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古人为什么在秋夜捣衣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秋夜听捣衣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多于秋夜进行。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待惆怅情绪。词典解释: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棉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我们经常可以在古代诗词中看见“捣衣”这两个字。当我们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肯定第一个想到的都是古代的女子在河边用木棒敲打衣服,然后来洗衣服的样子。但其实在古代社会的时候,捣衣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有关于服饰的民族风俗。在古代的时候,当时的妇女会把布帛布料平铺在一块平整的石头上面,然后用一根木棒去敲打它把它敲的平整。
就跟我们现在的熨斗是差不多的,它的目的是为了让布帛变得更加的平整和柔软。这样的话,当制作衣服的时候就会变得更加的方便,穿起来也会更加舒服。
而这件事情,她们一般会在秋天的夜晚进行,所以捣衣这个词语还有不同的寓意。捣衣和洗衣它在这个古代社会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虽然说捣衣需要用到木棒跟石头,但是他不像洗衣一样,是要把衣物敲打干净,而是把布帛锤松使它变得平整。这个在家里就可以这么做完全不需要去河边。在一些诗词中,傍晚的捣衣声又称为寒毡。他表现出了一种惆怅的情绪,所以这个词在很多诗词中都会出现。
但是到了封建社会晚期的时候,捣衣这个词意思就不一样了。因为底层的老百姓比较贫穷,穿不起布料好的衣服,所以他们穿的衣服都比较粗糙。所以,当人们洗衣服的时候,就会在河边用棒槌去敲打衣物,在这个时候捣衣这个词,它指的就是用木棒敲打衣服的状态。
我们在学习古诗词时,确实看到不少诗词中有“捣衣”二字,在我们多数人的理解中,捣衣,就是一种洗衣服的动作,就像以前在农村,女人们手拿木棒敲打衣服一样。那么诗词中的“捣衣”真的只是洗衣时木棒敲打衣服的吗?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捣衣”。
其实,这个“捣衣”,有三个意思,一是用木杵捶打生丝来去除上面的蜡,这样使生丝柔白而有弹性,可以能裁成衣物。二是以木杵锤击衣物使干净。三是乐曲的名字。下面就分别来讲讲。
一、“捣衣”就是洗衣服捣衣,就是为了使衣物干净,就将洗了一遍的衣物放在石板上用杵捶打,杵的是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捶打衣物是为了去掉衣服上的污渍,然后再用水清洗,这样衣服就干净了,这就是“捣衣”。在过去,人们没有什么洗衣粉,洗衣液,用的主要是皂角。皂角也叫皂荚,含碱性很高,古人把它们放在锅里煮煮,其液体可以作为天然的洗涤剂,用来洗衣服,有较好的效果。
而用木棒捶打衣服为什么可以去污呢?要知道,过去,人们穿得最多的衣服大多是粗布。现在很少见了,就是农村人用棉花搓纺成线,再用老式织布衣织成布,染色后做成衣服。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我们都是穿用这种棉布做的衣服。
粗布衣服由于织的经纬不密实,所以做衣服后不仅厚而且还沉,所以放水里后,更沉,用手不容易搓动,也有没有洗衣机,只好用木棒不停地反复敲打,使衣服里的灰尘等挤出来。有人说它的原理和现在甩干机的原理差不多,都是用外力把衣服上的脏东西甩出来。因此,不论在城市和农村,不管白天黑夜,都能听到远处不停传来的女人“捣衣”的有节奏的啪啪声。
二、“捣衣”就是熨贴衣服捣衣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古时女人为了熨贴衣服,用杵捶打生丝,这样除去上面的蜡,从而使生丝柔白有弹性,容易剪裁成衣服。也称“捣练”。
要知道,棉花在我国的种植较晚,唐时,可以说并未普及,所以,人们的衣服还只能是用丝织品及葛麻等植物来纺织。较好的丝织品是有钱人和贵族才穿得起的,百姓大多穿葛麻。而葛麻作为织品最明显的缺陷点就是纤维硬,因此,女人们先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使之柔软熨贴,也好裁制衣服。而且衣服由于硬,穿着不舒服,在穿以前也需要捣柔软平整。这就称为捣衣,这项工作多只在家里夜晚来完成。
三、乐曲名“捣衣”又是乐曲名,主要是琴曲。据说是唐代的潘庭坚所作。由于在古代,每至秋凉时节,每家女人都开始为家人赶制冬衣而进行捣衣。因此,这类乐曲大多以突出女主人思念远方的亲人为主。称为《捣衣曲》、《秋杵弄》、《秋水弄》、《秋院捣衣》等。
四、下面欣赏一下有关“捣衣”的名诗词在我国古诗词中,出现有许多“捣衣”的内容,由于捣衣凄冷的砧杵声又被称作“寒砧”,所以,人们在诗词中常常用来表现边疆的将士,征战、远离故乡,思念亲人的那种惆怅情绪。
至于为什么在秋冬季节里多听到“捣衣”声呢?因为在这个季节里,天气逐渐转冷,家家户户的女人开始“捣衣”,缝制家人过冬的衣物。
1、《捣衣诗》 柳恽一一南北朝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2、《捣衣诗》魏晋一一温子升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香杵纹砧知远近,传声响何凄凉。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蠮螉塞边逢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
3、《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一一唐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南乡子·捣衣》 清一一纳兰性德鸳瓦已新霜,欲寄寒衣转自伤。见说征夫容易瘦,端相。梦里回时仔细量。支枕怯空房,且拭清砧就月光。已是深秋兼独夜,凄凉。月到西南更断肠。
5、《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 唐 一一岑参云送关西雨,风传渭北秋。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滩上思严子,山中忆许由。苍生今有望,飞诏下林丘。
6、《捣衣吟》宋一一敖陶孙北邻捣衣声,明当葭管动。随宜过街巷,一岁三日用。请君歇砧杵,指直霜气重。君不见南邻已试明年灯,应制春衫泥小凤。
“捣衣”不一定是洗衣(多半都不是)。您提供的这些诗句中的则根本不是。衣料在做成衣服之前一定要捣过才行。古代,男的一般出门在外,不便回家,每到天气转凉时,妻子在家做好衣服后再托人送过去。
至于为什么老在晚上洗,我认为古代男主外,女主内,家务活自然很重,白天都挤满了抓紧时间干活还不一定来得及干,占用晚上的时间也就不难理解了。另外,像做衣服之类的都是各家的私事,大白天很公开地做也许对别人不太尊重。
1、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
2、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待惆怅情绪。词调中有《捣练子》等阕,即其本意。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南朝宋谢惠连《捣衣》诗:“櫩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头)。
3、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唐李白《捣衣篇》:“晓吹筼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又《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虔,良人罢远征?”宋李煜《捣练子令》词:“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宋贺铸《捣练子》词:“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1、捣帛、捶衣的意思。古时制衣先将丝织衣料捶打,使之松软,准备裁剪。亦指捶洗衣服。
2、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3、原文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译文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千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虏,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抒写了家中妇人对远征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写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诗中千里月色、万户捣声,雄阔明丽之景与怀远之思、罢征之冀,两相结合,构成了感人至深的意境。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
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李白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子夜吴歌·秋歌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