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为什么写卜居(白居易求教主要写了什么)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白居易为什么写卜居,以及白居易求教主要写了什么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白居易为什么居住在香山

1. 白居易关于香山的诗句

白居易关于香山的诗句 1.白居易关于“香山”的诗句有哪些

1.老住香山初到夜,秋逢白月正圆时。——《初入香山院对月 大和六年秋作》白居易

2.六月滩声如猛雨,香山楼北畅师房。——《香山避暑二绝》白居易

3.夜来风月好,悔不宿香山。——《喜闲》白居易

4.龙门泉石香山月,早晚同游报一期。——《赠皇甫六张十五李二十三宾客》白居易

5.空山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香山寺二绝》白居易

6.昔作少学士,图形入集贤。今为老居士,写貌寄香山。——《香山居士写真诗》白居易

2.白居易香山诗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银屏乍破水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悔别故山远,愁行归路迟。云峯杂满眼,不当隐沦时。

昨夜有风雨,云奔天地合。龙吟古石楼,虎啸层岩阁。

幽意未尽怀,更行三五匝。

3.关于香山的诗

1、《香山避暑二绝》—白居易

六月滩声如猛雨,香山楼北畅师房。夜深起凭阑干立,满耳潺湲满面凉。纱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一路凉风十八里,卧乘篮舆睡中归。

2、《喜闲》—白居易

萧洒伊嵩下,优游黄绮间。未曾一日闷,已得六年闲。鱼鸟为徒侣,烟霞是往还。伴僧禅闭目,迎客笑开颜。兴发宵游寺,慵时昼掩关。夜来风月好,悔不宿香山。

3、《赠皇甫六张十五李二十三宾客》—白居易

昨日三川新罢守,今年四皓尽分司。幸陪散秩闲居日,好是登山临水时。家未苦贫常酝酒,身虽衰病尚吟诗。龙门泉石香山月,早晚同游报一期。

4、《香山寺二绝》—白居易

空山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作此山僧。

4.求白居易赞洛阳香山的诗歌

白居易的《修香山寺记》

重修香山寺毕,题二十二韵以纪之

白居易

阙塞龙门口,只园鹫岭头。曾随减劫坏,今遇胜缘修。

再莹新金刹,重装旧石楼。病僧皆引起,忙客亦淹留。

四望穷沙界,孤标出赡州。地图铺洛邑,天柱倚崧丘。

两面苍苍岸,中心瑟瑟流。波翻八滩雪,堰护一潭油。

台殿朝弥丽,房廊夜更幽。千花高下塔,一叶往来舟。

岫合云初吐,林开雾半收。静闻樵子语,远听棹郎讴。

官散殊无事,身闲甚自由。吟来携笔砚,宿去抱衾裯。

霁月当窗白,凉风满簟秋。烟香封药灶,泉冷洗茶瓯。

南祖心应学,西方社可投。先宜知止足,次要悟浮休。

觉路随方乐,迷涂到老愁。须除爱名障,莫作恋家囚。

便合穷年住,何言竟日游。可怜终老地,此是我菟裘。

参考资料:全唐诗

5.描写香山红叶的诗句

描写香山红叶的诗句有

1、唐·白居易《醉中对红叶》

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

2、唐·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宋·杨万里《秋山》

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4、宋·强至《和纯甫红叶》

秋园无艳色,特地起西风。间向烟林翠,时呈霜片红。霞光青汉衬,灯炬碧纱笼。不解随松柏,染裁烦化工。

5、水龙吟-香山红叶

断霞飞落千山,余晖尽染枫林醉。阳枝尚暖,阴枝已冷,丹黄朱翠。影曳流光,娇姿霜立,一怀秋味。忽寒风吹雁,轻牵红袖,空抛洒,殷殷泪。绮梦冰轮碾碎,黯飘零、夜长无寐。荒沟寂寂,银河渺渺,大城遥对。惟有清溪,举波擎酒,倾杯相慰。且同离暗谷,急追春汛,与梅花会。

6、山林朝市两茫然, 红叶黄花自一川。 野水趁人如有约, 长松阅世不知年。 千篇未暇偿诗债; 一饭聊从结净缘。 欲问安心心已了, 手书谁识是生前。

7、香山红叶

香山红叶舞凉秋,风过枝头似火流,古寺钟声雾里来,憩鸟惊飞扰晨幽。

6.关于香山的诗

1、《香山避暑二绝》—白居易 六月滩声如猛雨,香山楼北畅师房。

夜深起凭阑干立,满耳潺湲满面凉。纱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

一路凉风十八里,卧乘篮舆睡中归。2、《喜闲》—白居易萧洒伊嵩下,优游黄绮间。

未曾一日闷,已得六年闲。鱼鸟为徒侣,烟霞是往还。

伴僧禅闭目,迎客笑开颜。兴发宵游寺,慵时昼掩关。

夜来风月好,悔不宿香山。3、《赠皇甫六张十五李二十三宾客》—白居易昨日三川新罢守,今年四皓尽分司。

幸陪散秩闲居日,好是登山临水时。家未苦贫常酝酒,身虽衰病尚吟诗。

龙门泉石香山月,早晚同游报一期。4、《香山寺二绝》—白居易空山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

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

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作此山僧。

7.描写香山的词语

香山下卜居的诗词

作者:白居易 [唐]

老须为老计,老计在抽簪。

山下初投足,人间久息心。

乱藤遮石壁,绝涧护云林。

若要深藏处,无如此处深。

【名言名句】注释:情境描写香山下卜居句子意趣真实,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广。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生平】

经历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它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祖籍山西太原,新郑(今河南新郑)人,后迁下邽。白居易的祖父白鍠后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今属郑州新郑)。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元白”。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更多记载'

8.描写香山红叶的古诗有哪些

1、宋·强至《和纯甫红叶》

秋园无艳色,特地起西风。

间向烟林翠,时呈霜片红。

霞光青汉衬,灯炬碧纱笼。

不解随松柏,染裁烦化工。

2、唐·白居易《醉中对红叶》

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

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

3、唐·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周昂的《香山》

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

野水趁人如有约,长松阅世不知年。

千篇未暇偿诗债,一饭聊从结净缘。

欲问安心心已了,手书谁识是生前。

5、《香山红叶》

满山枫叶适霜温,随冷增红艳景屯。

雨后平添颜色靓,游人享趣影留存。

6、纪昀的《咏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香山红叶红满天。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祖籍山西出生河南,少年白居易为何跑到江南去给徐州的兄弟写诗呢?

因为当时白居易是跟随自己的父亲到了衢州做官,而自己的叔伯还在徐州做官,堂兄弟自然也就呆在徐州了,所以,身在江南想给徐州的兄弟写信,只能寄到徐州了。

白居易,唐代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是山西太原的,他的诗作多是现实主义的题材,反应人间的百姓疾苦和人的喜怒哀乐之情。白居易与唐代另一名诗人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是我国伟大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虽然是祖籍山西,但是是在河南出生的,其一生可以说是颠沛流离,早期主要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要到全国各地做官,所以要不停更换地方,而这个过程,也让他见识来了更多的人间百态。

白居易一生写了无数首诗作,而流传后世的就有两千多首,著有《白氏长庆集》,里面收录了著名的《长恨歌》、《琵琶行》等佳作。而收录在这本文集里第一首诗叫《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唐德宗贞元二年,当时白居易只有15岁。从这短短的四句诗句可以看出大概的意思。自己每天都在思念故乡望断了远方也看不到故乡,今日恰巧碰到一位老友要去北方,于是便写了一封家书托他带给自己的兄弟。而这里面的“故乡”就是徐州,兄弟就是他的“堂兄弟”。

在此之前,白居易的父亲和其叔伯都是在徐州做官,白居易和叔伯家的堂兄弟关系非常好,后来父亲因为徐州任满便被朝廷调到了江南的衢州,白居易便不得不离开徐州和自己的堂兄弟分别。但是,白居易出生的时代已经是晚唐时期,虽然表面上还是唐朝,但是唐朝已经日渐西下。从内部来看,唐朝各地都发生的反叛,各地大员都划地盘分势力范围,不再听从中央号令,也经常发生战争,老百姓之间的书信往来只能依靠熟人间过路时顺便捎上,可见当时社会是一片混乱。

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大诗人,他的邻居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妇人,老妇人没有什么文化,但是白居易十分尊重她。白居易每天在家里不断的写诗,写好了修改过后都会念给老妇人听,老妇人听不懂的地方或是嫌他的语言繁琐时就会说出来,白居易拿回家继续修改,再念给她听,这样直到老妇人没有意见为止,所以,白居易的诗大多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祖父白锽以文章传名于世。他五六岁时便学做诗,十几岁时在家乡已很有名气。

十六岁时,白居易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当时,顾况是长安的一位名士,许多人都到他那里求教。白居易虽然诗才过人,但由于没有诗作传播在外,父亲又只是一个州县小吏,所以在长安只算一个无名小卒。白居易也早已听说顾况的大名,于是使拿着自己的诗集,去拜谒顾况。

顾况的门人把白居易领入府中,他呈上自己的诗作。顾况一见白居易是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心里就已经不以为然了。接过诗集一看署名“白居易”,便取笑说:

“长安的什么东西都贵,想居住在长安可是不容易哟!”

白居易听出话中的讥笑之意,但一言不发

顾况掀开诗集,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刚读完前四句,顾况就不由得高声赞叹说:“好诗!”又想起刚才自己挖苦的话,于是又赞许地对白居易说:“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不要说是长安,就是整个天下,你也可以‘居易’了!”

从此,白居易便名噪京师。尤其他那首被顾况赞叹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更是千古传诵,全诗是这样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诗中的名句,诗句通俗浅显,但含蕴极为深刻,给全诗增添了活力,使之如古原春草一样,生命不衰,成为千古绝唱

“元白”情深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两个好友竟落到同一被贬的命运。白居易在秋风凄凄中离开长安,走的恰好是元稹不久前走过的路。诗人满腔惆怅,一路上寻找着好友留下的墨迹。一日他行至蓝桥驿——这里是长安通往河南、湖北的中途站。一下马,便在驿站的墙柱上发现了元稹在正月路过这里时写的一首《西归》绝句,诗人百感交集,提笔在边上写了一首绝句: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西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离了蓝桥驿,经过商州、襄阳,诗人由汉水乘舟而行。在船上诗人经常反复吟咏好友元稹的诗卷,来慰藉孤独的心情,一直看到眼睛痛为止。途中写下这样一首诗: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元稹在通州听说白居易被贬到九江,极度震惊,不顾自己病重在床,提笔给白居易写信,并赋诗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不久,白居易收到了这首诗,被好友的关切之情深深感动,他在给元稹的信中写道:“‘垂死病中’这句诗,就是不相干的人看了都会感动得不忍再看,何况是我呢?到现在每次看到它,我心里还凄恻难忍。”

元稹一收到信,知道是白居易写来的,还未拆开就已泪眼模糊。他的女儿吓得哭起来,妻子也忙问怎么回事。元稹告诉她们,自己很少这样动情,只除在接到白居易来信的时候。为此,元稹寄诗给白居易:

得乐天书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一次,元稹又接到老朋友的诗,诗中写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好友对自己如此情深,竟在梦中与自己相见。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自己也整天思念他,为什么就不能梦见呢?元稹十分懊恼,觉得大概是自己一来通州,就染上疟疾,至今不愈,以致神思混乱的缘故。于是也写诗一首,《酬乐天频梦微之》: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休戚相关的命运,把白居易与元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交谊很深,世人称之为“元白”。

白居易改诗

白居易做诗,力求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据说他每写一诗,必对家中老妪读之,老太太能理解的就抄录,不明白的就改写。

有一次,他写了一首《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将其中几句念给老仆人听: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老人听罢说,你说的我都明白,只是“安得大裘长万丈”中的“安”字,我寻思着还是改一改好。白居易问老人其中有何道理,老人又说,你过去写过这样的句子: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

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

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

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

老人接下来说,道州刺史元结是位百姓忘不了的好官,给大伙盖房子,教育官吏们不要欺压百姓,道州不就有了万丈长裘了吗?

白居易认为老仆人言之有理,就把“安”字改为“争”字。意思是要做官的以“为百姓谋福利”的思想去“争得大袭长万丈”。

推荐于 2018-07-04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12个回答

8条评论

评论此刻,你最独特

泇霖妈妈12

好,写怎么多不容易

茶腩6

好写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关于白居易的故事

1.白居易十五岁那年,到长安游学,按照当时的惯例,他带着自己的文稿到著名学者顾况的府上拜访求教。顾况是名冠天下的学者,他见到一个乳臭未干的后生前来拜访,未免有轻视之心。当他看到白居易文稿上的名字时,对着眼前的少年,看了好一会,才开口说道:“京城长安米贵。居之不易啊!”但顾况毕竟是个学者,他还是认真阅读了白居易的文稿。当顾况看到开篇第一首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时,不由肃然,他信口读出声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将白居易呈上的文稿看完,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热情地说:“啊!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也不难了。刚才跟您开个玩笑,您别见怪。” 2.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期间,从不向民间索取任何名贵物品。想不到离任回家后,他竟发现自己做了一件错事,于是写了一首“检讨”诗:“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叶,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原来,白居易在游天竺山时,发现有两块山石玲珑可爱,便带了回家。后来他反省自己,要是每个游人都带回两片可爱的石头,天竺山还成什么样子,这不破坏了大自然之美吗?这种做法,抵上贪污千金,实在不像个为官清白的人所做的。他感到对不起杭州,对不起天竺山,载着良知的重压和深深的自责写下了“检讨”诗。白居易的“检讨”流传至今,让后人感之、念之、叹之。

5赞·78浏览2019-10-10

有关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 古代山西诗人中,名气最大的要数白居易了。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眼看还要继续乱下去,由彭城县令升任徐州别驾的白季庚,便送儿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乱。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随后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后来又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也写得较好,历来为人称道,诗云:“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从这些诗中可见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从他家骨肉分散的情况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程度。白居易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 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这首诗,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自到长安,顾况为之延誉后,白居易有时居长安,有时在别处,曾去过徐州、襄州、杭州等地,交结了一些诗人,真正开始了他的诗人生涯。他27岁方从乡试,次年为宣州刺史崔衍所赏识,送往长安应试,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以第四名及进士第,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3岁时自洛阳徙家于秦,卜居渭上,距长安约百里,到35岁时,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就在授翰林学上这一年前后,娶杨虞卿从妹为妻,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遗。 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 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因母亲去世,白居易丁忧居渭村,而他的爱女金銮子也在这一年夭折。居渭村三年多,白居易又贫又病,好友元稹时常分俸济其困难。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此次连续被贬,对白居易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和教训,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避祸远嫌,“不复愕愕直言”,“世事从今口不言”。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以游历山水、作诗为事,慕起陶渊明来,希望作个隐逸诗人,并转而事佛,企图从佛教中求得解脱。总之,被贬江州司马,是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一大转折。 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后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还。宪宗崩,穆宗继位,授中书舍人,后又拜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转上柱国。白居易精神重又振奋,诗云“得水鱼还动鳞发,乘轩鹤亦长精神。”但因当时朋党之争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为,而且“终日多忧惕”,惊叹“高有罾缴忧,下有陷阱虞”。很快又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权幸谗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请求外任,于长庆二年(822年)出为杭州刺史,避开了朋党残酷倾轧的朝廷,从此思想进一步消沉,诗云:“谁知名利尽,无复长安心。”“敢辞官远慢,且贵身安妥。”荣枯任之,听天由命,颇有些与世相忘的意思了。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他蓄妓与嗜酒无厌,直到暮年。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嗜酒,据他自己说,“唯以醉为乡”,“往往酣醉,终日不醒。”宋人统计白居易诗,说他“二千八百首,饮酒者九百首。”所以如此,都是为了逃避现实,自我麻醉。他还进一步从佛教中寻找精神倚托,寻求解脱之法,用佛家消极出世思想麻醉、安慰自己。《大宋高僧传》所载白居易向名僧致礼稽问佛法宗意,与名僧探讨佛理妙义,多在出守杭州后。白居易进而持斋坐道场,并且从此后一直好佛,经常持三长月斋,即在一、五、九月在家坐道场。所以白居易又为古代文人中崇佛、达观的代表,历代不少人对他称赞备至。其实,他之崇佛,并非真心事佛,而是为了解除烦恼,寻求解脱,是对社会的消极反抗,是一种退缩,也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中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是仕途坎坷,感到失望所致。饱经忧患后,才潜心释氏以寄托。白居易晚年所撰《醉吟先生传》自我表白云:“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友多与之游,游之外,栖心释氏”。可知他是先酒乐而后佛的。他甚至怀疑真有佛否。同时又炼丹学道。从严格意义上讲,白居易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信徒。同时,他之崇佛,还出于健身的原因。这便是他有时一边持斋、坐道场,一边又在心中想着妓乐美酒的原因。 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绩斐然,关心民间疾苦,最为人称道的是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名所筑之堤为“白堤”,此外,还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饮用。 长庆四年(824年)五月,在杭州任期满。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于是,他卜居于洛阳履道里。至此为官20来年,竟然凑不足买房钱,只好以两匹马抵偿,于此可见他为官之清廉。第二年,他除苏州刺史,在苏州刺史任上只一年多,便因病免郡事。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刘、白二人结伴归洛阳。一年后,白居易又转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58岁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称病,免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不复出,后除河南尹,寻以病免,64岁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因心境消极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为官了。60岁时,儿子阿崔夭折,这对诗人又是一打击,73岁时,曾施家财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揖。卒年75岁。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白居易的诗,前面已讲到,自少年时代便写得很好。16岁时“野火春风”之句,已成为千古名句。最为出名,堪称中国古代诗歌杰作的叙事长诗《长恨歌》,是他35岁为周至县尉时作。该诗以民间流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题材,加以虚构,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动人,被评论家认为是唐代歌行体长诗中最好的一首,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这首诗里,他敢于批评唐玄宗的荒淫。至有“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等语。后面描写两人之深情,既微有讽刺,又饱含哀怜。说及生离死别的情形,笔锋颇常感情。全诗从曲曲折折的故事中兴起层层波澜,感情充沛复杂,读之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 他45岁时所作另一首歌行体长诗《琵琶引》,也是同样受到人们高度评价的诗。他被贬作江州司马后,在浔阳江头和友人话别,舟中离别酒筵上,感伤之中,忽听邻船有弹琵琶声,移船相邀,原来是一位年老色衰、独守空船的歌妓,也有无限愁绪,借琵琶寄托幽怨。白居易听了她的身世,不仅深为同情,而且因之想到自己的不幸,因而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便作了这首可与《长恨歌》媲美的长诗。前面叙歌妓的生平状况、可悲身世,后面以“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转而写己,最后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司马青衫”,因此也成典故。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很多优点,描写细致,音节和谐,尤其描写琵琶声音那一段,真是令人一唱三叹。而最重要的,还是感情的真挚。这两首长诗,是白居易留给后人的无价瑰宝。 白居易其他诗歌中,价值很高、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讽谕诗,尤以《秦中吟》和《新乐府》出名。刚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为正义而大声呼喊,“不识时忌讳”的勇气是非常令人钦佩的。《秦中吟》10首,首首如利剑,《重赋》谴责官府进奉羡余物,残酷盘削百姓,“夺我身上绫,买尔眼前恩。”《轻肥》写权贵赴宴会的气概和酒食的丰美,最后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歌舞》写公卿们日中乐饮、夜半歌舞的享乐生活,结句是“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买花》写长安城中有钱人竞买牡丹、以豪奢相夸耀,最后说:“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议婚》同情贫家女难以出嫁,《伤友》慨叹苦节之土的凄惨生活,《伤宅》讽刺豪门大兴建筑,“一堂费百万”。《不致仕》嘲讽八九十岁不肯退休的贪权者。《立婢》对不为好官立碑而虚伪地为某些人歌功颂德表示不满。《五弦》对当时不少人不懂传统文化而表示惋惜。可知全是批判、鞭挞和发牢骚者,是对德宗贞元到宪宗元和初黑暗政治的有力揭露,刺疼了统治阶级,难怪“闻《秦中吟》则权豪遗近者相目而变色矣。”白居易对自己的《秦中吟》也甚为自负,在编其诗集15卷完成后题的一首诗里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新乐府》是与《秦中吟》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期写出来的,是白氏讽谕诗中重要的另一组诗,共50首,写的是高祖武德至元和之间的事,时间跨度较《秦中吟》大,内容也更广泛。白氏在《寄唐生》诗中说他的乐府诗:“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推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可以说是他写《新乐府》的宣言和对《新乐府》的最好说明。被人们广为传诵的著名之作《卖炭翁》、《杜陵叟》、《缭绫》、《新丰折臂翁》等,即为《新乐府》中篇章。每首诗都有明确而强烈的中心思想,即序中所明言的“苦宫市也”、“伤农夫之困也”、“贪女工之劳也”、“戒边功也”、“忧蚕桑之费也”、“念寒隽也”、“戒求仙也”、“刺佛寺浸多也”、“疾贪吏也”等,鞭挞、讽刺,辞激情真,毫不留情,乃至大声疾呼。这些诗篇爱憎分明,除讽刺外,也有歌颂。这些诗篇,充分说明了白居易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是作者心迹的真实表露。他在《新乐府序》中明确宣布,这些诗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其事核而实”,宣称自己写的都是真实事件,更表现了一个中青年诗人扶正疾邪的战斗精神。在诗风上,继承了《诗经》、乐府古诗和杜甫歌行的优良传统,又采用了当时民歌的自由句法,形成了自己带有创造性的风格。 总之,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是他全部诗歌中最富战斗力的作品,连同《长恨歌》、《琵琶行》,是白居易诗歌中最优秀的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可宝贵的部分。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之外,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也大都写得很好。总的来说,前期诗歌较后期诗歌更有价值。因为世途险恶,他后来的诗作再也没有了中青年时期的锋芒,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白居易的诗,在他在世时便已广泛流传,甚有影响,使他颇感自豪。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土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元镇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一个人的诗作,在当代即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在古代是极少见的。不但如此,白居易诗当时还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朝鲜)、日南(今越南)等国,都有传写。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 不言而喻,白居易诗对后代诗歌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白诗将永远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流传千古。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及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诗题《唐诗别裁》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诗体名,多为应制、科举试帖诗作。 相传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唐张固《幽闲鼓吹》载白居易到长安应试,携诗作往谒顾况,顾以他的名字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看白的诗作第一首《草》,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白居易以原上草喻别情,想象别致,情味隽永。“野火”两句传诵千古,不仅突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也表现了对于新生事物的赞颂。 --------------------------------------------------------------------------------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谙(音安):熟悉。这句说,过去就曾熟悉江南的风景。胜:胜过.蓝:靛青。能不:怎么能够不。 这首词以鲜明的比喻以及红绿的鲜艳色彩,把江南明媚的春光写得鲜明突出,深切地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怀念。现在常用三、四句来表现祖国江南春天的优美风光。 -------------------------------------------------------------------------------- 放言(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释: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诀:判定。狐疑:犹豫不决,俗说狐性多疑。钻角:古代占卜,在龟壳上钻灼,以裂痕定吉凶。视蓍(音师):也是占卜。蓍:蓍草,古人用它的茎占卜。试玉句:作者原注:“真玉烧三日不热。”《淮南子·淑真》说,钟山之玉用炉炭烧三天而色泽不变。辨材句:作者原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史记·司马相如传》的“正义”说:“豫,今之枕木也;章,分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这两句说;识别玉的真假,要烧它三天;辨别枕木和樟木,要经过七年。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流言于国”,说周公要害成王。周公恐惧,就避于东。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王莽: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他在夺取政权过程中,为了收揽人心,常表现出谦恭退让,后来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未篡”

古代卜居之风盛行,唐宋最为讲究,那些文豪是如何选择的?

卜居是个古老的话题,与占卜学、风水学密切相关,最早源自先秦时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后来逐渐被儒释道三教阐述解释,逐渐运用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在唐宋时期达到隆盛,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性和生活现象。

占卜也称为“玄学”,起源非常古老,远在夏商周以前就已经诞生,并且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人们吃穿住行,不管做何事都会预先占卜,希望得到神灵指引,从而获得吉祥。而风水学则起源较晚,属于在占卜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博弈学”,主要目的是趋利避害,选择适宜的居所(包括阴宅和阳宅)。

占卜学最初并不是用来占卜预测,而是人们对宇宙和自然现象的理解和解释,后来逐渐发展为预测人、事、物等过去、现在、未来的成败吉凶的玄学。而占卜学是一门极为庞杂的古代学问,内容包含广泛,最主要的有“易经”和“术数”两大流脉。其中易经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龟甲占卜,现代所发掘出的甲骨文,即是占卜后对预测和结果的记录。

从现代甲骨文考古的证据和历史文献记载显示,古代卜居之风,自有人类历史记载开始便伴随其左右。如《尚书•洛诏》:“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唯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唯洛食。”,记载了周人营建洛邑前占卜邑址的情况,大意为占卜洛邑时,甲壳裂纹食去墨迹,认为吉利,即建都洛邑,后就用“卜食”作择地建都的代称。《史记•周本纪》也有同样记载:“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周公再次占卜勘察,终于动工营建,将九鼎安放在城内。

周代天子建都城需要占卜,而民间宅居也要适当占卜选择,《周礼•地官•大司徒》:“大司徒之职,……,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指出大司徒的职责之一,就是“相民宅”,运用“土宜法”,让人们的居所方便居住,物阜民丰,于是“卜居”便应运而生

然而“卜居”一词,最早并不仅仅指选择宅院,而且还有人生道路等,比如战国时期屈原的《楚辞》中有《卜居》一篇,记载屈原感叹世道混乱,不知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而占卜的太卜郑詹尹则说:“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大意是依靠用心去做事,至于占卜是起不了作用的。

随着汉代道教盛行,人们崇尚自然,因而卜居大多选择风光佳美之地,《后汉书•列传•仲长统列传》记载仲长统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发议论道:“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卜居”一词逐渐变成了择地而定居。由于古人崇尚“天人合一”,住宅卜居的发展,使得人们也为去世后的丧葬选择佳地,因而逐渐形成风水学。

风水学是在占卜学的基础上,逐渐在魏晋时期形成,东晋时期方术士郭璞所著的《葬经》中,明确了风水概念,''气乘风则散,见水则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指出葬所必然选择''生气''旺盛,''藏锋聚气''之地,符合''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才能产生''地灵人杰''的风水效应。所由于郭璞最早提出风水概念,后人尊之为风水鼻祖。

魏晋到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朝代更迭,战乱频仍,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南迁,诸如“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中原士族相随南逃,使得北方人口大量迁移南方,因而择地而居以谋求生活稳定,成了不少氏族家庭的首选,再加上当时崇尚玄学,于是卜居成风。如南朝(齐)萧子良有《行宅》诗:“访宇北山阿,卜居西野外。幼赏悦禽鱼,早性羡蓬艾。”。

到了唐代,李氏王朝尊老子为先祖,从而确立了道教的特殊地位。再加上安史之乱后,社会开始出现藩镇割据,一些仕宦文人,要么为了避开纷争,逃避战乱;要么崇尚自然,颐养天年,寻找风景神秀之地居住。比如李白移居安陆,杜甫逃难草堂,白居易安家香山,卜居成风,并且关于卜居的诗词也是非常之多,很多著名诗人都有作品传世,我们就来看看这几位文豪是如何卜居的。

杜甫有多首关于卜居的诗词,比如《赤甲》有:“卜居赤甲迁居新,两见巫山楚水春。”,《寄题江外草堂》有:“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修竹,卜居必林泉。”,说明卜居一定要选择有林泉之地。而另一首卜居诗词,更是表达了对新居清幽之所的喜爱之情。

《卜居》

【唐】杜甫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白居易属于大器晚成的诗人,前期兼济天下,后期独善其身,晚年卜居洛阳履道里,过起了十分舒适安逸的老年生活。由于仕宦原因,曾经多次卜居,比如有长安、蓝田、新昌、洛阳、香山等等,其关于卜居的诗词也很多,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心态,我们选其中的两首,看看白居易对卜居的看法。

《卜居》

【唐】白居易

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

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

却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

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

这首卜居诗词,指出年轻时候在长安贫困无居所,没有立锥之地,如今只要有个居所,哪怕是在喧嚣的市区,狭小低矮的房子也就满足了。

《香山下卜居》

【唐】白居易

老须为老计,老计在抽簪。

山下初投足,人间久息心。

乱藤遮石壁,绝涧护云林。

若要深藏处,无如此处深。

这首诗晚年卜居香山所作,大意是年老辞官隐退时要早做打算,最好是选择林深茂密幽静的山居,才能修身养性,颐养天年。

诗仙李白一生命运多舛,然而性格浪漫豪爽,喜欢漫游山水,随遇而安,出生在西域,长在四川,安家于湖北,周游于各地,最后在安徽当涂盍然而逝。其关于卜居的诗词有一首《陈情赠友人》,其中有“多君骋逸藻,掩映当时人。舒文振颓波,秉德冠彝伦。卜居乃此地,共井为比邻。清琴弄云月,美酒娱冬春。”说明喜欢与道德高人为邻,共谈风月,看得出李白选择人而不是地点。

到了宋代,依然延续唐代卜居的风俗,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因为宋代依然是道教盛行的年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包括仕宦官吏,文人墨客,在居所和丧葬的选择上,都非常重视。在卜居上,首先选择居住地域,然后再选择宅院场地,往往聘请术士进行占卜,以确定吉凶,比如当时流行的《相宅经》就详细讲解了如何营建住宅的风水。

宋代有一个有趣现象,那就是许多文人并没有选择叶落归根,而是移居和丧葬在他乡。范仲淹祖籍邠州(现陕西彬县),后迁居江苏吴县,病逝于江苏徐州,葬于河南伊川。欧阳修祖籍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病逝于颍州(今安徽阜阳),葬于开封府新郑。苏轼则祖籍眉州,病逝于常州,安葬于汝州郏县。等等类似情形还有不少,这些也说明当时卜居成风。

宋代的卜居,虽然在宅院的营造和墓葬地的选择上,颇有斟酌,然而在居住地的选择上,大多选择风景优美之地作为居所。比如苏轼,非常喜欢阳羡,曾往来多达10余次,以至于要卜居此地。

《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云》

【宋】苏轼

柳絮飞时笋箨斑,风流二老对开关。

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

竹簟水风眠昼永,玉堂制草落人间。

应容缓急烦闾里,桑柘聊同十亩闲。

看得出,文豪苏轼对阳羡的风光情有独钟,这首诗词说明为何选择阳羡,另外在《楚颂帖》中写道:“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又在《又送叶淳老》中也说:“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然而,在晚年去世前,却决定葬在汝州,主要是当时弟弟苏辙一家都在那里,为了让子女得到照应,作为长远打算,因而选择了汝州,因而没有选择阳羡。

关于卜居的古代诗词文章还有很多,许多名人诗家都有作品传世,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赘述。然而从唐宋时期这几位文豪的卜居来看,基本上都是选择风景优美,幽雅僻静之地,作为文人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之所,这大概和文人墨客的寄情山水崇尚自然有着很大关系,至于风水一说,反而在其次了。

可以详细点介绍诗人白居易吗?

白居易

古代山西诗人中,名气最大的要数白居易了。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眼看还要继续乱下去,由彭城县令升任徐州别驾的白季庚,便送儿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乱。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随后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后来又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也写得较好,历来为人称道,诗云:“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从这些诗中可见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从他家骨肉分散的情况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程度。白居易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

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这首诗,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自到长安,顾况为之延誉后,白居易有时居长安,有时在别处,曾去过徐州、襄州、杭州等地,交结了一些诗人,真正开始了他的诗人生涯。他27岁方从乡试,次年为宣州刺史崔衍所赏识,送往长安应试,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以第四名及进士第,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3岁时自洛阳徙家于秦,卜居渭上,距长安约百里,到35岁时,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就在授翰林学上这一年前后,娶杨虞卿从妹为妻,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遗。

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

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因母亲去世,白居易丁忧居渭村,而他的爱女金銮子也在这一年夭折。居渭村三年多,白居易又贫又病,好友元稹时常分俸济其困难。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此次连续被贬,对白居易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和教训,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避祸远嫌,“不复愕愕直言”,“世事从今口不言”。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以游历山水、作诗为事,慕起陶渊明来,希望作个隐逸诗人,并转而事佛,企图从佛教中求得解脱。总之,被贬江州司马,是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一大转折。

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后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还。宪宗崩,穆宗继位,授中书舍人,后又拜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转上柱国。白居易精神重又振奋,诗云“得水鱼还动鳞发,乘轩鹤亦长精神。”但因当时朋党之争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为,而且“终日多忧惕”,惊叹“高有罾缴忧,下有陷阱虞”。很快又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权幸谗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请求外任,于长庆二年(822年)出为杭州刺史,避开了朋党残酷倾轧的朝廷,从此思想进一步消沉,诗云:“谁知名利尽,无复长安心。”“敢辞官远慢,且贵身安妥。”荣枯任之,听天由命,颇有些与世相忘的意思了。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他蓄妓与嗜酒无厌,直到暮年。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嗜酒,据他自己说,“唯以醉为乡”,“往往酣醉,终日不醒。”宋人统计白居易诗,说他“二千八百首,饮酒者九百首。”所以如此,都是为了逃避现实,自我麻醉。他还进一步从佛教中寻找精神倚托,寻求解脱之法,用佛家消极出世思想麻醉、安慰自己。《大宋高僧传》所载白居易向名僧致礼稽问佛法宗意,与名僧探讨佛理妙义,多在出守杭州后。白居易进而持斋坐道场,并且从此后一直好佛,经常持三长月斋,即在一、五、九月在家坐道场。所以白居易又为古代文人中崇佛、达观的代表,历代不少人对他称赞备至。其实,他之崇佛,并非真心事佛,而是为了解除烦恼,寻求解脱,是对社会的消极反抗,是一种退缩,也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中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是仕途坎坷,感到失望所致。饱经忧患后,才潜心释氏以寄托。白居易晚年所撰《醉吟先生传》自我表白云:“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友多与之游,游之外,栖心释氏”。可知他是先酒乐而后佛的。他甚至怀疑真有佛否。同时又炼丹学道。从严格意义上讲,白居易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信徒。同时,他之崇佛,还出于健身的原因。这便是他有时一边持斋、坐道场,一边又在心中想着妓乐美酒的原因。

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绩斐然,关心民间疾苦,最为人称道的是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名所筑之堤为“白堤”,此外,还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饮用。

长庆四年(824年)五月,在杭州任期满。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于是,他卜居于洛阳履道里。至此为官20来年,竟然凑不足买房钱,只好以两匹马抵偿,于此可见他为官之清廉。第二年,他除苏州刺史,在苏州刺史任上只一年多,便因病免郡事。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刘、白二人结伴归洛阳。一年后,白居易又转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58岁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称病,免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不复出,后除河南尹,寻以病免,64岁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因心境消极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为官了。60岁时,儿子阿崔夭折,这对诗人又是一打击,73岁时,曾施家财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揖。卒年75岁。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白居易的诗,前面已讲到,自少年时代便写得很好。16岁时“野火春风”之句,已成为千古名句。最为出名,堪称中国古代诗歌杰作的叙事长诗《长恨歌》,是他35岁为周至县尉时作。该诗以民间流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题材,加以虚构,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动人,被评论家认为是唐代歌行体长诗中最好的一首,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这首诗里,他敢于批评唐玄宗的荒淫。至有“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等语。后面描写两人之深情,既微有讽刺,又饱含哀怜。说及生离死别的情形,笔锋颇常感情。全诗从曲曲折折的故事中兴起层层波澜,感情充沛复杂,读之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

他45岁时所作另一首歌行体长诗《琵琶引》,也是同样受到人们高度评价的诗。他被贬作江州司马后,在浔阳江头和友人话别,舟中离别酒筵上,感伤之中,忽听邻船有弹琵琶声,移船相邀,原来是一位年老色衰、独守空船的歌妓,也有无限愁绪,借琵琶寄托幽怨。白居易听了她的身世,不仅深为同情,而且因之想到自己的不幸,因而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便作了这首可与《长恨歌》媲美的长诗。前面叙歌妓的生平状况、可悲身世,后面以“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转而写己,最后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司马青衫”,因此也成典故。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很多优点,描写细致,音节和谐,尤其描写琵琶声音那一段,真是令人一唱三叹。而最重要的,还是感情的真挚。这两首长诗,是白居易留给后人的无价瑰宝。

白居易其他诗歌中,价值很高、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讽谕诗,尤以《秦中吟》和《新乐府》出名。刚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为正义而大声呼喊,“不识时忌讳”的勇气是非常令人钦佩的。《秦中吟》10首,首首如利剑,《重赋》谴责官府进奉羡余物,残酷盘削百姓,“夺我身上绫,买尔眼前恩。”《轻肥》写权贵赴宴会的气概和酒食的丰美,最后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歌舞》写公卿们日中乐饮、夜半歌舞的享乐生活,结句是“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买花》写长安城中有钱人竞买牡丹、以豪奢相夸耀,最后说:“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议婚》同情贫家女难以出嫁,《伤友》慨叹苦节之土的凄惨生活,《伤宅》讽刺豪门大兴建筑,“一堂费百万”。《不致仕》嘲讽八九十岁不肯退休的贪权者。《立婢》对不为好官立碑而虚伪地为某些人歌功颂德表示不满。《五弦》对当时不少人不懂传统文化而表示惋惜。可知全是批判、鞭挞和发牢骚者,是对德宗贞元到宪宗元和初黑暗政治的有力揭露,刺疼了统治阶级,难怪“闻《秦中吟》则权豪遗近者相目而变色矣。”白居易对自己的《秦中吟》也甚为自负,在编其诗集15卷完成后题的一首诗里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新乐府》是与《秦中吟》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期写出来的,是白氏讽谕诗中重要的另一组诗,共50首,写的是高祖武德至元和之间的事,时间跨度较《秦中吟》大,内容也更广泛。白氏在《寄唐生》诗中说他的乐府诗:“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推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可以说是他写《新乐府》的宣言和对《新乐府》的最好说明。被人们广为传诵的著名之作《卖炭翁》、《杜陵叟》、《缭绫》、《新丰折臂翁》等,即为《新乐府》中篇章。每首诗都有明确而强烈的中心思想,即序中所明言的“苦宫市也”、“伤农夫之困也”、“贪女工之劳也”、“戒边功也”、“忧蚕桑之费也”、“念寒隽也”、“戒求仙也”、“刺佛寺浸多也”、“疾贪吏也”等,鞭挞、讽刺,辞激情真,毫不留情,乃至大声疾呼。这些诗篇爱憎分明,除讽刺外,也有歌颂。这些诗篇,充分说明了白居易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是作者心迹的真实表露。他在《新乐府序》中明确宣布,这些诗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其事核而实”,宣称自己写的都是真实事件,更表现了一个中青年诗人扶正疾邪的战斗精神。在诗风上,继承了《诗经》、乐府古诗和杜甫歌行的优良传统,又采用了当时民歌的自由句法,形成了自己带有创造性的风格。

总之,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是他全部诗歌中最富战斗力的作品,连同《长恨歌》、《琵琶行》,是白居易诗歌中最优秀的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可宝贵的部分。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之外,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也大都写得很好。总的来说,前期诗歌较后期诗歌更有价值。因为世途险恶,他后来的诗作再也没有了中青年时期的锋芒,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白居易的诗,在他在世时便已广泛流传,甚有影响,使他颇感自豪。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土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元镇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一个人的诗作,在当代即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在古代是极少见的。不但如此,白居易诗当时还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朝鲜)、日南(今越南)等国,都有传写。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

不言而喻,白居易诗对后代诗歌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白诗将永远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流传千古。

【唐诗成语72】白居易之“居大不易”:先安心,再安居

因为父亲白季庚在外地做官,所以白居易在十岁之前,一直在出生地新郑东郭宅,和母亲陈氏一起生活。直到德宗建中三年(782年),他十一岁的时候,才跟着时任徐州别驾的父亲白季庚,来到符离这个地方住下。

来符离本来是为躲避河南那儿的藩镇之乱的,但到了符离后,两河(河北道与河南道)用兵仍然猛烈,且随时会波及徐州。为了确保孩子安全,白季庚便把几个孩子分别送到几个相对安全的地方避难。在父亲的安排下,白居易到了越中,投奔在那里当县尉的堂兄。

在美丽的吴越之乡,在叔父和堂兄的照应下,白居易度过了四年多衣食无忧的时光。他以一个少年的眼光打量着这个世界,看到了烟雨江南的美,也看到了下层劳动者的艰辛。

少年白居易也体验到了一种身在异乡的孤独。他读书学诗更加卖力刻苦,他想用苦学来排解寂寞,也为以后科场胜出作准备。

听说如果进士及第就可以进身官场后,白居易的学习就近乎疯狂了,一天天下来,他的身体渐渐出了毛病,除了虚弱之外,因用眼过度,视力也开始模糊;天天不断握笔写字的手指也磨出了茧子。

他打定主意:只要当了官,就一定当一个正直无私、真心为民办事的好官,就要用手中的权力将劳苦的民众从水火中解救出来。

一天,他来到野外,看到了遍地返青的野草,联想到自己住在新郑和符离时,时常会在冬天和小伙伴一起去田野烧荒的情景,枯草虽被烧了,但来年春天,原来的地方依然会草青花艳。

回到住处,十六岁的白居易脑中作着参加科举考试的设想,提笔写下了这首《赋得古草原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写完这首诗,白居易告别了堂兄,只身来到了京城长安。

一入长安,白居易才见识到什么是繁华,什么是希望。

来京之前,有人告诉他,要想在京城立足,诗文写得好只是其一,最关键的还要有重量级的文人举荐。

所以,到长安后,白居易就开始打听京城那些文人的名字和住处。

他听的最多的名字是:顾况。

顾况眼下最受宰相李泌的赏识,已被引荐入朝,任著作郎。

经人指点,白居易找到了顾况的住处。

这日,白居易揣着那首《赋得古草原送别》,来到了顾况的府中。

年近花甲的顾况,见一稚气未脱的少年,冒冒失失地前来拜访,就笑问:“叫什么名字啊?”

“白居易。”白居易怯怯地答道。

顾况一听白居易报上名字,就笑了,他重复了两遍“居易”,然后就用嘲讽的语气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啊!”

白居易羞羞地笑了下,没作回应。

“既然来了,那就看看你的本事吧,带诗文来了吗?”顾况伸手道。

白居易立即掏出那首《赋得古草原送别》,恭敬地递上去。

不读不要紧,这一读,顾老先生脸上的表情慢慢就变了,由不屑,到疑惑,到惊讶,最后到大喜。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出声念完这两句诗后,又指着诗稿,大声对白居易说,“能写出这样的诗,别说居长安,就是居天下都不是一件难事!老夫刚才说的‘居大不易’,就当是玩笑话好了。”

顾况这一夸,立即让白居易的诗名在京城四处传播开来。

因为还不具备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加上身体又出了状况,面见顾况后,白居易很快又回到了江南。

次年,白居易的父亲转任衢州别驾,白居易随父到了衢州。其后,他经历了父亡、守丧、移家洛阳等事,直到贞元十五年(799年)二十八岁时,才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第二年二月以第四名登第。

三十三岁,白居易又通过“书判拔萃科”考试,与元稹同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一职。

终于做官了,有了稳定的薪俸收入了,白居易的生活有了保障,且上班又不忙,他对这样的状态还是比较满意的:

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

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

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馀。

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

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刚参加工作,要想在京城买房,那还是不现实的。所以白居易只能在新安里租四五间茅屋来住。

在此后的四十余年时间里,白居易一直在升官,工资待遇也一直在提高。可自从有了元和六年(815年)的那次因上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经历,又亲历“牛李党争”过程中的互相倾轧,白居易逐渐认识到现实的黑暗和斗争的残酷,也充分看清了“人在官场,身不由已”的实质,因此,他开始主动避开京城,远离斗争漩涡,尽可能在相对平静的环境中,做一个独善其身的乐天派。

白居易结束在江州、忠州两地的贬谪生活,回到京城当主客郎中,当时既受赐绯鱼袋,又在不久之后被皇上赐予上柱国勋号,一时风光无限。

白居易终于具备了在京城买房子的能力,所买房子位于大雁塔附近的昭国坊。住进属于自己的新房,白居易算是心却了心中的一个心愿,他在《卜居》一诗中感慨道:

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

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

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

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

文宗大和三年(829年),白居易始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这一年起,他开始在洛阳履道里第安家并着手经营自己的宅院。

六年后的甘露事变后,看透了时局的白居易终于要选择彻底退出朝政了:

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

退居二线的白居易没有“独往青山”,而是悠然回到那个洛阳的小家,享受天伦之乐去了,这正如他的《池上篇》所言:

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飘然。识分知足,外无求焉。如鸟择木,姑务巢安。如龟居坎,不知海宽。灵鹤怪石,紫菱白莲。皆吾所好,尽在吾前。时饮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鸡犬闲闲。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其间。

连“宅”带“园”,共十五亩,真正实现了“居大”、“居易”的目标。虽然不是在京城,但白居易是满足的,是逍遥自在的,而他在为官期间又没有主动或被动害人,坦然面世,这或许是他最后能活到七十五岁高龄的原因吧。

白居易为什么写卜居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白居易求教主要写了什么、白居易为什么写卜居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