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为什么曾子不轻易接受赏赐,以及曾子不受邑曾子为什么不接受城池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曾子不受的理由:无功不受禄,受禄必有功。曾子于鲁并无大功,若受此厚禄,难免会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也就是曾子说的“受人者畏人”。 曾子从送礼和受礼两个方面分析了接受别人礼物的潜在危险。从送礼人方面来说,“予人者骄人”,无事献殷,非奸即盗。从受礼人这边来说,“受人者畏人”,就算鲁王并没有表现出骄色,曾子若收了礼,也得处处小心,唯恐得罪他。
无功不受禄,这是理所当然。曾子对鲁国,没有什么贡献,而鲁国国君,要给他一座城镇,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修饰仪表。虽然这是国君的一片好心,是他对曾子的敬重。但是,如此丰厚的馈赠,曾子不肯接受,不敢接受,也是有道理的。他回答鲁君派来的人所说的一段话,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却是反映了出于寻常的馈赠,正直的人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负疚的心理状态和思虑。亲友间的相互赠送,系于情谊,不必过于拒让,因为彼此没有什么报答不报答。但是,如鲁君以采邑相赠,非同小可,有必要拿曾子的话来考虑考虑,是否应该接受。
答、曾子是因为怕自己接受了馈赠后,鲁国国君会对他显示出馈赠者的高傲的样子,说白了是为了维护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尊严!所以到最后都没有接受这份馈赠。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以上是和你的问题有关的一段古文的原文,下面是解释: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给(他一块)采邑,(并)说:“(你可以)用这块土地(的价值)穿着好一点。”曾子(坚决)不接受。返回后,再送来,(曾子还是)不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畏惧馈赠者;馈赠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就算国君赏赐我的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畏惧他吗?”最终(曾子仍)不接受。
根据以上资料我们不难看出曾子是因为怕自己接受了馈赠后,鲁国国君会对他显示出馈赠者的高傲的样子,说白了是为了维护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尊严!所以到最后都没有接受这份馈赠。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接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慢。那国君赏赐了我土地,而不对我骄慢,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叹说:“曾参的话,足够用来保全他的节操的。” 他有他的行为准则,即他心目中的节操,虽然有些矫情和偏执。
原文
曾子(名参)衣①敝衣②以耕,鲁君使人 往贻③邑④焉,曰:“请以此修衣⑤。”曾 子不受。反⑥,复往,又不受,使者曰:“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⑦为不受?” 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 人。纵⑧子有赐,不我骄⑨也,我能勿畏 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 足以全⑩其节也。”
--------选自《说苑·立节》
译文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 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座城,说:“请先生用 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 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 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 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 ?”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 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 ,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纵使国 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 ,(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 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 事,就说:“从曾参的话来看,是足够用来 保全他的节操的。”
注释 1.衣(yì):穿。 2.敝衣:破旧衣服。
3.贻:送。
4.邑:原指县,这里指封邑、封地。
5.修衣:添置衣物。
6.受:接受
7.反:同“返”,返回。
8.奚:什么,疑问词。
9.纵:纵然。
10.然不我骄:即“不骄我”,不对我显露骄 色。
11.足:足够
12.全:保全,使……得以保全。
13.节:节操
14.参:曾子之名
句式重点
宾语前置:
①奚为不受?
②纵君有赐不我骄也
短文理解
无功不受禄,自食其力。这是理所当然。
曾子对鲁国,没有什么贡献,而鲁国国君 ,要给他一座城镇,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修 饰仪表。虽然这是国君的一片好心,是他 对曾子的敬重。但是,如此丰厚的馈赠, 曾子不肯接受,不敢接受,也是有道理的 。他回答鲁君派来的人所说的一段话,并 不是针对某一个人,却是反映了出于寻常 的馈赠,正直的人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 种负疚的心理状态和思虑。亲友间的相互 赠送,系于情谊,不必过于拒让,因为彼 此没有什么报答不报答。但是,如鲁君以 采邑相赠,非同小可,有必要拿曾子的话 来考虑考虑,是否应该接受。
曾子何其人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 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有山东平邑县 和山东嘉祥县两说,尚无定论)人,是鄫 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父亲曾点 (曾皙),母亲上官氏。生于公元前505 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 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 ,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 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 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 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 。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 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 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 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 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 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 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曾 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 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 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 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 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 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 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 (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 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 道德修养)”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 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 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
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 ,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唐开元二十七 年(739年)追封“郕伯”。宋大中宋大中符 二年(1009)加封“郕侯”(一作瑕丘侯) 。元至顺初年,加封为“郕国宗圣公”。明 嘉靖九年改称“宗圣”。在山东省济宁市嘉 祥县南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山 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建有曾点墓和曾参墓。
曾姓后裔均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先如果对你有帮助,请设为满意答案谢谢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