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为什么喜欢桃花(白居易的什么诗写了桃花)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白居易为什么喜欢桃花,以及白居易的什么诗写了桃花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桃花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

桃花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

桃花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桃花属蔷薇科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唐宋诗词中,以桃花作为描写对象的作品有很多,桃花被赋予了多重意象。下面来看看桃花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

桃花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1

一、象征貌美女子

桃花最初作为这种意象,最早应该是出现在《诗经·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通过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来歌咏新婚女子的娇媚可人,以及美好姿容。

桃花色彩鲜艳、姿态妖娆,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愉悦的审美享受。因此形容美人通常是说其人面容白里透红,灿烂美丽。“人面桃花相映红”、“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清代学者姚际恒在评论此诗时所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二、象征爱情

在古代诗歌中,以桃花为载体歌颂爱情的诗词到处可见,比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可以说是最为经典的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柳永的《满朝欢》,“因念秦楼彩凤,楚观朝云,往昔曾迷歌笑;别来岁久,偶忆盟重到;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扉悄悄;尽日伫立无言,赢得凄凉怀抱。”这些都表达了对昔日恋情的'留恋。时至今日,我们常说的“桃花运”,似乎也跟爱情有一定的关系。

三、象征红颜老去

人们往往把主观感情寄托在桃花上,表达青春易逝年华不再的无奈。孟郊的《杂怨三首》便充分表达了这种对年老色衰的忧郁和惶恐:“夭桃花薄暮,游女红粉故;树有百年花,人无一定颜;花送人老尽,人悲花自闲”。

四、象征艳情

自《诗经》之后,桃花代指女性的象征逐渐被广泛化,后来的文人由写佳人转化为描写艳情,以桃花的色、气、态来比拟女性的情态和心理。

到宋代,桃花甚至作为“倚门市倡”的社会背景被固定下来,桃花是歌妓、娼女生活的风月场所的固定的景观,柳永的《昼夜乐·赠妓》:“秀香住桃花径;算神仙、才堪并……拥香衾、欢心称;金炉麝袅青烟,凤帐烛摇红影;无限狂心乘酒兴;这欢娱、渐入嘉景;犹自怨邻鸡,道秋宵不永”。词中的“桃花径”就是柳永喜爱的歌妓秀香住处的代称。宋代青楼女子还手持饰以桃花的扇子,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桃花意象的艳情内涵。

桃花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2

桃花是美好生活的象征

在与桃花有关的传说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影响最为久远,其中描写道……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陶渊明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人雅士,为人们塑造了一个令人神往千古不朽的理想之境,不知激励和影响了多少代志士仁人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所以人们喜欢用桃花命名居所,如“桃花坞”、“桃花圃”、“桃花庵”等。

桃花是长寿的象征

《太清方》曰:“三月三日采桃花,酒浸服之,除百病,好颜色。”《神仙传》曰:“高丘公服桃胶而得仙。”桃实更被视为延年益寿之物,由此也就引发出许多如王母的蟠桃会等故事。所以桃子也就被称为“寿桃”。清末画家吴昌硕咏寿桃更为神奇,诗云:“灼灼之花,赪颜如中酒,一开三千年,结实大于斗。”

在我国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夸父追日,临死前将神木抛出,化成了一片桃林。我国最早的春联都是用桃木板做的,又称桃符,到今民间还认为桃木制品可驱除鬼怪,辟邪。而桃则寓意长寿,给老年人祝寿,送上一盘寿桃,以表示祝老年人健康长寿。

桃花是学生、弟子的象征

由桃花与李花构成的春光,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自古以来被喻为学生、弟子。“桃李满天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以歌颂老师的业绩。

桃花的花语

花语及代表意义为:爱情的俘虏。在中国,桃花-直以来都离不开爱情两个字,人们常说桃花运,就是因为桃花能给人带来爱情的机遇,有了桃花的祝福,相信你会很快拥有你自己的爱情。所以,它的花语是爱情的俘虏。桃花运就是这么来的吧!

桃花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3

桃花相关诗词歌赋

诗经《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送)我情。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杜甫《绝句漫兴》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立徐步立芳洲。

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袁枚《题桃树》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韩愈《题百叶桃花》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珍珑。

应知吏侍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绝句》

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

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

陆游《泛舟观桃花》

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

自别西川海棠后,初将烂醉答春风。

李白《忆秋浦桃花旧游》

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

摇荡 女萝枝,半摇青天月。

元稹《桃花》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苏轼《桃花》

争花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

大林寺桃花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原因:《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作于江州(今九江)。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自己因惜春而怨恨春去无情,原来是对春天的错怪。春并未归去,不过是转到这山寺里来了。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和意外的惊喜,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古代文人谁爱桃花,寄什么志向?

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山水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苏轼 朝代:宋 体裁:七绝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忆江南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体裁:词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元和十年自郎州召至京师戏赠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体裁:七绝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附: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楚天遥带过清江引

作者:薛昂夫 朝代:元 体裁:散曲

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明年又着来,何似休归去。 桃花也解愁,点点飘红玉。目断楚天遥,不见春归路。春若有情春更苦,暗里韶光度。夕阳山外山,春水渡旁渡,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

临江仙

作者:冯延巳 朝代:唐 体裁:词

冷红飘起桃花片,青春意绪阑珊。画楼帘幕卷轻寒。酒馀人散后,独自凭阑干。 夕阳千里连芳草,萋萋愁煞王孙。徘徊飞尽碧天云。凤笙何处,明月照黄昏。

桃源行

作者:王维 朝代:唐 体裁:乐府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玄都观桃花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体裁:七绝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桃花溪

作者:张旭 朝代:唐 体裁:七绝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行

作者:曹雪芹 朝代:清

【诗词】: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林寺桃花》这首诗表达作者欣喜愉悦之思想感情和对春天的热爱。

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使人感到惊异和欣喜。

原诗:

《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释义: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扩展资料: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

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我喜欢大林寺桃花这首诗的理由是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赏析】: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一片始盛的桃花。我们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他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前两句讲四月春末在山寺见到桃花,后两句再表达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诗人说“春归无觅处”、“转入此中来”,多么风趣!春天哪有脚步?怎会转移呀?这是诗人丰富的想象,也是他惊讶、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