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夜深知雪重的重为什么,以及夜深知雪重后面是什么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这句出自
夜雪
作者: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根据后半句, 折竹声, 意思是压断竹子, 可见是重量的重,读音 zhòng
夜深知雪重释义: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夜雪
[作者] 白居易
[全文]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一、本诗主要从触觉、视觉和听觉三个角度来写夜雪的:睡眠中因寒冷而醒,这是从触觉来描写;看到窗户透亮,这是从视觉来描写;听到竹枝被雪压折的声音,这是从听觉来描写的。
二、附原文如下: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赏析】
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这首诗朴实自然,诗境平易,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三、创作背景:
白居易的《夜雪》作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诗人当时45岁,官职是江州司马。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四、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原因是: 时闻折竹声。
夜 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注
夜深的时候才知道雪下得很大,不时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1.讶:惊奇,奇怪。
说明
《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别具特色的咏雪诗。一般咏雪诗或赞美雪洁白无瑕、轻盈美丽,或借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而白居易这首诗,不写雪的形象,也不颂雪的精神品质,而从触觉、视觉、听觉着笔,并采用烘托手法刻画出雪之大,流露出诗人谪居时的孤寂心情。
zhong
四声
已讶衾枕冷
leng
3声
复见窗户明ming
2声
夜深知雪重zhong
4声
时闻折竹声sheng
1声
时闻折竹声--这句什么意思,不时听到竹子折断的声音,为什么折断了,上一句说
夜深知雪重,雪的重量把竹子压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