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为什么要写《悯农》诗(李绅的悯农有几首)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李绅为什么要写《悯农》诗,以及李绅的悯农有几首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绅为什么要写 悯农 这首诗呢???

不是写得很清楚吗?是因为对农民的不平,为了声讨剥削者啊

悯农

悯农

(唐)李绅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料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而且全国的土地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黄、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诗歌最后一句笔锋陡转,揭示出一个残酷的实现: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极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们深思,是谁造成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声讨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使我们认识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不公正。

李绅为什么写《悯农》

李绅想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农民辛勤耕作,粮食丰收,但遭重重压榨剥削,最后自己吃不到自己种的米,活活饿死,「秋收万颗子」而「农夫犹饿 死」的强烈对比,给读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全诗分析: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 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著。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 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於死地呢?该归咎於坐享其成、对佃农的苛徵税收的地主。“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著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李绅《悯农》诗的目的是什么

悯 农

李 绅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

[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铺张浪费的李绅,为何要写下《悯农》呢?

古代诗人最喜欢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因此很多人就会认为什么样的人就会写出什么样的诗,诗词自然也就代表了诗人的气质和品格。好像杜甫悲天悯人,也就写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刘禹锡乐观豪迈,也就写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但是任何时候都会有特殊情况发生,比如曾经写下最代表勤俭节约古诗的李绅,自己却是一个最穷奢极欲之人,虽然写下了最悲天悯人的诗,却做出了令人作呕的行为。

唐代诗人李绅幼年丧父,跟母亲独自生活,生活清苦。二十七岁时中了进士,被招为翰林学士。 有一年,李绅回故乡探亲,偶遇同榜进士的李逢吉,当天,李绅和李逢吉一起登游城东观稼台,李绅看到田野里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农夫,心生悲悯,不禁感慨,随口吟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二首: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两首诗实在太有名了,不用过多的解释,都能知道意思,而且这两首诗也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不但课堂上反复默写过,也经常出现在长辈教育我们要爱惜粮食时出现,就连学校食堂的墙壁上也少不了。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因为这首诗写得太好,流传至今深入人心,以至在人们的心中对于作者李绅,自然而然就认为他是体察人间疾苦的伟大形象。实际上的李绅却并非如此,宦海浮沉数十年,曾位居丞相,随着入仕久混官场,李绅逐渐变得豪奢浪费,悯农之心荡然无存。有个故事最能表现李绅的变化:相传他喜欢吃鸡舌,而每次吃鸡舌要杀掉三百多只鸡,被宰杀的鸡在院内堆积如山。

数十年的宦海沉浮,使得李绅备尝人间滋味,他曾风光高居相位,也曾频频遭贬谪。在李绅后期的诗作中,已难见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更多的是感伤自身遭遇、回忆皇恩浩荡及歌颂自己的政治功德的作品。后来的李绅彻底变了,已经完全没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节约意识和“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悯情怀了。

都说岁月是把杀猪刀,有时候,岁月不仅能够改变容颜,还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和意志。年轻时有责任有担当,正义凛然,而年长后完全变了的人也很多。像大汉奸汪精卫,年轻的时候正义热血,刺杀摄政王曾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样壮志凌云的诗。但是谁能够想到,后来还是成了遭人唾弃的汉奸走狗。不得不说人是会变化的,没有人会始终如一,也未必都会言行一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

就像李绅,年少贫穷的时候善良勤俭,但是一旦当官有钱了之后,就过上了骄奢淫逸铺张浪费的生活。知道了李绅,再读这首诗就会感到无比讽刺。时间环境的变化无法阻止,唯一可以保持不变的还是自己的初心。

李绅为什么要写 悯农 这首诗呢???

悯农

(唐)李绅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简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事物,不浪费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编辑本段]李绅悯农诗2

悯农

唐 李 绅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 小米,谷子。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3. 犹:还要。

4:四海:到处,天下。

[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编辑本段]李绅悯农诗3

垄上扶犁儿,

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

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

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

自然家国肥。

李绅的三首悯农诗,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这第三首《悯农诗》被传到皇宫,后来哪里去了呢?直到近代,人们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

[编辑本段]关于李绅悯农诗的故事

唐朝时候,亳州出了一名大诗人,名叫李绅。李绅自幼好学,二十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搏,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

何得千里朝野路,

累年迁任如登台。

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

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又吟道: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一听,天呀,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吗?这小子好大胆,回到书房,李逢吉对李绅说:“老兄能否将刚才吟的两首诗抄下来赠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场。”李绅沉吟一下说:“小诗不过三四十字,为兄听过,自然记得,何必抄录?若一定落笔,不如另写一首相赠。”李逢吉只得说:“也好,也好。”于是,李绅又提笔写下一首:

垄上扶犁儿,

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

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

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

自然家国肥。

写好,递与李逢吉斧正。李逢吉看了,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比上两首更为具体。第二天,李逢吉便辞别李绅,离亳进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再高升一级。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进谗说:“启禀万岁,今有翰林院学士李绅,写反诗发泄私愤。”武宗皇帝大吃一惊,忙问:“何以见得?”李逢吉连忙将李绅诗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绅上金殿,拿出那首诗来,李绅看看,说道:“这是微臣回乡后,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写下的,望陛下体察!”武宗说:“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李绅叩头道:“谢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亏李逢吉举荐。”李绅则对李逢吉感激不尽。而李逢吉呢,听说李绅反而升了官,又惊又怕,正胆颤心惊,李绅却登门向他表示谢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里,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调任为云南观察使,降了官。这时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鸡不着蚀把米。李绅的三首悯农诗,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这第三首《悯农诗》被传到皇宫,后来哪里去了呢?只到近代,人们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

[编辑本段]2、其它悯农诗

悯农

老天不悯农,

遍地起黄风。

无云难下雨,

百姓少收成。

评析:此诗四句皆因果顺承。首句“老天不悯农”以拟人化手法突显天公无情。次句由“老天不悯农,引出“遍地起黄风”。三句“无云难下雨”写黄风将云吹走,故致天旱无雨。末句写天旱无雨的结果:“百姓少收成”,从而引出全诗主题。全诗明白如话,气韵深沉,于朴实铺叙中显出对民生艰难的悲悯。作之似娓娓道来,读之

如泣如诉.怆然于胸。

苦旱

百村连年旱,

地底无墒情。

天爷懒布雨,

秋来又是空。

注:墒情:农业生产术语,指土壤的湿度情况。

评析:首二句“百村连年旱,地底无墒情”写连年天旱导致深在地底的土壤都没有一点墒情。末二句“天爷懒布雨,秋来又是空”,用拟人化的写法,表现了对秋来

无望丰收的失望。

伤农

天上飘来布雨云,

不见甘霖只见风。

白日田间无农影,

夜月却照哭禾人。

评析:天旱雨难之时,苦苦盼来一片仿佛会下雨的云彩,往往又被一阵风儿吹跑。首二句“天上飘来布雨云,不见甘霖只见风”讲的就是这种叫人乍喜还忧,哭笑不得的无奈。末二句“白日田间无农影,夜月却照哭禾人”写白天太阳毒热,田间见不到农民的影子,夜晚的月亮却能照见哭焦禾的农民。此诗读来,顿生酸楚,民生多艰,实可伤怀。

旱日偷灌

东邻争水打死架,

西邻趁机偷灌田。

三小时浇一分半,

战战兢兢心难闲。

评析:作者所处的吕梁山区十年九旱,每逢天旱都会有农民争水打架的事情发生。此诗记录了一个“西邻”趁“东邻”与人争水打架之机,偷水灌田,而又忐忑不安的滑稽场面。首二句讲述偷灌情节。第三句“三小时浇一分半”,以浇水之慢突显当地水量之少,从而更体现出“东邻打架”与“西邻偷灌”在当时当地的必然性。末句“战战兢兢心难闲”,描写西邻偷灌时的慌张心态,以喜剧的手法寄予了作者对同处旱日的“东邻”与“西邻”的同情。

八月初二淫雨感怀

自古天旱红枣收,

万户糜谷晒已休。

八月初二淫雨降,

粱农空嗟枣农愁。

评析:红枣耐旱不喜雨,故遇天旱则红枣丰收。糜子谷子则不耐旱而喜雨。诗写八月初二糜子谷子均已晒坏,无望丰收。而红枣却眼看就要丰收。但是一场淫雨既

破坏了枣农的好梦,也没能给粱农带来希望。首二句“自古天旱红枣收,万户糜谷晒已休”,以“糜谷”的悲惨遭遇告诉人们虽然糜谷已无希望,但红枣快要丰收了。其中之辛酸虽很明显,但毕竟又给人们留下了一丝喜悦。末二句“八月初二淫雨降,粱农空嗟枣农愁”,恰如当头一棒,把人们仅有的一丝喜悦全部撕扯成七零八落的碎片,而后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全诗格调低沉,用笔苍劲有力,既充满忧思与无奈,又含有对大自然的抗议与不平。

(原载刘小烽《天有霓裳》)

李绅为什么要写 悯农

悯农

(唐)李绅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简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事物,不浪费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编辑本段]李绅悯农诗2

悯农

唐 李 绅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 小米,谷子。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3. 犹:还要。

4:四海:到处,天下。

[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编辑本段]李绅悯农诗3

垄上扶犁儿,

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

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

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

自然家国肥。

李绅的三首悯农诗,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这第三首《悯农诗》被传到皇宫,后来哪里去了呢?直到近代,人们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

[编辑本段]关于李绅悯农诗的故事

唐朝时候,亳州出了一名大诗人,名叫李绅。李绅自幼好学,二十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搏,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

何得千里朝野路,

累年迁任如登台。

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

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又吟道: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一听,天呀,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吗?这小子好大胆,回到书房,李逢吉对李绅说:“老兄能否将刚才吟的两首诗抄下来赠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场。”李绅沉吟一下说:“小诗不过三四十字,为兄听过,自然记得,何必抄录?若一定落笔,不如另写一首相赠。”李逢吉只得说:“也好,也好。”于是,李绅又提笔写下一首:

垄上扶犁儿,

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

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

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

自然家国肥。

写好,递与李逢吉斧正。李逢吉看了,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比上两首更为具体。第二天,李逢吉便辞别李绅,离亳进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再高升一级。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进谗说:“启禀万岁,今有翰林院学士李绅,写反诗发泄私愤。”武宗皇帝大吃一惊,忙问:“何以见得?”李逢吉连忙将李绅诗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绅上金殿,拿出那首诗来,李绅看看,说道:“这是微臣回乡后,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写下的,望陛下体察!”武宗说:“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李绅叩头道:“谢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亏李逢吉举荐。”李绅则对李逢吉感激不尽。而李逢吉呢,听说李绅反而升了官,又惊又怕,正胆颤心惊,李绅却登门向他表示谢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里,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调任为云南观察使,降了官。这时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鸡不着蚀把米。李绅的三首悯农诗,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这第三首《悯农诗》被传到皇宫,后来哪里去了呢?只到近代,人们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

[编辑本段]2、其它悯农诗

悯农

老天不悯农,

遍地起黄风。

无云难下雨,

百姓少收成。

评析:此诗四句皆因果顺承。首句“老天不悯农”以拟人化手法突显天公无情。次句由“老天不悯农,引出“遍地起黄风”。三句“无云难下雨”写黄风将云吹走,故致天旱无雨。末句写天旱无雨的结果:“百姓少收成”,从而引出全诗主题。全诗明白如话,气韵深沉,于朴实铺叙中显出对民生艰难的悲悯。作之似娓娓道来,读之

则如泣如诉.怆然于胸。

苦旱

百村连年旱,

地底无墒情。

天爷懒布雨,

秋来又是空。

注:墒情:农业生产术语,指土壤的湿度情况。

评析:首二句“百村连年旱,地底无墒情”写连年天旱导致深在地底的土壤都没有一点墒情。末二句“天爷懒布雨,秋来又是空”,用拟人化的写法,表现了对秋来

无望丰收的失望。

伤农

天上飘来布雨云,

不见甘霖只见风。

白日田间无农影,

夜月却照哭禾人。

评析:天旱雨难之时,苦苦盼来一片仿佛会下雨的云彩,往往又被一阵风儿吹跑。首二句“天上飘来布雨云,不见甘霖只见风”讲的就是这种叫人乍喜还忧,哭笑不得的无奈。末二句“白日田间无农影,夜月却照哭禾人”写白天太阳毒热,田间见不到农民的影子,夜晚的月亮却能照见哭焦禾的农民。此诗读来,顿生酸楚,民生多艰,实可伤怀。

旱日偷灌

东邻争水打死架,

西邻趁机偷灌田。

三小时浇一分半,

战战兢兢心难闲。

评析:作者所处的吕梁山区十年九旱,每逢天旱都会有农民争水打架的事情发生。此诗记录了一个“西邻”趁“东邻”与人争水打架之机,偷水灌田,而又忐忑不安的滑稽场面。首二句讲述偷灌情节。第三句“三小时浇一分半”,以浇水之慢突显当地水量之少,从而更体现出“东邻打架”与“西邻偷灌”在当时当地的必然性。末句“战战兢兢心难闲”,描写西邻偷灌时的慌张心态,以喜剧的手法寄予了作者对同处旱日的“东邻”与“西邻”的同情。

八月初二淫雨感怀

自古天旱红枣收,

万户糜谷晒已休。

八月初二淫雨降,

粱农空嗟枣农愁。

评析:红枣耐旱不喜雨,故遇天旱则红枣丰收。糜子谷子则不耐旱而喜雨。诗写八月初二糜子谷子均已晒坏,无望丰收。而红枣却眼看就要丰收。但是一场淫雨既

破坏了枣农的好梦,也没能给粱农带来希望。首二句“自古天旱红枣收,万户糜谷晒已休”,以“糜谷”的悲惨遭遇告诉人们虽然糜谷已无希望,但红枣快要丰收了。其中之辛酸虽很明显,但毕竟又给人们留下了一丝喜悦。末二句“八月初二淫雨降,粱农空嗟枣农愁”,恰如当头一棒,把人们仅有的一丝喜悦全部撕扯成七零八落的碎片,而后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全诗格调低沉,用笔苍劲有力,既充满忧思与无奈,又含有对大自然的抗议与不平。

(原载刘小烽《天有霓裳》)

关于李绅为什么要写《悯农》诗和李绅的悯农有几首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