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为什么要漂泊(马致远为什么漂泊20年)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马致远为什么要漂泊,以及马致远为什么漂泊20年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敏而好学,秋思之祖马致远,他的一生如何书写?

前言:今天,我们来谈谈马致远。说到马致远,不熟悉元曲的朋友可能会对此有点陌生,但是当我说到这句词时,大家想必就会恍然大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没错,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出自马致远之手。熟悉的人可能知道,马致远作为元代四大作曲家之一,被外界更是尊称为"曲状元",可见其在元曲方面建树颇深。那么他的一生又是怎么样度过的呢?当年那首秋思又是在怎样的心境下写的呢?我们娓娓道来。

一, 仕途坎坷

同很多著名诗词人,像李白,杜甫等人一样,马致远虽然在词曲上颇有建树,但是也是一心赤忱,忠于报国,从政之心热烈。或许每一个在艺术文学上大展身手的人,在仕途上总不会得到认可。马致远也是一样,20年风雨漂泊之后,终究还是选择了回归山林,隐居世外,颇有看破红尘之势。

从他的经历细细讲来。出身于风流富贵家的马致远,幼年苦读,尊师重道,品行极好。少年追求写诗词,之后又担任官吏,但是又落入漂泊之旅,壮年虽做官,但终究厌恶了官场的蝇营狗苟,晚年选择归隐,隐于山林,回归自然。

中年之前,马致远虽有雄心壮志但是无处施展,恰逢忽必烈当政。大汗对汉人并不是很信任,在科举一事上也是荒废一时,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元代曾停办科举长达八十年。在这八十年里,读书上要想从政,绝大多数都需要向权贵献诗,走当年李白那一路子。马致远也是如此,而且也所收获:忽必烈的儿子很欣赏他,因此他也曾被举荐做官,但是之后太子早逝。没有后台的他无奈之下只好去了江浙一带另寻出路,但是大都平淡无奇,没有建树。

值得一提的是,元朝恢复科举的时候,马致远已经六十多岁,为此还专门写了诗词,表达对当时恢复这一制度的元仁宗的感谢。

二,另寻一路

在仕途中郁郁寡欢,不得其志的马致远,还是找到了自己的那条路,那就是杂剧圈的发光发热。闲暇时期写的杂剧和散曲令他名声大振,据说还曾救过他一命。那是在靖难之役前后,无数无辜的百姓被杀害,每天都爆发着不忍直视的惨剧。当时燕王好似学习过马致远的杂剧和散曲,所以对马氏族人都留有余情,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在1285-1294的这十年间,政治上没有进展的马致远,选择了创作之路。在建立了书会,结识了关汉卿,白朴等人后,成立了"玉京书会",至此开始在这个圈子里发光发热。

成名曲《汉官秋》一经发表便引得多人赞叹,咏史抒怀成为马致远的拿手好戏。在这一词曲中,马致远通过树立了汉元帝无情风流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所谓昏庸皇帝之徒,败坏国家社稷而又使得百姓流离失所。这之中更是描绘了汉元帝与昭君的生离死别。一方面昭君出塞,舍身殉难,以一己之力,保住了汉朝与匈奴的友好往来,昭示了民族气节,也体现了身为皇家女的忠贞。另一方面,汉元帝的悲痛欲绝苦不堪言也是跃入纸上,使得我们更加同情二人,也在同情之中,产生更深的思考,这一切究竟是何以使得,让人思索深究。

除此之外,还创作了大量剧作,比如《荐福碑》、《青衫泪》、《岳阳楼》、《黄粱梦》等。在这些剧作中,马致远可以说是句句抒真意,字字表真心。一方面,马致远表露对社会现状的不满,针对现实中文人的处境低微,不受重视而愤愤不平,另一方面,主张人们不必追求功名利禄,主张回避社会矛盾。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马致远已经有悲观厌世思想的存在,这为他最终隐居山林做了铺垫。

而纵观马致远的创作,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马致远的作品大多抒情为主,具体的写实反而不多,多是通过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一点,倒是一个性情中人的体现。马致远的作品里,更多的是对社会现状的反应,这常常能引起那个时代里弱势文人的共鸣。另外,马致远虽然写实不多,但是语音精炼而有感染力,语言塑造能力极强,这一点从《天净沙,秋思》一词中便展现的淋漓尽致

那么这一首词的创作背景在这里就很容易想到了。在历经半生功名追逐之后,一直郁郁不得志的马致远,终于是过着漂泊不定的日子,在羁旅途中,面对西风瘦马,旁边的小桥流水人家,一个独在异乡的断肠人,默默地行走在夕阳下,悲壮凄凉的氛围瞬间便渲染开来,因此做写下了这传世名作

三,作品归纳

马致远一生创作数量居元代散曲之首,高达120首,杂剧15篇,这一点同代其余人不可抗衡,他的作品又具有豪放、飘逸、沉郁、凝练的风格。杂剧语言清丽,善于把朴实无华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马致远的散曲则是涉及领域很宽,艺术境界很高。让人读来优美和谐,赏心悦目,不仅豪放还脱俗有加。

总结:马致远这一生,可以说是坎坷一生,富有才华而又有政治抱负,为人不谈,一心为民。战文场,曲状元是对他最恰当的评价。

马致远最后留给这个世间的,更多的是他的优秀作品,文人本质。佐国心,拿云手,这是多难得的气概。为人一世,我们也没有必要注重名利如何,但是也要像致远一样,行走一生,做自己喜欢的事,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付出努力。

生而为人,总要有所建树。因此,我们如果要学习马致远,除了要学习他的那些卓越才华,学习他的那些传世名篇。还要学习他的精神境界。桀然不动,自立东方,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马致远为何漂泊?

他太伤感,总看到一些景物就不开心,如他的一件作品说明了这一点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QQ:1010373823有问题找我,我只10岁哦

元代词人马致远为什么在外漂泊20年而不回家乡呢?

从他的散曲作品中,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荣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采纳~~~~~~~~~~~~~~~~~~~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思乡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全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白话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二、赏析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

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

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

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净沙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