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喜欢文天祥100(为什么喜欢文天祥这个人)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你为什么喜欢文天祥100和为什么喜欢文天祥这个人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文天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100字)

南宋末年,面对历史的必然,面对无力回天的大宋王朝,面对忽必烈的利诱,文天祥做出了最决绝的选择,让所有人都胆战心惊的选择,在旁人仰视的目光中,完成自己生来的使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他此生最准确的注解。

假设文天祥若变节,覆巢完卵,大可自保,在“时务”面前,他视而不见,正因如此,中国的历史才多了几分慷慨淋漓,多了几分浩然正气,多了几分不朽的尊严。蒙古人征战南宋初始时是侵略者和屠杀者,后来才融合成为统治者。古人在当时是看不到后世的发展的,处于文天祥的角度奋起抗战,保家卫国是应该值得肯定的。在现代人眼里这是改朝换代,但在他们眼里却是民族战争,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强求文天祥的民族理念。现代社会的政治环境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根本就是两回事,所以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正是有了很多个像文天祥这样的英烈先贤,才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

后人怀念文天祥原因是什么?

因为文天祥是一位十分爱国的诗人,抗元的名臣,也是一位民族英雄。

1、元朝拿文天祥的妻子家人,作为威胁,奉劝文天祥能够成为元朝的一员,但是文天祥还是没有答应,在二十多天后,元朝也一直没有成功劝降文天祥,元朝的君王也就随之失去了耐心,所以就命令人把文天祥杀了,文天祥死后,元朝的君王以国礼相待,并且让文天祥的后人得以保全。

2、后来在历史上,一直到明朝的初期,文天祥的后人也成为了明朝的名家,帮助朱元璋反抗元朝。随后的数百年间,文天祥被后人立碑建庙,成为爱国的典范,他那坚贞不屈的义举,也一直影响着我们后人,成为历史最浓厚的爱国人士之一,而被后人所铭记。

扩展资料:

1、文天祥(南宋末期政治家、诗人、抗元人物和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在殿试中被宋理宗钦点为状元,御赐表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在宋朝最后被封为信国公,故称文信公或文信国,官拜少保,故称文少保。

2、宋亡后,被元军俘至大都(今北京),忽必烈亲往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就义。与陆秀夫和张世杰等人并称“宋末三杰”。又与谢枋得、袁继咸等人并称“江右三山”。明景泰七年,谥忠烈。

文天祥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尊敬?你怎样评价他?

文天祥的历史地位在当代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中如同他所处的时代一样动荡,好像教育部新编撰的《历史大纲》就将岳飞、文天祥从民族英雄降格为什么“杰出人物”。

共产党讲究唯物主义,而且还是历史唯物主义,即如此,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就应该把他放在,其实应该说还原回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

文天祥,宝佑四年状元,其文采在他的大量诗文中可见一斑,凭此就值得我们佩服。

南宋末年,中原动荡不安,夷狄交相侵略,国家危难深重,朝廷偏安江南,国家势力弱小,伯颜南下攻宋势如破竹,蒙人所过之处血流成河。面对亡国灭族之灾,文天祥所表现出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正义给历经耻辱的南宋王朝挽回了多少颜面,给后世的仁人志士遗留了多少民族精神的财富。

时势能造就英雄,英雄却难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这也是英雄的孤寂和英雄的悲戚吧。

古有“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之思想,想来文天祥时代从真命天子到王公大臣,无一不“拥赞”并身行力践此说,独文天祥“愚忠”“不化”,即便十余次出生入死,即便饱受牢狱之灾,即便故国覆灭,即便妻女为奴,即便高官相诱,依然“冥顽不化”。

因戴了个“民族英雄”的帽子而备受争议的岳飞留下的名言是:“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与“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异曲同工,此之谓大丈夫。文天祥同样以气壮山河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及气势磅礴的“正气歌”而光照日月,千古流芳。

该怎样理解“民为重”?就像文明不能大于一切一样,人民也不能压倒一切。若是岳飞“以民为重”与秦桧同流合污,若是文天祥“以民为重”卑躬屈膝,若是于谦“以民为重”趋颜附会,若是郑成功“以民为重” 广开国门,若是戚继光“以民为重” 割地求和,若是刘胡兰、五壮士、秋瑾等人都“以民为重”而奴颜媚骨,中国就能免遭侵略和战争了吗?百姓就能解脱与水深火热了吗?如若那样,华夏也不要提什么文明史了,根本就是一部侏儒(因为跪着)史。

若讲“以民为重”,共产党在驱逐出日寇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此举就没有涂炭生灵、置人民于水火之嫌吗?

(我觉得国家从来就没有真正的主人,没有真正的人民,只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只有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什么剩余价值,什么必要的社会扣除,不过是鸭子和扁嘴儿的区别。)

社会和历史的更替与进化肯定是以汪洋血泪与铮铮白骨作为祭奠的,谭嗣同的愿为变法做第一流血牺牲人就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说文天祥的“但求义死不求苟生”在今世来说是不合时宜的,是自私自利的,是沽名钓誉的,那我不知道英雄气概、民族大义、精神气节该如何去诠释。

如果说文天祥是愚忠,他曾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并不对帝王愚忠,宋恭帝降元后他不是一样宁死不屈?他只是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

文天祥有别于方孝孺,为何“愚忠”的方孝孺在六亲九族尸横遍地时依然无动于衷而惟独面对手足兄弟时却潸然落泪呢?英雄以血肉之躯视死如归却也有心灵的薄弱地。

回答此题让我想起了鲁迅,如果当代中国能多出几个鲁迅,哪怕是多出几个余秋雨(虽然我又喜爱他又痛恨他)也好呀,中华文化也许不会衰落至此,中国人也许不会这样.

也许我错投了时空,空有一副青春的皮囊,满脑子的迂腐思想。但无论如何,文天祥的精神永垂不朽

附文天祥死后从其衣带中 发现的“衣带诏”,大家共赏: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