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什么写昆明池(关于西安昆明池的诗)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杜甫为什么写昆明池和关于西安昆明池的诗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读唐诗 学写诗 《秋兴八首》其七赏析

秋兴八首

其七

杜甫(唐)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释:

昆明池: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南斗门镇一带,汉武帝所建。《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三年(前120)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凿昆明池,以习水战。

武帝:汉武帝,旌旗:指楼船上的军旗。《汉书·食货志(下)》:“乃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织女:指汉代昆明池西岸的织女石像,俗称石婆。《三辅黄图》卷四引《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在今斗门镇东南的北常家庄附近有一小庙,俗称石婆庙。中有石雕像一尊,高约190厘米,即汉代的昆明池的织女像。机丝:织机及机上之丝。

石鲸:指昆明池中的石刻鲸鱼。《三辅黄图》卷四引《三辅故事》曰:“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汉代石鲸今尚在,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菰(gū):即茭白,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此句是说菰米漂浮在昆明池面,菰影倒映在水中,望过去黑压压一片,像乌云一样浓密。

莲房:即莲蓬。坠粉红:指秋季莲蓬成熟,花瓣片片坠落。

关塞:此指夔州山川。极天:指极高。唯鸟道:形容道路高峻险要,只有飞鸟可通。

江湖满地:指漂泊江湖,苦无归宿。渔翁:杜甫自比。

译文:

昆明池是汉武帝时的功劳,练习水战,一面面战旗迎风飘扬。

池中石刻的织女空度了美好的夜月,池中石刻的鲸鱼与秋风共舞。

波浪中的菰米犹如黑云,莲子结蓬,红花坠落。

夔州山川极高,只有鸟儿才能飞过,我漂泊在江湖无言垂钓。

赏析: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寄居夔州时作,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组诗共八首,联系严密,中心思想是故园之思,然各篇又有所侧重。王船山《唐诗评选·卷四》评:“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首联:“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诗人借咏汉时之功,反衬出今日唐朝的衰败。武帝时建昆明池,原是为了练习水战,战旗飘飘,鼓声震天,如在眼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颔联:“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昆明池中的织女像、石鲸,为写实,“虚夜月”“动秋风”为虚象,虚实结合,秋风动、夜月虚,于一片动荡摇晃的景象中,引发出无限伤时念乱之感。

    颈联:“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写昆明池的秋景,对应诗题秋兴,“沉云”“露冷”更显出晚秋荒凉之意象,此联用了倒装句式,原是菰米波漂,莲房粉坠,然将波漂及坠放在前面,突出了动作,给人以动态的美。杜甫的律诗对仗极工整,“波漂”对“露冷”“菰米”对“莲房”“沉”对“坠”“云黑”对“粉红”,读来又极具音韵美,足见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尾联:“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诗人将思绪从万里之遥的长安回到现实,上半句写实,写夔州地势之险,只有飞鸟可通过,下半句诗人抒发内心感受,漂泊江湖,家在何方?

    这首诗主要写长安昆明池盛衰变化,引发自身漂泊江湖之感伤。悲盛唐之不再。

参考书目:《杜甫集》杜甫著 张忠纲解读 袁行霈 主编

参考网站:古诗文网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昆明池水汉时功

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

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飘菰米沉云黑

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

江湖满地一渔翁

杜甫 作

杜甫《秋兴八首·之七》:“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诗中的“昆明池”系指长安的昆明池。《辞海·昆明池》说:“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斗门镇东南一片洼地。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为准备同昆明国作战训练水军,和解决长安水源不足的困难而开凿……十六国姚秦时池水涸竭……宋以后湮为田地”。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说:“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

杜甫写此诗是在唐玄宗时,长安的昆明池尚未湮为田地,但已涸竭荒废。论者或谓杜甫当时在曲江而思及昆明池,由昆明池而思及汉武之功,并由昆明池之兴废,而感慨古今之兴废;或谓此诗借汉武帝以喻唐玄宗,以汉时昆明池旌旗武功之盛,而喻玄宗兴兵南诏之衰。无论解说有异,但认为杜甫诗中之“昆明池”即长安之昆明池则是共同的。

《秋兴其七》的赏析和译文

赏析:

此首开篇的“昆明池”是当年汉武帝为拓疆训练水师而凿,金圣叹说:“诗人之眼上观千年,下观千年”这首诗中不仅有怀古,也有慨今,诗里杜甫在夔府,由曲江想到昆明池,由昆明池又想到汉武之功,由武功之盛又想到当今国势衰颓,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接下去的“织女”句,从理性上说“织女”、“石鲸”都是现实中实有之物,传说长安昆明池水边有织女像,水中有石鲸雕刻。池畔织女徒以织为名,却并非真正的鸣机夜织,不过空立于明月之中,所以用一“虚”字表示其落空无成、徒负夜月。

“石鲸”虽为石刻之像,然而风雨之中,于池水汹涌起伏之际,竟具有鳍尾皆动之意,所以用一“动”字写其在秋风波浪中的动荡不安之状。

两句除实写之外,给人以一种落空无成、动荡不安的感觉。细细品味,不仅昆明池之景生动地说出,更有无限伤时念乱之情绪,于政之无望,时之不靖,种种感慨,全借此意象传出。写实而超乎现实,这是杜甫律诗之一大成就。

“波漂”两句写昆明池秋日景象:秋季菰米结实,池水荒凉,无人采摘,一任其凋零漂荡于池中,形成团团黑影如云状;凋谢的片片莲花飘坠萎褪于水中。

这不仅是对今日昆明池衰败景象的慨叹,更是对国家兴亡、盛衰的慨叹,正像《杜诗镜铨》所言:“就昆明池边所有清秋节物,极写苍凉之景,以致其怀念故国旧君之感”。

最后一联中的“关塞”泛指秦蜀之间的高城险塞,“鸟道”指山路之险峻难以通过,“江湖”我以为是兼指杜甫此时寓居之地与将往之地而言,“渔翁”则是杜甫的自谓。

这句是从前面所回忆的长安回到今日羁身之地夔府的一个引渡,将诗人的思绪拉回到现实的羁旅漂泊孤寂无所底止的沉哀,作了全篇的结束。

总之,杜甫这一首诗表面所写的都是现实中的景物、情事,而其中则充注着诗人内心中一份饱满、浓厚的感慨忧叹之情意,这正是杜诗“以情注物”的体现。

译文:昆明池的开凿是汉代人之功,汉武帝的旌旗仿佛就在眼中。在月光下似乎看到织女的机丝,在秋风中好似见到石鲸在摆动。水波飘动的菰米像沉云暗黑,寒露凝结的莲房坠下花片粉红。关塞摩天只通鸟道,江湖上漂泊着我这个渔翁。

《秋兴八首(其七)》

唐代:杜甫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组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兴八首

杜甫秋兴八首其八赏析

赏析

从长安的“昆吾……”回到“白头吟望”的现实,都是往复。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彩笔昔曾干气象”,更是深刻难忘的印象。回忆当年与旧友共游长安附近昆吾、御宿、渼陂等名胜的诗意豪情。

一、原文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二、释义

昆吾御宿川曲折逶迤,紫阁峰影映入渼陂池。

这里有鹦鹉啄过的香稻米,这里有凤凰栖过的碧梧枝。

佳人游春拾翠羽相互来问询,仙侣同舟天晚转移地方还不愿分离。

我的彩笔当年也曾上干气象,到如今只能在苦吟中白头低垂。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诗。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

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

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诗人杜甫秋兴八首及解释

秋兴八首

作者: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美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平居】平昔所居

【匡衡】汉匡衡直言时政作宰相,而作者直言遭贬。

【刘向】刘向传经而作九卿,作者欲传经而逢乱世相违。

【同学少年】旧日同学诸少年

【昆明池】汉时所开,武帝演练水师之处。因凿石鲸于池中,每至风雨时,鳞甲皆动。又凿牛郎、织女当机之形。此处指遭安史之乱,故菰米、莲房零落。

说实话 诗的意境翻译了以后就不好了。所以还是以原诗的欣赏为主吧

杜甫为什么写昆明池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关于西安昆明池的诗、杜甫为什么写昆明池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