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给各位分享黄庭坚为什么被贬宜州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黄庭坚被贬到哪里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黄庭坚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宋庆历五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045年7月28日),黄庭坚出生,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
2、幼年便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千里之才。
3、崇宁四年(1105年), 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宣布命令就客死在宜州(广西宜山县)贬所,终年六十岁。
探究历史文化名人与长江三峡之情缘,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算是众多贬官里最为倒霉的一位。曾任宣州、鄂州知府的他,被人诬告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三年后又被“戎州安置”。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后世称“黄山谷”。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进士,系“江西诗派”创始者,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黄庭坚仕途坎坷,是不幸也是幸运。说不幸,是自古以来,有太多似他这样的书生因个人崇拜而在政治上“结党”,一遇改朝或换代便受牵连,更身不由己;讲幸运,是他游走于流放之地,纵情山水,竟然成就了诗词和书法的大功业。
2010年6月3日,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价的世界纪录首次在国内诞生——黄庭坚书法《砥柱铭》以3.9亿元落槌,加上12%的佣金,总成交价达到了4.368亿元。此乃当今社会对一幅古人书法作品的最高褒奖。
书法如是,那么人呢?书家在世的时代,何曾有过此等幸事?无论居官、流放,凡足迹所至,有关黄庭坚的轶闻、传说、诗联、墨宝、碑刻甚多。本篇乃三峡故事,还是着重说一说黄庭坚与三峡的情缘故事吧——
1095年,黄庭坚贬涪州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这年年底,他自陈留出发,南下江陵,西进三峡,由巫山过江,经施州、黔江,历尽千辛万苦,于次二年四月二十三日抵达贬所——黔州,即今重庆彭水县,住进乌江边上的开元寺,开始了寂寞的流亡生活。这一年,黄庭坚五十岁。
古黔州治所乃郁山镇,西汉于此设立涪陵县,三国蜀汉时期,设立涪陵郡。南北朝北周武帝时期置奉州,十年后改为黔州。隋朝在此设立彭水县。唐高祖时期置黔州。
谪黔期间,黄庭坚曾在乌江东岸山崖上建轩。轩成之时,恰逢崖旁榕树结子满枝,又得悉夫人携新生子已到涪州(今涪陵),因取杜牧 “自恨寻芳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吹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中“绿荫”二字命名此轩。宋元以后,绿荫轩成为彭水县童生会试之“考棚”。清代在此基础上建“摩围书院”,成为彭水县内三大书院之首。民国初年,摩围书院改办为县立高等小学堂。建国后,扩建为县立中学。1955年,彭水县委迁入,将此轩改建为会议室。邑人取门楣上“绿荫轩山谷书”六字镌刻于崖下。
千年之后,其被贬之黔州旧址——绿荫轩,仅幸存一株老黄角树和树下巨石上的真迹“绿荫轩”三个字。这株古树需五人合围,那字“如云遇风,且往欲回。波澜老成,韵味十足”。
宋崇宁四年(1105年),命途多舛的黄庭坚客死在宜州(广西宜山县)贬所,终年六十岁。后朝廷推崇他耿介正直气节,赐谥号“文节”。黔州民众怀念他,在玉屏山麓为他建了衣冠冢。
黔州绿荫轩,文化人燃点的心香,千年万年袅袅不灭。徐徐风声里,我们依旧能听见黄山谷捻须吟哦:
鹧鸪天
黄花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在黔州三年半时间,黄庭坚曾来往三峡腹地施州(今恩施),与老友张仲谋(早年在汝州叶县结交)来往甚密。黄庭坚黔南之贬,虽是戴罪流官,却得到夔、黔官民善待。
减字木兰花
距施州二十里,张仲谋遣骑相迎。因送所和乐府来,且约近郊相见。复用前韵先往。
使君哪里?千骑尘中依约是。
拂我眉头,无处重寻庾信愁。
山云弥漫,夹道旌旗联复断。
万事茫茫,分付澄波与烂肠。
这是入峡以来第一首欢快之作。愁眉拂尽,痛饮“烂肠”(酒之别名),岂不快哉。请看另一首词:
醉蓬莱
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翠峰相倚。
巫峡高唐,锁楚宫佳丽。
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
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重云水。
尊酒公堂,有中朝佳士。
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
杜宇催人,声声到晓,不如归是。
黄庭坚黔州之贬,其长兄黄元明竟然跋山涉险终始相陪。这份手足之情,着实令人感动。黄《书萍乡县厅壁》云:“初元明自陈留出尉氏、许昌、渡汉沔、略江陵、上夔峡,过一百八盘,涉四十八渡,送余安置于摩围山下。留数月不忍别。士大夫共慰勉之,乃肯行。掩泪握手,为万里无相见期之别。”
和元明黔南赠别诗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一年以后,三弟叔达送其家小来黔。路经恩施,亦受到张仲谋热情款待。黄庭坚作竹枝词二首并跋。跋云:“古乐府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但以抑怨之音和为数叠。与巴娘,令以竹枝歌之。前一叠可和云:‘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后一叠可和云:‘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或各用四句入阳关、小秦王亦可歌也。”下注:“四月甲申”。
竹枝词
撑崖拄谷蝮蛇愁,入箐攀天猿掉头。
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
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
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
诗中之鬼门关、四十八渡皆在奉节、巫山县东北,是去往恩施道中必经之险境。身处逆境,虽多有友人相济,但其内心是寂寞的。夜深人静时,诗思游走,黄庭坚居然做过这样的梦哩——
梦李白诵竹枝词三叠
“予既作竹枝词,夜宿歌罗驿。梦李白相见于山间,曰:‘予往谪夜郎,于此闻杜鹃,作竹枝词三叠。世传之不子细。集中无有,请三诵乃得之。’”
一声望帝花片飞,万里明妃雪打围。
马上胡儿那解听,琵琶应道不如归。
又:竹竿坡面蛇倒退,摩围山腰猢狲愁。
杜鹃无血可续泪,何日金鸡赦九州。
再:命轻人鲊甕头船,日瘦鬼门关外天。
北人堕泪南人笑,青壁无梯闻杜鹃。
歌罗驿在恩施,夔州为竹枝词的发源地。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见到里中几联歌竹枝,大受感染,创为竹枝词,开千古之风气。黄庭坚赞之云:“梦得竹枝词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
遍查《全宋诗》,我还在其1022卷中,查到黄庭坚另二首《竹枝词》,原注:“绍圣二年公在夔州。故诗中皆有夔中竹枝语”。
三峡猿声泪欲流,夔州竹枝解人愁。
渠侬自有回天力,不学垂杨绕指柔。
又:塞上柳枝且莫歌,夔州竹枝奈愁何。
虚心相待莫相误,岁寒望君一来过。
黄庭坚之弟叔达在归返江南途中,不幸病卒于荆州。山谷闻耗已是半年以后。他在建中靖国元年的巫山道中,填了这么一首词:
减字木兰花·登巫山县楼作
襄王梦里,草绿烟深何处是?
宋玉台头,暮雨朝云几许愁。
飞花漫漫,不管羁人肠欲断。
春水茫茫,欲渡南陵更断肠。
山谷从施州到黔州乃贬官且系“别驾”,实乃闲职,却得到黔守曹伯达与长史张诜的悉心照料。他在《与大主簿三十三书》云:“太守曹供备谱……通判张诜……皆贤雅,相顾如骨肉。”其间他创作了一批上佳的词作。如:丙子仲秋,奉陪黔阳曹使君伯达玩月,作减字木兰花。兼简施州张使君仲谋。
减字木兰花
中秋多雨,常是尊罍狼藉去。
今夜云开,须道姮娥得得来。
不知云外,还有清光同此会。
笛在层楼,声彻摩围顶上头。
谈到黄山谷夔州诗词,陆游在《入蜀记》八月二十四写道:“早抵巫山县,在峡中亦壮县也。市井胜归,峡二郡。隔江南陵山极高大,有路如线,盘曲至绝顶,盖施州正路。黄鲁直诗云:‘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归梦绕羊肠’,即谓此也。”
周必大《益公题跋卷十》跋《黄鲁直蜀中诗词》云:“杜少陵、刘梦得自夔州后顿异前作。世皆言文人流落不偶,乃刻意著述。而不知巫峡峻峰激流之势,有以助之也。山谷自跋涉黔,身行夔路,故词章翰墨日益超妙,观此三帖。淳熙五年十月十三日。”山谷居黔南时词多于诗,俱臻高境。如: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骑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又如: 减字木兰花·和赵文仪
诗翁才刃,曾陷文场貔虎阵。
谁敢当哉,况是焚舟决胜来。
三巴春杪,客馆梦回风雨晓。
胸次峥嵘,欲共涛头赤甲平。
词中赤甲,在四川奉节东北,南连白帝山,正是入施道路必经之地。此词雄风烈抱何其杰特如此。
在黔三年后,因其表兄张向到夔州做官,朝廷令黄庭坚回避亲嫌,于是他又被“戎州安置”,于绍圣五年(元符元年)三月由彭水下涪陵,经渝州(重庆)、泸州,六月到达戎州(宜宾)。黄无俸禄,只得在州南的一个僧寺里住下来。为了避免遭受进一步迫害,他自称“身如槁木,心如死灰”,把寺中的居室叫作“槁木庵”和“死灰 ”。后来在城南另外租了房子,又起名叫“任运堂”,表示自已安分守命,无心世事。
黄庭坚在巴蜀前后六年,与巴山蜀水为伴,不问政治,然其诗文、书法则大进。他曾把自己的一生分为“绍圣前”和“绍圣后”两个时期。绍圣前,黄庭坚作为苏轼门人,其诗文、书法已名满天下;绍圣后,他的书法艺术及其书论达到了他一生中的顶峰。
归究起来,是三峡的险峻、黔州摩围山的巍峨、长江的宽阔浩荡、使黄庭坚获得了灵感。巴山蜀水,在他心中活了,他的诗歌、书法焉有不升华之理?!
元符三年,哲宗去世,徽宗即位,大赦“元祐党人”,黄庭坚遇赦东归,于年底发戎州,在江安过年,建中靖国元年初由江安经渝州、万州、夔州出峡。
《西山记》是黄庭坚第一次谪官后,于57岁复出时,途径万州撰写的一件行书大字力作,乃记游南浦西山的散文,融记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极自然、精炼。被人题刻于岩石之上,高1米,宽2.6米,21行,172字,字径大都在10厘米左右,为黄庭坚行书中的宏篇巨制,后世以西山碑名之。清咸丰年间,万县知县冯卓怀将拓片寄给曾国藩,曾评为“海内存世黄书第一”。碑刻存于万州高笋塘流杯池碑亭内。
其实黄庭坚实在是命运悲惨了,黄庭坚资质聪颖。而且他的性格是属于那种很直接的,太较真了,以至于被别人拽了下来。皇帝也没有向着黄庭坚,贬官之后就生病去世了。
黄庭坚在历史上的名气很一般,不算特别的大。不过一个京城的文人居然身死异乡也是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了。先来说说黄庭坚的生平,黄庭坚呢从小就表现出很出色的文学天赋。靠着自己的力量勤奋好学,终于通过科举考上了进士。而且他做官做了一辈子,一直到他客死他乡。
但是他客死他乡的原因离不开贬官这件事情。据说,他也是一个直性子的人。他的守孝期满之后,又被朝廷纳进宫来做官。他的工作就是一些收录工作,但是审核的人员还有很多,不仅仅只有他一个。但是他在核对的时候,发现有的收录里过度的美化了皇帝这个角色,个人崇拜主义太严重了,于是他就不乐意了,就把这些他觉得不合适的地方都改过来了。
本来,人家这么写就是为了引起皇帝的注意力,就是为了讨好皇帝。结果来了一个说真话的,大家都觉得,我这么写皇帝都没说啥,你有啥资格在这说三道四。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黄庭坚没有什么反驳之力,甚至没有人跟他站在一边。更有一些同事们跑去和皇帝打小报告,皇帝一听居然有人敢瞧不起自己于是就直接相信了这些奸佞的话,马上就把黄庭坚贬职了。但是好在也没有被贬去太远的地方,但是无奈的是黄庭坚是一个老实人,再一次被贬官。就这样去了宜州,病死在了自己的岗位上。
古代的香,最美的是雪中春信、黄太史四香和返魂梅香。
雪中春信为苏轼所合之香,能于雪天闻到花开之意境。
东坡是天才,诗、书、文都盖世,他的巨星光芒令同时代的文人都黯淡了下去。
独一个黄庭坚例外,与苏东坡并称 “苏黄”,实则东坡是黄庭坚的老师。
黄太史四香,意和香,清丽闲远,自然有富贵气;意可香,香殊不凡,霈然鼻端;深静香,恬澹寂寞,非世所尚;小宗香,似南朝茂深,追配古人。
这四香奠定了宋代文人香品评与审美的标准,或清丽闲远或恬淡寂寞,且以香性喻人性。
返魂梅香,焚之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原名韩魏公浓梅香。
黄庭坚认为这香名“其意未显”,易为“返魂梅”,说“闻此香气魂返而活”。
这五香都非黄庭坚所创制,却因黄庭坚而声名流传。黄庭坚自号有“香癖”,他真懂香,真爱香。
所以当时的合香高手,做了香,都爱送他。
黄庭坚《跋自书所为香后事》云:贾天锡宣事作意和香,清丽闲远,自然有富贵气,觉诸人家和香殊寒乞。天锡屡惠赐此香,惟要作诗。
因以“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作十小诗赠之,犹恨诗语未工未称此香耳。然於甚宝此香,未尝妄以与人。
贾天锡是武侯,武人比文人性直,他知道自己做的香好,但说不出怎么好,而黄庭坚说得出。
所以贾天锡送香给黄庭坚,只要诗作报酬。黄庭坚欣然以诗情报之。
《贾天锡惠宝薰乞诗多以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十字作诗报之》
险心游万仞, 躁欲生五兵。隐几香一炷, 灵台湛空明。
昼食鸟窥台, 宴坐日过砌。俗氛无因来, 烟霏作舆卫。
石蜜化螺甲, 榠樝煮水沈。博山孤烟起, 对此作森森。
轮囷香事已, 郁郁著书画。谁能入吾室, 脱汝世俗械。
贾侯怀六韬, 家有十二戟。天资喜文事, 如我有香癖。
林花飞片片, 香归衔泥燕。闭合和春风, 还寻蔚宗传。
公虚采苹宫, 行乐在小寝。香光当发闻, 色败不可稔。
床帷夜气馥, 衣桁晚烟凝。瓦沟鸣急雪, 睡鸭照华灯。
雉尾映鞭声, 金炉拂太清。班近闻香早, 归来学得成。
衣篝丽纨绮, 有待乃芬芳。当念真富贵, 自薰知见香。
贾天锡与他的意和香,因为黄庭坚一直闻名于世。
2
宋代的文人,要选一个做朋友,黄庭坚最好。因为他最可爱,不偏执。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生于江西洪州分宁诗礼耕读之家,当地望族,北宋这一门就出了四十八位进士。
黄庭坚是神童,5岁能背五经,7岁能作诗,22岁中进士,作了县尉。
于黄庭坚,做官一定不擅长,因为他才太高,性太直,不合污,两次贬谪都是欲加之辞。又兼与东坡交好,更遭党派斗争荼毒。
黄庭坚对贬谪不以为意,他更醉心诗书与香,这和在哪里关系并不大。诗歌上,他开创了江西诗派,为江西诗派之诗宗。
书法上,他的行、草、楷书都极精美,风致卓然,与苏轼、米芾、蔡襄被誉为宋四家。论成就,黄庭坚的书法好于诗,诗好于文章。
而于香事,他则独步天下。
黄庭坚的一生,两度亡妻,漂泊零落,其实很苦,他却总能笑对。从什么时候起,他便与香为伴不得而知。
但是从诗文来看,无论什么样的凄风苦雨,陪伴他的依然是香。
《题自书卷后》:崇宁二年十一月,余谪处宜州半岁矣。官司谓余不当居关城中,乃以是月甲戌抱被入宿于城南。
予所僦舍“喧寂斋”,虽上雨傍风,无有盖障,市声喧愦,人以为不堪其忧,余以为家本农耕,使不从进士,则田中庐舍如是,又可不堪其忧邪。
既设卧榻焚香而坐与西邻屠牛之机相直为资深书此卷实用三钱买鸡毛笔书。
六十岁的黄庭坚,再度被贬,抱着铺盖置身宜州城南嘈杂的集市,对着残破不堪的茅屋、隔壁腥臭的屠牛肉铺,他给他晚年最后的居所起名“喧寂斋”,然后设卧榻悠然地焚起香,写起他生命中最后的乐章。
是的,是乐章。
香,营造起的结界,隔开了他与污秽世界的距离,香赋予了他穿越时空的能力,他可以随时抽身现实,在精神世界里获得完满——灵台湛空明。
给他慰藉的是香,保护他的也是香。
所以《香十德》只有他写得出:
感格鬼神,清净心身。
能除污秽,能觉睡眠。
静中成友,尘裏偷闲。
多而不厌,寡而为足。
久藏不朽,常用无障。
3
宋代,因为有一个人那么懂香,文人爱香好香之风益甚。
苏东坡初见黄庭坚诗文,便知他是人杰,赞他的诗超轶绝尘。
彼时苏东坡已名动四海,黄庭坚不过初露头角。苏对黄极为赏识,二人常有诗酬唱和,一生知己。
二人第一次相见在元丰八年(1085),黄庭坚以秘书省校书郎被召入京,黄庭坚四十一岁,苏东坡五十岁。
第二年,黄庭坚作《有惠江南帐中香者戏赠二首》赠给苏轼:
百炼香螺沉水,宝熏近出江南。
一穟黄云绕几,深禅想对同参。
螺甲割昆仑耳,香材屑鹧鸪斑。
欲雨鸣鸠日永,下帷睡鸭春闲。
详述帐中香的材料、熏焚用具、用途,妙在是戏赠。其实深有隐喻。
苏东坡以《和黄鲁直烧香二首》和之:
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
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一个戏赠,一个答得自然又正经, “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道出东坡对黄庭坚隐喻之会意和自己对时下官场政局之无奈,不如“深禅相对同参”。
黄庭坚又以《复答子瞻》两首为回应:
置酒未容虚左,论诗时要指南。
迎笑天香满袖,喜公新赴朝参。
迎燕温风旎旎,润花小雨斑斑。
一炷烟中得意,九衢尘里偷闲。
这两首是对东坡的安慰,望他能于“烟中得意”,“尘里偷闲”。
元祐四年(1089),苏东坡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合,离京赴杭州任,后作闻思香。闻思一名便取自与黄庭坚的答和香诗。
洪刍,是黄庭坚的外甥,江西南昌人,黄庭坚为其取字驹父。
勤奋好学,29岁中进士,主晋州州学教授,仕途坎坷,最后被流放沙门岛而卒。
洪刍诗文受舅舅黄庭坚指点,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然而成就不高,让他文章千古的是《香谱》。
洪刍《香谱》为今存北宋最早、也是保存比较完整的香药谱录类著作。
其中对于历代用香史料、用香方法、以及各种合香配方,均广而收罗之;并首创用香事项之分类模式为:香之品、香之异、香之事、香之法等四大类别,为其后各家香谱所依循。
洪刍之前有北宋沈立(1007-1078)《香谱》,首开为香立谱之先河,不幸早佚。
洪刍《香谱》遂排第一。
洪刍早年生活并未见与香深涉,何以著《香谱》?
洪刍双亲早逝,四兄弟的教养都由祖母即黄庭坚姨母亲力亲为,兼之洪刍母亲又是黄庭坚的妹妹,黄庭坚对洪家的四个外甥十分照顾。
尤其对洪刍,黄庭坚更是格外看重,直至黄庭坚晚年被贬宜州,仍在书信中指导洪刍为诗作文。
对洪刍影响和鼓励最大的就是黄庭坚。
没有黄庭坚,就没有洪刍《香谱》。
洪刍之后,有曾慥《香谱》、陈敬《陈氏香谱》、《新篆香谱》、周嘉胄《香乘》滥觞开来。
黄庭坚的政治生涯,是一部被打压生涯史。但是他却像一缕碧沉的幽香,从北宋一直绵延下来。
他的人、他的诗文、他的书法,共同构成一味合香,兼得富贵清丽与恬淡寂寞之韵致。
意思是,人若不经常接受古今好思想好文章的洗礼熏陶,胸中就会沾染尘俗,照镜子会感到面目可憎,与人交谈会语言无味。
源自北宋黄庭坚在《答宋殿直》信中的一段话。
原话是: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这句话道出了读好文好书,受其浸染,就是接受“古今”之“浇灌”,为净化升华自身不可或缺之真谛。
全书文章,无论“遇事”还是“借题”,都探古察今。特别是所用大量史料,多采自古人随笔、札记、笔记、书信、日记、游记、诗词、方志、族谱等,这些来自稗史、民间、杂事类的记述,丰富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继而与今日现实相互印证,使人感到别开生面,情趣盎然,读来既获启迪,又长见识,难得之至。
扩展资料
黄庭坚幼年便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千里之才。七岁时写《牧童》诗,八岁时写《送人赴举》诗。
宋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考中进士,任汝州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
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焚,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宋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神宗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受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
黄庭坚在《神宗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
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因避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戎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柔意和他亲近,他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宋元符元年(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受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
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
黄庭坚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洪州分宁(今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字鲁直。作为北宋后期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诗人,他的诗歌成就与苏轼齐名,两人并称“苏黄”。
黄庭坚幼时就能过目成诵,七岁时便能写出《牧童》这样的诗:
黄庭坚十五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从此之后,他就跟着舅父李常远赴淮南(今江苏、安徽、河南境内的淮河以南的地区)游学。
游学期间的黄庭坚慢慢成长为一个浪漫而不羁的青年,在美丽富庶的江南,他和小伙伴们或冒险探幽、纵情山水间:
或饮酒作乐、偎红倚翠,于风流快活中打发时日。在那些欢愉的时光里,黄庭坚初尝了男欢女爱的甜蜜,也开始动用自己的才情,写出一首首令人面红耳热的艳词:
“镜里拈花,水中捉月”,可望而不及,也不知当时的黄庭坚知不知道“色就是空”的道理。那次,他去拜访一位很有名望的老禅师,结果被那阐师痛斥了一顿,说作为一个大丈夫怎能把才情用在写那些俗艳文字上面。从此,黄庭坚收敛多了。
熙宁六年(1068年),二十四岁的黄庭坚考中进士,成了汝州叶县的县尉,任期满后,又入京通过招考四京学官的考试,始任北京(河北大名府)国子监教授,且在那里一干就是八年。在第七个年头,他慕名给在徐州任职的苏轼写信,并寄去了两首诗,很快苏轼就寄来了和诗。
黄庭坚的命运从此和苏轼紧紧绑到了一起。
两人开始交往的第二年(元祐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案发。学官任满的黄庭坚已入朝并成为著作郎,因受苏轼案的牵连,被罚铜二十斤,还被贬为吉州太和县(今江西吉安市泰和县)知县。
第二年南下吉州的过程中,黄庭坚在舒州的皖溪口遇到舅父李常。李常当时的身份是提点淮南西路刑狱,而提刑司就在舒州(今安徽安庆),黄庭坚就跟着李常在舒州逗留了十多天。
在舒州游玩期间,黄庭坚发现那里的三祖山风景优美,山上还有一座清幽的寺院——山谷寺,置身这样的环境中,身心愉悦,他因此就给自己取了个“山谷道人”的名号,“黄山谷”也从此诞生了。
山谷再美,也不能久留。来到太和县后,黄庭坚还和在叶县时那样,勤政爱民,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
元祐元年(1086年),在担任秘书省校书郎期间,黄庭坚和苏轼终于见面了。这年六月,朝廷为选拔馆阁人才,黄庭坚和晁补之、张耒等几人应诏参加学士院考试,主考官就是苏轼。
自此,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和秦观四人就经常去苏轼处谈诗论艺,讨教或切磋,渐渐地,他们就成了别人眼中的“苏门四学士”了。
因参与修撰《神宗实录》有功,黄庭坚于元祐六年(1091年)被提拔为起居舍人。
眼见黄庭坚前途一片光明,哪知接下来的路却越来越不好走了。
先是母亲去世。在老家居丧期满后,这就到了绍圣元年(1094),他不想去朝廷赴任,但朝廷不允,且要求他必须到京——因为他摊上事了。
哲宗亲政后,宰相章惇当权,苏轼再度倒霉,被贬往岭南。苏轼南下,黄庭坚北上,两人刚好相遇于鄱阳湖口,相聚三日,挥泪而别,从此以后竟再未会面。
到京后的黄庭坚,即因《神宗实录》中诬陷朝政的“罪证”而受到处理:被贬为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重庆彭水县)安置。
在黔州的三年时间里,黄庭坚生活非常艰难,最后只能靠耕田种地度日,房子也是自建的,给友人的书信中,他甚至自称“黔中老农”。尽管如此,他依然坦然面世,还悉心教导前来向他求学的川地青年。
因为黄庭坚的表兄张向调到夔州(今重庆奉节)任职,为了避嫌,黄庭坚又转到了戎州(今四川宜宾)居住。
直至元符三年(1100年),黄庭坚才被召回京。在北返的路上,他听到苏轼也被召回的消息,一时难以抑制内心的兴奋和激动,马上写了《东坡先生真赞》一诗:
谁料苏轼只走到常州,就永远地倒下了。黄庭坚闻知噩耗,震惊不已,痛惜万分。
黄庭坚不想到京城做官了,所以朝廷授予他的职务,他都坚辞不就。
崇宁元年(1102年),黄庭坚住在鄂州。在这里,有个邻居,是个老太医。那太医医术高明,但给人看病时却只收很少的钱,甚至不收钱,平时生活简朴,非常低调,闲着的时候,他就种菜养花,或看鸟观鱼,非常的悠然自得。
太医自称“四休居士”。有一天,黄庭坚问他:何为“四休”?太医笑着给出了下面的解释:
(三平指衣、食、住三方面平平常常,二满指满足于目前自己所有的名和利,三平二满是指平和安稳的生活。)
太医的话让黄庭坚赞叹不已,他觉得这“四休”简直就是人生快乐的法宝,而他也正是想在这样的心境下度过余生,所以写诗赞曰:“太医诊得人间病,安乐延年万事休。”
在鄂州住了一年多,年已花甲的黄庭坚又因强加的“幸灾谤国”罪被贬到宜州(今广西宜山市),崇宁二年(1104年)他一路艰辛到达贬所:
次年九月底的一天,黄庭坚突然一病不起,在无一子弟在侧的情况下,孤独地离开人世。
黄庭坚死后,有人将他奉为“江西诗派”的宗师和领袖。
黄庭坚的书法成就也很高,他与苏轼、米芾、蔡襄合称“苏黄米蔡”,亦即“宋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