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什么写蜀道难(李白为什么写蜀道难的几种观点)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李白为什么写蜀道难,以及李白为什么写蜀道难的几种观点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为什么李白要把《蜀道难》写得如此之难?蜀道难在哪里呢?

李白的《蜀道难》道尽了他的人格魅力,正是这篇不朽之作获得贺知章的极高评价,因而李白被他称作谪仙人。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雄健的笔调写出了蜀道上奇丽雄伟的山川与高危惊险的栈道。全诗三处直抒胸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咏叹在诗中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诗是分别由三个段落从三个角度来写蜀道之难,分别是蜀道之高、蜀道之险、兵祸之烈,可以说险象丛生,震撼人心

第一段侧重写蜀道之高。李白的许多诗篇都是开篇就不凡,这一篇与他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开篇就是神来之笔。李白在直呼“蜀道之难”后,却没写蜀道,而是写蜀国开国的茫然,由四万八千年前的开国,写到秦惠文王时的开栈道,这时间的极度绵延与拓展,让人不得不叹服他的“笔落惊风雨”。同时开篇“五丁开山”“羲和驾日”的神话,起到了引人入胜的妙用。接着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峻难行。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以手抚膺坐长叹”,不仅用夸张与神话融合,还借黄鹤与猿猱反衬山的高不可攀。那一句“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更是寥寥数笔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色描绘得惟妙惟肖

第二段侧重写蜀道之险。这一段诗人借“问君”的旅程,把人们带进一个古木阴森、悲鸟哀鸣的荒凉凄切的境界,使人闻之失色,突显蜀道的凶险。接着李白为我们推出一组电影镜头,枯松、绝壁、飞湍、瀑流、悬崖、转石,由静到动,再配合万壑雷鸣的音响,托出一个山谷轰鸣、惊心动魄的险恶场景。

第三段侧重写战祸之烈。前两段李白描绘了险象丛生的峭拔风光,而最后一段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正是剑阁一带,群峰如剑、壁立千仞的险要地势,形成了一道易守难攻的天然要塞,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接着诗人再一次用他摹景状貌细致入微的笔触为我们刻画了敌人如狼似虎的凶恶之态,以及战场上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血腥场面。

李白在第三段对国事的忧虑,使得这首诗的意图更添神秘色彩。诗大约是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写诗时,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有劝戒他不要长久羁留蜀地,早日回长安之意。然还有人认为李白写此诗有讽玄宗幸蜀之意。

然而,无论是何种用意,这首诗天马行空的驰骋想象、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是我们赏读不尽的精神食粮。

为什么李白要把《蜀道难》写得如此之难?蜀道难在哪里?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对于蜀道的描写,开篇点题。从这句话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进入蜀道是得历经千辛万苦的,比上青天还难。大家看过《西游记》吧,西天取经的最终目的是上西天,青天西天同为天上,所以进入蜀道好比走一趟西天取经。尽管路上没有那么多的妖魔鬼怪,但是依然存在种种拦路障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伟大的诗人李白,为什么要把《蜀道难》写得如此难,蜀道是真的很难吗?难在哪里?

首先,我们先要了解何谓蜀道。蜀,大家都知道是四川省的简称。蜀道就是四川之路。现在去过四川甚至西南地方的人都知道,西南地区多高山多河流,还夹杂着峡谷。还记得前两年有四个女生自驾四川直接冲入黄河溺亡的事故吗?可见地形复杂,这是对我们现在的人而言,已经是困难重重了。我们看看李白写《蜀道难》是在什么时候?唐代!跟西天取经同个年代。那时候的交通工具,富裕人家有马、车、或者驴,穷人家则是依靠两条腿。那么蜀道的难不是更加困难重重吗?

上面这段,主要想说明,蜀道本身就是个难行之路,尤其是对古人而言。再看看,李白何许人也?唐代伟大的诗人,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多为狂放风格,具有夸张效应,李白本人也很具有超级强大的想象力。加上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李白在行至蜀道的时候,看到险峻的山水,一边赞叹山水的险峻壮丽,一边思量自己的前途和国家命运,所以不由情上心头,把对于国家和自己的担忧寄意在诗歌中,描写了蜀道之难,也写出了行世之难。

那我们看看蜀道难在哪里?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秦蜀两地自古就是被高山阻隔。中间不仅有关中最高峰太白峰拦在其中,更有悬崖万仞。其次,那时候蜀道的沿途多为山林,所以瘴气迷重,沿途豺狼野兽也多;最后,社会动荡期间,很多盗贼为了生存,多上山为王,打劫为生,蜀道同样有很多这样的盗贼。综合以上因素,不难看出蜀道是惊险万难。

李白写《蜀道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宝元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

李白写<蜀道难>的意图是什么?

蜀道难

1、段落层次:

第一段写蜀道之高峻及蜀道来历,即一叹蜀道之高。第二段借“问君”引出旅愁,把读音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山高水急的境界,此即二叹蜀道之险。第三段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是蜀之门户,形势险要,多发叛乱,即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一、叹 蜀道之高

二、叹 蜀道之险

三、叹 战祸之烈

2、文章主旨:

这首诗以丰富奇特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以诗人炽热奔放的感情描写了蜀道之高之险,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并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这首诗主旨说法颇多。教材参考书说,从最后一段看,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写到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诗鉴赏词典》说“关于本篇,前人又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我以为作品的主旨并非一定要符合作者本来的意图,因为作品一旦产生,它也是不以作者初衷为转移的客观,只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也可以发掘其客观性的主旨。本诗也应如此。根据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以及其所生活的时代特点,我认为蜀道难的主旨可以理解为:探险者的礼赞和悲歌;表现着怀才不遇者的愤懑与痛苦。在作首先是用超时空的视觉从历史、地理、传说的角度极写蜀道的高耸险峻;接着则用在蜀道途中跋涉者的所见所闻,极写蜀道的阴森恐怖;最后又用历尽沧桑者的口吻叙述着凭依险峻独霸一方的故事,极言争战蜀道的惨烈悲壮。

在第一段中,诗作用五丁开山的传说,交代蜀道的来历。这个传说的引用,凸现了五壮士开路探险者的形象,表现了人类勇于开拓自己生存空间的探险精神。第二段第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和最后一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都是反诘句,表达的似乎只是规劝之意。可是换个角度,我们不难看到一个“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的探险者形象。第三段状写了争战的惨烈,叙述口吻中,我们不难想见一个历尽险峻从失败中走过来的探险者,“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情状。

从诗作的实际情况看,第一段饱和了诗作主人公对探险者的礼赞,而在最后一段固然也很明显的表露其探险失败的伤痛。而第二段中诗作主人公的前后两个反诘句,既表现了对探险者的不解甚至规劝,也表达出对探险的赞叹。这种矛盾,我们可以从诗人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上找到解释。诗人一生两度进京为官,两度探险漫游;他的思想既受儒家影响,怀有济天下黎民的政治抱负;更受道家浸染,崇尚个性解放,不满世俗束缚。此外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所谓“以武犯禁,不爱其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但这种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始终在追求。在这过程中,理想、追求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就自然会在诗歌表现出来。BR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开山的五丁作为探险者形象体现了诗人的理想,而那个知难而进的“来者”之“君”更是诗人自己的写照;整首诗就是一曲对探险者(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的礼赞和悲歌。

浅析李白《蜀道难》

蜀道难   李白

《蜀道难》是乐府中的相和歌辞,顾名思义,是写四川地区道路的艰险。蜀中天险,李白生长于蜀地,自然对此深有感触。

李白的五绝《送友人入蜀》也写到蜀道的艰险,诗云:“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写山势陡峭高峻,直入云端,故有云霓生于面前。此诗是七言歌行,容量更大,感情也随之更加奔涌澎湃,故而表现“蜀道难”,也表现得更加波澜壮阔了。

诗歌以语气词开篇,本已别出心裁,而诗人更从远古蜀王开国说起,来龙去脉皆欲穷尽。想当年,五丁开山,壮士殒命,“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何等不易!蜀道艰难,能令羲和回日,飞鸟折翼、猿猱难攀,更不要谈渺小的人类,就连看一看蜀道的迂回陡峭,听一听别人的言辞,都要“凋朱颜”了。

蜀道艰难,更让此地一片愁云惨雾,鸟儿悲号,子规哀鸣;蜀道艰难,这里飞瀑如雷,枯松倒挂,高峰接天。由此,诗人感叹道:这么艰险的地方,远方之人为什么还要以身赴险呢?这艰险不仅仅是自然方面,还有如豺狼猛虎一般的恶人,“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故而诗人叹道“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里是否有所指呢?其实不必坐实,乐府诗一般都是就题意极意铺陈,不一定皆有所指。但此诗郁怒多姿,起伏不平,若说倾注了诗人心中的郁愤之情,倒是言之成理的。

此诗极尽自由挥洒之妙,诗中四言、五言、七言、八言、九言以至十一字句皆有,变化不拘,激荡起伏。声调铿锵,感情激越。前人认为,“五言古以不尽为妙,七言古则不嫌于尽”,李白此诗,写蜀道艰险,不避重复,不嫌繁琐,反复咏叹,唯恐不能尽意。此诗即使不考索背景,不探寻意义,读来依然觉得跳跃生姿,是李白七言古诗的代表作。

关于李白为什么写蜀道难和李白为什么写蜀道难的几种观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