史之乱之后唐人对于战争又一次切身体会。

如果说杜甫等人对安史之乱的描写还算委婉的话,那么韦庄等人就彻底撕开了“粉饰”的面纱。

韦庄描写黄巢起义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

内府烧成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这句诗出自其《秦妇吟》,在宋朝便已失传,遗留几句散见于其他文集之中。

本以为这样的景象在当时可以说是已经到了极致,但随着千年之后这首诗的原文在敦煌被发现,人们才发现当时的社会是有多么凄惨:

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夜卧千重剑戟围,朝餐一味人肝脍……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东南断绝无粮道,沟壑渐平人渐少。六军门外倚僵尸,七架营中填饿殍……

这首被称为“人间地狱”的《秦妇吟》如果和现今一些处于战乱之中的国家来看,真是极为吻合,更显得触目惊心

在这样的环境里,边塞诗人已经对战争由反思到深深的厌恶,甚至绝望。

所以这时期的边塞作品在风格上呈现出空前的一致,“千古一哭”!

除了韦庄这样的诗人之外,一些像花间一样的流派同样对战争表露了愤恨:

温庭筠:心许凌烟名不灭,年年锦字伤离别。彩毫一画竟何荣,空使青楼泪成血。

薛逢: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马戴:却想羲轩世,无人尚战功。

他们已经不知道该如何看待这样的社会,更看不到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所以,无论是写边塞题材还是写其他的诗歌,都有一种绝望的情绪,不是痛骂,就是逃避,前者就像鲁迅所认为的“正是一榻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而后者就成为了每到王朝末世都会出现的衰颓情绪。

从“靖平宇内”的豪气横生,到“建功立业”的心理诉求,再到对战争频仍的反思怀疑,最后认清了战争本质之后的“痛骂衰颓”,唐朝的边塞诗写着写着就变了味道。

这也正应了那句话,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正是因为社会现实的变化,国家初立到边烽四起,藩镇割据到内乱迭生,边塞题材的诗歌也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随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秦妇吟秀才是谁?

韦庄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长安时,韦庄因应试正留在城中,三年后(中和三年,883)他将当时耳闻目见的种种乱离情形,写成长篇叙事诗《秦妇吟》。这首诗在当时很流行,许多人家都将诗句刺在幛子上,又称他为“《秦妇吟》秀才”。诗中写了黄巢入长安时一般公卿的狼狈以及官军骚扰人民的情状,因王建当时是官军杨复光部的将领之一,所以后来韦庄讳言此诗,竭力设法想使它消灭,在《家诫》内特别嘱咐家人“不许垂《秦妇吟》幛子”(见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后来他的弟弟韦蔼为他编辑《浣花集》时也未将此诗收入。直到清光绪末年,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先后在我国甘肃敦煌县千佛洞盗取古物,才发现了这诗的残抄本。一九二四年王国维据巴黎图书馆所藏天复五年(905)张龟写本和伦敦博物馆所藏贞明五年(919)安友盛写本,加以校订,恢复了原诗的完整面貌。

———————————————————————————————————

秀才是对当时参加进士考试的读书人通称,【唐制,举进士而未第者曰进士,曰举进士,通称曰秀才,得第者曰进士第,曰前进士】

当时韦庄的确切身份是“乡贡进士”,乡贡进士例于十月二十五日集户部,正月乃就礼部试。而黄巢进攻京城恰在880年冬,881年春,韦庄未能就试,自然是以秀才称。

以秦妇吟为名,是因为这首诗写的太好,太有名,广为传抄,触怒了当时的权贵。韦庄后来屡试不第。他自己不得不对此诗绝口不提,甚至在家戒中也有一条,不准提秦妇吟。

关于韦庄《秦妇吟》的考证,为什么他晚年不准子孙提及这首诗?复制帝绕道谢谢...百度里有的我也看到了..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对类似农民活动的行为呈批判的态度,但在他晚年时农民活动的头-----姑且这么说吧,现在的话就是他们的老大禁止自己的士兵强抢和欺负百姓,为百姓做事,这是为人民服务啊!当时的朝廷可是剥削百姓的,百姓都过不上好日子,百姓(包括诗人)应该对他们是感恩戴德啊!所以就禁止自己的子孙在提他那批判的诗了。……个人观点。如有不满之处还请给点建议。

同为长篇叙事诗,为何感觉《秦妇吟》知名度远低于《长恨歌》《琵琶行》?

引言:同作为长篇叙事诗,韦庄的《秦妇吟》,与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相比,影响和流传度却并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与《琵琶行》,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白居易比韦庄的影响力更高。生活在不同时期的白居易和韦庄,白居易的影响力却比韦庄要高很多。首先就是因为白居易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影响力。白居易作为地方官员时间长,同时政绩也比较突出。在政治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在文学方面,他与元稹一起发动了古乐府运动,有了很高的诗歌成就,成为晚唐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但是韦庄生活在晚唐五代时期,政治上,因为历史动荡原因,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诗歌上,影响力也远远不如白居易。

第二个方面就是白居易与韦庄所在时期不同。白居易生活在唐朝,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大唐姓生活繁荣,经济繁茂,同时文学盛行,人们更加注重吟诵诗歌以及文学修养。除此,一些诗歌在民间得以广为流传。尤其是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与《琵琶行》为代表。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韦庄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结构动荡不安,他们的生活不定,只能注重生活起居,无心追求文学修养。

第三个方面就是白居易描写的《长恨歌》与韦庄的《秦妇吟》相比,《长恨歌》描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写作内容令人引起兴趣,描写帝王的爱情故事,在当时社会非常少见。然而《秦妇吟》是描写农民起义。在当时农民起义是非常受到封建社会所忌讳的。尤其是作为政客的身份,描写人民起义在当时社会是非常受到人们的忌讳和排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