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不畏浮云遮望眼是哪个古诗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哪位诗人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全诗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名列“唐宋八大家”,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诗词是中华文化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流传后世的诗词多达几十万首,所以我们不可能都知道,有人问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哪位诗人?它是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的诗作,它的下一句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是王安石登高望远之作。
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王安石《登飞来峰》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多次被宋神宗重用,官职宰相封荆国公,曾经主导了北宋神宗年间的“熙宁变法”,才,后因变法遭到守旧派的阻挠,而失败被贬郁郁而终,“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诗就是他所作。
这首诗名叫《登飞来峰》,是王安石三十岁途经杭州登飞来峰时所作,此时的王安石正值壮年时期,有着满腹经纶,心怀大志,而此时的北宋王朝却被一帮守旧派把持,大致国家停滞不前,自己决心改革,看到眼前群山被云雾缭绕的景象之后,诗兴发发,于是写下了这首《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后一句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的意思是不害怕眼前的浮云遮住我的视线,原因在于我已经身处在最高层了,来表达作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要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除了上面介绍的这句诗词以外,下面还有其他几句著名诗句的作者,不知道也可以看一下哟。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名句
陶渊明,他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主要生活在东晋末期,性情豁达、潜心田园生活,同时又对现实现状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虽然做过几任官职,但都不长久,后来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田园,专心诗作,写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李白赞美杨贵妃
相信许多人都听说过“云想衣裳花想容”,这句赞美女子倾国倾城的诗句。那云想衣裳花想容是写给谁的?这句诗是《清平调》三首诗中其中一首的诗句,是李白用来赞美杨贵妃美艳的诗句。《清平调》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
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
出自:《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翻译: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 二年(1050年),王安石当时三十岁,年富力强,雄心勃勃。当时他已由鄞县县令改任舒州通判。此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登飞来峰
[ 宋 ]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登飞来峰》,全诗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登上飞来峰上的高塔,听说每到鸡鸣时分就可在此处看到日出。不怕山间浮动的云雾遮住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赏析
全诗的第一句“飞来山上千寻塔”写峰上古塔之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及其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创作背景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