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柳宗元为什么三赠刘员外,以及柳宗元与宋代六人称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衡阳歧路,偏东去播洲,偏西去柳州。抵达衡州地界,他们将要从此分道各奔东西,前路茫茫,世事难料,这一对志同道合的朋友不知彼此是否还有重新聚首的机会。千言万语难以言表,在此即将临歧分袂之际,两位诗人当然会选择写诗以诉深情。柳宗元性格比较忧郁沉稳,不似刘禹锡乐观豁达,刘柳将在此分别,三次唱和六首诗歌互表衷情。
想到好友刘禹锡生性豪放,说话容易得罪人,情感细腻敏感的柳宗元情不自禁提起笔来,写下一首赠别诗《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使濯缨。”
回顾了上次被贬远州10年所经受的艰辛困苦,劝诫好友以后谨言慎书,不要再乱发牢骚,以免再遭祸患。这对命运坎坷,前途渺茫,英雄路短,报国无门的天涯断肠人,此一别,何日见?
冬去春来,湘江边上,乍暖还寒。刘禹锡感慨万千,与他生死与共的柳宗元肝胆相照,如今却似生离死别,悲凉如此,便回《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诗相赠: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此次是刘禹锡第二次被贬连州做刺史,似是天意。大雁北归,目尽天际,猿猴哀鸣,愁肠寸断。君驻柳州,我居连山,中有漓江相连,漓江的水会连接起你我的思念。柳宗元听到刘禹锡的诗,禁不住再次泪水涟涟,这次分别仿佛如生离死别一般,心中有说不尽的话。于是柳宗元又写了一首诗赠给刘禹锡: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东西。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今在歧路,必定分开。假如有一天,皇上开恩,你我即使不再做官,回去做农夫也好,那时我们就比邻而居,再也不分开。刘禹锡答应了:“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老身,黄发相看万事休。”
柳宗元更加不舍,再写《三赠刘员外》:“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饱经沧桑的柳宗元,细细回顾自己与刘禹锡的过去,省悟许多挫折和打击似乎都是自己书生意气使然,身处逆境方知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自己与刘禹锡等志同道合的朋友纯真的友谊却与日俱增。柳宗元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盘托出,再次劝告好友与自己都能从梦幻中的理想王国中走出来,不要再遭受命运的折磨。人生苦短,能不能再见,只有天知道。如此沉重而痛苦的感叹,让处事多抱无所谓态度的刘禹锡虽然同样也充满忧愁,但到底要达观得多。一首《答柳子厚》“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会待休车骑,相随出罻罗。”说出了刘禹锡内心的想法:柳兄啊我和你都正年方壮年,离先贤“六十而化” 还为时尚早。不幸遭遇打击,壮志难酬,空有满腹忧伤,确实还不如早点相伴逃离仕途罗网,远离官场,归田隐居,遗世耦耕。
刘柳衡阳唱别,情深义重,千古流传。
《三赠刘员外》是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诗词之一。柳宗元,字子厚,汉族,河东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诗词表达了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学习的目的就是实践,全诗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他的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也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
诗词原文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译文:
相信书成自己的错,经事渐渐知道不是。
今天面对岔道别,哪一年等待你回家。
C
试题分析:题干中“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强调了从实践中获取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①说的是知识与行动的关系,即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不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不合符材料;④说的是认识获取的途径是多样的,足不出门也能知晓天下事,与材料不符。②③切题
很久以来就想写一写刘禹锡。这个家伙,蛮好玩的。
翻阅记录,发现他和柳宗元是一对要好到骨子里的好朋友。
01
那些似曾相识的年少时光
这两人同年出生,都是在公元772年。
两人出身都不差。刘禹锡,字梦得,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也有说他祖上是匈奴人改为刘姓,我不信我不信),祖父和父亲都是小官僚。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刘禹锡作为家中独子,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是河东郡(河东柳氏与河东薛氏、河东裴氏并称“河东三著姓”),祖上世代为官,其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属范阳卢氏(也是从北魏到唐代都超级厉害的一个门阀世族,出过N多个宰相),柳宗元也是家中独子,只有两个妹妹。公元785年(贞元元年),柳镇到江西做官。柳宗元随父亲宦游,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
这两人在同一年进士及第,公元793年,均才21岁,可谓春风得意。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认识了。后来他们又在同一年登博学鸿词科。
这个时候的大唐,已经不是贞观之治的盛世太平。而是历经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渐渐显示出没落迹象。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官僚结党成为政坛的新常态。
大约因为差不多的经历和阅历,刘禹锡、柳宗元对当时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腐败都有深深的不满,却一直未能找到一展报负的好时机,当了好几年的小官僚。
02
信仰的代价
一直到他们33岁的时候,机会来了。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顺宗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原来的太子侍读王伾和王叔文得到了重用,他们素有改革弊政之志。刘禹锡、柳宗元和他们政见相同、关系很好,这一时间也都被重用,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
然而,这次改革只维持了短短的180天。而其中的所有人,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或者是至尊地位的丧失,或者是生命的停止,或者是一生的沉沦。
改革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被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边远地区的刺史(地方父母官),在赴任途中又被加贬为司马(地方闲职),史称“八司马事件”。
司马别看是个官,生活是很困苦的。柳宗元一开始只能住在寺庙里,条件艰苦,过了半年他老母亲就去世了。柳宗元第一个老婆是高官之女,感情很好,却仅仅一起生活了三年就去世了,等贬官到了这种边远地区,在讲究门阀的唐朝,同等门第的为了跟他撇清关系,没有人愿意把女儿嫁给他。一般人家的女儿他也不愿意娶,就这么耽误了下来。有个庶出的女儿带到任上,乖巧伶俐,没几年却也病死了。
刘禹锡跋涉了两个多月,从秋到冬,到了朗州,遇到这里刚刚发了大水,根本没地方住,到处凑合,到第二天春天才住到一个茅屋里。过了七八年,跟他相伴多年感情深厚的妻子也去世了。其实他妻子的父亲薛謇和当时当权的宦官薛盈珍是同族,关系不错,薛盈珍还帮薛蹇从一个刺史升官为福建观察使。如果刘禹锡动动脑子,不是没有机会回到长安。但是他就是这么有骨气,在这边远之地住了下来,一住就是十年。
刘禹锡和柳宗元在被贬地都写了很多文章。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湖南零陵地区),写下《永州八记》,《柳河东全集》的540多篇诗文中有317篇创作于永州。刘禹锡在朗州(湖南常德)也没闲着,他现存的800余首诗歌和240多篇文赋中,有200多首(篇)是在朗州写的。其中有著名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03
再登贬途
两人一直等了十年(815年),才奉诏回到长安。他们的政敌打压他们十年了,估计傲气也磨得差不多了,叫回来看看认罪态度吧。
可是刘禹锡这个人,特别有骨气,不是很在乎,也不是很消停,没事跑去看花,看花就算了,还写诗。《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花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本来你回来大家就不是很放心,你看你还写什么讽刺诗,正好抓住你的小辫子,说他对朝政不满,一下子又贬到远在贵州的播州,那时候还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尚未开化,是蛮荒中的蛮荒。
这个时候柳宗元刚回到长安不久,也被贬到了柳州。我窃想他应该有点受刘禹锡连累,当年一起犯的事,现在一起回来,一个人表现不好,自然连累了另一个人。
虽然柳宗元对自己的遭遇很失望,但他感觉,柳州比播州条件还是好一些。自己母亲早已去世了,刘禹锡的母亲还健在,但已经80多岁了,去那穷山恶水的地方,怎么能行?他几次上书请求将自己的贬地和刘禹锡的互换,并说如果因为这个请求而获罪,他虽死无悔。
终于有人被感动了,出来帮忙,说那也不用互换了,刘禹锡你别去播州了就去连州(广东西北部)吧。
自长安南下连州和柳州,有一大段的路途相同,因而这一次刘禹锡与柳宗元是结伴南行的,一路上自然遍游诸景,诗酒相依。
从江陵下长江、入洞庭、逆湘江,至衡阳,柳宗元仍须乘船取道湘江西去柳州,刘禹锡则需策马跨山南下连州。分别之时,彼此依依不舍,几度唱和。歧路在前,柳宗元先作《衡阳分路与梦得赠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此诗似含规劝之意,虽为老友,或柳宗元对刘禹锡累及自身获贬恶州的《桃花诗》不以为然吧,刘禹锡似有所悟,答诗《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曰: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有所思”,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老友的观点。子厚又作《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岁晚当为邻舍翁。
柳宗元说,我们将来如果能够得到皇恩回家,晚年我们俩就当邻居啦。对此,刘禹锡以《重答柳柳州》相酬: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都写了两首诗了,柳宗元还是依依不舍,再作《三赠刘员外》: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回想这一生,不知道今日一别,什么时候还能见面呢?
刘禹锡以《答柳子厚》相赠:
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
会待休车骑,相随出罻罗。
他们俩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了。
04
不辜负,最后的呼唤
刘禹锡在连州还好,环境比柳州好。虽然身体不好,又穷,连别人送他的马都要拿出去卖钱,但是他性格比较乐观豁达。
柳宗元性格比较沉郁,看他写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真是天地之间独一份的寂寥和悲伤。长期处于这种心境,身体每况愈下。
朝中一直有人帮他求情,想让他回长安养病,可是诏他回京的诏书还在路上,柳宗元却死在了柳州,时年才47岁(公元819年)。
柳宗元死前连连呼唤“梦得……梦得……”写下书信将自己的文稿托付给刘禹锡。 这时,刘禹锡年近九十的母亲刚刚去世,护送灵柩路过衡阳的刘禹锡,接到柳宗元去世的噩耗,“惊号大叫,如得狂病”,悲痛万分,伤心欲绝。他立即停下来为柳宗元料理后事,遂作《重至衡阳伤柳仪曹并引》,对前事悲叹不已。其诗引言云:
“元和乙未岁,与故人柳子厚临湘水为别,柳浮舟适柳州,余登陆赴连州。后五年,余从故道出桂岭,至前别处,而君没于南中,因赋诗以投吊。”
诗曰: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
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
马嘶循故道,帆灭如流电。
千里江篱春,故人今不见。
柳宗元为官清廉,为柳州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但自己却贫病交加,家无余财。留下两儿两女,大儿子才四五岁,小儿子是遗腹子,分别由刘禹锡、韩愈等亲朋好友抚养。
刘禹锡抚养了柳宗元的大儿子周六,将他视如己出。他对柳宗元念念不忘,三次写《祭柳员外文》,发誓一定要将周六好好抚养成人。
“鸣呼子厚!卿真死矣!终我此生,无相见矣。何人不达?使君终否。何人不老?使君夭死。皇天后土,胡宁忍此!知悲无益,奈恨无已。子之不闻,余心不理。含酸执笔,辄复中止。誓使周六,同于己子。魂兮来思,知我深旨。”
情真意切,即使过了一千几百年,叫人现在读来,也还是鼻子酸酸的。
若干年后,周六进士及第,也踏上了仕途。
刘禹锡花了余生二十多年的时间,为柳宗元整理遗稿,编纂成集,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柳河东全集》。
对一个古代文人来说,这一生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子嗣和文章。刘禹锡一力承担,都帮柳宗元维护了下来,而且做得很好。
05
就这么潇洒的老去
大和元年(827年),刘禹锡50多岁了,任东都(洛阳)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
老头子虽然一生备受打击,在贬谪中耗尽青春,但他就是不服输,不低头。一到长安,就又写了首《再游玄都观绝句》: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说当年玄都观那么多桃花,今天已经一棵都没有了,连种桃的道士也不见了,可是我刘郎今天又来了!简直是打不死的小强啊。
刘禹锡老了,终于能过几天安生日子了。但是他想起当年一起被贬为八司马的韩泰还远在湖州,“终日相思不相见,”也许是想起了当年柳宗元为他做的一切吧,他上书请求让韩泰来替他当集贤殿学士,却没有获得准许,最后韩泰死在常州刺史任上。
这个时候,刘禹锡的朋友很多都去世了。白居易的好朋友元稹也去世了。刘禹锡和白居易这两个活得久一点的老头,同年回到了洛阳,开始聚到了一起。
《旧唐书•裴度传》载:"视事之隙,与诗人白居易、刘禹锡酣饮终日,高歌放言,以诗酒琴书自乐,当时名流皆从之游。"至此,刘白诗人群体的交游酬唱活动已经初具规模。刘禹锡和白居易经常在一块,写有大量酬唱诗。
当年白居易被贬,刘禹锡就写诗劝他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老了老了,白居易晚年得子,心爱非常,结果几岁上也夭折了,心痛得要死,还是刘禹锡安慰他。他俩还编写了《刘白唱和集》(先后编集4次共5卷),白居易曾以"四海齐名白与刘"自夸。
很高兴,刘禹锡,这个坦荡可爱不服输的老头,最后的人生时光,是幸福的。
潘小潘,沪上某校中文系毕业,后于金陵混迹戏剧戏曲学专业三年,一无所成。现为小吏一名,坐标松江府嘉定县。淘宝深度中毒患者,有时看书,偶尔写作。正当而立,已婚快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