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用东门作诗歌题目(为什么用东门作诗歌题目呢)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为什么用东门作诗歌题目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为什么用东门作诗歌题目呢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女亦如云,匪我思存’是诗经哪首里的

出自:诗经——《出其东门》  

对于这首诗的背景,旧说颇有争议。《毛诗序》以为是“闵乱”之作,在郑之内乱中“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民人思保其室家焉”;朱熹《诗集传》则称是“人见淫奔之女而作此诗。以为此女虽美且众,而非我思之所存,不如己之室家,虽贫且陋,而聊可自乐也”。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并驳前二说,认为此诗非淫奔之诗,并断诗中“缟衣綦巾”者为主人公妻室。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夏小正》传谓“缟衣为未嫁女所服之”,断此诗主人公的爱恋对象为恋人。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写男子表示对爱恋对象(或其妻子)专一不二的诗。

拓展资料:

《国风·郑风·出其东门》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位男子表示对爱恋对象专一不二的小诗。全诗二章,每章六句。此诗朴实无华,明白如话,表现了当时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也蕴含着是对那些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的人的曲折婉转的批评之意。

郑之春月,确如姚际恒所说,乃是“士女出游”、谈情说爱的美妙时令。《郑风·溱洧》一诗说,在清波映漾的溱水、洧水之畔,更有“殷且盈”的青年男女,“秉兰”相会、笑语“相谑”,互相赠送着象征爱情的“芍药”之花。这首《郑风·出其东门》所展示的,则是男女聚会于郑都东门外的一幕,那景象之动人,也决不逊色于“溱洧”水畔。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二章复叠,妙在均从男主人公眼中写来,表现着一种突见众多美女时的惊讶和赞叹。“如云”状貌众女之体态轻盈,在飞彩流丹中,愈显得衣饰鲜丽、缤纷照眼;“如荼”表现众女之青春美好,恰似菅茅之花盛开,愈见得笑靥灿然、生气蓬勃。诗中的主人公也是个有血有肉的男人,也是富有爱美之心的男人。面对着如许众多的美丽女子,纵然是枯木、顽石,恐怕也要目注神移、怦然动心的。

在迈出城门的刹那间,此诗的主人公也被这“如云”“如荼”的美女吸引了。那毫不掩饰的赞叹之语,正表露着这份突然涌动的不自禁之情。然而,人的感情是奇特的,“爱情”则更要微妙难猜:“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虽则如荼,匪我思且”——虽然社会上美女如云,但我的心思真的没有在她们身上。她们都比不上我的心上人。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诗词出自哪里?

本首诗选自《诗经·国风·郑风》。原诗标题《出其东门》。

一、原诗: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二、注释:

1、《集疏》:“郑城西南门为溱洧二水所经,故以东门为游人所集。”

2、如云:言众多。

3、存:思念。匪我思存:言非我所思念。

4、缟(搞gǎo):未经染色的绢。缟衣:是较粗贱的衣服。綦(其qí):暗绿色。巾:佩巾,就是蔽膝。参看《召南·野有死麕》篇“帨(shuì)”字注。綦巾:是未嫁女子所服用的。

5、聊:且。员(云yún):一作“云”。语助词。以上二句是说那一位穿缟衣,佩綦巾,服饰贫陋的姑娘才是令我喜爱的。

6、闉(因yīn):曲城,又叫做“瓮城”,就是城门外的护门小城。阇(督dū):是闉的门。上章出门是出内城的门,本章出闉阇是出瓮城的门。

7、荼(徒tú):茅草的白花。如荼:亦言众多。

8、且:读为“著”,犹“存”。“思存”、“思著”和《周南·关雎》篇的“思服”同例。

9、茹藘(如绿rú lǜ):茜草,可以做绛色染料。在这里是绛色佩巾的代称。“綦巾”变为“茹藘”是因为分章换韵而改字,所指还是同一个人。

10、娱:乐。这句和上章末句意思相同。

三、译文:

漫步走出城东门,漂亮姑娘多如云。 

虽然姑娘多如云,不是我的心上人。 

只有白衣青巾女,使我快乐又相亲。 

漫步走出瓮城门,美女多如白茅花。 

虽然多如白茅花,不是我心所牵挂。 

只有白衣红巾女,和她一起乐无涯。

四、赏析:

这是主人公至深至真的爱情所投射于诗中的最动人的光彩,在它的照耀下,贫贱之恋获得了超越任何势利的价值和美感!

汉乐府《东门行》中,男主人出东门到底干什么

学海青洲的博客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乐府诗集》卷37载有东汉时代的民歌《东门行》,诗云: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帐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合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苍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 白发时下难久居。”

诗的内容显然是一个为生活逼得走投无路 的穷人准备铤而走险,妻子劝阻他,强调只图个平安,表示 愿意共患难,请丈夫看在苍天和孩子的份上,千万不要干什么出格的事情;但丈夫决心已定,不顾一切地拔剑而行。他认为自己早就该走这条路,还跑回来一趟完全是错误的,现在已经迟了,哪里还能再苟安下去!

中国封建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相当严重,乱世更是如此。战国时代的孟轲坷早就批评当时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发仓赈救)”(《孟子·梁惠王》),并对此表示很深的忧虑。东汉时,社会不公尤为严重,据《潜夫 论》等书载,当时首都的贵人们衣服、车马、装饰、庐舍全都讲 究豪华,死了以后棺材一定要用江南的楠木做,精雕细刻,一 套棺椁重达万斤,里面还放上许多珍宝(这一点现在已为许 多考古发现所印证);而农民却丰年不得饱食,饥荒年头甚至 发生人吃人的惨剧,许多人沦为奴隶,时有暴动发生。《东门 行》里的故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生的。当然这里的主 人公并非农民,而是城市贫民。

诗中叙及的这一家已经衣食全无,实在活不下去了。丈夫拔剑而出东门,显然要在体制以外寻找出路,但他还有些 犹豫,舍不得抛下老婆孩子,于是又跑了回来,看到家里的状 况,重新下定了决心;妻子是个善良的女人,牵衣而哭,她宁可 过最苦的日子也不让丈夫出去冒险。这是多么悲惨的人生画 面! 最令读者感到震动的是丈夫最后说的几句话,他深感自 己的犹豫是错的,应当义无反顾地行动,早就该动手了。“今 非”二字表明他对犹豫不决的彻底否定,表明他重新下定了 造反的决心。这里很能看到乐府民歌不仅善于叙事,也很能 表现心理的深度。不少选本和论著将“今非”二字划入妻子的 话中,与人物性格似有不合,诗中的女主人公比较软弱,她恐 怕不会断然否定丈夫的行为,只不过哀求他不要惹出什么麻 烦和危险来罢了。

将“今非”二字属上,大约 是受了晋乐所奏《东门行》的影响,这一点下文还要谈到。 汉乐府《东门行》通过一个简单的片段写出了非常典型的 “逼上梁山”的场景。老百姓要造反是不容易的。诗中女主人 公委曲求全,能忍则忍;男主人公比较坚强,但他内心也很有 些矛盾。这些都显得十分真实。高尔基在《和青年作家谈 话》中指出“应当把微小而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写成重要的 和典型的事物——这便是文学的任务。”民间歌手在不经意间 便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汉代的乐府机关搜集并保存了这 首诗,是值得感谢的。然而就是这样一首充满反抗情绪的《东门行》,到晋代官方演奏时却发生了绝大的变化,形成如下的文本: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桁上无悬衣。 (一解)

拔剑出门去,儿女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二解)

上用苍浪天故,下为黄口小儿。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 (三解)

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行,吾去为迟,平慎行,望吾归!” (四解)

这里作了很值得注意的伤筋动 骨的改动,其中最触目的是增加了“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这样站在官方立场的说教,她指出丈夫简直 是为非作歹,而这与原先诗中女主人公仅仅是出于对丈夫安危的忧虑而不愿他铤而走险,完全大异其趣。这一文本中的男主人公也彻底改变了在原诗中的初衷,说是“平慎行”,很快就会回来的。原诗中的反抗情绪几乎消解殆尽。被强加给女主人公的说教竟不厌其烦地唱了两遍,尤其可以看出篡改者 关注的中心所在,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抹去民间的反抗情绪。 封建统治阶级篡改民间文学为己所用,这里提供了一个很典 型的样品。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原本《东门行》简洁明快,毫无浮文;孩子他妈(“儿母”)的一番话说得合情合理,这是一位善良、耐苦、坚贞、安分的劳动妇女,她的某种软弱也是可以理解的。男主人公则是一位内心世界相当丰富的勇士,同样真实可信。晋乐所奏除了莫名其妙地加上许多说教之外,还将 原作中的“儿母”改为“儿女”,又让这“儿女”自称“贱妾”,完 全不合情理。修改后的文本既要保留原作中的“行,吾去为迟”,又说什么“平慎行,望吾归”,也于情理不合。既已听从老婆的教诲,他这时再出东门去干什么呢,大可不必多此一举了。篡改者急于塞进封建说教,消解反抗精神,完全置原作的逻辑于不顾,这就导致了艺术上的彻底失败。 如果说篡改者还有那么一点聪明的话,那恐怕就是将原作中本来是男主人公自责其动摇的“今非”二字稍加改造,变成女主人公劝戒丈夫的话“君复自爱莫为非”。这一改动,确实相当恶毒而且巧妙。可惜后 来的学者往往因晋乐所奏之本如此,遂将原作中的“今非”二字划归“儿母”之辞,此举不免大大损害了原作的神韵。 幸而仍有不为晋乐所奏之本迷惑的学者,例如黄节先生在《汉魏乐府风笺》卷四中曾明确指出这两个字乃男子之辞, 萧涤非先生《汉魏六朝文学史》引录该诗,“今非”二字亦属上。

可惜他们的意见似未能引起广泛的注意,《东门行》的标点以及由此而来的解说遂不免多有不尽合于原作之逻辑者,这是很令人遗憾的。我们不必依晋乐所奏为依据来读古《东门行》,晋乐所奏本本来就是一个经过篡改的伪劣本,它与原作的意趣是完全相对的。

南北朝 - 鲍照 - 代东门行

【年代】:南北朝

【作者】:鲍照

【题目】:代东门行

【内容】:

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

离声断客情,宾御皆涕零。

涕零心断绝,将去复还诀。

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

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

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

野风吹草木,行子心断肠。

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

丝竹徒满坐,忧人不解颜。

长歌欲自慰,弥起长恨端。

《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沤麻,对歌传情只为她

这首诗写的是劳作之际的男女的恋爱过程。

第一节,“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东门之外护城河,可以用作沤麻。那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可以跟她对唱。

第二节,“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东门之外护城河,可以用作沤苎麻。那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可以跟她对谈。

第三节,“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东门之外护城河,可以用作沤菅草。那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可以跟她对话。

池,护城河。沤(òu),长时间用水浸泡;纺麻之前先用水将其泡软,才能剥下麻皮,用以织麻布。

淑,善、美。姬,周王室与姬姓诸侯宗室女子,陈国并非姬姓诸侯国,所以这里指身份高贵的女子或者一般美女的代称。

晤(wù)歌,用歌声互相唱和,即对歌。纻(zhù),同“苎”,苎麻,沤过之后,剥去纤维,可用来做绳子,也可以织布。晤语,对话。菅(jiān),菅草,芦荻之类的草本植物,茎上的纤维,浸渍剥取后可以用来编草鞋。

沤麻在一二十年前的农村,还是很常见的。可随着大范围化学纤维制品的使用,麻绳几乎在农村绝迹,也很少有人再去种麻。

沤麻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水沤”,将收割的麻捆好压在水下绝氧的环境中,任其发酵;另一种是“雨露沤”,将麻捆好,摆放在田野低洼处,在日晒雨淋或者露水浸润的自然状态下发酵。

本诗中提到的是“水沤”的方法。水沤之后的麻,有强烈的臭味,因为纤维已经去掉了胶质,所以通常一剥就可以滑溜地扯下,但一不小心就会溅一身臭水。

但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确实欢快的场景,小伙子和喜欢的姑娘在一起,虽然干得是剥麻这种看起来一点儿也不浪漫的活儿,可喜悦的心情确实溢于言表的。小伙子非常珍惜劳作间隙和姑娘搭讪的机会,准备跟她畅谈一番。

三节内容,形成复沓结构,只是简单的几个字的变换,但劳作之间,男女情感的变化,却可以从“晤歌”、“晤语”、“晤言”的变化看出,从互相对歌,到近距离交谈,二人的关系已经更进一步。

诗经专题第139篇,总第139篇。

乐府诗《东门行》和古诗十九首中《驱车上东门》,“东门”是一样的吗? 都是什么意思?

不一样

乐府诗《东门行》的东门:指主人公所居之处的东城门。

驱车上东门中的“上东门”:指洛阳城东面三门最北头的门。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