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中国的禅师手上的哪个柱,以及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烧香拜佛的某些注意事项
注意了: 香不能叫“买”而应该叫“请”.
烧香注意事项:
在寺庙内有很多菩萨,如果你愿意,可以一尊一尊的拜过去,如果时间不允许,只需在大雄宝殿前烧.步骤如下:
自己请自己的香,不能由别人付香火钱.
最好用自己的火点燃香(三支即可,不需要大把大把的烧),面朝大殿的大门(现在为了防止火灾,一般不可以在大殿里烧香了),双手轻握三支青香(男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士反之),突然向上方一提,燃烧的火随即会熄灭,千万不能用嘴去吹灭.
上香时先上香后礼拜,很多人抓着一大把燃着的香到处拜,滚烫的香灰在寺院到处飘着,阵阵浓烟熏着人们的眼睛,以为香越高,越大把心越诚,这些都是不懂的表示,其实三根香就够了,敬在一个炉中即可,“万佛一炉”然后经过没一座佛堂时,合掌拜三下就可,佛教根本就没有诸多讲究,最主要你有没有清净自心。
把香举至额头一般高,闭眼许愿;然后三拜.(举香的高度不得底于下身)
右转,面朝东方(一般大殿的门是朝南的),按第3步方式许愿,三拜;然后朝南,朝北.
拜完后即可将香插到香炉内,注意:应该用左手燃香,因为右手杀生,左手相对来说要平和,不可往香炉内一丢了之.
女人大姨妈来的时候不要去上香.
进庙烧香,意思是点燃自己的心香,点灯是点亮自己的心灯,这时就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使自己得到智慧等等。所以烧可以烧一枝,可以烧两枝,最多烧三枝。不必多烧。进庙烧香,可以自己带,也可以从外头买,不过一般大殿上都备有香,所有你可直接用,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你可以往功德箱中放点功德钱,如果困难,放心菩萨不会怪罪你的,你拜了佛也一样有功德。
不过见过很多信佛的人请上一串念珠挂在脖子上,师父说这样做一般人是承受不起的。所以希望朋友们以后如果请了念珠,请把他带在手上。
焚三支清香,一支敬佛,一支敬法,一支敬僧;
庙里的垫子中间是给出家人拜佛用的,在家人男人跪拜用左边的,女人用右边的;
在庙里按顺时针方向行走拜佛
进庙前沿尽量不要走中间,沿阶梯边沿而上,男左女右,进门时尽量不要走正门,因为方丈门朝晚课时都是从正门进的,而沙弥等从偏门进,所以为了和寺院一致,大家都尽量应该从偏门进,男左女右,进去时尽量跨右脚,出门时也从偏门出就是,不要踩在门槛上(一般寺院门槛做得很高)。进庙门的时候,千万不要踩门槛.(据说门槛是神的肩膀还是啥了,踩了就是不敬)
先,心要虔诚,要茹素,手要干净,不要在庙堂里大声喧哗以及说无关的“唠叨话”,不要用手指点佛像,不可大声喧哗和讲不敬的话语。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不可以随口胡乱许愿,因为许愿一定要还愿的,如果没把握做到,就千万别许愿。别求发财,佛不是保佑你发财的。可以求平安,求健康顺遂。不要随口许诺给佛什么供养,然后又抛到脑后。佛又不争你的一柱香,这个说法是要让我们不要随意承诺,所谓做人应该有言必践吧。佛所恼的应该是这些虚妄之言吧。
不要跨过蒲团,因为也会给人一种不庄严的感觉,而你后拜,却站在正在上香的香客前面,也是不礼貌的行为,因为可能会让别人起(口真)念,贪 ,(口真),痴就是修行路上的三毒。三毒不灭难见真如本性。
去道观许愿是要还愿的。一年愿望实现后回来,方法进去问人就可以了。如果没许愿光是拜,就不用。寺院一般是不用还愿的,但是你最好许个做多少善事的愿。就发愿来促使你本身的许愿。
不要不经寺院同意采摘寺院管理范围的花果,私自拿供品等物,这也是不对的行为,叫“偷盗四方常住”也要获果报的。
不要在寺院吃荤食。
寺院通常有经书赠送的,不要忘了请几本,世间之物还有什么比经书更珍贵的
请来的经书护身符不可随意放置,应该取干净的书柜放好。同房时房间切不可有佛经护身符等法物,因为护身符等是护法护身的,沾上邪气将会起不到作用,这才是切记的。
如果是因为被邪魅债主缠身,拜完时做回向时念将拜佛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他们也会高兴的。
整理:
①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靠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桌上安放。
②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向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去礼拜,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前头走过。
③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家端坐阅读。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④见僧人:见面称为法师,或称大和尚。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拜,不必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⑤法器:寺中钟鼓不可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乱动。
⑥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已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以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完,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香表戒、花表定、灯表慧
提要:
·凡事符合规矩
·烧香是供养,烧檀香最好
·对出家众应供养饮食衣服、医药卧具
·香表戒律,三支表戒定慧
·花表禅定
·有刺的花不能供佛
·桃花象征男女,不能供佛
·佛前供灯,灯表智慧
居士答:
心净人净!当然最好是先沐浴或三天内不同房,但是以佛法恒顺众生为先,圆融通达,方便为要旨,不要因为诸多禁忌而使初闻佛法者却步。
确实是左手上香,但一般人是没什么硬性规定的,佛教也有礼仪的,我们是点燃香后,如果火仍未熄,晃动香或用手煽灭最好不要用口吹灭。
拜完用左手取一支先上中间,念供养佛,不堕地狱
第二支上右边,念供养法,不堕饿鬼
第三支上左边,念供养僧,不堕畜生
这样上香就较契合佛教礼仪,让人更能体悟佛的庄严法像
但现在的寺院大多数都是佛殿前一个很大的香炉,一走近就浓烟滚滚,很高温度的热气直扑脸上,还有很多香客干脆就将大把大把的香仍进去。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不上香了,只合掌礼拜就可。
参观游览寺庙要懂规矩:
名寺名庙,分布较广,它们是旅游者颇爱光顾游览的重点,但旅游者在游历寺庙时有四忌需牢记心头,以免引起争执和不快。
一忌称呼不当
对寺庙的僧人、道人应尊称为“师”或“法师”,对主持僧人称其为“长老”、“方丈”、“禅师”。喇嘛庙中的僧人称其“喇嘛”,即“上师”意,忌直称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称呼。
二忌礼节失当
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双手合十,微微低头,或单手竖掌于胸前、头略低,忌用握手、拥抱、摸僧人头部等不当之礼节。
三忌谈吐不当
与僧人道人交谈,不应提及杀戮之辞、婚配之事,以及提起食用腥荤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四忌行为举止失当
游历寺庙时不可大声喧哗、指点议论、妄加嘲讽或随便乱走、乱动寺庙之物,尤禁乱摸乱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动应静立默视或悄然离开。
五忌孩子失礼
同时,也要照看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无知而做出不礼貌的事。
这个应该是比较全面的佛教的一些基本的规矩了,希望对楼主能起到一定的帮助~
满意请给最佳!谢谢!
第十四节 三平义忠
三平义忠禅师是大颠禅师门下最为得意的弟子,在义忠禅师所在的年代,那是大师辈出高手如云。在整个禅宗江湖,义忠禅师远没有同期的沩山灵祐、黄檗希运、道悟圆智、大慈寰中、赵州从谂、长沙景岑等人有名气,但是义忠禅师依旧凭借自己过硬的禅宗功夫,给自己赢得了极大的声誉,进而在福建闽南地区,鲜有禅宗高手能盖过他的锋芒。
义忠禅师法名里的忠字,现存的资料中有两个不同的版本。曾问道于义忠禅师的王讽所作的《漳州三平大师碑铭(并序)》以及《漳州三平广济祖师行录》中,义忠禅师法名写作义中。
但是包括《祖堂集》、《景德传灯录》、《联灯会要》、《五灯会元》等等所有的禅宗典籍中,都写作义忠。
对此,本文依照众多的禅宗典籍也写作义忠。一来和众多的禅宗典籍相对应,避免误会。二来古代“中”和“忠”是可以通用的。
义忠禅师俗家姓杨,祖籍在陕西西安市,不过由于他的父亲年轻时被任命为福建福清市的官员,所以义忠禅师的父亲就来到了福清市上班并成家立业。这样,义忠禅师也就于公元781年在福清市出生了。
义忠禅师出生的时候,竟然有白色的光芒充满了整个房屋,家里所有人都感到非常的神奇。
而且义忠禅师打一生下来,就不喜欢辛荤之物,家里人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没办法,家人就只好让义忠禅师天天吃素了。
义忠禅师在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调到河南商丘市政府工作去了,义忠禅师自然也就跟着来到了商丘,不过不知道什么原因,出生于官宦家庭的义忠禅师竟然来到玄用律师那里出家为僧了。
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义忠禅师才受了具足戒,从而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僧人。
在义忠禅师跟随玄用律师出家的这十三年里,义忠禅师那是诸子百家无所不窥啊,不但学习了儒家的经史子集,对于周易尤其精通。当然,对于本家的佛学,义忠禅师自然是认真学习的,而且对于佛门的止观禅定,更是勤修不辍。
有一天,义忠禅师在翻阅经书时,看到一本《禅门语要》,于是义忠禅师便拿过来翻阅起来,当义忠禅师看到书中“不许夜行,投明须到”时,义忠禅师不由得感到非常的惊喜,这种话语,自己是闻所未闻啊。
对于周易非常精通的义忠禅师马上情不自禁的道:“《易经•系辞上传》第十章上面不也说到‘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吗。”看来,禅师们的禅语竟然和周易也有相通之处啊。不过,义忠禅师虽然隐隐约约的感悟到了什么,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看来,自己只有去找那些吃专业饭的禅师们请教才能弄明白其中的关键了。
于是,义忠禅师马上就背起小包袱,加入到了当时行走江湖的大军中。
要找禅师给自己断疑解惑,那肯定要找高手才行啊。
所以义忠禅师首先来到了章敬怀晖禅师那里参学,然后又来到了西堂智藏禅师那里参学,接着又来到了当时禅宗江湖第一高手百丈怀海禅师那里参学。
在这三个大师那里参学了十年之久后,义忠禅师又来到了江湖上闯荡。当义忠禅师听说慧藏禅师的“石巩弓箭”犀利异常,江湖中竟然绝少有人能抵挡得住,他不由得不以为然。
仗着自己在怀海禅师等人那里参学过十年,义忠禅师信心满满的来到江西抚州市宜黄县石巩山石巩寺参访慧藏禅师。
慧藏禅师看到有人前来挑战,依旧张弓架箭对准来人,然后大喊道:“看箭。”
义忠禅师在顶尖高手那里学习过十年,自然还是有点功夫的。
看到慧藏禅师张弓架箭,义忠禅师猛地拉开自己的衣襟露出胸口出来正对着弓箭,然后对着慧藏禅师道:“此是杀人箭,活人箭又作么生?”
慧藏禅师一看,没有吱声,而是伸出手来屈指弹弄弓弦三下。
义忠禅师一见,立即整理好衣服,然后给慧藏禅师作礼致谢。
慧藏禅师叹息着道:“我张弓架箭三十年了,想不到今天只射得半个圣人。”说完后,慧藏禅师就把弓和箭都掰断了。
义忠禅师虽然暂时抵挡住了石巩弓箭,不过他还是觉得慧藏禅师的弓箭功夫有点独特奇妙,于是就留在石巩寺跟随慧藏禅师学习了一段时间,然后又离开石巩寺闯荡江湖去了。
当义忠禅师在江湖上听到大颠禅师在灵山寺搞得热火朝天时,不由得心动了起来。因为自己多年来都是学习的洪州宗禅法,对于石头宗禅法,却没什么体会。于是义忠禅师便决定去会会大颠禅师,看看石头宗禅法如何。
经过一路跋涉,义忠禅师来到了广东汕头市潮阳区同孟镇灵山寺参访大颠禅师。
两人刚一见面,义忠禅师便毫不客气的道:“不用指东划西,请师直指。”
义忠禅师敢在大颠禅师面前说这种话,也是仗着自己有点功夫在身的。所以他才会对大颠禅师道,我也是同行,所以你那些客套话寒暄话门面话就不用说了,既然你已经开山授徒了,那么就亮出点真功夫出来给我看看吧。
看到义忠禅师来势汹汹的来勘辩自己,大颠禅师平静的道:“幽州江口石人蹲。”
义忠禅师不以为然的道:“犹是指东划西。”
大颠禅师道:“若是凤凰儿,不向篱边讨。”
义忠禅师一听这话,马上就整理好衣衫,恭敬的给大颠禅师行礼致谢。
大颠禅师道:“若不得后语,前话也难圆。”
对于这个公案,宋朝禅宗第一高手圆悟克勤禅师作偈评唱道:
彻底老婆心,不向那边讨。
父子要投机,无端入荒草。
看到大颠禅师禅法高妙,义忠禅师便又把自己和石巩慧藏交锋的经过告诉了大颠禅师。
大颠禅师听后问道:“既是活人箭,为甚么向弓弦上辨?”
义忠禅师一听,马上就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
看到自己在外面参学多年才学到手的这点功夫,到了大颠禅师这里竟然使用不上,义忠禅师于是决定留在灵山寺跟随大颠禅师学习石头宗的禅宗课程。
有一天,大颠禅师对着义忠禅师道:“卸却甲胄来。”
看到师父勘辩自己,义忠禅师立即退步而立。
人身上和心上的层层“甲胄”,那是非常多的,自然是需要卸掉的,而且连卸掉本身也要卸掉才行啊。不过对于卸无可卸之人来讲,还卸个啥呢?所以义忠禅师只有退身而立了。
看到自己的学生有如此的领悟,大颠禅师不由得非常的高兴。
在大颠禅师那里学习了几年后,义忠禅师最终拿着灵山寺佛学院的毕业证书告别了师父。
公元825年,义忠禅师一路游方到了福建漳州市。义忠禅师看到这里的芝山风水不错,于是就进入山中,在开元寺后面的山上创建了一座“三平真院”居住弘法。
义忠禅师在当时禅宗江湖中的几个绝顶高手那里深造过,并且对于当时最大的两个宗派洪州宗和石头宗的禅法都有很深的研究和体悟,所以他的禅法自然是过硬的。
所以没用多久,义忠禅师的三平真院就吸引了众多的江湖人士不辞艰辛爬山涉水前来交流勘辩,常住僧众更是多达三百余人。
这一天,义忠禅师的背上忽然长了一个毒疮,义忠禅师觉得有点不舒服,于是立马把自己关在方丈室里,连续七天七夜不出门,也不和人交流。
义忠禅师的弟子们自然是非常着急的,可是却毫无办法。
等到第八天,义忠禅师终于打开房门自己出来了,而他背上的毒疮竟然已经愈合好了。
没多久,有人来到寺里,把义忠禅师母亲去世了的消息告诉了义忠禅师。义忠禅师一听,立即来到了方丈室,然后把房门关得紧紧的。这一关,又是整整七天七夜,不但如此,义忠禅师在这七天七夜里,居然没有吃一口饭喝一滴水。
但是等到义忠禅师出来后,他神色如常,居然一点事都没有。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李炎发动的灭佛运动到达最高峰,全国大量的寺院被拆毁寺产被没收,绝大多数僧侣被迫还俗或者被抓被杀。
远在千里之外而且在当时属于偏远地区的三平真院主持义忠禅师,却敏锐的捕捉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他觉得自己的这个寺院也不能躲避掉被拆毁的命运。
当然,寺院拆毁了,还可以重建,可是僧人被抓被杀了,那可就不好办了。
于是,为了躲避朝廷的伤害,义忠禅师提前就带领着一帮弟子,进入了三平山的深山里,然后在一个叫做九层岩的地方创建了一座三平寺供大家居住修行。
两年后,唐宣宗李忱继位,开始在全国大力恢复佛教,很多隐藏多年的禅师又重新出山弘法。
可是义忠禅师却无动于衷,继续待在深山里修行。
在这个时候,禅宗江湖的第一大宗,当之无愧的是沩仰宗,而天下众多的寺院中法席最胜者,那就是灵祐禅师的同庆寺。
而西园昙藏也是马祖道一门下的优秀学生,在江湖中也算是知名人士。
从马祖和希迁禅师开始,走江湖就成为了一种风尚。所以,全国各个寺院的僧人们或单独或成群结队的外出行走江湖,就成为了僧人们的必修课。
在众多行走江湖的人士中,灵祐禅师门下和西园昙藏门下的几十个僧人,不知怎么的居然聚集在了一起组团闯荡江湖。这其中有一名俗家姓黄的僧人因为精通佛法,而且禅宗功夫也不错,再加上能言善辩,在江湖上也颇有几分名声,所以江湖中人都称之为“黄大口”。自然,这个黄大口就成为了这个团队的参头了。
这一天,黄大口一行人在江湖中听说漳州市的义忠禅师有点功夫,于是他们便结伴来到了三平山找义忠禅师切磋禅法。
义忠禅师看到黄大口来了,便问道:“江湖上大名鼎鼎的黄大口就是你吗?”
黄大口马上谦虚的道:“不敢,不敢。”
义忠禅师继续问道:“口大小?”既然你号称大口,哪么你的口到底大小如何呢?
黄大口马上道:“通身是口。”看来,这个黄大口有随时辩说无碍之本事,更有一口吞吐天地之气概。
义忠禅师却一针见血的道:“向什么处屙?”既然你通身是口,哪么请问你向什么处屙?看来,黄大口有点顾前失后了啊。
黄大口一听,当时就愣在了那里没有找到合适的话出来应对。
别的僧人虽说是灵祐禅师和昙藏禅师的门人,不过看到黄大口两句话就被义忠禅师问傻在那里,自然没有一个人敢跳出来挑战义忠禅师了。
义忠禅师击败江湖中小有名声的黄大口的消息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在江湖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家对于义忠禅师犀利的机锋非常的敬佩。于是很多参禅悟道之士纷纷来到三平山参学于义忠禅师。
漳州市的一把手郑薰听说后,更是喜上眉头。本来义忠禅师在当地就颇有声誉,这下击败了黄大口,更是为本地增添了一段法战的佳话,同时也为本地增光添彩了啊。
于是郑薰马上来到山中,恭请义忠禅师下山主持漳州城里最大的寺院开元寺。就这样,义忠禅师又重新出山正式弘法了。
公元849年,郑薰将义忠禅师的事迹上奏朝廷,希望朝廷能赐予义忠禅师法号。
唐宣宗李忱接到奏折后,立即下诏敕与义忠禅师“广济”的法号。
此时的义忠禅师,上有皇帝敕与的法号,中有地方一把手的大力支持,下有当地最大的开元寺作为弘法基地,更有过硬的禅宗功夫在身,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齐备,在漳州一时风光无两。自然,对于这种人物,江湖人士也就蜂拥而至了。
这一天,义忠禅师来到课堂上对同学们讲道:“今时出来尽学个驰求走作,将当自己眼目,有什么相应时?阿你欲学,不要诸余,各自有本分事在,何不体取?作什么心愤愤、口俳俳?有什么利益分明说,若要修行路及诸圣建立化门,自有大藏教在。若是宗门中事,宜你不得错用心。”
看来,义忠禅师的讲课内容,还是很强调禅宗之本分事的。
下面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问道:“还有学路吗?”
大家不辞辛苦走南闯北来到这里,你总得给大家指示一个入处才是啊。
义忠禅师道:“有一路滑如苔。”看来,义忠禅师还是完好的保存着希迁禅师“石头路滑”之风的呢。
这个学生马上又问道:“还许人蹑不?”看来这个学生明知石头路滑,也想上去走上一走呢。
义忠禅师道:“不拟心,你自看。”
这一天,义忠禅师又对同学们开示道:“诸人若未曾见知识即不可,若曾见作者来,便合体取些子意度,向岩谷间木食草衣,恁么去方有少分相应。若驰求知解义句,即万里望乡关去也。珍重。”
义忠禅师这个话语,颇具禅家脱落无依之心,颇具一个禅客安居山林之意。
当时的礼部侍郎王讽因为牵扯到别人的事件中,从而被贬到了漳州。这一天,他也来到开元寺找义忠禅师问法。
王讽问道:“黑豆未生芽时作么生?”
义忠禅师道:“诸佛亦不知。”
王讽对于义忠禅师的答语,自然是一头雾水的。
看到王讽不能领会自己的话语,义忠禅师马上作偈一首开示他。偈曰:
菩提慧日朝朝照,般若凉风夜夜吹。
此处不生聚杂树,满山明月是禅枝。
黑豆未生芽时作么生?类似于父母未生前作么生?未具胞胎时还有言句也无?
对于这种无语中有语之句,每个禅师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而义忠禅师道诸佛亦不知。你的芽没生出来,自然不知的。一旦你生出来了,你明白了,你悟了,你自然就知道黑豆生芽是个什么情况了,你自然就会看到满山明月是禅枝了。
这一天,有个僧人前来问义忠禅师道:“佛法经论,我是没有疑惑的了,可是禅宗课程上讲的祖师西来意,我有些不明白,还请师父开示一二。”
义忠禅师道:“大德,你把龟毛拂子、兔角柱杖藏在何处了啊?”
乌龟的毛做成的拂子?兔子的角做成的拄杖?这个世界哪里有这些东西啊。所以这个僧人一听,当时就有点懵了,他疑惑不解的问道:“龟毛兔角岂是有耶?”
义忠禅师道:“肉重千斤,智无铢两。”
后来的曹山本寂禅师听说这个公案后,作偈评唱道:
龟毛拂,兔角杖,拈将来,随处放。
古人事,言不当,非但有,无亦丧。
这一天,义忠禅师来到课堂上准备给大家上课。不料义忠禅师刚在讲台上坐好,下面听课的一个道士马上从学生队伍中走了出来,并且从东边走到西边。
无独有偶,一个僧人也随即从学生队伍中走了出来,并且从西边走到东边。
看到有学生在自己面前显露禅机,义忠禅师马上道:“这个道士却有见处。”
道士一听,马上给义忠禅师作礼道:“谢师接引。”
不料他话语刚落,义忠禅师上前抓住就打。
另外那个僧人赶紧作礼道:“请师父指示。”
谁知他的话音未落,义忠禅师也是上前抓住就打。
看来,义忠禅师的教学手段还是非常猛烈的呢,不论你是有见地还是无见地,他都是要把有无得失全给你打掉,让你在痛中没有思维理路的情况下,对禅法有所悟入。
打完这两人后,义忠禅师站在讲台上对学生们道:“此两件公案,且作么生断?还有断得的么?”
义忠禅师如此连问了三次,下面的学生竟然没有一个吱声的。
义忠禅师道:“既然你们没有人断得,那么我就断给你们看。”
说完,义忠禅师把自己手中的拄杖猛地扔下地去,然后转身回到方丈室去了。
不过,后来北宋的真如慕喆禅师却不以为然的道:“若不是三平,洎乎作道理断。却不见石巩道:三十年,一张弓,两只箭,只射得半个圣人。果然。”
义忠禅师曾经作过一首偈,偈曰:“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
义忠禅师的这首偈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引起了参禅悟道之士的高度关注,历朝历代都有许多的禅师引用或者评论这首偈子。
南北宋交际间的宏智正觉禅师评唱道:“正相逢,没交涉。六户不掩,四衢绝踪。遍界是光明,通身无向背。正恁么时作么生?机丝不挂梭头事,文彩纵横意自殊。”
义忠禅师在漳州开元寺说法十余年,年岁渐老。唐懿宗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已经八十六岁高龄的义忠禅师离开开元寺,回到了自己创建的三平寺居住。
到了寺里后,义忠禅师还在三平寺西山下修建了一个草堂,以方便自己随时去居住修行。
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十一月初六日,义忠禅师在三平寺中把弟子们都召集在一起,然后对他们道:“吾生若泡,泡还如水。三十二相皆为伪相。汝等有不假伪的法身,量等太虚,无生、灭、去、来之相,未曾示汝,临行未免老婆。”
说完后,义忠禅师闭目长嘘而化,享年九十二岁。
义忠禅师圆寂后,弟子们把他的真身抬到了西山下面的草堂中暂时安置,然后建造了墓塔安置义忠禅师的真身。
义忠禅师虽然圆寂了,但是他在当地留下了很多的神迹,这些神迹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在闽南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平祖师信仰”文化,不但影响了闽南地区,而且远播海外,成为了东南亚闽籍华人重要的民间信仰,并且千余年来经久不衰。
一个禅师能在圆寂后,在当地形成一个文化信仰,并且千余年来从未断绝,这在中国禅宗史上,实在是非常罕见的。
一起考中、一起落榜、 一人考中、一人落榜。
古时候,有三个书生一起赴京赶考。半路上经过一座寺庙,三人进庙烧香拜佛,遇见一位老和尚正在默念经文,于是三个书生走到老和尚跟前,恭恭敬敬的求占:“请法师为我们三人算上一卦,此次赴京赶考,三人之中能有几人获取功名?”老和尚无语,仅伸出一个食指,三人退出。
数月后,赶考结果发榜,三书生中有一人上榜。他欣喜不已,又专程前往那寺庙谢老和尚,老和尚笑曰:“公子虽中状元,但却未知老纳一个手指的妙用啊!”书生细想之后,恍然大悟。
禅宗有一段公案:俱胝一指。
俱胝是一位得道高僧,凡是遇到有人请示佛法,俱胝禅师便竖起一根指头,学者都能因此有所契悟。
一个小和尚看到了,趁禅师不在有人问法也依样画葫芦。后来,禅师得知此事,把小和尚叫到跟前,问:如何是佛?小和尚竖起一根手指。禅师突然手起刀落削掉了小和尚的手指头。小和尚大叫一声扭头就跑。禅师又喝问:如何是佛?小和尚再次伸出手,看到不见了的手指头,顿时悟了。
故事里禅师是一切尽在不言中的了然,小和尚却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个手指头,是禅师的智慧结晶,却是小和尚的智慧牢笼,所以,禅师砍掉了小和尚的手指,于是,小和尚就悟了。
第二十二节 鸟窠道林
鸟窠禅师,在中国禅宗典籍上,有两个不同的记录赫然在列。
一是《宋高僧传》中记载的鸟窠禅师。二是除了《宋高僧传》以外的典籍中记载的鸟窠禅师。
对比两个鸟窠禅师,我们可以来看看它们的异同处。
相同处:都姓潘。都居住于杭州秦望山的一颗大树上,所以称之为鸟窠禅师。
不同处:《宋高僧传》中记载其师父为百丈怀海禅师。别的典籍如《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等记载其师父为径山法钦禅师。《宋高僧传》记载其法号为圆修,别的典籍记载其法号为道林。《宋高僧传》记载其圆寂于唐太和七年九月二十二日,别的典籍记载其圆寂于唐长庆四年二月十日。
此外,别的典籍中还记载有鸟窠禅师和侍者会通以及白居易等人的机缘语录,而《宋高僧传》却没有任何机缘语录记载。
综上所述,红尘洗梦决定放弃《宋高僧传》所记载之资料,而采用别的典籍中所记载的机缘语录。
鸟窠道林禅师,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人,俗家姓潘,出生于公元741年。
鸟窠禅师的母亲朱氏想当年有一晚在睡觉时,梦见有日光竟然神奇的从自己的口中进入体内,自然觉得惊讶不已。不过,更让人惊讶的是,第二天醒来后,朱氏竟然感觉自己有身孕了。
更为神奇的是,等到后来鸟窠禅师诞生的时候,整个屋里竟然充满了闻着异常舒服的香气,可是谁也不知道这股异香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因为前有日光入朱氏口,后有异香满室,所以家人就给鸟窠禅师取名为潘香光。
不过,不知为何,鸟窠禅师九岁的时候,就来到寺院出家作童子了。到了二十一岁的时候,又来到了湖北荆州果愿寺受了具足戒,从而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僧人。后来又来到了京城长安西明寺跟随复礼法师学习《华严经》和《大乘起信论》。
在学习经论之时,为了指导鸟窠禅师禅修,复礼法师还把自己创作的《真妄颂》拿出来具体指导鸟窠禅师修禅。复礼法师的《真妄颂》在当时颇有名气,也受到过教内很多高手的赞誉。颂曰: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则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长怀懵玆理;愿为开玄妙,析之出生死。
这个偈颂所表达的佛理不错,可是鸟窠禅师看后,却马上追问道:“初云何观,云何用心?”看来,鸟窠禅师是想要追求书本背后所表达的真意啊。
复礼法师被鸟窠禅师一问,竟然半天没想出话来回答。
鸟窠禅师看到复礼法师不能回答自己的问题,于是上前恭敬的给复礼法师叩了三个头,然后就离开西明寺而去。
既然你不能回答我的问题,解除我的疑惑,那么我只有另外寻找名师解惑了。
正好在这个时候,径山法钦禅师被唐代宗李豫下诏迎请到宫中说法,随后李豫把法钦禅师安置在了长安章敬寺。这个时候大约是公元768年年底。
此时的法钦禅师受到了皇室的无比尊崇,并且成为了中国佛教史和中国禅宗史上,第一个在生前获得皇帝敕号的僧人。
鸟窠禅师一看,自己所在的长安城里竟然来了这种高手,真是天赐良缘啊。
于是,鸟窠禅师立马来到了章敬寺参拜法钦禅师。
鸟窠禅师九岁出家,至今已在寺院学习佛法约十八年,自然是有比较好的佛学根基的,再加上鸟窠禅师更想弄明白书本背后的东西,这就更适合禅宗的口味了。所以法钦禅师和鸟窠禅师一番交谈,双方都是非常的满意。自然,鸟窠禅师从此后就跟着法钦禅师学习正宗的牛头宗禅法了。
没用多久,鸟窠禅师就从法钦禅师手中接过了牛头宗的毕业证书。
法钦禅师在京城里只待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南下回到了杭州,鸟窠禅师自然也跟着回到了杭州。不过,因为鸟窠禅师已经获得了毕业证书,所以,他没有跟随师父一起居住在径山寺里,而是在杭州地界上四处行走江湖。
这天,鸟窠禅师来到了杭州西湖边上的永福寺。当鸟窠禅师走进去的时候,永福寺里的僧人和那些佛教信徒正在为寺里的辟支佛塔举办法会。
当鸟窠禅师振动锡杖走进去的时候,法会上灵隐寺的韬光法师立即站出来呵斥道:“如此庄重的法会,你怎么可以振动锡杖发出声音来干扰呢?”
鸟窠禅师马上逼问道:“无声谁知是会?”
韬光法师一听,半天没有想出话来回答,看来,他只是一个只能依经解义的法师而已,对于禅家的作略,他实在是无可奈何的呢。
鸟窠禅师一看对方跟自己不在一条线上,立即转身就走了。
鸟窠禅师本就是杭州人,再加上现在又在杭州地界上四处游历,对于杭州的山山水水自然是很清楚的。
这天,他又来到了杭州秦望山游历。鸟窠禅师在山中一路游山玩水,正行走间,忽地看见旁边有一棵异常高大的松树,这棵松树不仅枝干粗壮旁枝横出,而且上面的枝条盘根错节,别说鸟儿在上面作巢,就是一个人躺在上面,那些密密麻麻盘绕在一起的枝条也是完全可以承受的。而且更让人高兴的是,枝条上面的叶子,那是异常的茂盛啊,完全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树叶盖子笼罩在那里。
鸟窠禅师看得喜出望外,这哪儿是什么松树啊,这分明就是一个天然的松房啊。
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环境清幽,还有天然的松房,不在这里定居静修,那实在是对不起自己的这个发现了。
于是,鸟窠禅师立即就顺着枝干来到了大树上那个天然的松房居住了下来。
从此以后,鸟窠禅师便以这棵松树为家了。因为他长年累月栖息于树上,人们便把他称之为鸟窠禅师,他原来的法号道林,反而没有几个人称呼了。
不过,这棵松树是如此的庞大,大自然肯定不会让鸟窠禅师一个人独占的。这不,又有喜鹊飞来,就在鸟窠禅师旁边的枝条上筑起了真正的鸟巢,和鸟窠禅师做起了真正同巢而居的邻居。
喜鹊能在鸟窠禅师的身边筑巢,自然是因为鸟窠禅师不仅毫无杀气戾气火气,而是一团和气一股暖气一身清气,不然的话,那个鸟儿敢在人旁筑巢而居呢。
不但如此,喜鹊和鸟窠禅师的关系那是非常好的,它们常常在鸟窠禅师身边跳来跳去的,而且只要鸟窠禅师一招手,它们马上就飞到鸟窠禅师手上来了。所以,有人又把鸟窠禅师称之为鹊巢和尚。
鸟窠禅师在秦望山的松树上定居没多久,有个名叫吴元卿的本地人,在二十二岁时,竟然辞掉了在皇宫里的官职,来找鸟窠禅师出家为僧。
鸟窠禅师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只好把他收下来作为侍者,并给他取了个“会通”的法号。
会通禅师出家后,在鸟窠禅师的指导下,不是在诵读大乘经论,就是在修习禅定,反正是昼夜精进,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
可是会通禅师每天认真学习,刻苦修禅,转眼间十六年过去了,会通禅师还是没有悟道,自然也就无法获得师父颁发的毕业证书。
会通禅师不由得心灰意冷,心想是不是自己这个学生不适合鸟窠禅师的牛头宗禅法呢?那么,自己就换个老师试试吧。
于是,会通禅师背上小包袱,到鸟窠禅师的树下来给师父辞行。
鸟窠禅师看到自己的侍者要走,于是问道:“会通啊,你这是要上哪儿去啊?”
会通禅师道:“弟子为法出家,可是在师父悉心指导下,十余年来都不能悟道,现在弟子准备行走江湖,到各处去学习佛法。”
鸟窠禅师不动声色的道:“如果是佛法的话,我这儿也有一点点的啊。”
会通禅师道:“如何是师父的佛法?”
鸟窠禅师马上从身上拈起一根布毛,并且送到嘴边用嘴吹之。
会通禅师一见,不由得当下大悟玄旨,这才明白原来自己十六年来没有白学啊。
鸟窠禅师吹布毛公案诞生后,引起了后来非常多的禅林高手的不同评唱。
北宋初期的神鼎洪諲禅师有天在给自己的学生上课时,把鸟窠禅师的这个公案给学生宣讲了一遍后,然后马上就从自己的身上也拈起一根布毛起来给学生们看,随后也对着布毛吹了一下道:“会么?以后不得辜负老僧。”
北宋大沩怀秀禅师评唱道:“可惜这僧认他口头声色以当平生,殊不知自己光明盖天盖地。”
多年后大慧宗杲听说大沩怀秀禅师的评语后,不由得不以为然的道:“大沩怀秀恁么批判,也未梦见鸟窠在。”
元朝的楚石梵琦禅师评唱道:“侍者能于拈起布毛处便喝,免致诸方检点。我恁么道,也是为他闲事长无明。”
天宝真禅师评唱道:“鸟窠与么地,也是怜儿不觉丑,好与三十棒。何故?黄金自有黄金价,何必和沙卖与人。”
北宋枯木法成禅师作偈评唱道:
顾视颦眉落二三,那堪重把布毛拈。
承当直下便休去,眼里无筋举世嫌。
南宋秀岩瑞禅师也作偈评唱道:
鸟窠拈起布毛吹,万仞孤峰对落晖。
未举已前先瞥地,早知不是丈夫儿。
会通禅师在鸟窠禅师那儿获得毕业证书后,并没有离开鸟窠禅师,而是一直留在当地照顾师父,直到鸟窠禅师圆寂后,会通禅师才来到杭州招贤寺定居弘法,所以禅宗典籍中便以招贤会通来尊称之。
会通禅师在招贤寺弘法二十年后,遇上唐武宗在全国大规模灭佛,招贤寺被毁。会通禅师和一帮师兄弟来到鸟窠禅师的墓塔前拜别后,就进入深山隐居,从此后,就再也没有人知道会通禅师的任何消息了。
公元822年10月,原本在朝中担任中书舍人的白居易从京师来到杭州担任杭州刺史。
白居易在当时,那可是天下的头号大诗人,并且是中国诗歌史上,继李白杜甫之后,又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白居易虽然是个文人并且是个政府的高级官员,但他同时还是个虔诚的佛教徒。
所以,当白居易来到杭州后,便开始四处拜访当地的高僧,自然,鸟窠禅师居住于树上这种独特的修行方式传到白居易的耳朵里后,就更吸引了白居易的注意力。
于是,白居易来到了秦望山中拜访鸟窠禅师。不过,当白居易站在树下,真真切切的看到鸟窠禅师居身于树枝上时,不由得替鸟窠禅师担心起来:“师父啊,我看你所居之处非常的危险啊。”
鸟窠禅师却反驳道:“刺史大人比我更危险啊。”
白居易不解的道:“弟子要名气有名气,要钱的话,家里也有点积蓄。而且弟子现在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大员,身份显赫,随从众多,又有什么危险呢?”
鸟窠禅师道:“官场上个个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而且每个人的贪嗔痴如同薪火相续越燃越猛,各种是非得失荣辱在心中来回煎熬,人们争强好胜巧取豪夺相互碾压之性也是从来就没有半刻停留过。在这种环境下生存,能没有危险吗?”
对于这些东西,白居易在朝中那是深有体会啊,不然的话,他也不可能在京城里干得好好的,却去主动要求到地方上来任职了。
看来,这个鸟窠禅师对于佛法人情都是有着非常深刻的体悟的啊。
于是,白居易又问道:“一日十二时中如何修行,便得与道相应?”
鸟窠禅师平静的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这个话语太简单了嘛,而且完全没有一个禅师那种奇言妙语之感。所以白居易道:“这个话,三岁小孩都晓得这样说呢。”
鸟窠禅师道:“三岁孩儿虽道得,百岁老人行不得。”
不论是佛理禅道也好,人情世故也好,哪样道理没有书本讲到过呢?哪样道理大家不会口若悬河的说上半天呢?
可是说归说,真正能做到言行一致的人又有几个呢?
白居易听后不由得感慨万千,对着鸟窠禅师礼拜不已。礼拜完后,白居易马上就要拜鸟窠禅师为师,鸟窠禅师推脱不掉,也就只好同意了。
白居易既然是当时天下头号大诗人,面对眼前这种高明的禅师,自然是要赋诗舒怀的。于是,白居易马上挥毫赋诗一首献给鸟窠禅师。诗曰:
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纳麻衣称道情。
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
鸟窠禅师问道:“你是白家的人吗?”
白居易回道:“弟子白居易。”我叫白居易,自然是白家人啊。
鸟窠禅师接着道:“你的父亲姓什么?”
白居易听得一愣,我的父亲还用问吗,自然姓白啊。可是如此简单的问题,师父不可能不知道啊?那么师父如此问话,自然是有他的用意的,可是这其中深含的玄机又是什么呢?
白居易虽然满腹经纶,文才盖世,可是对于这种禅宗的招数却无可奈何。自然,他在鸟窠禅师面前无言以对。
回去后,白居易便在西湖边上靠近秦望山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竹楼,以方便自己随时可以找鸟窠禅师请教禅法。自然,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待了十九个月,还是跟随鸟窠禅师学到了不少东西的。
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京城任职后,有一天到一座寺庙游玩,看见有一名老僧在念经,白居易于是上前问道:“师父今年多大了啊?”
老僧回答道:“贫僧八十五岁了。”
白居易继续问道:“你念了多少年的经书了?”
老僧回答道:“我念了六十年了。”
白居易立即逼问道:“少见啊,实在是少见啊。不过,出家自有本分事,作么生是师父的本分事?”
这个老僧一听,半天不晓得该如何回答。看来,他也只是一个只能照本宣科念念经文的僧人而已,纵使他念了六十年经。
白居易看到这个老僧不能回答自己的问题,于是马上写了一首诗道:
空门有路不知处,头白齿黄犹念经。
何年饮著声闻酒,迄至如今醉未醒。
如此看来,白居易在鸟窠禅师那里学习了一年多,还是有些心得的呢。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二月十日,鸟窠禅师忽然告诉守在身边的会通禅师道:“我和这个世界的缘分现在已经到头了。”话音刚落,鸟窠禅师就坐在那儿圆寂了,享年八十四岁。
鸟窠禅师圆寂后,他的弟子们就在秦望山中修建墓塔,安置了鸟窠禅师。不过,世事沧桑,现在鸟窠禅师的墓塔,已经在这个世界彻底没有任何的踪影。
出家人头上点,叫做戒疤。
烧戒疤,又称燃顶。受戒时在头顶上燃上九个或十二个香疤,因为是在受戒时燃的,故称戒疤,是汉僧受戒的一种标记。燃顶烧香疤的作法,有大乘经论作为依据。
如《梵网经》四十八轻戒之第十六条说:“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说:“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
又《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说:“有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烧身、烧臂供养诸佛。”
从这几段经文的内容,说明了原来烧身有二重意义:一、是用以表伸至高无上的供养;二、为了消除业障。至于燃烧的位置,则不局限于头顶,身、臂、指都是可以的。
有的和尚头顶上有一些经香火烧灼而留下的疤痕,这是汉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种明显的外在标志,于是很多人都误认为凡和尚都要烧戒疤的。在一些搬演唐宋时代故事的电影或电视片里,出现在银幕或屏幕上的和尚们都煞有介事地“烧”上了戒疤,凡稍有佛教历史知识的人看了,都感到十分可笑。
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头顶上也不会出现戒疤。
元代初年,有一位志德和尚(1235—1322年)曾受到元朝皇帝世祖忽必烈的尊重。他在天禧寺主持传戒时,规定受戒的人部必须用香火灼烧头顶和手指,以显示虔诚信佛的决心。这就是中国汉地僧人受戒时烧戒疤的开始。
1983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该决议中说:受戒时在受戒人头顶烧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从此以后,新受戒的汉族僧人,头顶上再也不会有戒疤了。
点的时候不是用一般你们见到的香,而是用药末捏成2厘米左右的圆锥体,在头上点燃,快到肉的时候用木片压灭.后来的几天里,就要不停的走动让血气运行,还要喝豆浆,就是让点的地方灌脓.好了以后就成了不长头发的一个圆点疤痕.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