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张仪为什么辞相和张仪做了什么事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魏太子和韩太子入秦朝见。为了使魏国进一步臣服于秦国,张仪于公元前322年辞掉秦国相位,前往魏国。魏王因其大名,立即用他为相。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时代,是中国社会发展最为自由开放的时代,这个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空前解放。所以,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一批历史风云人物。张仪就是比较有代表的一位历史人物。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他早年拜入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连横”的外交策略就是张仪的首创,他游说六国,最后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他得到秦惠王的赏识,被秦惠王封为相国。但是,在秦惠王死后,张仪却突然辞官回到魏国,这背后到底有何原因呢?
一朝天子一朝臣,秦惠王在位期间,秦惠王很赏识张仪的才华,很倚重张仪。所以,很多重要的事情都委派给张仪。而张仪也确实不负众望,为秦惠王解决了很多政治上的难题。根据史料记载,魏国背信弃义,开始反抗秦国,张仪为了让魏国放弃攻打秦国,他来到魏国去游说魏国国君。在秦惠王十四年(公元前311年),张仪返回秦国报告,还没走到咸阳的时候,秦惠王就去世了,秦武王即位。
秦惠王在位期间,秦武王从作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等到继承王位后,很多大臣说向秦武王打小报告说张仪的坏话。这些大臣认为张仪不讲信用,反复无定,甚至还有人说他出卖国家,以谋图国君的赏识。秦武王信以为真,就开始冷落张仪。
诸侯们听说张仪和秦武王的关系比较紧张,都纷纷背叛了张仪当初定下的连横政策,恢复了合纵联盟的政策。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在大臣们日夜不停地诋毁下,不堪重负的张仪,为了保命决定逃离秦国。所以,他回到了魏国,在魏国担任相国,不久后,死于魏国。
自从孙膑打败魏军,魏国失了势,秦国因为变法在先,国力与日俱增越来越强大起来。秦孝公死后,他儿子秦惠文王掌了大权,新的秦王依仗着秦国强大的军队实力,不断的四处扩张势力,引起了其他六国的恐慌。
怎样才能对付强大的秦国的进攻呢?有一些游说政客就帮六国的国君出主意,主张六国结成一个大联盟,联合起来共同抗秦。这种政策叫做“合纵”。还有一些游说的政客帮助秦国到各国游说,要他们靠拢秦国,和秦国一起或帮助秦国去攻击别的国家,这种政策叫做“连横”。其实这些政客并没有固定的政治主张,不过凭他们三寸不烂之舌混饭吃。他们才不管是哪国诸侯,哪种主张,只要谁能给他们大官做就依附于谁。
公元前322年,为了使魏国进一步臣服于秦国,张仪辞掉秦国相位,前往魏国 。魏王因其大名,立即立张仪为相。张仪当上魏相国以后,便寻机为秦国拉拢魏王。他对魏王分析时局的利弊道:“魏国土地纵横不到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四周地势平坦,各国从四面八方都可以进攻,没有大山大河的阻隔。从新郑到大梁只有两百余里,战车驰骋,士兵奔走,不费多大力气就到。魏国南边跟楚国接境,西边跟韩国接境,北边跟赵国接境,东边跟齐国接境,士兵驻守四面,守卫边防堡垒的不少于十万人。
魏国的地势,原本就是战场。如果魏国向南亲附楚国而不亲附齐国,那么齐国就会来攻打它的东面;向东亲附齐国而不亲附赵国,那么赵国就会来攻打它的北面;不和韩国合作,那么韩国就会来攻打它的西面;不和楚国亲近,那么楚国就会攻打它的南面;这就是所谓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
所以大王就应该和秦国交好,如果不事秦国,秦国出兵攻打黄河以南,占据卷地、衍地、燕地、酸枣,胁迫卫国,夺取阳晋,那么赵国不能向南支援魏国,魏国就不能向北联系赵国。魏国不能向北联系赵国,合纵联盟的通路就断了,合纵联盟的通路一断绝。那么大王的国家要不危险就不可能了。
如果秦国说服韩国攻打魏国,魏国害怕秦国,秦、韩两国一致对付魏国,魏国的灭亡就可以跷起脚来等待了。这是我替大王担忧的问题。”“我替大王着想,不如归顺秦国。归顺了秦国,楚国、韩国一定不敢乱动;没有楚国、韩国的危害,大王就可以高枕无忧,国家一定没有忧患了。秦国所想要削弱的莫过于楚国,而能削弱楚国的莫过于魏国。
楚国虽有富足强大的名声,但实际空虚;它的士兵虽多,但是容易败逃溃散,不能坚持战斗。如果全部出动魏国的军队,向南攻打楚国,胜利是肯定的。割裂楚国而加强魏国,亏损楚国而满足秦国,转嫁灾祸,安定国家,这是大好事呢。大王如果不听取我的意见,秦国将派精兵向东进攻,那时即使想归顺秦国,恐怕也来不及了。
那些讲合纵的人,只会讲大话,很难得到别人都信任,他们只是想通过能说会道的嘴皮子得到高官厚禄,魏国千万不能被他们的花言巧语迷惑啊!听了张仪的话,魏王就背弃了六国的合纵盟约,并通过张仪和秦国结成了连横联盟。
张仪为什么辞相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张仪做了什么事、张仪为什么辞相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