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豆蔻比喻处女(为啥用豆蔻比喻女孩子)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为什么豆蔻比喻处女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为啥用豆蔻比喻女孩子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古代的人为何喜欢用豆蔻来形容少女,这一词怎么来的?

古代的人非常喜欢用豆蔻来形容少女,常常大家就说豆蔻年华,就是指13岁的女孩。因为在古代,豆蔻被称之为“含胎花”, 这种花朵饱满而又娇嫩,让人看到就能联想起女子在十三四岁,柔弱美丽的样子。而且在古代,文人常常将豆蔻来形容少女,用在古诗当中。

在唐代,杜牧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首诗主要讲的就是,杜牧在离开扬州的时候,想要给一位叫做张好好的女子送别,而当时这位女子正好是只有13岁左右,正是处于那种豆蔻年华的年纪。将这位柔弱而美丽的女子比喻成,豆蔻般嫩芽含苞待放美丽的样子。

但是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大自然的花很多呀,为什么偏偏要选豆蔻花来比喻少女呢?因为我们都知道少女是那种处女,柔弱而美丽,娇滴滴的样子。选牡丹,这朵花太过妖艳,肯定不合适,菊花呢,又太显得成熟。而选豆蔻花,春天的时候刚刚盛开,含苞待放,但是又不缺乏那种美丽的样子,非常适合比喻形容少女。

而在豆蔻花之中,红豆豆花是最美的那种,他的花蕊中央有两瓣并联在一起,它的形状有点像同心状,所以他就被大家视为爱情的象征。古代人很多人就说它,“结就同心蕊,因标连理枝。”所以古代很多人吟唱用豆蔻来寓意这种意思。所以在古代,很多人就喜欢用豆蔻来形容少女,常常称他们为豆蔻年华,在他们十三四岁的时候,就称之为豆蔻般的少女。

豆蔻年华的典故

原意是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的美好年华。

豆蔻,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俗名草果,品种很多。其中红豆蔻的花蕊中央两瓣相并,形似“同心”,诗人喻为爱情的象征,如唐·李贺诗:“密书题豆蔻,隐语笑芙蓉。”豆蔻花未开时显得非常丰满,俗称“含胎花”,又成了处女的象征,如元·陈基诗:“来时豆蔻初含蕊,别后菖蒲又着花。”把“豆蔻”与“年华”联系起来,出于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两句意思是,婀娜多姿的十三四岁少女,好像早春二月的豆蔻草,枝生叶长,生气勃勃,惹人喜爱。

诗中为“豆蔻年华”规定了明确的`年龄,即“十三余”,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十三四岁的少女,正是含苞欲放的年龄。而豆蔻春末开花,“二月初”适值含苞期,用来作对比,是十分恰当的。后人因此以“豆蔻年华”比喻少女。

豆蔻年华的豆蔻是什么意思?

豆蔻是从上述植物引申出来的意思,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处女而言。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长绿草本植物,亦称白豆蔻、圆豆蔻。它初夏开花,花呈淡黄色,中医以其种子入药。

豆蔻有两个特点,引起了诗人的联想:一是它的花蕊中央,有两瓣相并,形似“同心”,于是成了爱情的象征;二是它的花蕊重而下垂,花未开时就显得非常丰满,俗称“含胎花”,于是又成阼女的象征。因此人们以“豆蔻”比喻处女。

女性的年龄别称:

12岁---金钗之年;13岁---豆蔻年华;15岁--—及笄之年;16岁--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桃李年华;24岁---花信年华;至出嫁---摽梅之年

“豆蔻年华”出于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赠别》诗。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杨州路,卷上珠帘怎么不知。”诗中为“豆蔻年华”规定了明确的年龄,即“十三余”。

从生理角度看,十三四岁的少女,正是含苞欲放的年龄,而豆蔻春末开花,“二月初适值含苞期,用来作对比,是十分恰当的。杜牧用豆蔻来比喻他所爱的少女,与前面所说豆蔻的象征意义有一定的关联。

豆蔻梢头二月初,古代为啥把13岁女孩称为豆蔻年华?

古人把13岁的少女称作豆蔻年华,正巧,有一种豆蔻花长得很“形象”,让人看到后不免产生很污的印象,好像古人每天都在开车似的,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咱们先搞清楚这个比喻的来源···

《赠别》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把13岁女孩称作豆蔻年华,就来自于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诗。

杜牧这个人,风流成性,曾经自嘲: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说自己在扬州纵情声色十余年,宛如一场春梦,猛然回头,发现自己除了在青楼小姐姐那里留下了一个薄幸郎的名声之外,毫无成就。

这就非常过分,小杜天天在漂亮小姐姐们的石榴裙下放肆穿梭,他居然是自嘲,这让我们女孩子手都没牵过的单身狗怎么活?

在这群小姐姐中,有一个最得小杜喜爱的,名叫张好好,这对才子佳人初遇那年,张好好13岁,杜牧27岁,两人情投意合非常恩爱,后来因故两人分开,在离别之际,小杜写下了这首《赠别》,才有了这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接着搞清楚什么是豆蔻···

后世或因误会,或因玩笑,说到豆蔻的时候都喜欢丢下一张图,顺带说一句杜牧你个老流氓。那图(请自行搜索,贴不上来)看起来确实很污,这玩意儿叫肉豆蔻,名字听起来就肉肉的,鲜嫩可口的样子用来形容少女似乎再恰当不过了。但是你要知道,在杜牧生活的那个年代,这货还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没有传入中国,所以诗中的豆蔻肯定不是指肉豆蔻啦,你翻开所有的唐诗集子,没有任何人会把豆蔻解释为这玩意儿。

在那时候的中国,有另一种豆蔻,在未开放的时候被称为“含胎花”,文人们喜欢用它来比喻处女。这含胎花在含苞待放之际,粒粒饱满,晶莹剔透,粉嫩得叫人不忍心将它摘下,仿佛稍一用力,就能在花朵身上掐出水来。

···为什么把13岁的少女称为豆蔻年华?···

站在“梢头”的少女张好好,随着二月春风摇曳着裙摆,轻歌曼舞,杜牧才会赞美她是“娉娉袅袅”。

13岁的少女,正如那豆蔻花未开之时,具有未经人事的单纯可爱,美,且娇羞,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粉嫩小脸蛋儿上,好像要滴出水儿来,正如这含胎花一般让人心疼。

古代的人为何喜欢用豆蔻来形容少女?是因为没有词形容了吗?

豆蔻指的是13岁左右的女孩,因为豆蔻本身是一种植物,开花也比较早,所以也指未成年的少女,还有人说,豆蔻花的果实裂口,有点像少女的生殖器,这种说法似乎就有点污了,但如果联想一下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很多都是拿女人的性别特点说事儿,所以用豆蔻比做女孩倒也没有什么,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女性与文化,下面把它贴到这里,也算是为了一个回答吧!

女性与文化:从人类历史发展上来看,经历了母系和父系社会,在母系社会,女性主宰一切,男性则处于从属地位,等到了父系社会,则是男性主宰一切,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再以后,虽然不存在了母系和父系社会,而女性受歧视的现象则依旧没有改变,甚至到了今天也是如此,这一点从文化上就可以体现出来。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文字,文字的起源可谓久远,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寓意不太好的字很多都带女字旁,如“奸”“嫉妒”等。而类似这样寓意的字带男字旁的几乎看不到,可见,在文字上女性就受到了歧视。但也有特殊的,有的字带女子旁就寓意很好,如“好”“妙”等,据说是政治家武则天看到带女字旁的字都不好,非常生气,身为女性的她要改一改,于是就造出了如“好”“妙”“娴”等美化女性的字,这就是武则天造字的传说,是否真的是这样,现在已无从考证,因为只是个传说而已。

除了字以外,在一些日常用语上,有的也含对女性不尊之意,如我们常把第一次写的、发表的东西称为“处女作”,谁都知道,处女是指没结过婚,没有过性活动的女子,而把第一次写(发)的的东西与女性的生殖器官是否被男人碰过联系起来,无论怎么讲,对女性的尊严都是一种践踏,至少说是不尊重,更有甚者,现在有的人把没有用过的东西也称是处女*,如“处女刀”“处女屋”等。

还有一个日常用语叫“女儿墙”。女儿墙有两种解释法,一种是指城墙上的垛子,是说旧社会的女子在闺房不能出门,只能爬上墙去看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男人。但又怕别人看见,故修了墙上的垛子,以便于女子朵在垛子后面去窥视他人,不被别人发现。还有一种解释是指主墙上面高出一截的矮墙,是女子爬上墙头看情人时,防止人从墙上掉下去,故又修了一段矮墙。女儿墙的叫法虽然不象处女作那样的露骨,但也有偷情的味道,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一种对女性的贬低,反正我在说话时,从来不用这样的字眼。

另外,现在很多人在骂街时,也拿女性下手,把女性的生殖器官作为攻击的对象,令人不解的是女人在骂街时也这样骂,谁都知道女性的身体都是一样的,这样骂人也是在变相的骂自己,作为女性实属不该。

可见,从文化上讲,就有许多贬低女性的地方,并且有很多都是我们现在还堂而皇之的使用着,可谓是见怪不怪,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依我看就四个字——弱肉强食。同男人相比,女性是弱势群体,而强者征服天下后,不管在哪些方面都要压制、污蔑弱者,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所以,在文化上诋毁女性也就理在其中了。

古人为什么要用豆蔻形容少女?

鲁迅先生说过: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豆蔻年华,玲珑可爱“;豆蔻年华是指13~14岁的女孩,一般用来形容处女。豆蔻年华的出处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神作《赠别·其一》,当时杜牧在扬州与一位少女相遇,这位少女天真烂漫,貌美如花,杜牧在暗恋之下为她写了这首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引经据典是中国文人的通病,后世的文人墨客就用豆蔻年华来形容美丽的少女了。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它高约丈许,外形像芭蕉,叶大,披针形,花淡黄色,秋季结实,果实扁球形,种子像石榴子,可入药,有香味。 豆蔻花开时香气四溢,娇艳无比,这好年青的女子成熟时青春热情,美好难忘。古代的女子十五岁就要嫁人,因此十三四岁时正是女子将熟未熟之际,让人遐想连翩,心动不已。少女的容颜像刚开花的豆蔻一样“初如芙蓉花,微红”,也正因如此杜牧将自己心中的美少女比作草豆蔻花。

杜牧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但是他的官运不佳,总是官场失意,杜牧是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那年他才26岁。后来杜牧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期间在扬州待了很长一段时间。

杜牧在扬州期间认识了一位绝美歌姬,两人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相互都颇有好感,当时杜牧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他不得不离开扬州到长安去。分别前杜牧给这位歌姬写了两首赠别诗,第二首内容为: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从这两首赠别诗可以看出杜牧是多情之人,他一定是十分喜欢那位歌姬的。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