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阅读答案哪个动词用的妙(咏柳的前两句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咏柳阅读答案哪个动词用的妙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咏柳的前两句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咏柳》诗中用哪个字用得最妙,请说说你的理由。

.“裁”字最妙,把柳树整齐的细叶想象成剪刀剪成,颇为奇特,把春风想象成剪刀,尤其新巧,把春写活了。

《咏柳》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天宝三年(744)告老还乡为道士。此诗即是当时所作。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全唐诗》存诗十九首。其写景之作,清新通俗,无意求工而有新意。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人。证圣进士,入丽正殿书院修书,参加撰写《六典》和《文纂》。后迁礼部侍郎,累迁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咏柳

你知道《咏柳》这首诗妙在哪里吗?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咏柳》是小学生都会背的名篇!不过,于我而言,小时候只是背过,至于它具体好在哪里,已经不甚明了,现在就来分析一下它的妙处。

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的对象是柳树。

诗的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这里用碧玉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二者颜色相似。另外,“碧玉”是一个典故,在南朝时已有“小家碧玉”这个成语,形容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作者把柳树比作婀娜多姿的少女,其中“妆”字用得很传神!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丝绦就是丝带,万是虚词,说明柳条很多。这一句是用丝绦来比喻柳条,并且万千柳条仿佛已变成美人的裙带,二者都颇具风姿与活力!

后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第三句提问,第四句回答,其实是一个设问。风本来捉摸不定,作者却让它化身为春姑娘手里的剪刀,剪出柳叶的形状,可谓神来之笔、脑洞清奇!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是全诗用的第三个比喻。

整体来说,第一句写柳树,第二句写柳条,第三句写柳叶,由远及近。用了三个比喻,一个设问,前两句拟人。虽然题目为咏柳,最后却歌颂了春天给大自然赋予的气象与活力,妙哉!

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唐诗作得好、书法写得狂、仕途走得顺、寿命活得长、为人还风趣!

他为官五十年,历经几任皇帝,没被外放、没被贬官,还官至宰相,连辞官时都有文武百官相送,这样平顺的人生,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是绝无仅有的!

当时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送行,他的心情格外高兴。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正是二月早春,他忽然看到一株高大的柳树,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于是提笔写了《咏柳》,既赞美柳树,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他把春风比作剪刀的创意,影响了后世的不少诗人,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