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李白为什么去宣州,以及李白为什么去宣州写诗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创作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少年时居住在四川,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鲁郡。在此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后来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受谗言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之乱起,为了平叛,加入永王李军幕僚;后来永王为唐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遇赦东归,投奔族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不久病逝。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的浪漫主义诗人,“蓬莱文章建安
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文章”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云酒酣耳
热之后谈话的中心。“蓬莱文章”指李云的文章,东汉末年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首的作家,文风刚健,词
情慷慨,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把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称为“建安风骨”,本篇则以“建安骨”赞美李云文章的风格刚健。“中间”这里指南朝,南朝在汉魏与唐朝之间。李白非常推崇南朝诗人谢朓,这次又是在谢朓任
宣州城太守时所建的楼上饮酒,因此,自比小谢非常自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主客双方谈古论
今,雄心勃发,连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来,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
句中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以上只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而忆,当他从幻想回到现实里,就会更加强烈地
感到理想与现实难以统一的苦闷。
“抽刀断水”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溪水如带绕城而过,不尽的流水与
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抽刀断水
水更流”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李白长期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不是他的本
愿,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安徽游踪
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性格傲岸不羁,藐视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到了晚年,他因受当朝权贵的排挤打击,怀着失望与悲愤的心情,浪迹江湖,飘泊四方。他曾多次漫游安徽,足迹几乎遍及皖南名山胜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和动人的传说。
公元753年,李白漫游宣州,常常登临城北的敬亭山,在云环雾绕、拥翠抱绿之中,独坐吟诗,感怀身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因此名蜚天下。旧时山上有李白题书“云根”两字的刻石,名为“云根石”。还有“李白独坐处”,并建有一座拥翠亭。
公元755年,李白漫游泾县。桃花潭附近的名士汪伦写信给李白,欢迎他到家中作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获信,欣然而至。汪伦热情接待,与李白同饮美酒,并笑着告诉他:“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酒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白听罢大笑,两人开怀畅饮。临别时,李白作《赠汪伦》诗一首: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也因此传闻于世。后人在此建有“踏歌台”、“桃花潭阁”。汪伦去世后,李白曾在桃花潭边立碑纪念,并书写了“史官官墓汪伦也”刻在石碑上。此碑早已不见踪影。清光绪年间重建的石碑,也一度失踪,1979年才在桃花潭附近的长滩村找到。
相传唐天宝年间,李白为访名士许宣平,曾来歙县一游。许宣平是一位隐士,隐居歙县城南的城阳山,饮酒赋诗,进城卖薪。有一次,他卖柴沽酒,豪饮至醉而归,吟日:“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怡然自乐,来去无踪。每当人们登门寻访时,却又大多不见其人,但见山中石壁上有诗云:
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
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
樵夫歌垄上,谷鸟绕岩前。
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午。
这首诗辗转流传,有好事者竟将它题于洛阳“同华传舍”的墙壁上。李白见后,情不自禁地拍手称赞:“此仙人诗也!”于是李白出游途中,欣然来寻访许宣平。那时新安江上游的练江西岸有一处沙石滩渡口,李白来到渡口正愁无船过江,忽见一老翁荡舟徐来。李白向前施礼道:“请老翁行个方便,渡我过江。”老翁欣然答应。船至彼岸,李白道:“请教老翁,高士许宣平家居何处?”老翁微微一笑,吟道:“门前一竿竹,便是许公家。”李白道谢之后,点头寻去。可是,那干山万壑,茅舍比比,翠竹婷婷,究竟哪里是许宣平的居处呢?迷惘间,李白顿有所悟:“门前一竿竹,莫不就是船头插的竹篙么?那老翁岂不正是许宣平么?”于是立即回头,然而老翁的船已驶远了。李白怅然若失,便返身回到渡口,在练江边的兴唐寺里漫游一番,夜宿于斯。他时而仰望寺院里的参天古树,时而欣赏寺门外渡口那边沙石滩下被流水抖碎的月光,写了一首《兴唐诗》:“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我来兴唐游,与中更无别。木划断云,高峰顶参雪。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后人为了纪念李白的歙县之行,便将练江古渡沙石滩命名为“碎月滩”。并将屹立于练江太平桥头的一座别致的双层古楼阁改名为“太白楼”。
公元761年,李白因穷困潦倒,生活窘迫,不得已来到安徽当涂,投靠在当涂当县令的族叔李阳冰。李白游历了附近的大好河山,尤其酷爱马鞍山的采石矶,流连忘返,触景生情,写下了《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一横江词》等不朽诗篇,还在民间留下了“写诗台”、“太白酒”、“捉月跳江”等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
公元762年,李白病逝当涂,享年62岁。李白逝世前作《临终歌》,并将一生所遗诗稿,请李阳冰作序编为《草堂集》。李白遗体原葬当涂龙山东麓。50多年后,唐元和十三年(819),李白生前好友范伦的儿子宣歙观察使范传正到当涂瞻访龙山李白墓,同时找到李白的两个孙女,乃知李白的儿子已早卒,孙子远游不归,墓地长久无人祭扫。两孙女向范传正诉说了先祖生前“悦谢家青山”的遗愿。范听后大为感动,即命当涂县令诸葛纵主持迁墓工程。唐元和十五年(82)李白迁葬于青山西北麓,范传正亲自撰文立碑,即《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
(1999年9月)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唐·李白《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菜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歌的名字叫《新鸳鸯蝴蝶梦》,曲中含情,如溪水流淌,涓涓动听。许多歌的歌词里面都含有诗句,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这一首,或许是因为李白的这两句诗吧。
古人为朋友送行时很喜欢写诗,因此送别诗长盛不衰,其中比较出名的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等等。送别诗的诗名大多都很直白,李白这一首《宣州谢跳楼钱别校书叔云》题目虽言明是送别诗,内容却并未直言送别。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州与秘书省校书郎,也就是他的族叔李云,二人一同登上谢跳楼,心中万分感慨,遂写下了这首钱别诗。诗云钱别,却将他怀才不遇的愤藏愁苦倾注其中。
弃我而去的昨天不可挽留,扰我心绪的今天令我烦忧。这两句直言心中的烦恼,说的虽是昨日和今日,实则泛指每一日。这么多年来,李白每一天都心有烦忧,郁郁寡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烦恼?身为男儿,理想大多离不开家和国,李白心中所想的自然是“国”。他胸怀大志,博学多才,却得不到重用。眼看朝廷日益腐败,唐玄宗却依旧日日与杨贵妃寻欢作乐,重用奸臣,使得大唐盛世日益衰败,李白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得寄情于诗,以此抒发心中愤藏。
据说,贺知章读完李白的诗后,为他的才学所震惊,称其为谪仙。仰慕李白才华的人不计其数,就连唐玄宗也对他称赞有加,对于自己的学识他自是比谁都更清楚。他以谢灵运为偶像,谢灵运可以自信满满地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他自然也少不了这份自信。登上谢胱楼,望着眼前的万里秋空,鸿雁南归,李白突然有种想开怀畅饮的冲动。他想到了蓬莱宫中所藏的书文,还有魏晋时期的建安文学风骨,自认为不比他们差。
“小谢”即魏晋诗人谢胱,也是诗名中“谢跳楼”的建设者。谢胱生于魏晋大家族谢家,和谢灵运也有亲戚关系,他们两人并称为大小谢,都是李白十分敬佩的诗人。李白不只一次登上谢眺楼,并有不同的诗作留下,如另一首《秋登宣城谢胱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睛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这首诗的情感相对平缓很多,主要写自己登上谢胱楼之后看到的湖光山色,想到了逝去的大诗人谢胱,有感而发。在谢公楼上远眺,景色如此之美,不知何时看景的时候,心情也能如景色一般美呢?
在大多数时候,心中有烦恼都可以通过喝酒来解决。然而此刻立于谢跳楼上,望着广阔的天地,李白觉得自己就像沧海一粟,渺小而毫无可用。
比起有才而无处施展更加可悲!他想用酒来麻痹自己,可越喝心中却越清醒,就像拿刀去切水,水非但不断还流得更快了,他喝那么多酒,却使自己愁上加愁,满腔烦忧。也难怪他发出这样的感慨:人生在世既然这么不如意,还不如披散头发乘着小舟在河上漂流。
披头散发意味着不束发,不做官,表达的是一种肆意悠闲的生活。而独自乘舟漂流,则显示出了心中的无限寥落。古代文人失意时似乎都喜欢乘舟在河上漂流,李白想“散发弄扁舟”,杜甫在《登岳阳楼》中也写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或许是因为广阔江河上孤零零飘荡着的小舟看上去格外凄凉,使得他们想到了自己的孤苦命运。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有这样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同的道理,幸福的人也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从古至今,怀才不遇学而无处用的大有人在,相比较而言李白已经算是很洒脱的了,只是他终究没有彻底放下,因为他一直有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决心。没有人会自甘平庸,尤其是像李白这般满腹学识之人,埋没民间的确可惜,他自己也是不甘心的。
人生在世,要做到无忧无虑实在太难了!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
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写作背景
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753年(天宝十二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李云:又名华,是李白的族叔。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著有《含元殿赋》,此外还写有《鲁山令元德秀墓碑》碑文,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时称“四绝碑”。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赏析
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处世的情绪。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李华),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并且“览”字富有表现力。用了夸张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对现实强烈不满。既而又转向万里长空,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接着诗人又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闷的现实当中,只得无奈地选择逃避现实。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
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明“云”与己都有凌云壮志的诗句是: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2、诗中李白用比兴手法写出愁多的诗句是: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3、诗中诗人的心理变化历程是什么?
愁苦烦忧——振奋——更加愁苦。
4、有人认为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