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人为什么用芦花(关于芦花的现代诗)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南宋诗人为什么用芦花和关于芦花的现代诗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芦花生长地在哪里?花语是什么?什么情况下,作家会经常使用芦花?并用“丰白”来形容?

芦花没有什么看头。” 清少纳言这样写过,而我独爱这个没有什么看头的芦花。

在东京近郊,从洲崎到中川河口江户河口之间,有一片芦洲。秋天的时候,从品川新桥之间的汽车窗口远远望去,沿洲崎向东海,茫茫的一片,就是芦花之雪。

一天,经过堤上向中川走去时,堤上的狗尾草开始是没膝高,渐渐地没了腰,最后混杂着芦苇的狗尾草高没了人头,近在咫尺,什么也辨别不清。信步沙沙地走去,忽然撞上了什么,一下子摔到了,对方也呀地喊叫了一声。仔细一瞧,原来是扛着鱼竿的渔夫。

再往前走,堤上狗尾草、芦苇逐渐稀疏,可是堤外东西两三里茫茫一片,几乎完全是芦花之洲。往远处眺望,看见洲外有一条碧绿带和帆影,才知道是海。一条水路把芦花丛分开,弯弯曲曲伸向大海。在退潮的时候,一望无际的芦花在水上映出倒影,意外地从四周传来渔歌和摇橹声。

芦间不仅是鲻鱼、鰕虎鱼、虾等愿意栖息的地方,就是苍鹭、鹬鸟等也把这里当作隐身之所。

我站在堤上,刚要休息,听远处一发枪声,鹬鸟、百舌鸟顿时大吃一惊,一边鸣叫,一边振翅飞起,从我头上飞驰而过,猛地入芦花丛中去了。然后是一片寂静,只有无边无际的芦花在风中簌簌作响

芦花,圆锥形状,白色花序,普普通通平淡无奇。从观赏角度看,的确不能和姹紫嫣红奇花异卉相比。因此,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女作家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说:“芦花没有什么看头。”这话引起了德富健次郎的反感。他说:“我独爱这个没有什么看头的芦花”,并决然以“芦花”作为自己的笔名。这并非他的一时冲动,而是受托尔斯泰等激进的小资产阶级进步作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在时代的变革中,德富芦花逐步看清了人民大众的力量。他热爱人民,同情弱小,情愿与普通的日本人民为伍,甘做一株为上层统治者所不齿的芦花,融在茫茫的“芦花之雪”中。这里,作者托己所爱之物,言胸中之志,立意深刻新颖。

描写芦花,作者避开了单株芦花的刻画,而注目于芦洲上数不尽的聚拥在一起的芦花群体。在辽阔河海背景的衬托下,茫茫一片的芦花洁白如雪,簇合涌动,雄壮而富于力度。从远处望去,蓝天、白花、碧水,构成一幅色彩明丽、意境清新的独特画面,衬得芦花更美丽、更潇洒、更诱人!谁说“芦花没有什么看头”?作者借芦花之景,抒发了蕴蓄在胸中的激情,吐露了心曲。

描写芦花之洲,则细致入微,生动传神。退潮时,“露出满是小孔洞的干沙滩,带有泥巴的芦根处有小螃蟹在爬着”;满潮时,两三里长的芦洲与河海相连相通。远处,帆影点点,渔歌频传;近处,“一望无际的芦花在水上映出倒影”。作者借助海潮的涨落,写出了芦洲情状的变化,旨在刻画芦洲的壮丽、辽阔和芦花的“一望无际”。

作者通过对芦花之景的描写,让读者体味到“没有什么看头”的大自然中的芦花,却有着温室娇花所无法相比的美。它的平凡,它的众多,它的旺盛的生命力,无不体现着一种雄壮的美。在作者笔下,芦花成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象征,其中也隐含着作者的“自我形象”,即以芦花自比,甘做一株芦花的形象。

结尾的叙写很耐咀嚼。施暴者的“一发枪声”及其“无边无际的芦花在风中簌簌作响”等情境暗示着什么,象征着什么,大有回味的余地。

赞美芦花的意境是什么?

赞美芦花的意境是超越红尘洒脱自在的江湖意趣。

芦花之美,还在于超越红尘洒脱自在的江湖意趣。那清风中悠然摆动的芦花, “枝枝摇浪花”般波起层层玉涛。古代诗人吟咏芦花多与烟波浩渺的江湖、逍遥无羁的渔舟相连,进而为一种归隐。

描写“芦花”的古诗词:

1、江村即事

唐代: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垂钓归来,却懒得把缆绳系上,任渔船随风飘荡;而此时残月已经西沉,正好安然入睡。即使夜里起风,小船被风吹走,大不了也只是停搁在芦花滩畔,浅水岸边罢了。

2、江村晚眺

宋代:戴复古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江边上空的夕阳笼罩江边沙滩。潮水退了,渔船倾斜着靠在岸边。一对白色水鸟停在江水旁。闻得有人来,就警觉地飞入芦苇丛中。

3、喜韩少府见访

唐代:胡令能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突然听到梅福前来造访(寒舍),(我)笑着穿上荷衣走出草堂,村里的小孩很少见过官员的车马(那浩荡的气势),都慌忙跑到芦苇荡的深处躲藏。

4、渔父

唐代:张志和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人重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八九月芦花满天飞,南溪老人垂钓回来。秋天的山从隐约映入眼帘,野艇靠着栏杆隐约可见。拿着鱼竿寻找着小路,对着斜阳梳着白发。反而是商山四皓多管闲事,为皇太子定夺是非正误。

赞美芦花的意境是什么?

赞美芦花的意境是超越红尘洒脱自在的江湖意趣。

芦花之美,还在于超越红尘洒脱自在的江湖意趣。那清风中悠然摆动的芦花, “枝枝摇浪花”般波起层层玉涛。古代诗人吟咏芦花多与烟波浩渺的江湖、逍遥无羁的渔舟相连,进而为一种归隐。

特点:

芦苇之花虽然只有淡白一色,却别有清虚、飘逸、萧疏的意境,令人想起古朴悠远的箫声。诗人张一斋曾痴痴地“忘却芦花丛里宿,起来误作雪天吟”。洁白的芦花真也好似白而莹透的“冰绡”,和着云烟凝结的“琼台积雪”,如若再有几树着霜的红叶,应该是绝佳的清赏。

有名的隐士南宋林和靖就“最爱芦花经雨后,一蓬烟浪饮渔船”。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诗中亦说到渔舟的无须拴系,“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纳兰性德词里 “收却纶杆” 的渔夫, “人淡淡,水濛濛,吹入芦花短笛中。”

关于南宋诗人为什么用芦花和关于芦花的现代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