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堂苏轼是哪个季节(苏轼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南堂苏轼是哪个季节和苏轼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写什么季节的

诗中没有明确写出季节,但出诗的意境中可以感受出“春季”。

出自:苏轼〔宋代〕《饮湖上初晴后雨》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扩展资料: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苏轼写的三渠道中是什么季节?

春末夏初时节。

《三衢道中》

作者: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梅子熟的时候天气日日是晴天,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苏轼《南堂》

苏轼《南堂》赏析南 堂苏轼

扫地焚香闭阁眠,

簟纹如水帐如烟。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苏轼被贬到黄州写了《南堂五首》组诗,此时苏轼48岁,初贬黄州,作者举目无亲,孤独寂寞,诗中展示的是作者不得一展抱负的愁绪,又表现了他洒脱旷达的襟怀。本诗是其中的第五首,历来认为是表现作者悠闲自得的感情,笔者认为未必绝然如此。

先看曹济平先生的赏析:

第五首正面写悠闲自得的情趣。“扫地”二句,写作者在南堂焚香扫地而昼夜,睡在细密的竹席上,帐子又非常轻柔。帐如烟犹如李白《乌夜啼》中“碧纱如烟隔窗语”那样,形容纱帐似云烟缭绕一般轻软。这种闭门焚香昼夜的境界与苏轼《黄州安国寺记》所写的“焚香默坐”的心曲是一致的。也不同于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悠闲意境,而近似韦应物“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的高洁情怀。“客来”二句写诗人梦中醒来,不知身在何方,但见西窗外水天相接,烟波浩渺。这样以景收尾,不仅表现了清静壮美的自然环境,而且与诗人悠闲自得的感情相融合,呈现出一种清幽绝俗的意境美。

不被贬谪所困,仍能悠然欣赏的,表现出一种闲逸洒脱的情怀。作者虽遭贬谪,但仍保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两句说作者虽谪居他乡然并不以为意,梦醒揭窗看到水光接天的情景,又燃起胸中无限的豪情,表明作者壮心不已的情怀;“客来”二句写诗人梦中醒来,不知身在何方,但见西窗外水天相接,烟波浩渺。[意象营造的意境/氛围/画面]诗人不被贬谪所困,仍能悠然欣赏自然环境的清静壮美,表现出一种旷达、洒脱的情怀。[情感类别] 客:指作者自己,因被贬黄州,故有作“客”之感。 梦觉:醒来。 浪接天:黄州南堂在高坡上,俯视江水,便看到水天相接的景色。

苏轼的“南堂”是什么意思?

此组诗作于元丰六年(1083),苏轼初到黄州暂住在距离大江八十步的临皋亭(驿)。是年五月,在友人的大力支持下,在亭的南畔筑的三间屋完成,苏轼名之曰南堂,并住了近来,于是作此组诗。此组诗的立意各自不同,无首分列开来,独立成篇;但又相互联接,组成一幅精美的山水人物画。其五尤佳。

南堂古诗翻译及赏析

《南堂·暮年眼力嗟犹在》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暮年眼力嗟犹在,多病颠毛却未华。

故作明窗书小字,更开幽室养丹砂。

【前言】

《南堂五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此组诗围绕置身于南堂的种种感受而写,立意各自不同,五首分列开来,独立成篇,但又相互联接,组成一幅精美的.山水人物画,表现了清静而壮美的自然环境,表达了悠闲自得的感情,创造出一种清幽绝俗的意境。

【注释】

⑸嗟:表示赞叹。

⑹颠毛:头顶之发。《国语·齐语》:“管子对曰:‘······班序颠毛,以为民纪统。’”

⑺幽室:昏暗的房间。养丹砂:以炉火炼丹砂。置朱砂于炉中炼制,然后服用,为道家法术。苏轼《与王定国书云》:“近有人惠大丹砂少许,光彩甚奇,固不敢服。然其教以养之,观其变化,聊以悦神度日。”

【翻译】

我年纪已经老大,且喜眼力实不比以前稍差,虽然时常生病,头顶的毛发却未变花。特地在明亮处开一小窗,细写小字在这窗下,还又打开一个昏暗的房间,好观看炉火中如何炼制朱砂。

【赏析】

第二首由景及人,写南堂主人公的形象。前二句描写诗人虽已年老,却依旧眼明身健,两鬓青青,见出他身处逆境却能泰然自若的开阔胸襟,以及尽管政治上遭罹严酷的打击,精神则不可屈曲的坚毅性格。后二句展现诗人明窗下写小字,幽室中养丹砂的日常生活场景,由此显示他宁静淡远的心境。苏轼谪居黄州后,常常“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黄州安国寺记》)。他专心写小字也好,学道士养丹砂也好,都是为了达到忘世忘物的清虚境界,从而得到心灵的充实和自我愉悦。这境界是诗人从老庄、释道等思想中悟到、求得的。

赠刘景文,(宋)苏轼,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赠刘景文,(宋)苏轼,描写的是冬季(初冬)的景色。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如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

关于南堂苏轼是哪个季节和苏轼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