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将军和征夫为什么会有白发泪和将军白发征夫泪用了什么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原因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二、原文
渔家傲 作者: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首先这句话出自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
单单来看一下这句词的翻译:羌笛声悠远的飘荡(在边塞),寒冷的霜雾布满大地。战士们睡不着,(能看见)花白头发的将领和战士们的眼泪。
这句词用“羌笛悠悠”来表达到除强力的思乡情感,在古诗词中“羌笛”二字含有很深的思想之情。“霜满地”描写出的战地的艰苦环境。“人不寐”展现出战士深深的忧虑之情。“将军白发征夫泪”直接的描述了边塞军人的状态,从“白发”和“泪”二字表达出强烈的厌战和无奈之情。全局通过对战地环境,战士状态心态的描述,表达出词人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强力的思乡情怀。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出自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全词如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的是将士们虽有坚定的决心巩固边防,但又思念家乡,盼望和妻子儿女团聚。所以在边塞的战争中,他们熬白了黑发,流下了思乡的泪水,但又不能不顾国事,因而久久无法入睡。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的对峙时期。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陕西,前去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了陕西,发现一个很不合理的现象。当时,宋朝政府把边兵分给各级官员带领,官职越高的带兵越多,官职越小的带兵越少。这本来是正常现象,但宋仁宗却下了一道命令,在敌人进犯时,不管来的敌人有多少,一概由官小的带领人马先去应战。
范仲淹心想,这么做怎么会赢呢?于是范仲淹不顾皇帝的命令,立即改变做法。他把延州(今延安东北)的一万八千兵马,分给六个将领带领,每个将领指挥三千人,负责训练。有了敌情,根据敌军的多少派兵。同时,他还下令修筑城堡。经过一番整顿,延州的边防顿时改观了。
西夏军队看到范仲淹防守严密,既害怕又佩服。他们称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称赞范仲淹具有军事家的谋略,从此,他们再不敢轻易入侵延州了。
针对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势险要的特点,范仲淹还提出“积极防御”的守边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训练边塞军队,达到以守为攻的目的。
反映戍边将士的悲苦,归家之日遥遥无期,将士们的头发都白了,夜深人却不能入睡,思念家乡而暗暗落泪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