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李密为何辞官)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给各位分享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李密为何辞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李密为什么辞官不做

首先他没辞官,皇帝要他当官他更本就没去。

直接原因是家中祖母需要奉养,间接原因是晋王朝司马家是以叛变夺得魏国曹氏天下,在当时是不受文人欣赏的。所以呢就没去。

而以借书来安皇帝的心李密同志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自己与祖母更相为命,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第二段历叙政府多次征召,优礼有加,都由于“刘病日笃”而有着“报国恩”和“徇私情”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线。第三段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自己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从政历史、人生态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李密同志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所以用孝感动晋武帝,不让他逼迫自己太紧,又用理性收敛孝道,以为自己以后做官留条后路。

李密“辞不就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是祖母刘含辛茹苦的将自己养育成人,现在已经病老交加,如果自己就职,祖母刘就会孤苦无依,自己也不能尽孝了;

深层原因应该是因为自己是蜀国旧臣,对于魏国还是有些怨念的,又不便公然拒绝,只好以尽孝为名,辞不就职。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

一种是因为祖母年老,为了侍奉祖母,不愿就官。

另一种是因为李密曾任蜀汉尚书郎,不愿为西晋官。

陈情表中,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

直接原因是祖母刘含辛茹苦的将自己养育成人,现在已经病老交加,如果自己就职,祖母刘就会孤苦无依,自己也不能尽孝了;

深层原因应该是因为自己是蜀国旧臣,对于魏国还是有些怨念的,又不便公然拒绝,只好以尽孝为名,辞不就职。

陈情表中李密辞官不就的原因是什么?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李密为什么不就职?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