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柳永醉蓬莱为什么忤逆圣旨,以及柳永的醉蓬莱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这里应该不能说是"渐"字的问题,而是运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确切的说,赵祯是看不贯三变随性的态度!
记载道:
柳永的一生有对官宦生活的不懈追求。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第二次又落榜。按说,补习补习,完全可以东山再起。可不服输的柳永就是沉不住气,第二次落榜后,由着性子写了首牢骚极盛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鹤冲天》。发牢骚的柳永只图一时痛快,压根没有想到就是那首《鹤冲天》铸就了他一生辛酸。 没有几天,柳永的《鹤冲天》就到了宋仁宗手中。仁宗反复看着,吟着,越读越不是滋味,越读越恼火。特别是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真是 刺到了宋仁宗的痛点上。三年后,柳永又一次参加考试,好不容易过了几关,只等皇帝朱笔圈点放榜。谁知,当仁宗皇帝在名册薄上看到“柳永”二字时,龙颜大怒,恶恨恨抹去了柳永的名字,在旁批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还有一种说法是柳永的《醉蓬莱》事件激怒了当朝者 (以下祥解).
柳永后来写《醉蓬莱》“遂忤旨”,求助晏殊,又被这位宰相大人讽嘲他写过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之类的俗俚之词而拒绝。为了摆脱困境谋求升迁,柳永竟将名字从柳三变改为柳永。最终,柳永也不过官至屯田员外郎,六品小官而已。
从潇洒狂放的“白衣卿相”到六品屯田员外郎,这变化不小。
个人对柳永最深刻和感动的印像还是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观柳永的一生,有太多的无奈。离家赴京,为歌妓作词,腆颜求晏殊,改名字,当官后对自己的约束和检点,都有不得不为的成分在内。我们似乎看到的是一个封建社会中才气横溢的知识分子,在无奈中沉浮。
以上
因为据说这词把杭州的富饶盛况写得淋漓尽致,最后竟穿到金人首领的耳朵里,金人对柳永描述的盛况心向往之,所以就有了后来的金人入侵中原,才有了“靖康之耻”,其实这个只是夸大了,只能说明柳永的这词写得很好,声名远播,和金人入侵没有什么关系
柳永的《醉蓬莱》原来是为了要博君主赏识平步青云而作的颂词,是想要大显身手,从此出人头地,却因为其中数句不当的描写,使的他仕途倍加坎坷,是始料未及的。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七引杨湜的《古今词话》说,柳永因为“祝仁宗皇帝圣寿”,作《醉蓬莱》一曲。案《宋史》《仁宗本纪》,仁宗于四月十四日生,而词里写的却是“素秋新霁”的景色,这显然不是祝仁宗的寿词。陈师道《后山诗话》以为柳永听说“ 宋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妓歌之再三”,因而作这首《醉蓬莱》词,希望能够进用。叶梦得《避暑话录》卷三又以为不是柳永要作这首《醉蓬莱》词,而是有人要帮助他进用,叫他作这首词应制的。至于在仁宗什么时期作这首词,他们都没有提到,不过他们都以为作在为
屯田员外郎以前。我以为陈、叶所说都不具体,唯有王辟之《渑水燕谈》卷八记的比较详明。首先,他以为这首词作在仁宗皇佑期间,而所以作这首词的是因为天上出了老人星,仁宗非常高兴;当时入内都知史某怜他“久困选调”,因乘仁宗高兴叫他献词应制,柳永走笔写成,词名《醉蓬莱慢》。可是仁宗一看开头有“渐”字就不高兴;后来看到下面有“宸游凤辇何处”的语句,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更感到不快;以下又看到“太液波翻”,便气着说:“为什么不说波澄呢?”因把原词掷在地下,从此,柳永就再也不被进用了。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