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门在哪个寺(春秋门在哪个寺庙里)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春秋门在哪个寺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春秋门在哪个寺庙里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说明当时盛行什么情况?中

——建康时期佛教的盛行

“千里荤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晚唐诗人杜牧在题为《江甫春》的诗篇中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这一庞大的数字,并非出于诗人的夸张。据史书记载,梁武帝时建康的佛寺数甚至超过了500座。这正好与同期北魏首都洛阳的佛教盛况不相上下,反映了中古时代我国南北两地佛教的广泛流行,以及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新的特点。

在东吴时期,建业都城最早的一座怫寺是建初寺,系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孙权为西域高僧康僧会所造,当时的佛寺以塔为主,所以寺的中心有一座供养佛骨“舍利”的宝塔。由于此寺位于秦淮河畔的大市后面,所以又名“大市寺”,地名就叫做“佛陀里”,康僧会在建初寺里翻译了几部佛经,这是江东地区译经事业的开端。另外,在长干里还有一座佛搭——“阿育王塔”(阿育王是古代印度的一个非常信佛的国王),塔基地宫内也埋藏有佛骨舍利,塔旁原有尼寺,于东吴中期被毁,西晋初年惭复为长干寺。

到了东晋时期,由于佛教徒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中流行的玄学和清谈之风,使佛教逐渐中国化,得到了皇室和世家大族们的普遍信仰。建康的佛寺相应地增加了不少,现在有名可查的,就有40座左右。又因翻译佛经是传播佛教的重要手段,所以建康的译经事业进一步兴盛起来。印度、南亚和西域诸国的文化艺术也随之而大量传人,在我国古代的文化中注入了新的血液。

在建康从事佛经翻译和中外文化交流事业的代表人物,以东晋和刘宋时期的我国高僧法显、宝云和从中印度来的佛驮跋陀罗等人的贡献最大。法显既是当时的大翻译家,又是一位大旅行家。他以65岁的高龄,于公元399年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诸国,超过帕米尔高原,周游天竺(今印度)诸国,寻访佛迹和佛经。归途中经锡兰岛和苏门答腊岛,本来想回到广州,但所乘船舶被海风吹至山东半岛的牢山(今青岛附近崂山),他登陆后只好经广陵(今扬州)和京口(今镇江)等地,于公元4l3年才回到东晋的首都建康,这时候他已经79岁了。法显在回到建康的第二年(公元414年),就写成了他的旅行记。全文虽然只有9500多字,却是叙述当时中亚、印度和南海诸国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人情的年代最早的一本重要著作,被称为《法显传》,又名《佛国记》或《历游天竺记传》。这部书和后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著的《大唐西域记》,可以说是六朝和隋唐时代我国最杰出的两部国外旅行记。

位于建康南郊的道场寺(又名斗场寺,约在今雨花门外),是晋、宋之际的佛经翻译中心。在法显回到建康的前一年(公元412年),他在长安结识的中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及其大弟子慧观,已由东晋大将刘裕请到道场寺。接着,与法显在北天竺会过面的高僧宝云也来到道场寺。宝云普经在国外钻研并掌握了印度的古文字“梵文”,这就为他的翻译佛经工作准备了良好的条件。法显在道场寺里大约住了5年左右,除了写成《佛国记》外,还翻译了佛经六部,共100多万字。佛驮跋陀罗则和上百名中国僧人,从公元418年起在道场寺共同翻译出大部头的《华严经》。其中宝云在道场寺从事译经工作的时间最长,据说他能一边看着梵文本的佛经,一边立即口译成流利的中文。经过他译成和订正的佛经有《无量寿经》等多种,质量都很高,人们评论说:“江左译经,莫不推宝云为第一。”

瓦官寺是当时保存艺术珍品最丰富的一座佛寺。如东晋著名的画家顾恺之和雕塑家戴逵(kui读葵)、戴颐顒父子,都在瓦官寺内留下了他们的杰出作品。瓦官寺的位置在今南京城西南角的花露岗上,创建于公元364年,原来是东晋政府官营的陶器作坊,称为“瓦官”,所以就用来作为寺名。当瓦官寺才建成的时候,寺僧向社会上募集经费。一些皇室、大族和官僚纷纷捐款求福,但都没有超过10万个铜钱的,唯独年仅20岁的顾恺之却写上一笔百万钱的捐款,因而被认为是说大话。不久,寺僧向他索取款项,顾挡之就要寺僧在大殿上准备好一堵白墙,然后关起门来在里面专心画了100多天的壁画,画的主题是《维摩诘居土像》。据佛经说,维摩诘是一个道行很高的居士(“居士”就是信仰佛教,但没有正式出家当和尚的人),在佛教人物中非常有名,相传他经常同文殊菩萨辩论问题。当这幅巨大壁画基本完成,将要给维摩诘点眼珠之际,顾恺之通知寺僧请人来参观并捐款。这时,一个光彩焕发、清瘦聪慧、凝神沉思着的维摩诘居士就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使整个寺院的气氛为之大变,观众们纷纷踊跃捐钱,很快就超过了100万个钱。这幅著名的壁画据说到唐朝时还存在,大诗人杜甫曾经亲自到金陵来看过这幅画。后来,此画曾一度移到镇江的甘露寺,晚唐时又被移到长安的皇宫中,可见这画的价值之大。

顾恺之的住所就在瓦官寺附近,后代称为“顾楼街”。据说,他为了专心作画,特地位在楼上,平时把楼梯抽掉,经日不下楼,人们称他为“才绝”、“画绝”和“痴绝”。东晋的丞相谢安称赞他的画是“自生人以来,未之有也”。但顾恺之自己却认为,画人物最重要的是要画好眼睛。他在画人物扇面时,甚至不点眼睛。有人间他,答复道:“那可点眼,点睛便语。”又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他主张画人物要掌握每个具体人物相貌中的特征和他们特定的性格。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极少,现存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都是唐代前后的摹本,但仍然可以看出,他的用笔“如春蚕吐丝”,又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

在瓦官寺中,还有大雕塑家戴逵和戴顒父子两人的作品。戴逵曾经为瓦官寺铸造过5尊铜佛像,当时人们把这几尊精致的佛像,连同顾恺之所作的“维摩诘像”壁画,以及狮子国(今斯里兰卡)送来的高4尺2寸的白玉佛像,合称为瓦官寺的“三绝”。据记载,戴逵在进行雕塑时,常常虚心听取观众的评论,来改进自己的作品。有一次他雕刻了一尊高达1丈6尺的无量寿佛的木像和两尊菩萨,看来看去总不够满意。他就把自己藏在像旁的帷帐中,听取观众的评论,然后又以三年的时间重作新像,从而得到了人们的赞赏。戴顒继承了他父亲的雕塑技艺,也完成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他还善于修改已成的佛像,有一次,刘宋的太子送了一尊高达1丈8尺的铜佛像给瓦官寺,人们看了都觉得面部太瘦。后来请戴颐来看,才发觉是由于肩膀和手臂太肥了的缘故。工人按照戴顒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居然成为瓦官寺中最雄伟的一尊佛像。

瓦官寺的闻名于世,除了因为东晋时寺中有“三绝”以外,还由于南朝宋、齐、梁三代对它的大事扩充。如在梁代时增加了著名画家张僧繇绘制的大幅壁画,并新建了一座高达340尺的瓦官阁。张僧繇是一位善于画人物,特别是画佛像的名画家。他在建康的许多佛寺里都创作过壁画,见于记载的除瓦官寺外,还有乌衣巷附近的安乐寺。相传他曾经给安乐寺画了四条白龙,但都没有点眼睛。后来,寺僧坚持要他点,结果其中两条龙点睛后立即破壁飞去。这就是“画龙点睛”这一成语的由来。张僧繇还善于学习国外的绘画技巧,传说他在青溪一乘寺的寺门两侧画过许多凹凸花,就是使用红色和青绿色等由浓变淡的色彩,来表现花叶的明暗透视,远望起来好像有着凹凸的立体感。实际上,他是采用了当时流行于天竺的“晕染法”。所以,当时人们又称一乘寺为“凹凸寺”。

瓦官阁建于粱武帝时,因距离当年的长江很近,所以在临近中午的日照下,阁影可以映入江中,是当时眺望江中景色的一处名胜。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登临此阁,并在他的作品《横江词》中提到此阁说“人言横江好,我道横江恶、-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可惜在南唐灭亡时,这阁被吴越国的军队烧毁了。

在瓦官寺的东面,还有一处南朝名胜叫做“凤凰台”,传说在刘宋年间,曾经有三只类似孔雀的异鸟飞到今花露岗上来,并且吸引了许多普通鸟类前来“百鸟朝凤”。由于在封建时代这是天下太平的祥瑞之兆,因此刘宋政权就在那里建造了一座高台,叫做“凤凰台”。大诗人李白曾登临此台,并且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的著名诗篇。全文是“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鸳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以上我们所介绍的建初寺、道场寺和瓦官寺等寺庙倘位于秦淮河畔。这个地区从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工商业区和居民区,像建初寺的前面是著名的大市,道场寺的前面是斗场市,瓦官寺也距离大市很近。这与后来开封的大相国寺和苏州玄妙观的情况差不多,都是寺庙前面有一个热闹的市场,此外,东晋和南朝的皇室、大族和官僚还纷纷把他们的住宅捐给和尚作寺院,称为“舍宅为寺”。这一类的寺院为数很多,像上面提到的张僧繇画龙的安乐寺,原是东晋大族代表人物中的王坦之的花园。以凹凸花著称的一乘寺,也是梁邵陵王萧纶的府第,后来陈朝的大官僚、文学家江总又把他的读书堂施舍给此寺。大致东起青溪,西迄石头城,南至雨花台,北抵都城北郭的中心区域里,就分布有南朗四百八十寺中半数以上的寺院。

南朗皇帝为了利用佛教统治人民和为自身求佛,曾在宫城内外修造了一系列金碧辉煌的寺庙,以便于他们朝夕参拜,同泰寺(今鸡鸣寺前身)就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早在公元300年左右(西晋永康年间),鸡笼山上就已经有了佛教寺院。公元527年,梁武帝萧衍又创建同泰寺,并使寺的南门正对着宫城的北门,以便利他的出入。寺里共有六座大殿,10余座小殿和佛堂,还有7层的大佛阁和9层的宝塔,供牵着非常壮丽的十方金像和十方银佛等。梁武帝本人曾经四次假意“舍身”到同泰寺里去当和尚,再让进臣用巨款为他赎身,利用这种手段帮助寺僧骗取到几万万个铜钱,后来,同泰寺着了火灾,梁武帝还想再建造一座更高的12层宝塔,终因“侯景之乱”而没有完成。因此,同泰寺所浪费的人力和财力,在南朝所有佛寺中是最为突出的。

在建康东郊的钟山和东北郊的摄山(今栖霞山),是南朝佛寺的另外两个集中地。分别在钟山南北的佛寺很多,梁以前就已有70座,梁时佛教最盛,数量应该还有增加。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北高峰上的大爱敬寺、法云寺和头陀寺,今明孝陵所在地独龙阜的开善寺和定林寺,还有北说的草堂寺(明朝常遇春墓所在地)等等。开善寺创建于梁武帝天监十四年(公元5l5年),是为了纪念当时的高僧宝志而设立的。据说,当宝志死后,梁武帝曾出了20万个铜钱买下了定林寺前面的独龙阜来埋葬他,墓上建有一座五层宝塔,塔顶嵌有国外进口的无价琉璃宝珠,所以又名“玩珠塔”。当时的大画家张僧繇曾为宝志画过肖像。后来,唐代的名画家吴道子重新画像,并由大诗人李白作赞诗,书法象颜真卿写字,刻在同一块石碑上,所以也叫“三绝碑”。到元朝初年,砷上又加上了书画家赵孟頫(读甫)写的《志公十二时歌》。明朝初年,因为建造明孝陵,便将宝志墓塔、三绝碑与佛寺一同迁到今灵谷寺所在地。现存灵谷公园内的“三绝碑”,已经是清朝乾隍以后的仿刻品。

摄山的南朝佛寺略少,见于记载的只有栖霞寺、庆云寺和止观寺等几座,但却以人工开凿的石窟寺――“千佛岩”而闻名。千佛岩位于今栖窟寺后的千佛岭上,最早的一个大石窟名叫“无量殿”或“三圣殿”。该殿的主佛为高达3丈2尺5寸的无量寿佛坐像,两侧为各高3丈的观音和势至两菩萨,会称为“西方三圣”开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创建栖霞寺后不久。其余的近300个佛龛和500多尊佛像,绝大多数是齐、梁两代的皇族和大官僚出资为自己求佛的,其中有齐朝的文惠太子、豫章王、竟陵王和始安王等提到的那个爱钱如命的梁临川王萧宏,因为他自己舍不得花钱,就动用梁朝国库的公款大规模地修造和装饰石窟。这些佛龛内部的基本布局,都是“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弟子通常是老年的“迦叶”和少年的“阿难”),有的佛座下蹲有双狮(称为“狮子听道”),窟门两侧还常有天王力士像。它们的雕刻作风都较圆润细巧,秀丽典雅,与北朝云岗、龙门等石窟的艺术风格似有所差别。可惜千佛岩的石质为红色沙岩,易于风化。又经明代太监们的大事重修,以及解放前无知寺僧们的用水泥修补装新,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了。

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四百人十寺,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每座佛寺都拥有庞大的庄园,并从事商业和高利贷活动。他们既是神权的代表者,又兼世俗的大地主和大商人。这样,人民所受到的压迫和剥削也就更为沉重了。因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土纷纷起来反对。刘宋时曾在今太平南路四象桥(古代叫青溪中桥)之北建有宏丽的“湘宫寺”,寺址原是宋明帝刘彧的王府,他做了皇帝以后,就“舍宅为寺,造了两座五层宝塔,并在铜佛像上使用了金箔制成的背光,极其奢丽。在宋明帝叫群臣参观他的所谓“功德”时,有一个名叫虞愿的官员就直言不讳他说:“这是老百姓卖妻卖儿钱所建成的,这种罪恶比宝塔还要深重,有什么功德可言呢?”

公元489年时,一场中国哲学史上非常有名的“无神论”者和“有神论”者之间的大辩论,在鸡笼山旁的南齐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里展开了。其中无神论者的代表人物是杰出的思想家范缜,有神论者的代表人物就是萧子良、萧衍和沈约等,还有大批的佛教僧徒参加辩论。范缜一面进行口头辩论,-面积极起草《神灭论》的文章,证明物质是具体存在的,而精神则是附生的。这对于当时广泛流行的佛教迷信,更是一个极其严重的打击。所以《神灭论》在公元507年公开发表后,范缜再次受到了佛教徒的大围攻。但是,他毫不畏惧,声明决不“卖论求官”,继续据理驳斥怫教徙的骗人鬼话。据说他经常“日服千人”,许多佛教信徒都被他驳得哑口无言,最后,他们只好把梁武帝请出来,利用政治压力把范缜流放到了广州。但是,斗争并没有到此结束,范缜被流放以后,又有郭祖深等继续进行反佛斗争,一直到“侯景之乱”建康被毁时才告一段落。

江苏有看头的古镇之二~申港镇?春秋季子禅寺

长江南岸,江阴申港,距长江口3公里,南望舜过山。春秋时,吴王寿梦四子季札三让王位,避耕于舜过山脚下,受封于延陵,号称“延陵季子”。吴公子光(阖闾)篡位,季札愤而“去之延陵”,直至92岁终老。如今常州市武进区与江阴市还保留了例如舜过井、季子禅寺等遗迹。

僧人外出,正门未开,可以从西侧河边辅门进入大院。

进来后可以看到土地祠,和西侧殿,里面是道家仙宗像。再往前行,看到的就是正殿。

禅寺原址在抗战时期为日军作战部,后被新四军烧毁,建国后原址成为小学和初中,80年代后,另选位置恢复重建。

绕过正殿,背后是藏经阁

东侧回廊是僧人起居饮食之处

绕回前面,可以看到天王殿

天王殿左右分列文昌殿与财神殿

在原路返回,西侧是申港河,春秋时期,春申君曾再次修建河道,故东侧先改建成春申广场已似纪念。

经过这条紫藤路,看到的就是一汪湖水

对面就是城市规划展馆

沿着这条小路,我们回到季子禅寺正门,开始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日本的著名寺庙?(附图)

安乐寺(Anrakuji)

建於1681年,是法然念佛的道场。后鸟羽上皇的妃子松虫和铃虫被法然的弟子住莲和安乐的传教感化而私自出家,上皇闻后大怒,将两位僧人定罪,法然也受诛连遭到䞤流放。为吊慰两位僧人的亡灵於1681年创建了该寺。寺中陈列著住莲和安乐,松虫和铃虫的木像和石塔,使他们的悲剧故事得以流传。春秋两季特别开放。7月25日举办的以驱除中风病为目的的南瓜供养活动颇享盛名。

化野念佛寺(Adashinonenbutuji)

化野当地以往采行风葬,荒野四处散乱无名尸,1100年前空海(宏法大师)见此於心不忍,遂建如来寺加以供养,即为其起源。其后法然大师以此作为修行道场改为现名念佛寺,成为净土教派之佛寺。正殿是由寂道上人於1712年重建。寺院内的8,000座石佛和石塔群即是埋葬在化野一带的墓群,毎年8月23・24日千灯祭在寺内点上长明灯供养,幽玄千灯令人感到人世之无常。(参加千灯祭祀活动须预约,毎年自6月15日起以明信片报名,按先后顺序额满为止。)建於平安时代。

西明寺(Saimyouji)

天长年间(824〜834)由空海的弟子智泉开创。又称平等心王院。现在的寺院於1700年因桂昌院的归依而重建。主佛释加如来像(重要文化财产)高51公分,据说是高山寺明惠上人的造显。佛像体内印有1047年的墨书铭。侧面安放的千手观音像(重要文化财产)是一座立像,雕刻于平安时代,精细的面部雕琢,栩栩如生。属於真言宗派。亦为赏枫名胜地。

醍醐寺(Daigoji)

真言宗醍醐派的总院。始於贞观年间(859-77)圣宝在山上结庵,建立和安放准胝、如意轮两观音像(上醍醐)。926年,开发下醍醐,建立金堂、五重塔等。由於应仁、文明之乱的战火,除了五重塔外,堂塔伽蓝全被焚毁。1598年,借丰臣秀吉赏花之际重建。这裏是本门派修炼的道场基地。创建时的五重塔、桃山时代移建的金堂,以及上醍醐的药师堂均为国宝。绘画方面,收藏有绢本著色五大尊像(国宝)等许多文物。2月23日的“五大力士”,4月第2个星期日的丰太阁赏花伫列很有名。1997年,根据《世界遗产条约》,作为“古都京都的文物”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创建于平安时代。

大报恩寺(Daihouonji)

由藤原秀衡之孙义空上人创建,是真言宗智山派名寺。本堂仍维持著1277年创建时的原貌,是京都最大的古建筑,被列为国宝。除了本尊释迦如来的坐像(重要文化财)外,灵宝殿还常年展览以快庆的作品--十大弟子像为代表的,六观音像等诸多文化遗产(须收费)。毎逢2月的“龟节”以及12月7、8日的“烧萝卜活动”,寺内香客攘攘,竞相祈_龟神的祝福及百病消除。

该寺始建於1227年12月26日,即本殿堂上梁日。

禅林寺(Zenrinji)

建於平安初期,正式名称应为禅林寺。是净土宗西山禅林寺派的总院。853年空海徒弟真绍继承了藤原关雄的山庄后,将佛像安放其中,并开始将之作为真言宗的道场。

1077-1081年第7代永观出家。把该寺改为净土宗的念佛道场。寺中有侧脸阿弥陀如来象,并以该‘回头观望的阿弥陀’而闻名。寺内收藏著国宝级的绢本画册阿弥陀图(镰仓时期)等诸多宝物。毎年自11月1日至30日举办寺内宝物展览活动。为观赏红叶的名胜地。

行愿寺(Gyouganji)

正确的称呼应是“行愿寺”。属於天台宗派。西国三十三所第19处灵地。身为俗人时曾射杀鹿的行圆起了佛心,於1004年创建,并雕刻和安放了千手观音像。由於身著皮衣,因此被称为“皮圣”,寺院也被称为“革堂”。创建当初於现在的上京区,在多次移建遭焚毁后,迁於现址。

法然院(Hounenin)

建於1681年5月。原为法然和其弟子住莲,安乐一起勤修佛法,积攒功业之地。1680年,知恩院第38代门主万无上人使其复兴。属於净土宗派单立寺院。方丈的屏风彩绘(重要文化财)出自狩野光信亲笔。院内有池泉和白砂,泉内善气水涌动。墓地裏有谷崎润一郎,河上肇等名人达士的墓碑。(平时不对外公开。春秋特憋公开)

寂光寺(围棋本因坊寺)

建於1578年11月,属显本法华宗派,由日渊在出水室町创建。日渊的第2代子孙日海是围棋高手,曾担任过信长、秀吉及家康的围棋指导。死后,其弟子继承了该寺别院之名--本因坊,本因坊一族从此在江戸诞生。寺内有本因坊前5代继承人的墓碑。

观音寺(Kannonji)

平安时代,嵯峨天皇下诏,弘法大师创建。主佛是十一面观世音菩萨。作为西国三十三所第十五处灵地,以避邪开运而闻名,尤其是作为治头痛、长智慧、免痴呆等受到广泛信仰。寺院内的山上四季披绿,非常美丽。春天的梅花、樱花,秋天的红叶,让来访的游客心旷神怡。创建於825年(平安时代)。

鹿宛寺(金阁寺(通称))

建於1937年,属临济宗相国寺派,是1397年足利义满经营的山庄改建而成。金阁是元宝形三层建筑,1950年焚毁於大火中,1955年予以重建。属池泉迂回式庭院。茶室夕佳亭以荻草交错的篱笆架和缠绕著南天的床柱闻名与迩。1994年作为“古都京都的文化财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清水寺(Kiyomizudera)

「清水寺」建於音羽山上,为日本佛教北法相宗的总院,相传延镇上人於778年在此开山后,由大将军坡上田村麻吕于798年兴建。在羽音山山腰建有近30座寺院和佛塔,现存的主要建筑物为德川家光於1633年所重建。被列为国宝的本堂正殿以「清水舞台」而闻名,屋顶采用四坡式结构,以桧木皮重层铺建而成,其宫殿造型优美,令人观叹,殿内供奉著十一面千手观音像。本堂的下方有著名的「音羽瀑布」,与祈求分娩顺利的「子安塔」,后者被列为重要文化遗产。此外,境内的重要文物建筑鳞次栉比,包括仁王门,钟楼,西门,三重塔,释迦堂,阿弥陀堂等。1994年12月,清水寺作为「古都京都的文化财产」,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金地院(Konchiin)

建於1626年,是南禅寺别院。应永年间(1394-1428),由足利义持创建於北山,后又於1605年经崇传移建至现址。方丈是重要文化财,狩野派的屏风绘画也十分有名。茶室八窗席(重要文化财)和鹤龟庭(特别名胜)、枯山水庭园均为小掘远州名作(茶室参观须以来回明信片申请)。东照宫(重要文化财)创建於1628年,是本殿、石间、拜殿连在一起的权现式建筑,供奉有_川家康的发冢以及念经佛像。拜殿天井的龙鸣图出自狩野探幽之笔,36歌仙则为土佐光起之作。此外,八窗席茶室的屏风绘画“猿猴捉月图”和“老松”十分有名。

高台寺(Koudaiji)

1606年,丰臣秀吉的正室北政所为了祈祷秀吉的冥福而创建本寺。属於临济宗建仁寺派。移建了伏见城楼的一部分,极为宏伟壮观,但却不幸遭遇火灾,现在只保存了正门、开山堂、灵屋和茶室伞亭‧时雨亭(均为重要文化财产)。灵屋内部安放秀吉和北政所坐像的须弥坛等处绘制的泥金画图案作为“高台寺泥金画”非常有名。茶室伞亭的顶棚用圆木和竹子编成,表现出油纸伞的形状,非常罕见,与时雨亭一样,是桃山时代茶室建筑的代表作。池泉回游式庭园属於史古迹、名胜。

金戒光明寺(Konkaikoumyouji)

1175年从比睿山下山的法然上人首次建立的念佛道场。为净土宗四总院之一。数度遭遇火灾,於灾后重建。阿弥陀堂是1605年由丰臣秀赖重建。而文珠塔的主佛像文殊菩萨像相传是名佛像雕刻家运庆的作品,为日本三文殊像之一。收藏有绢本墨彩山越阿弥陀佛图(重要文化财产)。

曼殊院(Manshuin)

建於1656年,是天台宗的皇家寺院,属五座皇家寺院之一。原建於比睿山的一堂,良尚法亲王时期,被迁移到现址。明治初期前还兼管北野天满宫。院内的大书院、小书院、八窗轩茶室,库裏都是重要文化财。采枯山水式的庭院构建方式。国宝级的不动明王(黄不动)是三大不动王之一。内部的屏风彩绘主要出自狩野探幽之笔,其他尚有出自狩野永德之笔的竹虎图(重要文化财)等。

妙圆寺(Myouenji)

建於佌1616年3月15日。位於以妙法送火闻名的松崎山“法”字山下。日英上人创寺之际,还在另外一栋殿堂裏供奉了法华经的守护神“大黑”。人们从全国各地涌来,参拜“松崎的大黑”,属日莲宗。1969年幸免於当时的大火,因此也被称为“火中显灵的大黑天”。毎60天举行一次甲子日活动。能祈祷心想事成,也能请到保佑长寿幸福的硬币,护身符和护身牌,是京都七福神之一。

劝修寺

言宗山阶派的总寺院。醍醐天皇下诏建造的寺院,为天皇的生母藤原胤子祈祷冥福而建。由承俊律师创建。1470年(文明2年)被战火焚毁,在德川氏和皇室的援助下得以复兴。世代法亲王均入寺修行,作为由皇族贵族出家当住持的寺院一直拥有很高的地位。宸殿、书院(重点文物)是将明正天皇原来的御殿移建而来。国宝释加如来说法图(现为奈良国立博物馆收藏)刺绣也称作劝修寺刺绣帐幕,是本寺传寺之宝。庭院采用以冰窖的水池为中心的池泉回游式形式建成。书院前庭有据说是水戸光圀捐赠的石灯笼,作为劝修寺式灯笼而出名。建立於900年(平安时代)左右。

辨财天长建寺(岛弁天)

建於1600年间,属真言宗醍醐派。1699年伏见奉行建部的工匠头政宇在开拓中书岛时,从深草大龟谷的即成就院中分离出其别院多闻院,而创建本寺。其裸体弁财天像,甚为珍贵。7月有(第4个星期日)弁天祭。京都主佛供奉弁才天仅有此寺。

为樱花名胜地,四季百花争妍斗艳。

御守及神签闻名。

教王护国寺(东寺)

教王护国寺是平安京建都之际,作为镇护国家而建立的官庙之一。在弘仁14年(823年)空海大师下赐为“真言密教”的道场,成为了真正的一家寺院。南北方有南大门,金堂,讲堂,食堂,和北大门。东南方有五重塔,西南方有灌顶院。体现了佛教建筑物的特色。

金堂(本堂)是庆长8年(1603年)再建的。这座建筑代表着代表桃山时代的豪壮雄大。五重塔虽然在宽永21年(1644年)再次修建的,但这座新建的建筑物上融化着工匠的心血。五重塔是现存各塔中最高的一座塔,是京都的象征。除此之外,作为弘法大师的住宿而盖造的大师堂是,康历元年(1379年)被火烧却之后重新修建的。明德元年(1390年)又增加修建了朝拜大师像的礼堂和走廊,体现了古代日本卧室的优美。

清水寺

清水寺的由来是宝龟9年(778年),从僧延镇在音羽的瀑布上参拜观音而开始的。到了延历17年(798年),坂上田村麻吕改建为佛殿,从此成为恒武天皇的敕愿寺。现在的清水寺东西方有西门,三重塔,经堂,开山堂,轰门,朝仓堂,本堂,阿弥陀堂。周围的建筑有仁王门,马驻,钟楼,北总门,(Ia嫔忍茫�轮�海�影蔡茫�蚴靥煤驼蚴厣绲牡刂魃裆缟竦睢U庑┙ㄖ�锏拇蟛糠炙淙辉?(B17世纪初修建的。但是这样的景观是早在13世纪已经形成。

寺庙中心的本堂是宽永10年(1633年)修建的建筑物,名为清水的舞台。展现出它雄大壮丽的姿态。

除了这些建筑物之外,境界内的东边设有引用江户时代初期的技法来修建完成的成就院庭院。

延历寺

延历寺的历史是从最澄(在日本传播天台宗的高僧)为了镇护平安京的鬼门而建立比督山寺开始的。后来法然,荣西,亲鸾,道元,日莲等日本佛教的高僧在此修行而闻名天下。

10世纪后期以东塔,西塔,横川等三个地方为中心,修建了堂舍。之后,这座名寺经过了无数次的火灾。特别是元龟2年(1571年)寺庙的一大半被战争的烽火烧去了一大半。作为总本堂的根本中堂是宽永17年(1640年)再建的。它拥有正面11间,侧面6间的庞大规模。它的构造是正面的外部和最中心部为木头板,背面的4间内间为石板,设有3座宫殿。

除此之外,延历寺还保存着17世纪的堂舍,体现了当时的佛教思想和佛教建筑的特色。

高僧辈出的日本佛教母山

设立年代:8世纪末,17世纪再兴。

醍醐寺

醍醐寺的寺院分别建设在山上和西麓的平地。山上寺院是贞观16年(874年),平地寺院是延喜4年(904年)盖建的。

山上的寺院药师堂是保安5年(951年)再建的建筑物。它体现着平安时代初期的佛堂独特的规模和样式。镇守社清龙宫拜殿是永亨6年1434年再建的建筑物。它的形状如同日本古代的民间房子。

平地寺院上建立的五重塔(天历5年·951年创建)是京都现存的最古老的佛塔。佛塔的最上面画有曼陀罗,体现了密教寺院的特色。金堂是庆长5年(1600年)从纪州满愿寺移筑的金堂,残留着平安时代末期的风格。三宝院的表书院是在庆长3年(1598年)在丰臣秀吉的建议下修建的。寺院是卧室型构造。三宝院的庭院也是在丰臣秀吉的建议下盖造的庭院之一。里面有喷泉和假山,是一座非常豪华的庭院。

京都最古老的建筑物,从五重塔到桃山时代的庭院

设立年代:9世纪末

仁和寺

仁和寺是仁和4年888年宇多天皇下令盖造了勅愿寺开始的。当时很多皇子,皇孙都在这里办公过,因此仁和寺成了门迹寺院的领头羊,他名为御室御所。糱r虽然应仁之乱的火花烧却了整座寺院,但是宽永18年至正保3年的短短的5年,把原在皇宫的紫宸殿和常御殿移筑到仁和寺,又用清凉殿的木材盖造了御影堂。并且,又加建了二王门,中门,五重塔等建筑。经过这一系列的修建,仁和寺再次展现出了它的庄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寺院就是这时候修建的。

金堂是正面7间,侧面5间,带有庞大规模的建筑物,屋顶是从丝柏树葺改为本瓦葺。体现了桃山时代皇宫建筑的风格。

有着平安王朝文化醇香的皇室皇宫

设立年代:9世纪末,17世纪中期再兴

平等院

平等院原本是藤原道长的别墅。到永承7年1052年被他的儿子西白赖通该修为寺院的。第二年天喜元年修建了安置了阿弥陀如来的阿弥陀堂现在的凤凰堂。12世纪初又盖造了法华堂,五大堂等诸寺院。但是建武3年1336年一场战火烧却了寺院的一大半,现在只留下凤凰堂和镰仓时代再建的观音堂和锺楼。

凤凰堂是以中堂为中心,左右有翼廊。展现了轻快而优美的姿势。它的背面有尾廊。中堂的屋顶的两端装饰着凤凰,内部是耀眼的二层宝盖,装饰了宝相华文和螺钿。并且还装饰了云中供养菩萨,墙壁画等。凤凰堂的前面是庭院,它表现的是西方的极乐世界。融化了大自然景观的这座庭院被称作为净土庭院,是后来以阿弥陀堂为中心创建的各寺院庭院的起源。

体现了极乐净土的建筑和庭院

设立年代:11世纪中期1052

高山寺

高山寺是宝龟5年(774年)开创的,到了13世纪初得以明惠上人的修建之后改名为高山寺的。修建的时候高山寺拥有金堂,阿弥陀堂,十三重塔,东西藏经阁等建筑物。但随着中世的战乱而荒废,进入到江户时代宽永11年(1634年)再次得到修建的。

石水院是明惠上人时***始流传下来的唯一的遗迹。它是建立在13世纪前半期的建筑。从看得出镰仓时代的特色。石水院是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的建筑,给人一种安心的感觉,是代表日本文化的庭院。

除此之外,寺院的中心还设有宝箧印塔和如法经塔。

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的建筑

设立年代:13世纪初(1206年)

西芳寺(苔寺)

西芳寺是天平年间(729~749年)被僧行基所创建的。之后的历应2年(1339年)得以梦窗疏石的修建改名为禅宗寺。修建之初是以建立在平地上的两层楼阁的琉璃殿为首,修建了庭院和池庭。西芳寺的山腹是山水庭院和坐禅堂指洞庵,山顶是缩远亭。山顶的缩远亭可以眺望到远处的风景。

文明元年(1469年),战争的战火烧却了这座古老的寺院。梦窗疏石修建的庭院被一层厚厚的苔得到保持。荒废后的庭院被评价为名园。现在残留下来的湘南亭(茶亭)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所修建的。

这座寺院是建筑物和庭院成为一体化的。用精确的手法去铺在地上的石组和眺望台等融入了在前代无法看到的形式,给后世的庭院带来巨大的影响,成为日本庭院史上的一个奇迹。

给后世的庭院建筑带来巨大影响的名园

设立年代:14世纪中期(1339年)

天龙寺

天龙寺是以风山为背景在建长7年(1255年)盖造的离宫为基础,历应2年(1339年)被改成为禅寺。当初的禅宗寺院是三门,佛殿,法堂,方丈成为直线型的典型的寺院。方丈的后面是利用高坡来作出山形的庭院。天龙寺修建之后虽然在战火中失去了主要的寺院。但是庭院至今好保存的完整无缺。庭院的池子虽然修改了好多次,但依稀保存着当时的风景。

龙门瀑布,石桥,岩岛等石群体现出大胆而又细腻的池庭布置,给室町时代之后发展起来的山水庭院和和石组布置带来巨大的影响。

禅宗大寺院的鉴赏本位的庭院

设立年代:14世纪中期(1339年

鹿苑寺(金阁寺)

鹿苑寺是足利义满在应永4年(1397年)接过镰仓时代建立的贵族的别墅之后,竭尽全力去修建成为别府北山殿的。义满死后的应永29年(1422年),梦窗疏石作为开山祖师修建成了禅寺。之后金阁寺在有一段时期走向荒废,但是到了江户时代金阁寺和庭院又恢复了往日的辉煌。

庭院以衣笠山为背景,在水池里安设了各种各样的名石。并面对水池建立了舍利子殿金阁,在山上设置了眺望台。金阁的屋顶的第一层是木屑葺,第二,三层是金箔,是代表北山文化的华丽的建筑物。体现出义满当时的权威和对王朝的憧憬。虽然金阁寺在昭和25年(1950年)被一场大火给烧却,但昭和30年(1955年)得到了复原和再建。

权力者对王朝文化的憧憬,金阁

设立年代:14世纪末(1397年

丛徽寺(银阁寺)

丛徽寺是把足利义政在文明14年(1482年)在东山山角上营造的东山别墅改成禅寺的。东山殿是模仿西芳寺而建立的。寺院以水池为中心设有观音堂银阁,持佛堂东求堂等建筑物。广受当时读书人的爱戴。虽然荒废过一段时间,但是17世纪的中期开始又恢复到了昔日的风光。银阁是长享3年(1489年)建设的二层楼阁,下层是东洋式书院,上层是禅宗的佛堂。

东求堂是祭祀守护神的持佛堂和书房并兼的建筑物。是文明17年(1485年)修建的。位居在东侧的面积为4帖半的同仁书房设有最古老的付书院和远架子。

丛徽寺的庭院虽然在战国时代荒废过一段时间,但是到了元和元年(1615年)复兴时得到了修建。以水池为中心的名石,树木和石组上凝聚着工匠的心血。

东山文化的象征,淡泊而玄奥的美

设立年代:19世纪后期(1482年)

龙安寺

龙安寺是宝德2年(1450年)把贵族的别墅改修为禅寺的。长享2年(1488年)本堂复兴之后修建了诸堂。之后的宽政9年(1797年)因为被一场大火烧却,现在的本堂是庆长11年(1606年)把西源院本堂移筑过来的。

本堂南侧的本堂庭院是15世纪中期修建的。用土墙来围住东,西,南面的石庭里铺上了白沙。白沙的上面摆置了5群共15个石组。这座庭院布置抽象化的表现出大自然,它的美在世界上也是非常有名的。

白沙和石群组成的抽象造形,山水庭院的代表

设立年代:15世纪中期复兴(1450年)

本愿寺(西本愿寺)

本愿寺是宗祖亲�圣人所创立的净土真宗本愿寺派的祖山,当初建立在京都东山,之后迁移到全国各地。到了天正19年(1591年)被丰臣秀吉迁移到现在的本愿寺。寺院迁移到京都之后被修建,宽永10年(1633年)修建成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建筑物。

元和4年(1618年)修建的书院被分为公开接见场所的对面所(鸿之间)和秘密接见场所的白书院,继承了书院的豪壮。位居在这间书院东侧的是被称作为虎溪之庭的山水庭院。山水庭院的构造代表了瀑布,溪水和大海。虽然它的构造是单纯明快,但是带有颜色的石头和苏铁艳丽而又大方的体现出桃山时代的豪华。

面向滴翠园(水池)的飞云阁是三层楼阁建筑物,它的外观奇特旨趣,体现出了工匠的卓越的才能

代表华丽而豪壮的桃山文化的精髓

设立年代16世纪后期再兴(1591年)

灯火的寺院

真如堂的红叶,还漂亮。

长(久)印象堂

长(久)印象堂的灯火,11月8日5点30分开始

在南禅寺天与草庵灯火开始了

平安神宫背后

真如堂

真如堂

清水寺

清水寺

醍醐寺

平安神宫

平安神宫

知恩院,桜花の季节

知恩院,桜花の季节

胜持寺

平等院--藤原文化の结集

天龙寺

仁和寺

仁和寺

金戒光明寺

毘沙门堂

毘沙门堂

长冈天満宫

教王护国寺

大谷本庙

中国五大寺庙是那些

中国十大著名寺庙简介

(一)白马寺简介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市东10公里处,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

白马寺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白马寺来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

据《后汉书•释老志》、《洛阳伽蓝记》等书记载,东汉永平年间的一天夜里,汉明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浑身闪闪发光的金人,在宫里飞旋。第二天,汉明帝召来大臣们为他圆梦,一个大臣说:“我听说西方有一种叫佛的神,陛下梦见金人,一定是佛。”

汉明帝是个非常迷信的人,于是,他便派人前往天竺国(印度)去取佛经,历经艰难带回了佛经原本----梵文贝叶经,并在白马寺的清凉台上译出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以及其他佛学著作。为了存放这些佛经和宣扬佛教,汉明帝下令仿照天竺国的佛寺模样,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寺。因为佛经是用两匹纯白的马驮回来的,寺院建成后,就起名为“白马寺”。

(二)大昭寺简介

“去拉萨而没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没去过拉萨”。这是大昭寺里著名的喇嘛尼玛次仁的话,也是几乎每一个旅行者都同意的观点.

大昭寺座落在拉萨市的中心,建于7世纪中叶,是西藏最早的木构建筑。相传由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先后联姻的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共同主持兴建。据藏文史籍记述,寺内原供奉尺尊公主带到吐蕃的不动金刚佛像(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8世纪前半期唐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将其移置于小昭寺,而将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觉卧佛像(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像)迎至该寺供养。因“昭”为藏语音译,意为佛,故称大昭寺,即供奉大佛的神殿。

大昭寺是西藏最辉煌的一座吐蕃时期的建筑,殿宇雄伟,庄严绚丽,每日被转经的人流簇拥着。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藏语意思是经堂。“大昭”,藏语为“觉康”,意思是释迦牟尼,就是说有释迦牟尼像的佛堂。而这尊释迦牟尼像便是指由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一尊“觉阿”佛(释迦牟尼12岁时的等身镀金像),它在佛教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座土木结构的寺庙,主殿三层,殿顶覆盖着西藏独具一格的金顶,阳光下浮光耀金,光彩夺目。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记录着朝圣者永不止息的足迹,也留下了岁月的永恒。一千多年的历史,一千多年的香火,延续了一个流传了一千多年的故事。

大昭寺是西藏佛教徒心目中的金色圣殿,同时也是藏汉团结友好的最有力的印证。

 

(三)法门寺简介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宝鸡市90公里。 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扩建,并于元魏二年(494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称“成实道场”,仁寿二年(602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 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级木塔。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筑极为壮观。

 

(四)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 在山西运城市解州镇西关。北靠银湖(盐池),面对中条山,景色秀丽。解州古称解梁,东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国蜀将关羽的故乡。位于运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镇,镇西有全国现存最大的关帝庙,俗称解州关帝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嗣后屡建屡毁,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之后,历时十载而重建的。

庙以东西向街道为界,分南北两大部分,总占地面积约 66600余平方米。街南称结义园,由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莲花池、假山等建筑组成。残存高2米的结义碑1通,白描阴刻人物,桃花吐艳,竹枝扶疏,构思奇巧,刻技颇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的。园内桃林繁茂,千枝万朵,颇有“三结义”的桃园风趣。

街北是正庙,座北朝南,仿宫殿式布局,占地面积18570平方米,横线上分中、东、西三院,中院是主体,主轴线上又分前院和后宫两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门、雉门、午门、山海钟灵坊、御书楼和崇宁殿。两侧是钟鼓楼、“大义参天”坊、“精忠贯日”坊、追风伯祠。后宫以“气肃千秋”坊、春秋楼为中心,左右有刀楼、印楼对称而立。东院有崇圣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宫、飨圣宫和东花园。西院有长寿宫、永寿宫、余庆宫、歆圣宫、道正司、汇善司和西花园以及前庭的“万代瞻仰”坊、“威震华夏”坊。全庙共有殿宇百余间,主次分明,布局严谨。殿阁嵯峨,气势雄伟;屋宇高低参差,前后有序;牌楼高高耸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筑间既自成格局,又和谐统一,布局十分得体。庭院间古柏参天,藤萝满树,草坪如毡,花香迷人,使磅礴的关帝庙氤氲着浓烈的生活气息。

游人从义勇门或忠武门入前庭,穿过“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端门,东西钟鼓楼巍巍耸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单檐歇山顶庙门,中门是专供帝王进出的门,叫“雉门”,东面的“文经门”是文职官员行走的,西侧的是“武纬门”,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门门楼上嵌竖匾,书金字“关帝庙”三字。雉门后部的台阶上是戏台,铺上台板即可演戏,是一座双昂卷棚歇山顶建筑,下是横匾“全部春秋”,与上、下场门的“演古”、“证今”相映成趣

前行有午门.是一座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石雕回廊的厅式建筑。周围有石栏杆,栏板正反两面浮雕各类图案、人物 144幅,洋洋大观,颇有童趣。厅内南有周仓、廖化画像,轩昂威武。北面左右两侧,彩绘着关羽戎马一生的主要经历,起于桃园三结义,止于水淹七军,只是没有走麦城这个情节,在全国关庙壁画中都按此进行,据说这是因忌讳关羽自高自大而被杀,终于造成蜀国的覆灭而隐去的。穿过午门,经“山海钟灵”坊、御书楼,便是关帝庙主体建筑崇宁殿。

 关帝庙除古建筑外,还有琉璃影壁、石头牌坊、万斤铜钟、铁铸香炉、石雕饰品、木刻器具以及各代石刻23块,各朝题诗题匾60余幅,还有其他的零散文物,都是值得一观的艺术精品

关帝庙,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又是全国最大的祭扫关帝的场所,游人信士络绎不绝,香火旺盛。如今经过多次修葺、彩绘,关帝庙更加壮丽辉煌。 

(五) 晋祠

晋祠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悬瓮山下晋水的发源处。这座祠堂建于北朝,是为了纪念周武王的次子督虞而建造的。据说周成王有一次同他的小弟弟叔虞一起玩耍,他摘下一片桐叶,削成玉(王圭)(玉(王圭)代表诸侯的权力)的样子,对叔虞说:“把这个封给你。”边上的大臣就请求成王选择吉日,正式给叔虞封地。成王说:“我是和他说着玩的。”大臣说:“天子无戏言。”于是,叔虞就被封在唐这块地方,因为这里有一条晋水,唐国就改名为晋国,这就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晋国。现在我们把山西省也叫晋,是因为它就在古代晋国这一片土地上。

晋祠里最有名的“三绝”:一是周柏隋槐。周柏是北周时代种植的柏树,隋槐是隋代时种植的槐树,至今都还茂盛葱郁。

二是圣母殿内宋代的彩塑。圣母殿是北宋年间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由于这座殿堂修筑得十分富丽堂皇,再加上古代官员都要到圣母殿来献祭祈雨,这座殿堂就成了晋祠的主体建筑,而原来的唐叔虞祠倒反而退居次要的地位了。圣母殿的殿身四面都有围廊,前廊深两间,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殿宽七间,深六间。殿顶用黄绿色的琉璃瓦剪边。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圣母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眉眼有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精品。

三绝中最后一绝是难老泉。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

(六) 孔庙

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

孔庙共有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古建面积约1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金 元碑亭、明代奎文阁、杏坛、德佯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寝殿等。金牌亭大木做法具有不少宋式特点,斗栱疏朗,瓜子栱、令栱、慢拱长度依次递增,六铺作里跳减二铺,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外观相同等。正殿庭采用廊庑围绕的组合方式是宋金时期常用的封闭式祠庙形制少见的遗例。大成殿、寝殿、奎文阉、杏坛、大成门等建筑采用木石混合结构,也是比较少见的形式。斗栱布置和细部做法灵活,根据需要,每间平身科多少不一,疏密不一,栱长不一,甚至为了弥补视觉上的空缺感,将厢栱、万栱、瓜栱加长,使同一建筑物相邻两间斗栱的栱长不一,同一柱头科两边栱长悬殊,这是孔庙建筑的独特做法。

孔庙保存汉代以来历代碑刻1044块,有封建皇帝追谥、加封、祭祀孔子和修 建孔庙的记录,也有帝王将相文人学士谒庙的诗文题记,文字有汉文、蒙文、八思巴文、满文,书体有真草隶篆,是研究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碑刻中有汉碑和汉代刻字二十余块,是中国保存汉代碑刻最多的地方。乙瑛碑、礼器碑、孔器碑、史晨碑是汉隶的代表作,张猛龙碑、贾使君碑是魏体的楷模。此外还有孙师范、米芾、党怀英、赵孟 、张起岩、李东阳、董其昌、翁方钢等人的法书,元好问、郭子敬等人的题名,孔继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书法丛帖玉虹楼法帖等。孔庙碑刻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

(七)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坐落于甘肃省夏河县城西1公里。拉卜楞寺旧称“扎西奇寺”,是中国喇嘛教格鲁派(黄教)的六大寺院之一,一度成为甘、青、川交界地区藏族的政治、宗教、文化的中心。

寺院背依龙山,南面大夏河,向南遥望曼达拉山。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藏族建筑的风格,占地约1300亩,规模庞大,壮观雄伟。寺院的建筑包括六大学院、16处佛殿、18处大活佛官邸、两座讲经坛,以及大片的喇嘛住宅,形成一个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的庞大建筑群,房屋总计达万余间。

全寺规模最大的是寿禧寺,也称“大金瓦寺”,共有6层,高达20多米。顶是宫殿式的方亭,四角飞檐,覆盖有鎏金钢瓦和狮、龙、宝瓶、如意、****等装饰。殿内的烫金佛像高达10米,是尼泊尔工匠的杰作。寿禧寺还珍藏有一部用金银汁书写的《甘珠经》,是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

寺内的藏经楼里摆放着一排排从地面高达屋顶的书架,书架上满置以绸缎包裹的经书。其中有一部《大藏经》,共二百余卷。藏经楼的藏书共计达6万5千多卷,此外还有7千余块的木刻印版。藏书丰富是该寺的一大特色,在中国的喇嘛寺院中具有很大的影响。

(八)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嵩山西麓。嵩山在登封县境内,属伏牛山脉,东西绵亘近百公里,为我国五岳之一。有72峰,峰峰有名。东为太室山,有太白、望都、玉女等36峰;西为少室山,有望洛、罗汉、钵盂等36峰,主峰为峻极峰,海拔1492米,像横卧中原的巨人。嵩山先后建有72座寺院。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北魏嵩岳寺塔,最早的禅宗寺院少林寺,规模宏大的塔林,最著名的元代观星台,最有史料价值的汉三阙(太室、少室、启母阙),规模宏伟的中岳庙,古朴雅致的嵩阳书院,苍翠清幽的****王寺等。

少林寺面对少室山,背依五乳峰。据史书记载:少林寺的第一位住持是一个叫跋陀的小乘教和尚,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年(496),他从古印度跋涉来到中国,得到虔信佛教的孝文帝的崇拜。因跋陀喜欢隐居幽静之处,孝文帝就让人在少室山下密林深处为他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少林寺。跋陀在寺内收弟子百人,并翻译了随身带来的经典。跋陀圆寂后因无传灯接宗的规矩,其弟子也分散各地传道。数十年后,少林寺成为大乘教的基地。南朝末年,菩提达摩经过三年海上飘泊来到中国宣传大乘佛教。他先在广州光孝寺讲道传教,后被梁武帝接到南京相见。梁武帝以为自己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积有不少功德,而达摩却说“无功德”,所作皆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二人话不投机,达摩便以五叶芒苇作舟渡江,入魏,来到嵩山少林寺,创立了禅宗。他所传的禅宗不重玄理,而主张坐禅“壁观”,以面壁沉思,屏息众念来领悟禅理,这种简便易行的修养方法自然易于推广,使得后来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派别,达摩则被中国禅门定为初祖。唐代宗赐谥“圆觉禅师”。由于达摩所传的大乘教对当时流行于中国广大地区的旧禅法是一种革新,因此斗争激烈。达摩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形成了以慧能为首的南宗和以禅秀为首的北宗。南北宗在教义上无多大区别,但在修行上北宗倡导“渐悟”,而南宗倡导“顿悟”,主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经过十几年的争执,至唐德宗时,南宗终于取代了北宗的势力。此后少林寺一直成为南宗一派的传法道场。后南宗内部又分为曹洞、临济、云门、法眼和沩仰五宗,其中以曹、临二宗影响最大。元初后,少林寺明确以曹洞宗为正宗,一直延续至今。

少林寺曾一次被废,二次被焚。被废发生在北周武帝时,当时国内信佛人数占居民一半,生产受到影响,损害了皇室利益。于是建德三年(574)周武帝下令禁佛、道二教。少林寺被废弃,僧众纷纷遣散回乡。七世纪初,少林和尚们因在李世民征战中助战有功,受到唐王大力支持,又重建少林寺。至宋时,寺已聚僧二千多人,楼台殿阁五千余间,占地36公顷,藏经近万卷,号称“天下第一名刹”。清雍正年间(1723—1735)皇帝怕武僧造反,放火围攻寺院,将少林寺置于火海中。乾隆以后又加以重修。1928年,军阀石友三纵火又将名刹付之一炬,这次大火损失严重,火势延续五个昼夜,七进院落只剩下二、三间,无数经典、法器等贵重文物化为焦土。解放后又多次整修,逐渐恢复往昔模样。现寺共七进,总面积约三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并有常住院、初祖庵、二祖庵、三祖庵、塔林、甘露台、祠堂及南园等附属建筑。

山门为一殿,面阔三间,雕脊彩瓦,吻兽生动,系清雍正十三年(1735)所建。门上“少林寺”横匾原悬于天王殿,兵火后移此,为清圣祖玄烨亲书。

二进院为天王殿。该殿与四进的藏经阁和三进的大雄宝殿均被毁,现已重修好,内有四大天王像。三进大雄宝殿于1986年重建。殿内柱基均为雕刻高1米多的石狮。藏经阁遗址前后,除钟楼遗址上放重5.5吨的金代大铁钟外,神座上放明代弘治元年(1488)铸的1.75米高的地藏王铁像和石碑等文物,东配殿为紧那罗王殿和东客堂,西配殿是六祖堂和西客堂。

方丈院在第五进院落,这是兵火后山门内幸存的第一所建筑。中为方丈室,是历代住持和尚居住的地方。乾隆十五年(1750)高宗弘历曾留宿于此,因此一度易名“龙庭”。站在方丈室门口南望少室山主峰,山坡上横卧一块巨石,约10多平方米,每当夏季雨过天晴,阳光直射石上放射出奇异光彩,遥望如白雪一片,晶莹夺目,故称“少室晴雪”,为中岳八景之一。

出方丈室拾级而上,高台上有一座琉璃佛殿,称“达摩殿”,又叫“立雪亭”,相传为禅宗二祖慧可立雪断臂处。

 

(九)塔尔寺简介

塔尔寺坐落在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莲花山,据青海省省会西宁市26公里,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塔尔寺先有塔后有寺,故人们将其称为塔尔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古称“佛山”,藏语称为“衮(音gun)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它座落在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连花山坳中,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青海省首届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整个寺院是由众多的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组成的一个汉藏艺术相结合的辉煌壮丽建筑群,占地面积约600余亩,寺院建筑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恢宏。

是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全国及东南亚亦享有盛名。

(十)悬空寺 悬空寺坐落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5公里恒山下金龙口西崖的峭壁上。

恒山是中国著名的五岳名山之一,号称“北岳”。悬空寺就建在恒山脚下的金龙峡上,距大同市约80公里。根据《恒山志》的记载,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晚期(约公元六世纪),据说是北魏时一位叫了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后经历代多次重修,具有了相当的规模,是中国现存极为罕见的一座高空建筑,被誉为建在绝壁上的“危楼”。

全寺所有的建筑均高挂在恒山之麓的峭壁上,与崖壁呈90度角垂直而立,崖顶呈倒悬之势,抬头望去,整个建筑宛如被粘贴上去似的,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

寺坐北朝南,面对恒山,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建筑红墙灰瓦,错落有致,凌空展开,若雏凤欲飞。全寺建筑自山崖的南面向北一字排开,渐次增高,有如蟠龙贴伏于崖壁之上,共有大小殿堂楼阁四十余处,分为三组。

踏进山门,迎面为一座双层楼阁,院内两座危楼对峙,既是碑亭,又是门楼。山门两侧是两座方形耳阁为钟鼓楼。这组建筑以三官殿为主体,是供奉、祭祀道教之所,殿内几座塑像都是墨面乌眉,衣袖带风,似有飘飘欲仙之意。中间一组的建筑是以三圣殿为主体,这是释迦牟尼的"佛国",殿内佛像端庄正坐,两旁弟子拱手侍立,给人以出世之感。最后一组建筑是以三教殿为主体,三教殿是全寺最高的建筑,为三层檐歇山顶九脊,殿内供奉儒家之祖孔子、道教之祖老子和佛教之祖释迦牟尼像,可谓集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教信仰、思想文化之大成,不同文化直接在此相碰撞,三像中释迦牟尼像居中,老子像在左,孔子像在右,神态各异,雕塑家们把这三位完全不同教义的教祖的内心世界都表现了出来,精湛的艺术手法,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悬空寺的建筑构思精巧,设计奇特,施工大胆。其方法是先在山崖上凿出水平的洞眼,然后在洞眼内安设木梁挑出崖外,再于挑出的木梁上铺板立柱,构筑各种形式的梁架、屋顶等,凡是挑出的殿堂楼阁,周围都安设栏杆。当游人从山上往下看的时候,还可以看见一些挑出崖壁较远的殿堂楼阁之下有一根根撑顶在半崖的凌空木柱,这是为保证殿阁的安全而增设的。

从全寺来看,南北高低错落,中隔断崖,有飞架的栈道相通,曲折回环;梁架上下呼应,廊栏左右相接,疏密相宜,浑然一体。登楼俯视,如临深渊;谷底仰视,悬崖若虹;隔峡遥望,如壁间雏凤欲飞,正如古人在栈道绝壁上题刻所云:“公输天巧”,有诗赞曰:“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 封”;“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山川缭绕苍冥外,殿宇参差碧落中”。

悬空寺内还有用铜铸、铁铸、泥塑、石雕等手法塑造的大小儒、道、佛像78尊及各种碑刻题咏,这些都是珍贵的文物和技艺高超的工艺品。

春秋门在哪个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春秋门在哪个寺庙里、春秋门在哪个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