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苏轼为什么写临江仙,以及临江仙是苏轼经历了什么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我擦 苏轼写过好多首临江仙呢 你说的是这首吗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其他还有 临江仙·送王缄 《临江仙》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和 临江仙——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临江仙》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首 教科书上的是这首 你仔细看拉夜饮东坡1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 1.东坡:在黄冈县以东。苏轼谪居黄州时,在城东荒地耕种自给,并筑雪堂以作游息之所,因自号东坡居士。此词王文诰《苏诗总案》题作:“壬戌(1082年)九月,雪堂夜饮,醉归临皋作”。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雪堂是苏轼在东坡所筑的简陋的亭子。苏轼在《哨遍》词的小序中说:"余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可知雪堂建筑简陋,但它却是苏轼休憩身心之所。《宋史》本传说他谪居黄州时,"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 《临江仙》临皋在黄州以南毗邻长江处,是苏轼的起居寓所。此词叙写苏轼夜饮东坡、三更归家之事,当是真实情景。 "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曾欲置之死地,虽然最后宋神宗网开一面,将他谪为黄州团练副使,使他逃过一死,但经此事变,他一面如惊弓之鸟,一面重新参悟生命。他援道、释以自救,从而发现生命之多维度的意义。这首词上阕叙事,极富生活情趣。"醒复醉"说明他酒兴之浓,或因知己来访而高兴,或因谪宦而幽怨。"倚杖听江声"一句,尤见其随缘自适、潇洒出尘之思致。下阕直笔入情,揭示心中苦闷。 《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又《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苏轼援道救心,理解到人是天地之所赐,只有忘却世间的功名利禄,才能养护生命之自由自在。“夜阑风静豰纹平”暗示心灵的宁静,这不正是忘却营营的境界吗?小舟是苏轼常用的生命意象。逝是远离,他要远离什么呢?俗生世事,功名利禄、荣辱穷达……将生命放归茫茫江海,这不正是生命的原生形态吗?元好问评苏词云:"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 这首词从叙事到抒情,从缠绵苦闷到蓦然顿悟,无一不是至性至情的流露。苏轼谪黄时,曾因患赤眼病而逾月不出,一时有人误传苏轼已死。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在记叙这一笑谈之后,又记叙了另一趣谈。他说:"……未几,复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辞,所谓'夜阑风静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然此语卒传至京师,虽裕陵亦闻而疑之。" 这首的背景呢就是 《乌台诗案》之后拉 苏轼被软禁黄冈时所写的 所谓软禁呢 就是被人监视着拉 连上厕所都有“家童”看着呢
苏轼的《临江仙》
(公元1082年)这是苏轼来黄州的第三个年头。他在长江边上的小城里有了一处栖身之所一一临皋,有了一块自己开垦的土地—东坡,有了一座饮酒赋诗的胜地—雪堂,还有一个来往古今、畅想神游的舞台赤壁长江。苏轼在黄州城每天来往于三个不同的地方,周而复始:白天解决温饱躬耕东坡,傍晩饮酒赋诗驻足雪堂,深夜沉思酣睡回到临皋。三个时空的转换,如同经历了一次从肉体到精神的穿越,颇具某种哲学的意味。
一天夜里,苏轼在东坡雪堂饮酒,醉了又醒,醒了再醉。回到临皋已经是夜半三更了。黄州城里的人声已经淡去,只有更夫的棒子声有节奏地敲打着,它催熟了凡人的美梦,惊醒了诗人的微醉,夜显得更加深邃。来到家门口,孩子鼾声如雷,反复敲门也不应答。也罢,今晚就拄着竹杖立在江边,静听一夜流水。我不知道那夜流经黄州的江水有没有注意到一位诗人,但是诗人却看着江水发呆,整整一个晚上。
临江仙
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②,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③?夜阑风静縠纹平④。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①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作于黄州。临皋,即临皋亭,乃长江边的一个水驿官亭,在黄州朝宗门外。作者元丰三年
由定惠院移居于此。
② 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作者于本年春在此开荒植树,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为“东坡”,
并取以为号。又建雪堂,其时堂未建成,故仍回临皋止宿。
③ 恨,感到缺憾。营营,为名利所纷扰。
④ 夜阑,夜深。縠,有皱纹的纱。縠纹,喻指水面上细小的波纹。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苏轼一向认为“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既然“执”(敲门)而不可得,随即便应转为“破”(倚杖听江声)。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长恨”二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有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并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之意,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在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105次,这是深可玩味的。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美的历程》)。由于其结尾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美的历程》)。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
《临江仙.夜归临皋》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上半部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下半部是词人的哲思。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
扩展资料: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临江仙.夜归临皋》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