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贺知章为什么要写采莲曲,以及贺知章的采莲诗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采莲曲的诗意
一、《采莲曲》
作者:王昌龄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1、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2、芙蓉:即荷花。
3、乱:混杂。乱入指采荷女子在荷花池中。
翻译: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
仿佛一色,分不清楚,
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
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
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二、《采莲曲》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翻译: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
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
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
便低头羞涩微笑,
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三、《采莲曲》
作者:李白
原文: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翻译:
夏日的若耶溪傍,
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
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
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
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四、《采莲曲》
作者:贺知章
原文: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采莲曲·落日晴江里
刘方平 采莲曲落日晴江里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赏析】
《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采莲妇女的生活。历来写采莲曲的很多,但写得出色也颇不容易。而这首小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维妙维肖地塑造了一个可爱的采莲劳动妇女形象。
首二句写日落时分,江水清澈,余晖掩映,金波粼粼,荡漾着苗条美丽女子的宛转歌声。诗一开头就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日暮的迷人景色。第二句起首巧用荆歌二字进而渲染了江南气氛,接着作者又抓住最具特征的细腰来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轻盈体态。此处艳字用得极妙,不仅与上句里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她的美丽外貌,一字传神,足可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媲美。联系首句,不由得使人想象到红色的晚霞给她披上了绚丽的衣裳,给她增添了姿色;她的美貌与动人的歌声,也为日暮清江增添了风光。
已经日落黄昏,她还在江上干什么呢?唱的又是什么歌儿呢?诗的第三句揭了这个谜,原来她在采莲。傍晚还在采莲,表现了她的勤劳,边采边唱,勾画出她开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至此,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有静有动,一幅充满浓郁水乡生活气息的采莲图跃然纸上。但是诗人并不满足于绘声绘色地描写一个采莲的场面,而着重于刻画采莲人。由从小惯三字,我们一方面可以知晓她采莲熟练,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健康朴实,从小就培养出勤劳的品质。联系日暮采莲,自然让人了解到采莲是项繁重的劳动,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顺势带出第四句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深一层,原来她在小小年纪就能驾驭风浪,该是多么勇敢多么勤劳啊!这两句不仅写出采莲女的能干和劳动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种健康纯朴的美。
这具象牙微雕是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外貌到人物心灵逐层深入,情景兼容,由于诗人择词炼字功力很深,使人恍若身历其境。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民歌味道很浓,寥寥数语,涵盖万千。
采莲曲·金桨木兰船
刘孝威 采莲曲金桨木兰船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
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赏析】
采莲的女子坐着金浆木兰船,莲香阵阵隔着沙洲传来,满江荷叶满江鲜,摘得莲蓬一盘盘,这是多么喜人的收获。而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一句,则形象描绘采莲姑娘们喜悦的心情,钗钿碰撞有声,荷香满江,这样的美景哪儿有呢。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
王昌龄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及注释】
1、一群采莲姑娘身穿和绿色荷叶一样颜色的罗裙,粉红的荷花映照着姑娘们鲜艳的脸庞。她们混杂在池塘中难以发现,听到姑娘们的歌声,才知道有人出来的一番景色。
2、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赏析】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采莲姑娘,绿裙飘飘,色如荷叶,难分彼此。朵朵荷花,迎风盛开,姑娘脸庞,相映成辉。池塘荷叶茂密,一片天然美景,采莲姑娘,隐藏不见。听到歌声,才知她们正在忙着采莲。
《采莲曲》是唐代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采莲曲》为乐府旧题,内容多为描绘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采莲女的纯洁活泼及她们真挚甜美的爱情生活。王昌龄的这篇《采莲曲》以民歌般的语言,歌唱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内容健康活泼,如炎炎夏日中的阵阵荷风,给读者带来清新自然的感受。
刘方平 采莲曲落日晴江里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赏析】
《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采莲妇女的生活。历来写采莲曲的很多,但写得出色也颇不容易。而这首小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维妙维肖地塑造了一个可爱的采莲劳动妇女形象。
首二句写日落时分,江水清澈,余晖掩映,金波粼粼,荡漾着苗条美丽女子的宛转歌声。诗一开头就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日暮的迷人景色。第二句起首巧用荆歌二字进而渲染了江南气氛,接着作者又抓住最具特征的细腰来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轻盈体态。此处艳字用得极妙,不仅与上句里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她的美丽外貌,一字传神,足可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媲美。联系首句,不由得使人想象到红色的晚霞给她披上了绚丽的衣裳,给她增添了姿色;她的美貌与动人的歌声,也为日暮清江增添了风光。
已经日落黄昏,她还在江上干什么呢?唱的又是什么歌儿呢?诗的第三句揭了这个谜,原来她在采莲。傍晚还在采莲,表现了她的勤劳,边采边唱,勾画出她开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至此,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有静有动,一幅充满浓郁水乡生活气息的采莲图跃然纸上。但是诗人并不满足于绘声绘色地描写一个采莲的场面,而着重于刻画采莲人。由从小惯三字,我们一方面可以知晓她采莲熟练,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健康朴实,从小就培养出勤劳的品质。联系日暮采莲,自然让人了解到采莲是项繁重的劳动,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顺势带出第四句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深一层,原来她在小小年纪就能驾驭风浪,该是多么勇敢多么勤劳啊!这两句不仅写出采莲女的能干和劳动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种健康纯朴的美。
这具象牙微雕是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外貌到人物心灵逐层深入,情景兼容,由于诗人择词炼字功力很深,使人恍若身历其境。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民歌味道很浓,寥寥数语,涵盖万千。
采莲曲的诗意
采莲曲的诗意
一、《采莲曲》
作者:王昌龄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1、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2、芙蓉:即荷花。
3、乱:混杂。乱入指采荷女子在荷花池中。
翻译: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
仿佛一色,分不清楚,
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
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
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二、《采莲曲》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翻译: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
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
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
便低头羞涩微笑,
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三、《采莲曲》
作者:李白
原文: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翻译:
夏日的若耶溪傍,
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
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
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
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四、《采莲曲》
作者:贺知章
原文: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晴江秋望
崔季卿 晴江秋望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赏析】
崔季卿,唐代诗人,山西垣曲。乃崔峒之从孙。这首诗的意思在初秋的一个晴天在长江边眺望长江。表达了对长江磅礴气势和浩浩荡荡的赞美之情。赞叹长江的一望无际。
采莲曲·金桨木兰船
刘孝威 采莲曲金桨木兰船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
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赏析】
采莲的女子坐着金浆木兰船,莲香阵阵隔着沙洲传来,满江荷叶满江鲜,摘得莲蓬一盘盘,这是多么喜人的收获。而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一句,则形象描绘采莲姑娘们喜悦的心情,钗钿碰撞有声,荷香满江,这样的美景哪儿有呢。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 富贵曲古诗 。
1、全文如下:
采莲曲
作者:贺知章 朝代:唐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2、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会稽永兴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扩展资料:
译文如下:
会稽山上的雾气散了,显露出高峻的山体和葱郁的草木,明净的水面上没有风也起了水波。
别说春天已经结束花草都凋谢完了,另有人在水流中央采摘菱叶和荷叶呢。
参考资料:采莲曲 (贺知章诗作)-百度百科
赏读贺知章的荷花: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86岁的贺知章,在皇帝的恩准下,回到故乡以道士身份养老,唐玄宗特别划出镜湖的一片区域给他。那是他的故乡。或者他从前没有这个特权,又或者他清廉,但是皇恩浩荡,这个他梦想的故乡之地,现在属于他,并迎接他的归来。
他此时已经多病恍惚,但是仍旧写下《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这首非常有名。将一个游子多年以后回乡那种喜悦和沧桑表达得朴实真挚。
从小离开家乡,的确是老了而且是大老了才回来呀,只有口音没有变,但是满头白发。的确这不是假的,贺知章86岁了,在唐朝简直神仙级别的老爷爷。
那小孩子看到了都很奇怪,老爷爷,你是从哪里来?他一句话两句话解释得清楚吗?
对于故乡,他是熟悉的,那是童年少年青年的痕迹,风里湖水和泥土都有熟悉的芬芳,但是故乡的人看他却是陌生的。
这个笑,是孩子天真的笑,却是贺知章无言的一生的沧桑。当然他也笑。因为。终于回来了。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回乡偶书二首》 其二
我离开家乡,岁月的确是多,有人以年算,十年,二十年,但是贺知章离开家乡顶多十几岁来岁,屈指就是一个甲子。
何止人事半消磨,只怕是大半消磨。
但是好在门前镜湖之水,仍旧是我从前离开的样子,在春风里依然波光闪闪。
以永恒之故土对将谢之人生,贺知章没有伤感,只有感恩。因为他知道,这是一种福气而不是必然。
不是所有的唐朝的官员都可以生前回到故乡。退休是要被恩准的,很多官员都死在任上,死后有条件的才会叶落归根故乡安葬,在岁月的长河里,他看到太多的沧桑,他是怀着感恩的心,毋庸置疑。
但是这两首诗外,还有一首荷花,也是作在此时。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贺知章《相和歌辞·采莲曲》
那故乡的会稽山,早上云雾散尽,露出了巍峨的样子。
那镜湖之水,没有风也波光粼粼。
不要说春天过去了,没有什么花开,我要去镜湖深处,去临着流水釆荷花。
从这些诗的创作来看,这是86的贺知章春天回到故乡不久的作品,而且他还看到了夏天的荷花。
但是他是带着病体回乡的,是否真的上船去中流看了荷花呢?因为贺知章笃信道教,我相信他说的不是谎话,而且你看他前两首诗有着老人的节制和乐观。
只不过让人悲伤的是,就在这年,他去世了。或者他就是梦想着要回到故乡,才支撑了他以86岁高龄从京城颠沛回乡吧。
知道了这个背景,你是不是觉得这首荷花,特别大气,有着精神上的无限回归呢。
这三首都是贺知章86岁的作品,如此的乐观,有着神仙和浪漫气质。这哪里像一个即将谢世的老人的手笔,又或者,这就是,一种清脱之气浩然长存,让人无限品味。
贺知章存世的诗篇并不多,全唐诗只有十九首。为什么会这么少,一方面,是他的大半生主要从事和宫廷相关的工作,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无法表述太多,二是,他晚年和李白互有交集,而他的才华得以以不多的诗作流传。
他成就了李白,李白也成就了他的诗名,虽然我想他并不在意。但正是这不多的诗,让人们能够触摸到一个高官的灵魂。
贺知章是武则天时代的状元,中状元的时候已经36岁,且官位不高。武则天时代宋之问沈佺期貌美多才,且风头热健,没有贺知章什么事。但是随着武则天的倒台,这些红人也就如流星陨落。可以想见当时贺知章并不英俊,也不善于钻营。这个时期,他没有什么诗作流传。
直到66岁。66岁时,他调任礼部侍郎。40岁的唐玄宗上位十三年,繁华之极,国泰民安,在张说的主持下,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但是如果依照前朝的制度,礼仪繁琐。贺知章深谙神话典故典章礼仪,奏对皇帝,只用祭祀一位昊天上帝,其余的五方诸帝,都不用祭祀,交给臣工行事。突出了唐玄宗皇权天授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地位。这样智慧简洁老成持重的安排,很对唐玄宗对心思。
唐玄宗任命他为太子侍读。这个太子应该是唐玄宗的次子李瑛。但是这个太子最后被废而且被唐玄宗处死。但是贺知章是太子的老师,为什么没有事呢?
其实这是一个冤案,当时宫中的武惠妃说宫中有强盗,紧急召唤太子以及其他几个兄弟入宫,他们都带着武器,但是武惠妃却跟唐玄宗说,是皇太子兵变。结果太子最后赐死。时年贺知章78岁。我不知道贺知章当时是何感想。他培养这个太子十多年,说没就没了。
不久以后,唐玄宗也肯定知道了真相。第二年,李亨被立为新太子,贺知章反而成了新太子的老师,而且授予了秘书监职务,实际是为国家管理图书,挑选人才。
这里可以看到贺知章和唐玄宗的亲密,唐玄宗也是50多岁的人了,他继续将新太子交给贺知章,其中的为父的郑重和互相的信赖,自是厚重。
但是贺知章心力已竭。
贺知章和李白认识,是在他73岁的时候,此时贺知章还是前太子侍读,且和玉真公主交好,连同唐玄宗此时都有一个癖好,就是修真,笃信道家长生之道。李白以一个道士身份在长安紫极宫见到了贺知章,此时李白34岁,盛年道士,黑发长须,诗作慷慨,让一直困在长安洛阳,谨慎一生的贺知章惊为天人。
李白开启了贺知章一种老来狂的按钮,是,贺知章本身出生在浙江,他性格里有狂放的一面,只是没有真正的知己,但遇见李白之后,他从这个人身上看到了他的另一种可能,如果不是入仕,他也应该是四明山上一狂客吧。
当然李白有自己的打算,他狂而无靠得太久,羡慕贺知章如同一朵皇莲,生在帝王侧,贵为太子老师,可以影响国家未来。
贺知章从李白身上动了归隐之心。他心有山水,久违故乡。李白却从贺知章身上看到了接近权力中心的可能。
几年之后,贺知章向唐玄宗引荐了李白。他满足了李白“愿托华池边”的荷花梦想。当然李白也以过人的仙人才气为大唐添上华丽的琉璃光彩。
但是已经疲惫的贺知章自知来日无多,请求唐玄宗,让他回乡出家做道士。
贺知章是两任太子的老师,德高望重,恒无过失,以高规格的送别礼,送别了贺知章,皇帝亲自作诗,百官奉诏做送别诗,皇太子率领百官饯行。其中李白也在现场,也写了应制的送别诗《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李白最感恩贺知章,如果不是他引荐,李白何以一日之间得到唐玄宗青睐,名满天下?
实际当年,贺知章回乡不久就病故了。
这首荷花诗,是一个老人卸任后那种精神的自由。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宦海生涯后,返璞归真,化作碧水荷花。
李白听到贺知章去世,倍感怅然。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被唐玄宗所厌弃,他终于知道自己并没有贺知章那种左右逢源的官场圆润和稳重。但也因此更加佩服感念贺知章。
“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对酒忆贺监二首》其一
李白是知道贺知章的梦想的,他愿意在荷花里度过余生,只是时间太短暂。
但是贺知章的荷花,成为后世宦海的标杆。做官就是像贺知章一样,经历人间的功名,然后又能有一个清高的归隐之地。实际上做到的人并不多。
后世白居易虽然高寿终老,但是并没有在晚年回到他最愿意定居的江南或者故乡。苏轼向往贺知章的荷花,最终客死在回京的路途。
许多人虽然有荷花和故乡为伴,但是一生平凡,无有建树,只有贺知章的荷花,代表了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完美,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白没做到,李商隐没做到。只有贺知章。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关于贺知章为什么要写采莲曲和贺知章的采莲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