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为什么要闲居(辛弃疾为什么隐居)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辛弃疾为什么要闲居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辛弃疾为什么隐居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辛弃疾选择“沉默的闲居”是因为什么?

辛弃疾,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在阴雨如晦的南宋王朝,辛弃疾空有一腔政治抱负,却得不到施展,但他却是一个成就卓越的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词章名篇。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一生以洗雪国耻、恢复中原为志,可是仕途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1181年农历11月,由于受到弹劾,官职被罢,辛弃疾来到江西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辛弃疾为什么喜欢隐居在上饶江西等地?

文章转摘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一生以洗雪国耻、恢复中原为志,可是仕途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1181年农历11月,由于受到弹劾,官职被罢,辛弃疾来到江西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现在问题来了:辛弃疾一生走过的地方颇多,应该有很多定居地可以选择,为何最终选择了上饶?

上饶,古称信州,东联浙江,南挺福建,北接安徽,自古就有“八方通衢”和“豫章第一门户”之称。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于临安,距离信州只有八百里行程,信州的交通地位十分突出。

洪迈《稼轩记》说,辛弃疾之所以择居上饶,是因为“国家行在武林,广信最密迩畿辅。东舟西车,蜂午错出,势处便近,士大夫乐寄焉。”

道路通达才四处便近。进,可以即刻入朝;退,可以归隐安居。由此看来,辛弃疾之所以选择定居信州,交通便利是他的第一考虑。

古往今来,有一个规律几乎通用:一个城市及其辖区的兴衰变幻,取决于一个至关紧要的命脉——交通。交通是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兴衰的神秘钥匙,交通发达时则发展兴盛,交通滞涩时则城乡衰败。

上饶之便利交通,古已有之。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一条通京大道穿越全境。《上饶地区交通志》载:“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越裳氏三象重译来朝献白雉,洛阳至广州大道已通。自河南洛阳经安徽宿县,江苏扬州,浙江杭州、衢州、常山通今江西玉山、上饶、南昌、赣州而入广州。”

公元前11世纪,越裳氏从广州去洛阳朝贡,如何行进?完全靠11路步行是不可能的,只有走水路。融入百越的越裳氏善于操舟,由广州行至江西界再无水路可通,只能弃舟登岸,翻越庾山梅岭。过岭之后,循赣江水路通鄱阳湖,逆信江而上,过贵溪、弋阳、信州(上饶)、抵达玉山。再弃舟登岸,陆行过岭进浙江常山,换舟由钱塘江水系到达杭州,此后扬州、宿县、洛阳皆有水路可通。

这就是古代最早的“京广线”,上饶也成为当时“京广线”上的重要枢纽之一。

此后,以这条“通京大道”为依托,江南交通状况历朝历代都有新的开拓。到了唐代,这条路线图都基本没有改变。

长久以来,这条古道都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官商大道,担负着繁忙的漕运、驿运、商运和军运重任。悠悠千载,但见(信)江(鄱阳)湖水面舟楫连樯,玉(山)常(山)道上一片繁忙。通京大道的开通,让上饶这块土地快速苏醒,接受并和其他地区的文化充分融合。

依托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在北宋后期与南宋初年,上饶成了南迁的大族与朝廷赋闲的士大夫集聚之地。《稼轩记》中说“(当时)环城中外,买者且百数。其局不能宽,亦曰避燥湿寒暑而已耳。”

辛弃疾也钟情于上饶这一方水土,斥资在信州带湖兴建新居,取名“稼轩”。

淳熙九年(1182年)春,带湖新居初成,辛弃疾作《水调歌头·盟鸥》:“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也罢也罢,既然英雄无用武之地,不如结盟鸥鹭,相伴山水,过一段惬意舒适的田园生活。辛弃疾22岁时南归,在南宋生活了45年,前18年随任而居,后27年基本都居住在上饶。

大美上饶,给词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雍正年间的《江西通志》引宋释觉范《信州天宁寺碑记》:“江南山水冠天下,而上饶冠江南。鹅湖、博山、龟峰、怀玉,号称形胜,而灵山尤胜绝。”

游走于信州的美丽山水之间,远离了官场的尔虞我诈,远离了世俗的纷扰猜忌,再多的怅惘与苦闷,无奈与不甘,在这一地,在这一刻,都放下了。在这片安宁的土地上,在恬淡的田园生活中,词人与自然同行,与风月同醉,小写下大量不朽的词作……

感谢信州,感谢带湖和瓢泉,留住了辛弃疾,也涵养了那么多“大格局”之外“小清新”的词。那些郁闷中的释放、行走中的情思、豪放中的妩媚,带我们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稼轩居士”。

辛弃疾为什么隐退?????急用!!!!!!!!快!!!!!!!!!!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另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使他的官职最高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答案满意请及时采纳,谢谢!

关于辛弃疾为什么要闲居和辛弃疾为什么隐居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