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在石湖哪个建筑(范成大 石湖)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范成大在石湖哪个建筑,以及范成大 石湖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石湖的主要景点

石湖景区以吴越遗迹和江南水乡田园风光见胜,拥有众多的古寺、古塔、古墓以及宋代著名田园诗人范成大等人的别墅。此外还有渔庄、天镜阁、行春桥、越城桥、顾野王墓、越城桥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石湖串月等景观景物。附近的上方山上还有吴王拜郊台、吴王井、藏军洞、楞枷塔、范家祠、潮音寺等优美景观。

石湖:石湖,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2公里,周围10公里,面积3.6平方公里,越来溪穿湖而过,南接太湖,北汇胥江,流入苏州市区。越城桥与行春桥形成八、九十丈的堤桥,堤桥正北有一座雄伟的“吴中胜景”牌坊,坊额由当代书法家顾廷龙手书。

上方山:上方山,又名楞伽山。山下有楞伽寺,山上有楞伽塔,该塔在苏州诸塔中,仅次于虎丘云岩寺塔而居第二位。登山远望,石湖佳山秀水尽收眼底,湖光凝碧,横山叠翠,“山深林幽,花果茂盛“,凝聚江南田园之美。

石湖串月:行春桥位于茶磨屿东,石湖北诸,又名长桥、九环洞桥,因为桥下洞函中不仅流过一条小河,而是几处溪流分别流经其不同的桥孔,故人称九环洞桥。桥上有重级石栏,游人可随处坐憩。桥面俱石砌成,平展光滑,桥身九洞相连,湖水越洞而出,水清映物。农历八月十八夜,秋月如练,石湖行春桥九个桥洞,各挽一汛月影,形成串月之绝景。

石湖精舍:南宋末著名田园诗人范成大归隐石湖养老,自号石湖老人。范成大筑石湖别墅,又名石湖精舍,建有北山堂、农圃堂、寿乐堂、天镜阁、千岩观、玉雪坡、锦绣坡、梦鱼轩、说虎轩、倚云亭、盟鸥亭等多处景观。

渔庄:民国二十一年,书法家余觉在天镜阁故址建别墅,俗名“渔庄”。其主厅为慈禧太后所赐“福寿堂”,堂南临湖新建望湖亭,可畅览石湖、上方山景色。新增茶室、鱼塘,可供游人品荼、垂钓和休息。

越堤烧烤基地:这是苏州最大的野外烧烤基地,备有烧烤所需器具,并有十余艘小船、竹筏可游玩。每当风和日丽,游客或坐于绿树环绕之中,或泛舟湖中,享受着碧波荡漾绿草如茵以及烧烤的诱人香味。

华南虎养殖基地:华南虎是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在这里游客能更清楚地了解华南虎的生活习性,观看到华南虎的雄姿。

石湖度假村:坐落在石湖风景区内,度假村占地2000余亩,具有多项高级娱乐、休闲设施,功能齐全,是中国内外、中层次的宾客商务、旅游、餐饮、娱乐、会议等优选之场所。度假村按星级酒店建设配套标准与古代吴越建设风格相结合,是苏州独具古韵特色的度假村。村内粉墙袋瓦、曲折回环、请幽典雅、自然清新、楼台亭树,小桥流水,草坪青翠,其典雅清幽的装饰风格巧妙地与江南秀山碧水相映成趣,创造出高雅的休闲环境。苏州石湖度假村汲水之精,取山之灵。融远古风情、吴依乡趣于一体,其便利的交通,快捷的通讯,一流的设施,为宾客提供全方位服务。

影视文化区:“吴越春秋影视艺术中心”该区域以先秦勾吴风情建筑为主体,展示古吴越文化。主要有吴王行官姑苏台、吴王祭天的拜郊台、平安词、财神庙。为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又充分满足中国国内影视业发展的需求,建成了影视外景基地,前来拍摄过的影片有《西施》、《新江山美人》、《刘伯温》、《哪叱》、《十五贯》、《关汉卿》等。影视基地在灯光、道具、布景制作、演员配备、后勤、外部景点资料的提供以及化妆等进行全方位服务。

风情餐饮区: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太湖举办龙舟宴游,启创了官廷船莱船点之风,成为文人墨客、商贾官宦的风流之举。石湖景区建成的巨船餐厅,石湖船菜,可同时容纳2000多人就餐,配有十条画肪停泊在石湖之上。聘请专家挖掘整理苏州船菜,以结游客。

范成大晚年隐居在哪里?

范成大晚年隐居在石湖。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 ),字至能 ,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宋名臣、文学家。

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出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作为泛使出使金国,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争求改定受书之仪,不辱使命而还。乾道七年(1171年),自中书舍人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调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升任参知政事,此后相继知明州、建康府,颇著政绩。晚年退居石湖,并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逝世,年六十八。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退隐闲逸

范成大致仕后,在石湖度过了长达十年较为闲适而优裕的晚年生活,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写下了最后的名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并于绍熙三年(1192年)左右为家乡撰写了《吴郡志》。

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一月,孝宗起用范成大知福州。范成大多次请辞,均未获允,只得入朝召对,获赵昚慰劳,并赐丹砂及手书的苏轼诗两首,太子赵惇(即后来的宋光宗)也赐“寿栎堂”三大字。其后又于延和殿论事。

淳熙十六年(1189年),赴福州任,行至婺州(今浙江金华),称病坚请奉祠,获朝廷允准。其后向新即位的光宗上陈“当世要务”。同年,封吴郡开国侯。

绍熙三年(1192年),朝廷加范成大为资政殿大学士,起知太平州。范成大多次请辞未获准,只得于五月就任。六月,因次女逝世,范成大因而辞官回乡。

绍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于病中自编的诗文全集完成,命其子范莘向杨万里求《序》。秋季,范成大病重,上疏请求致仕。九月五日(10月1日),范成大逝世,享年六十八岁。朝命特赠五官。十二月十三日,归葬吴县至德乡上沙的赤山旁。后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

诗人范成大相关介绍

范成大,十二世纪的诗意旅人

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四十五岁的范成大受命出使金国。这次派遣使者乃非常之举,名为“祈请使”,目的有二:一是求赵宋皇室陵墓所在的河南巩、洛之地,二是重议两国交换国书的礼仪。此时距金灭北宋已40余年,南宋与金国划淮河为界,中原沦入异族之手,南宋皇帝偏安于南方,以“侄儿”的身份卑事金国。以当时北强南弱的不平等势态,南宋想以“祈请”的方式收拾失去的河山与尊严,不啻于痴人说梦。就连宋孝帝本人也知道,此行不但没啥胜算,还凶多吉少,他临行前对范成大说:“朕不败盟发兵,何至害卿!啮雪餐氊,理或有之。”这就是让他做好当苏武的心理准备了。

范成大此行着有旅行日记一卷,名为《揽辔录》,取东汉名士陈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的意思。据此书记载,他于六月“出国门”,“八月戊午”渡淮出国界,十月“戊午”复渡淮归来(《宋史·孝宗本纪》误为九月,《范公神道碑》正确),故在金国境内逗留时间恰好为两个月。乾道六年的使金之行,是范成大一生中心情最为复杂的一次旅行,压抑、悲怆,而又满怀忠义豪情,因此《揽辔录》中的许多文字也特别感人。如写北宋旧都东京汴梁的残破:新宋门内“弥望悉荒墟”,“大相国寺,倾檐缺吻,无复旧观”,“撷芳(园)中喜春堂犹岿然,所谓八滴水阁者,使属官吏望者皆陨涕不自禁”;凡东京一门一楼,皆罗列其旧名与“虏改”之新名,貌似简单的记录,而板荡之痛与黍离之思却已尽在其中。更让人心碎的当然还是中原的遗民,沦陷已久,“民亦久习胡俗”,“男子髡顶”,“村落间多不复巾,蓬辫如鬼”,然而父老“遗黎往往垂涕嗟啧,指使人云:‘此中华佛国人也。’老妪跪拜者尤多”,“至灵壁县,民始扃户窥观”,“途有数故老,见使车潸然”。除《揽辔录》外,此次使金之行还留下七十二首绝句,汇为《北征小集》,其中佳作甚多。如《蔺相如墓》:“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又如《会同馆》:“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一沤浮!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皆慷慨言志之作,感人肺腑(其中“羝羊解乳”一语用苏武事,正与前述宋孝宗语相呼应)。范成大的此次出使虽然最终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本来就是不可能达到的),但表现得风骨凛然,甚至连金主也认为“可以激励两国臣子”——弱国外交的极至也只能是争取一点精神上的尊严了。归国后,范成大得到朝廷的肯定,但很快又因刚直而被黜,于乾道七年受命出帅静江府(广西桂林),这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南宅交广”之行。

这次旅行实际开始的时间已是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腊月七日,从老家吴郡(苏州)出发,南经湖州、余杭,至富阳而入风景如画的富春江。在余杭时与远送而来的亲友道别——即将远征蛮荒瘴疠之地,场面极其伤感:“君纵归,恐染瘴,必老且病矣。亦有御瘴药否?”“其言悲焉。呜泣且遮道,不肯令肩舆遂行。”之前更不得不将重病的乳母留在余杭,“分路时,心目刲断。世谓生离不如死别,信然。”真情流露,催人心肝,虽千百年之后读这段文字,也不禁潸然。与众人别后二日就是腊月三十、除夕之夜,“发富阳。雪满千山,江色沈碧。夜,小霁。风急,寒甚。披使虏时所作棉袍,戴氊帽,作船头纵观,不胜清绝。”此行湖山盛景无数,清丽文字盈帙,而此情此境此文,意境之佳,却让人一见之下,永铭于心。试想身披二年之前去国北征的寒衣,胸怀着二日之前与亲友诀别的凄怆,于此除夜之际,置身于寒江的扁舟上,心绪如无限宇宙中的.一点孤明,所谓“不胜清绝”者,实是无以言之而强为之言了。溯富春江,经桐庐、兰溪入衢江,然后经常山县出浙江、入江西的信江,经信州(上饶)、贵溪、余干而到南昌,登滕王阁;入赣江,乾道九年元月十二日至临江军(樟树),十四日游芗林和盘园——这两处都是当时着名的园林,乃至有“图本行于世”的,游览之余,范公不禁想起自己老家的石湖,那是他的产业,他自负若“得闲数年,则石湖真当不在芗林、盘园之下耶!”。除园台建筑“最有思致”外,这两处给范成大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几棵大梅、古梅,晚年隐居石湖后,他就全力经营石湖的范村,“以其地三分之一与梅”,并专门着有《梅谱》一卷,其爱好不可谓不深。过临江军后即入赣江支流袁水,过袁州(宜春)、萍乡进入湖南境内。泛湘江南下,至衡山,谒南岳庙,因病未登山,然后陆行经永州、全州,三月十日,入桂林。凡水陆路程三千里,历时三月,着游记一卷,取韩愈咏桂林的“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诗意,取名为《骖鸾录》。勿庸置疑,范成大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旅人。这不仅是说他广阔的游踪,还有他对山河的热爱,最重要的,他非同反响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学天才,这使他能够把他的见闻感知转换为独特的内在体验和一流的文字。

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陈左高《历代日记丛谈》误为1185年),范成大五十二岁,离四川制置使任,五月底从成都万里桥出发,十月已巳进入吴郡(苏州)的盘门。和前两次怀着重重心事的旅行不一样,这一次的回乡之旅则是伴随着好心情:虽然与四川的同僚朋友分别不免伤感,但压倒性的情绪还是“归去来兮”的喜悦和轻松。这次的行程比较简单:沿岷江入长江,然后一路过三峡,经湖北、江西入江苏,从镇江转常州、苏州。此行有游记二卷,取杜甫“门泊东吴万里船”意命名为《吴船录》。与前二录相比,此书篇幅最长,也最为后人推重。《吴船录》内容极丰富,除了记名山大川之美,如写峨嵋山佛光之奇如在目前,状三峡湍流之险惊心动魄,等等,也有许多人文历史方面的记载非常有价值,如记江州东、西林寺的唐代碑刻,抄录峨嵋牛心寺释继业所着西域行程等,颇有史料价值。此书文章之美,李慈铭以为更超过《骖鸾录》,不愧为中国山水文字中的典范,佳篇警句俯拾皆是,不烦赘引。

从乾道八年十二月出盘门到淳熙四年入盘门,范成大完成了一个象征性的循环,从此结束了作为旅人的生涯。从四川归来过武昌时,他曾于中秋夜回忆自己十三年间,十一处见中秋,“其间相去或万里”,当时便想:若得自此“归田园,带月荷锄,得遂此生矣。”淳熙九年,范成大终于遂愿退休,从此在石湖度过了长达十年闲适而优裕的晚年生活,写下了最后的名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并为家乡撰写了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方志:《吴郡志》。在最后的岁月里,他并不像丁尼生笔下老年尤利西斯那样壮心不已,仍然对旅行充满向往,但毫无疑问的是,每当中秋赏月的时候,他都会想起他从前度过中秋的那些地方:一生的漂泊已经沉淀在他内心,成为记忆中永恒的财富。

范成大的祠堂是怎样的?

范成大是吴郡,即江苏省苏州人。他的父亲范雩1123年中进士,后任秘书省正字和秘书郎等职;他的母亲蔡氏是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的孙女。因此,范成大自幼年时期就受到良好的教育,遍阅经史,善为文章。

范成大17岁时,曾应诏赴礼部献赋颂。次年,父亲病故,家境日益贫寒,由于为衣食奔走和抚养弟妹,直到妹妹出嫁后,他才重操学业,专意科举。所以他后来有“若有一廛供闭户,肯将篾舫换柴扉”之叹。

此后,范成大在昆山荐严寺随乐备学习,并加入了他们的诗社。当时,还是少年的范成大便写出了“莫把江山夸北客,冷烟寒水更荒凉”的名句,对于南宋统治者向金朝使节炫耀半壁江山的无耻行为,他给予了尖锐的批评。

范成大早年所作文、赋《馆娃宫赋》、《论日力国力人力疏》和《论邦本疏》等代表作大都篇章短小,语言平实,很少用典,在当时都享有盛名。如《馆娃宫赋》借吴王夫差信用奸佞、残害忠良、沉溺声色之事暗讽时事,一时传诵。

1154年,范成大中进士后,先任徽州司户参军,后被召入京,任监太平惠民和剂局,历任馆职,仕途上比较顺利。

1166年,范成大升吏部员外郎,因谏官上书指责他被越级提升,他被免职还乡。1169年,范成大被召入朝,任礼部员外郎,年底升起居舍人。

1170年,宋孝宗赵昚令范成大为特使,赴金国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陵寝”事。在金主面前,他“词气慷慨”,“全节而归”,维护了宋廷的威信,为朝野所称道。

后来,金世宗复书允许宋孝宗奉迁陵寝,同意归还宋钦宗梓宫。同年9月,范成大归来,并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和著名的72首纪事诗。

范成大兴趣广泛,他的《揽辔录》记述出使金国时的所见所闻,具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如《胭脂井》和《合江亭》等,都是借描写山川形胜,抒发爱国情怀的佳作。

范成大在当时属于主战派人物,因此,他在出使金国时所写的72首七绝诗,更是集中地表现了他的爱国思想,如: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女僮流汗逐毡并,云在淮乡有父兄。

屠婢杀奴官不问,大书黥面罚犹轻。 

平地孤城寇若林,两公犹解障妖侵。

大梁襟带洪河险,谁遣神州陆地沉?

这些诗篇通过题咏沦陷区的山川古迹,谴责了宋朝统治者的昏庸误国,为中原父老传达了盼望收复失地的心声,有的诗篇还记载了金国贵族统治下的人民的悲惨遭遇。

范成大回朝后,深得孝宗的器重和信任。此后,他由中书舍人,官至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他在南宋诗人中最为显达。

范成大赴任桂林和离蜀归乡时所作的《骖鸾录》、《吴船录》,记述山川形胜,风土人情,考订传闻,转述异事,不仅可资考证,游记色彩也很浓厚,其诗境界开阔、诗藻华赡,以清峻瑰丽为特色,五言诗尤为突出。

《桂海虞衡志》所记载的桂林岩洞、器具、饮食、物产和民俗史料,对研究广西地方史和西南民族史尤为珍贵。

其中,关于鸟兽、花果、草木、虫鱼的记载,和他晚年所作的《菊谱》、《梅谱》一样,也是自然科学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所著《吴郡志》,是我国最早的具有正式规模的地方志之一,历来都为历史学家所重视。

范成大在地方为官时,或尽力铲除弊端、整顿军备,或救灾赈济、兴修水利,为减轻农民负担、解除士兵疾苦作了努力。与此相应,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183年,范成大58岁时因病辞归,此后10年,他隐居故乡苏州石湖,建有石湖别墅,自号“石湖居士”。他与南宋著名诗人尤袤、杨万里和陆游齐名,号称“中兴四大诗人”。

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张籍等诗人和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

范成大的诗,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1186年,范成大在石湖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是他一生田园诗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他同时还是著名的词作家。

著有《石湖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揽辔录》、《骖鸾录》、《吴船录》、《吴郡志》等著作传世。

此外,范成大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南宋文学家岳珂在《宝真斋法书赞》中称范成大的书法:

笔劲体遒,可广可狭。

明代文坛领袖王世贞也称赞范成大的书法:

书法出入眉山、豫章间,有米颠笔,圆熟遒丽,生意郁然。

范成大与南宋著名书法家张孝祥并称为南宋前期的两大书法名家。

范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时期就有显著影响,到了清初则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之说。“剑南”代指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而“石湖”则代指范成大。

1193年,范成大病逝于石湖。

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历年久远,早已湮没。据文献《横溪录》记载,卢师邵先生曾在此建范文穆公祠,祠堂三间面阳,其眉揭昆山旧额“石湖书院”。另据文献《石湖志》记载:

公后见东宫曰石湖已拜宸翰,有‘寿栎堂’愿得宝书,太子书三大字赐之。

“寿栎堂”系1518年监察御史卢雍为纪念范成大而建,此时范成大已去世325年。内有御碑亭,置御碑“石湖”两字石刻,中有“赐成大”3个小字。碑的下方为范成大自叙,共471字。

1520年,明代御史卢雍在石湖茶磨山北、行春桥南重建并更名为“范文穆公祠”。次年,他将范成大手书《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摹刻石碑,嵌于祠壁。

1612年,明代参议范允临重建了范文穆公祠。1639年,明崇祯时的巡抚张国对祠庙进行了修缮。

到了清乾隆年间,宫廷画家、苏州人徐杨所作《盛世滋长图》对当时的范文穆公祠全貌进行了描绘,依山临湖,规模宏大。

1798年,清翰林院编修范来宗对范文穆公祠做了修缮。廊上有范来宗记,清代文学家吴锡麒书“重修石湖范文穆公祠记”石刻4通。廊间另有“天镜阁记”石碑2通,由清代官员任兆炯撰,清代书法家王文治书。

后来,同治年间对范文穆公祠进行了重修。修复一新的范成大祠背山面湖,东向,有祠门、享堂两进,左右以廊相连,中为庭院。

祠门额“范文穆公祠”,面阔三间,硬山顶。享堂面阔三间,硬山顶。堂内悬“寿栎堂”匾,有范成大塑像。两旁有对联:

万里记吴船蜀山巴水经过处;

千秋崇庙祀行春串月感怀时。

在殿堂的正中塑有范成大坐像,身穿宋服,手执书卷,神态凝思。祠壁嵌7通石碑,为范成大所书的《四时田园杂咏六十首》。左右壁间嵌明代石刻田园诗碑7通,诗、书、刻俱佳,堪称珍品。

范成大在石湖哪个建筑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范成大 石湖、范成大在石湖哪个建筑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