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适古歌行为什么没解释的信息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给各位分享高适古歌行为什么没解释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燕歌行并序》高适全文翻译是什么?

燕歌行

高适 〔唐代〕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连绵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

主将身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

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

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

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

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

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坚守节操,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注释

燕歌行:乐府旧题。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烟尘:代指战争。

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元戎:军事元帅。

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摐:撞击。

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

伐:敲击。

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

碣石;山名。

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

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

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

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

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极:穷尽。

凭陵:仗势侵凌。

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半死生: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腓(一作衰):指枯萎。隋虞世基《陇头吟》:“穷求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

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

边庭飘摇: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庭,一作“风”。飘摇,一作“飘飘”,随风飘荡的样子。

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

绝域:更遥远的边陲。

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三,不表确数。)。

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

一夜:即整夜,彻夜。

血:一作“雪”

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

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赏析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篇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唐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创作背景

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自唐开元十八年(730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作者简介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高适的【别董大二首】(其一)解释

别董大二首(其一)

高适

qiān lǐ huáng yún bái rì xūn  

千 里 黄 云 白 日 曛 ,

běi fēng chuī yàn xuě fēn fēn  

北 风 吹 雁 雪 纷 纷 。

mò chóu qián lù wú zhī jǐ  

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己 ,

tiān xià shéi rén bù shí jūn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 。

别董大二首(其二)

高适

六翮飘飖私自怜,

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

今日相逢无酒钱。

【作者】

[编辑本段]

高适(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他半生漂泊,熟悉边疆生活,边塞诗写得慷慨苍凉,真实而有气魄。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 董庭兰董庭兰(约695-765):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琴师,陇西人。 董庭兰早年曾从凤州(今陕西境内)参军陈怀古学得当时流行的“沈家声、祝家声”,并把其擅长的《胡笳》整理为琴谱,董庭兰后来的声望已超过了沈祝两家,百年后,元稹在诗中仍赞道:“哀笳慢指董家本,”今存的《大胡笳》、《小胡笳》两曲,相传就是他的作品,另有《神奇秘谱中》收有他作的《颐真》一曲,据说此曲是他隐居山林,过着“寡欲养心,静息养真”的道家生活的反映。 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如高适的《别董大》就写道:“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诗中对他的出色琴技进行的详尽生动的描述。董庭兰编写的谱集,当时的善赞大夫李翱为之作序。 董庭兰一生清贫,高适曾在诗中说他:“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薛易简也说:“庭兰不事王侯,散发林壑者六十载”在他六十岁以前,几乎都是在其家乡陇西山村中渡过的。天宝末年,,应宰相房琯之请,在其门下当过清客,为此曾遭到世人的诽议。 董庭兰的学生中,郑宥听觉敏锐,调弦“至切”,尤善沈声、祝 声。另一弟子杜山人也被戎昱称为“沈家祝家皆绝倒。”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 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旧唐书·高□传》说:“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而已。”

高适生平和创作可分四个时期:

①开元二十年前,谋事不成,困守宋中,是诗歌创作开始时期;

②开元二十年至天宝八载,首次出塞,浪游无成,为创作极盛时期;

③天宝八载至十四载,侧身下僚,从戎入幕,创作才能继续得到发挥;

④至德元载(756)后,仕途得意,虽然也写过一些佳作,但总的说来,较前三个时期逊色。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边塞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高适有些赞美不义战争、歧视少数民族的作品,如《李云南征蛮诗》等,是这类诗歌的糟粕。

②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③讽时伤乱诗。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④咏怀诗,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象《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 而像《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人日寄杜二拾遗》等,或抒发友情和别意,或向往隐居生活,情意真挚,颇有感染力。这类诗中也有一些企羡功名富贵和吹捧达官贵人之作,并无可取。此外,还有一些咏史之作如《宋中十首》,以及某些描写旅途景色的诗如《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赴彭州山行之作》,也颇有佳句。高适的诗在当时已享有声名。《新唐书·高适传》说他“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殷□《河岳英灵集》也称许他“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王士□指出高诗风格为“悲壮而厚”(《带经堂诗话》)。 感情深挚,意气骏爽,语言端直,笔力浑厚,是高适诗风的基本特点。以诗体而论,高诗古体胜过近体,尤以七古最为擅长。歌行长篇,波澜浩瀚,声情顿挫,最是沉雄激壮。五古质朴古直,接近汉魏古诗的气息。近体则以七律和七绝为优。高适作品的编集,原有天宝七载左右张九皋编、颜真卿作序的诗集,今佚。新、旧《唐书》著录其文集20卷,亦不存。今有《四库全书》所收明汲古阁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凡诗8卷、文2卷。又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8卷。另有明张逊业、许自昌等辑本,皆为2卷。明杨一统辑《高适集》1卷。敦煌《唐诗选残卷》、《高适诗集残卷》等,尚存部分佚诗。注本有今人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高适集校注》,皆附年谱。研究高适生平的著述有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周勋初《高适年谱》、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

【注释】

[编辑本段]

 1.董大: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艺人董庭兰,善弹琴,被誉为"古琴王子"。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2.曛:日色昏暗。这里是说天空阴云密布,太阳黯然无光

 3.知己:知心朋友。

 4.识:赏识。

 5.君:古代对人的尊称。这里指董大。

【译文】

(一) 千里的云似乎变成了黄色,阳光也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

高适《燕歌行》的意思

开元二十六年[2],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3],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4]焉。

汉家烟尘[5]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6]。男儿本自重横行[7],天子非常赐赐颜色[8]。扌从金伐鼓下榆关[9],旌旆逶迤碣石[10]间。校尉羽书飞瀚海[11],单于猎火照狼山[12]。山川萧条极边土[13],胡骑凭陵杂风雨[14]。战士军前半死生[15],美人帐[16]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17],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18],力尽关山[19]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20],玉箸[21]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22]欲断肠,征人蓟北[23]空回首。边风飘飖那可度[24],绝域苍茫[25]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26],寒声一夜传刁斗[27]。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28]!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29]。

[注释]:

[1]燕歌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思妇怀念征人的内容。[2]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3]"客有”句:有跟随张守珪出塞回来的人。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4]和:依照别人诗词 的题材、体裁和格律作诗词。[5]汉家:汉朝,这里借指唐朝。烟尘:战火,边疆的战争。[6]残贼:凶残的敌寇。[7]重:推崇、看重。横行:往来冲杀无可阻挡。[8]赐颜色:赏识、器重、给予隆重丰厚的待遇的意思。[9] 扌从:撞击。下榆关:向山海关进发。[10]旌旆:旌旗。逶迤:弯弯曲曲绵延不断的样子。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11]校尉:武官名,地位低于将军。飞瀚海:从大沙漠飞来。[12]单于:本指匈奴酋长,这里泛指敌人的首领。猎火:打猎时燃起的火光。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自治区西北部。[13]"山川”句:汉军抗击敌人,来到了山川萧条的边界地带。极:穷尽,终点。[14]胡骑:敌人的马队。凭陵:仗势欺人,侵扰凌逼。杂风雨:形容敌势之猛如暴风骤雨。杂:交错。[15]半死生:一半死、一半生,伤亡极多的意思。[16]帐:将帅的营帐。[17]穷秋:晚秋。腓:病,这里是指枯黄衰败的意思。[18]恩遇:指受到器重。轻敌:蔑视敌人。[19]关山:边塞。[20]铁衣:铠甲,这里是身披铁衣的意思。辛勤久:长期在边疆戍守。[21]玉箸:白色的筷子,这里指思妇的眼泪。[22]城南:长安城南。这里泛指居民区。[23]蓟北:蓟州以北,这里泛指戍守的边疆。[24]飘飖:长风吹荡的样子。度:过,这里是居住、生活的意思。[25]绝域:极远的边疆荒凉地区。[26]三时:指早、午、晚。阵云:战云。[27]刁斗:军中白天用来做饭、夜晚用来打更的铜器,有把,形似三角锅。[28]死节:有气节的死,指为国牺牲。勋:功劳。这句是说,战死是为了报国,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29]李将军:指汉将李广。

[讲解]:

这首诗的原序,说明了写作时间和写作起因。为什么看了随张守珪出塞的人写的诗,就“感征戍之事”呢?原来在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赵堪等假借张守珪的命令,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在湟水以北邀击叛乱的契丹余党,“初胜后败”,但张守珪却“隐其败状而妄奏克捷之功”。高适了解到这种情况之后,就写了这首《燕歌行》,对张守珪谎报军功的行为不满。但是诗人写这首诗的起因,诗里描写的内容,都远远超出了张守珪一人一事,它是对当时整个边塞战争的概括,具有典型性。

全诗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汉家将士慷慨辞行的情况。

前两句写辞家的原因和所去的方向。“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汉家”边境有难,“汉将”请缨赴敌,连用两个“汉”字开头,造成一种连贯的气势,很好地体现了汉家将士急国家之难,挺身破贼的英雄气慨,也烘托出了战事紧急的气氛。

后两句写汉家将士出发前的士气。堂堂男子,本来就崇尚英勇杀敌的精神,再加上天子的慰勉与赏识,将士士气之高,是可以想见的。

第二部分写汉家将士奔赴疆场的情况。

前两句写行军的路线和出征的军容声势。大军经由碣石山一带,向榆关进发。行军中,击鼓而进,鸣金而止,用金、鼓节制队伍的进退。“旌旆逶迤”四字,形象生动,它不只写出了出征队伍的浩大,也写出了道路的崎岖曲折,给人们勾勒出一幅颇为壮观的军伍挺进图。这样大队人马行军,只闻金鸣鼓响,只见旌光旆影,却听不到人喊马嘶,这正生动地表现了战士同仇敌忾,奔赴疆场的情景。

后两句写军情紧急,深化战争气氛。正因为军情紧急,将士们才辞家破贼,长途驱驰;行军中,又遇到校尉军书传来,可见事态又有了新的发展,对汉军更加不利。“羽书”本已表示了十万火急,紧跟着一个“飞”字,就更见形势紧迫,有燃眉之急。是什么情况如此急不可待呢?“单于猎火照狼山”,敌人已经首先采取军事行动了。汉军未到,敌人就发动了进攻,这表示着情况的不利,为下面“半死生”、“未解围”的描写埋下了伏线。两句诗,把临战前的紧张气氛推向了高潮。

第三部分写疆场战斗的情况。

前四句写战争的进行情况。

"山川萧条极边土”,写出了战斗的环境是在荒凉的边境线上。边疆的荒凉,是连年征战的结果。山川的“萧条”,也衬托出战争的残酷。战斗的对手是倚势猖獗的劲敌。“杂风雨”三字,写敌兵来如风雨、去如闪电,凶猛剽悍,不可一世。照应了开篇第二句“破残贼”的“残”字。

敌人既然首先点燃了“猎火”,又倚势“凭陵”,这说明战争完全是敌人挑起的,汉军所进行的是一场正义卫边的战斗。面对这样一场战斗,汉军本来应当上下一心,协力破敌。然而,战斗开始之后,情况却是——“战士军前半死生”。“半死生”,不仅说明形势对汉军不利(这仍是从“残贼”的“残”字而来);同时也暗示了汉军士卒的英勇,他们面对强敌,奋不顾身,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汉军本已具备了取胜条件,如士卒崇尚杀敌立功、天子的支持鼓励、所进行的是一场正义战争等等,为什么反而使这样多的健儿饮恨沙场?“美人帐下犹歌舞”,责任完全在统帅。一个“犹”字用意很深。战斗如此激烈,士卒伤亡如此惨重,统帅们却还那样佚乐不休,其他的时候就更可想而知了。这样不顾国家、不恤士卒的腐朽已极的人,哪还有心思去运筹帷幄?哪还有精神去阵前指挥?哪还有勇气去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这场战斗,实际上是汉家士卒在一腔爱国热情支持下进行的一场没有指挥的战斗!

后四句写战斗的结局——汉军失败了,这是必然的。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写战斗结束后的凄凉景象,又点出了战斗进行的季节。深秋草黄马肥,正是塞外敌人入境掠夺的大好时机。敌人有天时之利,汉军又上下异心,以至大队人马经过一场厮杀,只剩下稀稀落落的士卒。前面说“半死生”,是从死人很多的角度正面说明伤亡惨重;这里说“斗兵稀”是从活下来的人很少的角度,从反面说明伤亡之重前后照应。共同杀敌的伙伴,一半作了敌人的刀下鬼,士卒们此时的心情该是何等惨痛凄凉!在这里,诗歌没有直接写士卒的心情,而是通过衰草、孤城、落日等惨淡凄凉的景物来渲染气氛、来衬托人物的心境的。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交代战斗的结果。士卒们拼却性命,却未能杀退敌人,解脱危机,但士卒们是没有责任的。前一句写士卒报国的壮志,下一句写意外 的结果,一起一落,迭宕之中加深了对统帅的批判——正是他们造成了人亡地失的局面!

第三部分写边疆士卒的复杂心理。

朝廷选择统帅不得其人,他们只知花天酒地及时行乐,哪顾士卒的死活?啊管疆土的保失?统帅的腐朽,使得士卒沙场久戍。这些士卒,一方面对战争的正义性有着充分认识,面对风雨杂沓而来的“残贼”,能够抱着献身精神去努力战斗;另一方面,又对腐朽的统帅不满,在战斗间歇的时候,他们思绪翻腾,心情十分沉重。

他们想念久别的妻子。此刻,在士卒的脑海里,浮现出妻子的身影,是那样亲切、那样具体,妻子簌簌而落的眼泪,是那样深的触动着他们的情怀。“玉箸应啼别离后”,一个“应”字,表现出征人遐思冥想的情态,有无限深情。他们离家太久了!离家太远了!他们离家之后,一方面由于日久,引起妻子的思念和对他们安全的担心;另一方面也由于离开了丈夫,生活上难免遇到困难,这就更使她们想念自己的亲人。这种相思是如此之深、如此之痛,甚至到了“少妇城南欲断肠”的程度。身在边疆,心向家乡的士卒,想得很多很多。他们向着家乡望啊,望啊……然而,这频频怅望,又于事何补呢?“征人蓟北空回首”!一个“空”字,不也形象地体现了那种“欲断肠”的感情吗?这真是人隔千里地,相思一般同。

他们感到边塞生活的寂寞。空旷寥阔的边地上,只有飘飖的边风同他们相伴。他们白天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夜晚顶风冒寒,巡逻戒备。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士卒的思想活动,但景物的凄凉正衬托出他们心境的凄凉;战地生活的紧张劳苦,与统帅的朝欢暮乐相对照,也反映出他们心境的愁苦。

最后总结全篇,写士卒们对统帅的不满和对良将的思念。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它能利用工整的对偶句,塑造出对比鲜明的形象,增强艺术效果。“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苦一乐,生动地描绘了军中的阶级对立关系。“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千里关山,两心牵挂,淋漓尽致地揭示出征人思亲的感情。

全诗四句一折,流利婉转,起伏跳跃,与士卒思想感情的变化和谐一致。

急求高适的《燕歌行》赏析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生平简介

高适,字达夫,又字仲武,唐朝时期渤海郡人,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合称“高岑”,主要作品有《塞上》、《塞下曲》、《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高适生平简介

高适本来是渤海郡人,二十岁的时候前往长安,后来又游历到了宋州,并定居在了宋州宋城,亲自种田耕作,过了八年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公元731年,时年二十八岁的高适往北到了燕赵之地,想要进入到信安王、张守珪的帐下,并写下了几首赠别、边塞诗作。四年后,高适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于一年后创作了不少诗。三十五岁的时候,高适回到宋州,写了名作《燕歌行》,此后的十年间都住在这里,偶尔出游到楚地、东平、魏郡等地方。

公元749年,高适张九皋的介绍下参加了有道科,通过考试,当上了丘尉。这时候他已经四十六岁了。第二年秋天,高适带兵增援驻守边境的青夷军,在回来的路上写了讲述这次边疆之行的诗。公元752年,高适辞去丘尉一职,到长安游览,同年初冬,在哥舒翰手下做掌书记,后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助其驻守潼关。

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沦陷,高适参与了讨伐永王和安史之乱的平叛,解救睢阳的危机。之后高适几经贬谪和升迁,最终在任散骑常侍时去世,终年六十二。

高适的诗有哪些

高适的诗中有很多是描写边塞士兵生活的,往往体现了一种高昂悲壮的艺术美。诗的类型以七言歌为主,题材丰富,包括了边塞诗、送别诗、忧民诗、咏怀诗、讽时诗这几种,用最朴实的文词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看法。

高适的边塞诗有《燕歌行》、《塞下曲》、《九曲词三首》、《蓟门行五首》等,主张同质朴的语言表达现实的本质,也是其最有成就的一类诗。这些诗描写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赞扬了士兵为国立功的高昂之情和对和平的向往,并抨击将领不顾士兵的生死、奢侈享乐、安边无策,体现了高适的忧国之心。

高适的送别诗具有代表性的有《别董大》、《别韦参军》,虽然过着流浪困苦的生活,但依然以豁达的心境写下了这些诗。其《东平路中遇大水》之类的忧民诗反映民生矛盾,讲述了百姓生活的艰难。高适的咏怀诗如《封丘作》、《别韦参军》等作品,抒发了不能一展抱负的情感,《古歌行》等讽时诗批评了 政治 弊病,表达对当权者的不满。

高适的诗全集赏析

高适的诗富有特色,文词雄壮,气吞山河,展现了与盛唐繁荣景象的相对应的朝气与积极性。在内容上,高适的诗以描绘现实景象为主,而且富有深度,既有崇尚功名的进取心,又有批判现实的悲壮。

高适因为从小就生活在孤寂与困苦之中,养成了侠士直爽、豁达的个性,诗歌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深入地表现了主题。诗风淳朴豪放,粗犷有力,通常是描绘一幅宏伟的场面,再加以议论,充满豪情和骨气。

高适的诗在描绘现实状况和表达感情方面很少用拐弯抹角的方式,一般是直抒胸臆,给人很直观的感受,富有激情和力量,直击人的心理,充满正义感。高适的《燕歌行》一开始就给出了当时的背景,结尾处的议论同样直白有力。

高适的诗文词简洁淳朴、劲拔雄浑,完全从诗意本身出发,没有特别的雕饰,但是情感的表达却很深刻,以意境感染读者。

高适的诗题材多样,以边塞诗见长,表达了其忧国的思想。高适的阅历丰富了他的情感,所以他写的诗主要是写实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用简单质朴的词直抒胸臆,表达的思想复杂而有深度,具有雄浑悲壮的艺术特点。

猜你喜欢:

1. 唐朝诗人柳宗元

2. 唐诗300首全集

3. 唐朝都有哪些诗人

4. 唐朝诗人张九龄

5. 唐朝宰相李绅

高适古歌行为什么没解释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适古歌行为什么没解释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