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忠为什么要交藏春散人(刘秉忠藏春集)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刘秉忠为什么要交藏春散人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刘秉忠藏春集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忽必烈和刘秉忠因何分手

忽必烈和刘秉忠没有分手,刘秉忠进入忽必烈幕府后一路升迁,一直到1274年去世。

刘秉忠进入大蒙古国忽必烈幕府后,以布衣身份参预军政要务,被称为“聪书记”。至元元年,升任光禄大夫、太保,领中书省政事。

至元八年,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至元十一年,刘秉忠逝世,年五十九。累赠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常山王,谥号“文正”。

扩展资料:

刘秉忠学问功底深厚,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散曲家,自号藏春散人,每以吟咏自适。刘秉忠的词、曲在元代都称名家。

杨镰的《元诗史》就用了相当篇幅评价其诗,认为“他是元初北方诗坛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张文谦《刘公行状》则称其“诗章乐府,又皆脍炙人口”。

人们谈元词,无例外地要举出《藏春词》,清人编《历代诗余》,选刘秉忠词五首。顾奎光《元诗选》录其诗三首,评价在耶律楚材上。今人论元词,刘秉忠也居重要位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秉忠

明永乐时的少师姚广孝和元朝时的刘秉忠的生平事迹如何?

法名道衍,字斯道。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医生世家。十四岁出家为僧。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与文学家宋濂、高启等交友,为有名望的高僧。但追求功利,欲成开国建业之功。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广孝以荐入选燕王朱棣,从此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惠帝削藩,朱棣「靖难」起兵前,他曾促使燕王朱棣坚定信心。并为筹划军事;靖难之役中,他留守北平,辅佐燕王世子率万人固守北平,击溃朝廷北伐之师。朱棣即位,复姓,赐名广孝,授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对皇帝所赠宅第、宫人,都辞谢不受,仍住僧寺。晚年,姚广孝主要承担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及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其博通精深的学识和修养对皇太孙(即明宣宗)有较大影响,对《永乐大典》的完成起了很大作用。主要著作有《逃虚集》、《逃虚子诗集》、《逃虚类稿》等。广孝一直不蓄发,不娶妻,为出家之人,八十五岁病故,葬于北京房山崇各庄,现有墓塔留存。该塔为八角九级密檐式塔。塔前有明宣德元年(1426年)所立成祖棣“敕建姚广孝神道碑”一座。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刘秉忠(1216-1274),字仲晦,初名侃,邢台县人。元初著名的学者兼政治家。17岁在邢州节度使府作令史。因胸怀大志,不满足作刀笔小吏,1238年辞职。先入全真道,后出家为僧,取法名子聪,自号藏春散人。四处云游,博览群书。1242年受到北方禅宗领袖海云的赏识,被推荐入忽必烈幕府。刘秉忠应对称旨,屡承顾问,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深受忽必烈的重视。此后,除1247年回邢奔父丧外,一直居于忽必烈鞍前马后,成为忽必烈言听计从的重要幕僚。

为了协助忽必烈成就帝业,刘秉忠极力支持这位大有报负的蒙古亲王,广求天下大贤硕儒,积聚力量,以图发展。他先后向忽必烈推存了张文谦、张易、许衡、姚枢、窦默、王恂、马亨等数十位雄才硕学。这对于忽必烈改革蒙古旧制,采用中原汉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刘秉忠还根据连年战争生产遭到破坏的情况,建议忽必烈以邢州为试点进行整顿和治理,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于是,1251年设邢州安抚司,任命李惟简、刘肃为正、副安抚使,治理邢州。他们兴冶铁,以足公用造褚币,以通民货,劝课农桑,设置驿馆,整顿粮仓。没过多久,邢州又恢复了原来繁荣的景象,随后,迅速升为顺德府,同时邢州也成了四方改革效法的楷模。

1260年忽必烈称帝,刘秉忠受命制订各项制度,如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掌握兵权,设御使台主百官升降,举朝仪、定章服、修律历等。1264年忽必烈授刘秉忠为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同知枢密院事。1271年在刘秉忠的提议下,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

刘秉忠还主持了元朝国都大都城和陪都上都的营建。1251年当忽必烈受命主管漠南军国庶事时,将营帐移到金莲川(今滦河上游一带),并于1256年命刘秉忠在当地建立了一座新城,定名开平,后改为上都。1264年刘秉忠提出燕京(今北京)是辽金旧都,且地势要冲,建议迁都燕京。被忽必烈采纳后,刘秉忠受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一座新的都城。新城规模宏伟,工程浩大,定名大都。该城的建立为稳固元朝的统治起到了重大作用。

蒙古国官员起初没有俸给之制,全凭掠索饱私囊。1254年忽必烈采纳刘秉忠提出的附古例、定百官爵禄的建议,并逐步推广到全国。另外,针对蒙古官无定制的现象,刘秉忠又提议定百官之制,并详细制定了各级官员的职务、名额及俸禄,为元朝建立了一套规范的国家机构和官僚体系。

刘秉忠善长诗词书法,有《藏春集》6卷传世。他楷书功底深厚,行书更高一筹。内邱县神头村原鹊山神应庙旧址的《国朝重修鹊山神应王庙之碑》,就是由刘秉忠书丹的,它是迄今发现的刘秉忠惟一存世墨宝。

刘秉忠于一二七四年病故,享年五十八岁,其坟墓在邢台县城西贾村大队村西。

曾有术士袁珙为道衍相面,说:“阁下形相古怪,一双三角眼,形如病老虎,据相法,性必嗜杀啊——你应该是辅佐元世祖的刘秉忠太保一流人物,要善自珍重!”道衍在燕王府立稳脚跟后,便把袁珙也引荐进来。这袁珙何许人也?他就是赫赫有名的相士袁柳庄,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柳庄相法》相传是他所作。永乐十六年,建文帝即位,道衍劝燕王举兵“靖难”,燕王担心民心在建文一边,道衍说:“可是天道在我们一边呀!”燕王和手下诸将都是粗疏的武人,听了道衍一席话,仿佛吃下定心丸。建文元年六月,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以后三年时间,燕军或进或退、或战或守,重大决策多取决于留守北平的道衍。朱棣即位为成祖,封赏功臣,道衍论功劳排名第一。出人意料的是,他坚决不接受高官厚禄,甚至不愿意蓄发还俗,成祖只好依他,任命为僧录司左善世,又拜太子少师,让他复姓姚,赐名广孝。成祖和他说话,总是尊称为“少师”。姚广孝上朝时穿冠带袍服,退朝后仍换僧衣,住在寺院里。八十四岁的姚广孝病重,成祖亲自驾临庆寿寺探望,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惟一的要求是赦免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燕军攻破南京,传闻建文帝削发为僧逃走,朱棣就把溥洽抓来逼问,溥洽什么也没说,被关了十多年。既然这是少师的最后请求,成祖便下令放人。

袁珙提到的刘秉忠,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少年时因不得志而出家为僧,后来被推荐给忽必烈,事忽必烈三十多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终成一代名相。除了帮忽必烈谋划一系列军政大计之外,他最大的贡献是规划和主持营建了元大都。刘秉忠在忽必烈身边多年,不改僧服,后来有人说:刘秉忠功劳最大,怎么能让他继续“野服散号”呢?建议“正其衣冠,崇以显秩”,忽必烈深以为然,当天就拜为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出任丞相)。刘秉忠与道衍两人经历何其相似乃尔!稍有不同的是,任命下达之后,刘秉忠没有再坚持做和尚,开始勤勤恳恳地履行世俗职责,他还接受忽必烈的赐婚,娶了一位翰林学士的女儿为妻。

元代的一个诗人叫刘什么忠

元代的一个诗人叫刘什么忠

刘秉忠

刘秉忠(1216~1274年),初名刘侃,法名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 ,祖籍瑞州。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作为大元帝国的总设计师,在蒙元初期政坛,在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是一位诗文词曲兼擅的文学家。元世祖即位,拜为光禄大夫、太保,领导中书省政事。刘秉忠逝世后,元世祖特别伤心,追赠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封赵国公,谥号文贞。元成宗即位,追赠太师,谥号文正。元仁宗时,进封常山王。

刘秉忠是元朝首都元大都的规划设计者,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雏形。

刘秉忠(1216~1274)?

刘秉忠是元代建国的功臣,字仲晦,又名子聪,自号藏春散人。他是元朝建立者忽必烈重要的谋臣之一,在忽必烈左右达30年之久。最初他的名字叫刘侃,“秉忠”是他拜官之后所改的名字。

刘秉忠自幼十分聪明,且风骨不凡。在他13岁时曾作为质子(古时被派往别国或某处作抵押的人,也就是所谓的人质)派往帅府。到了17岁,他感叹自己虽有才学抱负,但没有施展的机会,抑郁之下削发为僧。忽必烈为了实现统一大业,曾招见中原的海云禅师,向海云请教“佛法大意”,海云在前往的途中,路经云中,听说刘秉忠博学多才,便邀他一同去见忽必烈。这次前往,成为刘秉忠一生的转折点。在海云禅师的推荐下,忽必烈见刘秉忠博学多闻“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便将刘秉忠留在身边,成为忽必烈十分器重的幕僚。忽必烈胸有大志,经常和刘秉忠探讨治理天下的问题。刘秉忠对忽必烈详细地讲述了“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的道理,忽必烈十分赞赏。他上书建议定百官爵禄、减赋税差役、劝农桑、兴学校,这些都得到了忽必烈的支持。1256年忽必烈命他筹建开平城,开平城成为忽必烈经营汉地夺取政权的基地。开平城后来改为元代上都。刘秉忠辅政除去谏言献策确立建国基本方略之外,另一个大的功绩是扩建燕京为中都。至元元年(1260年)忽必烈命他参与中书省事务,至元四年又命他扩建燕京为中都。因此,历史上北京的沿革变化与刘秉忠的功绩是分不开的。1272年中都改为大都,北京确立了它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刘秉忠的作用功不可没(见图25)。

忽必烈采纳哪位汉族儒臣的建议?

在位期间,忽必烈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如董文炳(忽必烈称其为董大)、刘秉忠、张弘范等,任命色目大臣阿合马掌管国家财政。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如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中央设中书省,开创我国省制之端。他设立“司农司”、“劝农司”等专管农业的机构,以劝农成绩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并令人编辑《农桑辑要》于至元二十三年颁行全国。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开辟中外交通,在各地建立驿站,巩固了对全国各地的统治。

董文炳(1217年—1278年),字彦明,元世祖忽必烈称其为“董大哥”,藁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人,元初著名大臣,为元朝初期的发展鞠躬尽瘁。至元十五年(1278年)薨,谥忠献。有两子董士元、董士选。

刘秉忠(1216年-1274年),初名刘侃,法名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1] ,祖籍瑞州。大蒙古国至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刘秉忠出身世宦之家,自幼聪颖,十三岁时入都元帅府为质子,十七岁为邢台节度府令史。之后一度弃官隐居,拜虚照禅师为师。后入大蒙古国忽必烈幕府,以布衣身份参预军政要务,被称为“聪书记”。至元元年(1264年),升任光禄大夫、太保,领中书省政事,自此愈加尽心于国事。至元十一年(1274年),刘秉忠逝世,年五十九。累赠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常山王,谥号“文正”。

刘秉忠活跃于蒙元初期政坛,对一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他对元大都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雏形 。刘秉忠还兼擅诗文词曲,有《藏春集》、《平沙玉尺经》等传世。

张弘范(1238—1280年),祖籍南阳郡,元初大将,张柔第九子,字仲畴,今保定市定兴县河内村人。 曾参加襄阳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曾击败南宋将领文天祥与张世杰,官居江东道宣慰使,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死,时年四十三岁。元世祖赠予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予谥武烈。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元仁宗延祐五年(1319年),加赠“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予谥献武。

帮助忽必烈定天下的汉人和尚是谁

刘秉忠--刘秉忠(子聪和尚)、姚枢、郝经。

子聪俗姓刘,名侃,字仲晦,为官后改名刘秉忠。史书说他"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八岁入学,日诵数百言。"十七岁即为邢台节度使府的令史,算得上是位大器早成的神童。子聪博学多才,天文、地理、律历无所不精,对《易经》造诣尤深。"论天下事了如指掌",忽必烈"大爱之"。他是忽必烈招纳的第一位汉族儒生。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